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2020-03-04 08:13: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目录

绪言

实习简介。。。。。。。。。。。。。。。。。。。。。。。。。。。。。。。1

实习目的

。。。。。。。。。。。。。。。。。。。。。。。。。。。。。。1

实习路线

。。。。。。。。。。。。。。。。。。。。。。。。。。。。。。1 西天目山简介 。。。。。。。。。。。。。。。。。。。。。。。。。。。。。。1

第一节

植被的垂直分布。。。。。。。。。。。。。。。。。。。。。。。。。1

第二节

西天目山生态现状与保护。。。。。。。。。。。。。。。。。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绪言

实习简介

实习目的

通过对植被现状的野外考察,加深对群落和植被的理论:群落的概念、主要群落的外貌、结构和动态和群落类型等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搞清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地形地貌、土壤、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实习路线

实习路线一:大有村——浮玉山庄——古柳杉林实验样地——红庙 实习路线二:仙人顶——开山老殿——五世同堂——五里亭——三里亭

西天目山简介

本次天目山植物实习主要集中于西天目山,它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浙、皖交界处,北纬30°20′,东经119°25′。西天目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因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区北缘,北亚热带南缘,其气候具有丘陵向平原、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西天目山地势复杂,具有复杂多变多类型的森林生态气候,根据仙人顶气象台1961—1980年的记录,天目山山顶与山麓海拔相差1200m,山顶年平均温度8.7℃,年平均降水量1625.9mm,年雾日248天,年平均风速5.9m/秒,大风较多,年平均215.6天,占全年总日数的58.9%,相对湿度78.4%;而山麓则分别为15℃、1536.4m、55.8天、1.3m/秒和81%。在山顶,十月中旬地面开始结冰,直到次年五月冰雪才开始消融,而山麓地区则要到十二月才开始结冰,次年二月冰雪已消融。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山顶和山麓的气候间有不小的差距,相对来说,山顶雾多、雨多、湿度大、风速大,这是由于山顶与山麓之间的海拔差异造成的,也影响到西天目山的植物的分布,从山麓沿山间小路到山顶,可以看到较明显植被的垂直分带。

西天目山受亚热带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山麓可以看到明显的水平地带性。林木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但同时受地形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的类型也随之改变,由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一直递变成针叶林。天目山的植被不仅分带明显,林木更具有高、大、古、稀、茂五大特色,具体来说西天目山的森林十分茂密,其中不乏稀有树种和中生代孑遗植物,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就是其代表。西天目山上的某些树种长得十分高大,高首推一般树高达45m的金钱松,而开山老殿的大树王国生长的柳杉的胸径最高达到了2.33m,乾隆皇帝就曾封其中的一棵柳杉为大树王。西天目山的植物种类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其特有的森林景观外貌独具一格,是亚热带野生植物资源的宝库,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

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天目山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景观独树一帜,汇集了2000多种植物,而且垂直分带明显,是植被研究的好场所。多年来,植物学工作者对该山的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分类、森林植被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对西天目山做了生态学的研究,录制了电视纪录片《西天目山植被》,关于西天目山植被资源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下面将逐一介绍各种植被的分布。 1.常绿阔叶林

西天目山的地带性植被,主要集中于400m以下,本次考察的地点在西天目山麓的大有村,海拔223m,北纬30°17.417′,东经119°27.412′。大有村依山而建,背后的象鼻山中现今仍保持着良好的植被覆盖,常绿阔叶林的保存较为良好。主要的树种有青冈、苦槠、甜槠,其中青冈是优势种,伴生种为苦槠和甜槠,其中苦槠为主要的伴生种。

西天目山五里亭(791m)以下也分布着常绿阔叶林的林带。

华东楠林:自五里亭至三里亭,华东楠的密度逐渐增加,乔木层的平均高度在10m左右,灌木层和草本层不明显。

青冈、苦槠林:自三里亭以下,海拔高度和浙江省的平均海拔350m相差不大,降水量、地形、土壤等影响植被因素相差不大,出现了地带性植被,主要树种为青冈、苦槠,乔木层目测高度在20m左右,灌木层长势旺盛,草本层的发育良好。

