长治久安宣教活动学习资料

2020-03-03 14:59: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时间:2011.12.22 主持:张亚玲 地点:1号楼五楼多功能厅

1)阿克苏市第二小学开展长治久安大宣教动员会

老师们: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动“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根据市委、教育局有关要求,我校决定从今年12月中旬至明年2月底,在我校开展一次声势浩大“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热爱伟大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维护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深入揭批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的真实面目和反动本质,让各族师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进一步凝聚民心、凝聚力量,加快发展。

一是要明确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的主题。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深入揭批境内外敌对势力“假人权、假民主、真暴力、真恐怖”本质为重点,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惠民政策、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全校各族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自治区、地委和市委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大力营造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全校各族师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以稳定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是开展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要善于总结,树立典型。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我校要大力挖掘和培养、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利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活生生的现实和先进典型,开展有声有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新疆各民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引导各族职工群众象先进典型那样,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疆,爱护和珍惜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使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好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使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民族团结的思想真正成为各族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通过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营造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良好氛围。

三是广泛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团结是新疆各民族的生命线,是促进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用坚定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团结各族人民,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四认同”教育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展“四认同”教育要以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职工更加充分认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是继续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和再教育。

要把“四认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结合起来,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结合学习《中国新疆的历史与现状》,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揭批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谬论,使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认识新疆发展的历史,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深化干部职工对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新疆的稳定。

五是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各族干部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 党支部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除组织学习、宣传之外,要重视解决本单位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尽量为干部职工办几件实事和好事,要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谋群众之需。从而达到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目的。

六是学习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必要的教育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仍可继续坚持和发扬。但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要适应新形势,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总之,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吸引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七是切实加强对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的组织领导。

各党支部和领导要从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政治高度,从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高度,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摆到重要日程。机关党委要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各支部书记要亲自组织和安排,工会、共青团要结合各自特点,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集中教育同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使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开展的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

2011年12月

2)关于教师和学生不能信教的专题讲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都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解释:按以上规定,组织、引导、支持、允许、纵容学生信教、参加宗教活动,必然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执行,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其行为均属违法行为。

二、不得强迫公民信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第二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都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参加宗教活动或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解释:上述规定中的信教自由,既包括信仰的自由也包括不信仰的自由。就公民中的成年人而言,由于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信与不信的选择在于其个人,但就中小学生、未成年人而言由于不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作为家长或者其他法律监护人,应当为其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由家长安排、纵容、支持其参加地下讲经点、参加内地经文班学习、参加各类听经讲经活动、封斋等行为带有强迫其信教性质,因此,这一行为违反信教自由的规定,属非法行为。

三、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规定:不准私人擅自开办经文学校,经文班或带培宗教学徒。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明确规定: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

解释:根据以上规定要求,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确保国家教育制度的执行,确保未成年人享有接受国家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干预国家教育,擅自举办经文班点,迫使学生入教等信教行为都是违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另外,《教师法》所赋予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也要求教师不但不应信仰宗教,而且更不应该向学生宣传宗教,如果信仰特别向学生宣传宗教,本身就直接违背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四、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工作要点》要求,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决抵制宗教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坚决制止教师和学生参与宗教活动及任何非法组织和活动。对违反规定参加宗教活动并履教不改的教师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五、《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包含了反分裂、反渗透)。

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的《教师资格条例》细则中,有关教师资格认定条件首先明确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有关教师资格认定第32条规定: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不得认定其教师资格:参加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和非法宗教、邪教活动的人员;第36条规定:已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和非法宗教、邪教活动的,撤销其教师资格。

综上所述,学校师生决不能信教。

新疆“三史”学习材料

时间:2011.12.23主持:于杰(副校长) 地点:1号楼5楼多功能室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臵“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臵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两晋之间,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中原政权不断更迭,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高昌(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七世纪初,隋朝大军灭吐谷浑,控制了新疆東南部。唐代隋後,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设臵“北庭都护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

唐玄宗年间,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西面的吐蕃王国(今西藏大部地区)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到九世纪中期,回鹘灭国,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另一支继续西迁,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称葱岭西回鹘。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了天山南北各个部落,把今新疆地方分封給他的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分属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其中察合台汗国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权则控制着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由于这两个汗国之间及其与元朝政权之间的不断争斗,察合台汗国後分裂成几个小国,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天山南麓的叶尔羌、以及东部的吐鲁番。正是由于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亚一带的统治,在西方的文献中开始将这片曾称作“突厥斯坦”的地区改称“蒙兀儿斯坦”,而元朝则开始称回鹘为“畏兀儿”,与今天的“维吾尔”发音近似。

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了其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统治,设立“哈密卫”管理当地军政事宜。但此时新疆中部及西部仍由一些小国控制,特别是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势力较强,不时侵入哈密地区。到十五世纪末,明王朝失去对新疆东部的控制,退守嘉峪关。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蒙古部落的一支准噶尔兴起,佔据了天山以北地区。由于此时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占据,因此这一局面被称为“南回北准”。

清朝建立後,开始着手解决西北问题,经过康雍两世多次用兵,康熙帝更曾御驾亲征,终於1757年全面平定准噶尔。两年后,清朝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驻惠远(今霍城县境),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此时清朝政府统治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当年为准噶尔所佔领,随着准噶尔被歼灭也归入清朝版图。

收复新疆後,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後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主要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有效对其进行控制。新疆,自汉代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其机构完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元朝时期,于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明朝设立哈密卫。清朝于1762年设臵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

2、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

4、新疆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

四、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

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

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库车新发现的古墓

2007年9月2日,库车古墓群发掘消息以国内简讯形式在央视《新闻联播》上首次播出。部分文物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一揭它们的神秘面纱。央视解说词如下:新疆库车县近日发现中原风格的砖式墓群。考古专家推断,这些古墓的建造时间大约在距今16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出土尚属首次,对了解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意义重大。

买力克阿瓦提位于和田城东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该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遗址西侧沙山环立,冈峦起伏,南面昆仑山脉影影绰绰,高入云端,东面玉龙喀什河蜿蜒曲折,夏季洪水奔腾怒吼,北面不远,村舍点点,绿树环合。

遗址内有古墓葬地、古建筑群、西侧沙山背后有气氛神秘的洞窟三个。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及大量古钱币。钱中有汉代五侏钱、魏晋南北时代的剪轮钱和唐代“开元通宝”。最早的有西汉在西域流通的五铢钱,年代近的有中华民国在新疆发行的最后一枚钱币。

1999年,李常宝尝试着用古钱币给战士们上了一节历史课。课堂上,他没有带书,而是带着一本自己精心装订的钱币册。“大家请看,这是一枚从西域都护府遗址中出土的五铢钱……这两枚是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制造的大历、建中钱……”课堂沸腾了,战士们的心随着一枚枚小小的古钱币开始在古代西域文化中驰骋。李常宝开始用这种方式给战士们讲解历史,他对这种特殊的讲解方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霍去病的故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河西受降顺利结束。那个迷离危机四伏的局势,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臵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学习信息(7期)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学习信息(4期)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学习信息(5期)

开展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长治久安大宣教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总结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心得体会.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心得体会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自查报告

《长治久安宣教活动学习资料.doc》
长治久安宣教活动学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