2.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西天目山的主要植被类型,从浮玉山庄(海拔333m)到1350m的地段上都有分布,集中分布于350m-1100m之间,植物种类成分复杂,包括了银杏、枫香、鹅掌楸、交让木、小叶青冈、长叶石栗等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垂直分层,根据资料显示:乔木层可以明显分成四层:第一层林高达30m以上,第二层林高在20m以上,第三层林高10m以上,第四层林高在10m以下。此外,还有低矮的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的植物群落有:

枫香、银杏林:西天目山沟谷的优势群落,枫香是优势种,群落中伴生银杏、柳杉、鹅掌楸等树种,乔木层平均高度在20m以上。灌木层的发育良好。

紫树、小叶青冈、交让木林:主要分布在开山老殿西侧路旁,海拔1096m,沿着山路,多见交让木,小叶青冈,灌木层的发育一般,沿途可见野鸭椿和荚迷等灌木。沿着山路向上,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演变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长绿阔叶林主要还是以交让木和小叶青冈为主,但群落种中的优势种变成了落叶阔叶乔木,如川榛 3.落叶阔叶林

西天目山的高海拔植被类型,分布在1100m到1350m之间的地段,平均高度较低,在10米左右,与灌木混生,有些树种较难辨认,主要树种有茅栗、四照花、悬钩子、短柄枹等 4.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

西天目山的特色植被,分布十分广泛,含有常绿和落叶植物类型,主要的群落有:

柳杉林:西天目山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群落,从浮玉山庄到开山老殿之间地段都有分布,生长酷似原始森林,实际多为茶园退耕后种植的人工林。在407m的古柳杉林实验样地中生长不同年龄的柳杉组成的柳杉林,最大柳杉胸径估计1.2m(两人合抱),估计树龄200年,林中伴生少量的银杏和枫香。由于生长于阴坡,柳杉长势旺盛,灌木层不明显,草本层主要有草本科、百合科和蕨类植物;在开山老殿集中分布着高大的柳杉,根据资料,胸径在2米以上的柳杉就有15株,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的最大的柳杉大约需要三人合抱,山坡上的柳杉由于受风力的作用,迎风面的树叶多已枯死,树叶单向生长。 马尾松林:分布于红庙(465m)附近,茶园退耕后形成的人工林。自然生长后和阔叶林形成混交林。乔木层的高度25m,第二层阔叶林的高度5m,阔叶林下是低矮的灌木层和草本层。马尾松林的发展代表了一种群落演替的模式:在废弃的茶园(即裸地)上先是生长起草本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土壤养料的积累,渐渐有灌木生长,积累更多的养分,由于灌木层十分低矮,阳光充足,马尾松这类喜阳植物就在这样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发展起来,随着马尾松生长得越来越茂盛,林下的阳光变得稀少,马尾松的生长变得困难,喜荫的植物如枫香便顺势发展,形成了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大的马尾松最终会因为养料的供应困难无法生存,被枫香等喜荫植物所取代(如右图)。

黄山松林:分布在700m以上地段,很少成片 5.落叶阔叶矮林

分布在1350m以上,根据仙人顶气象台的记录,西天目山顶的平均风速为5.9米每秒,最高风速可达15米每秒,由于大风的作用,仙人顶的林木生长受到影响,原有的乔木树种大部分已经枯死。现存零星的针叶树,由于风力的削矮作用,树高只有

2、3米左右,另外有些落叶乔木为了适应大风的恶劣天气,树干低矮丛生,呈乔木状,整个林带的高度十分低矮,主要的植物类型有茅栗、白栗、四照花、天目琼花和野海棠。

上述的植物垂直分布和西天目山的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天目山海拔相差1200m,根据海拔每升高100m温度下降0.6℃的原理,山顶与山麓的温度相差7℃左右,而仙人顶气象站得到的年平均温度数据之差也佐证了这一点,再加上地形变化的影响,不同的海拔高度所得到的热量和降水量始有所差异的,形成了小地形气候,进一步影响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类型。对应不同的土壤类型、降水量、温度、风速等自然条件,西天目山的植被由山麓到山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如在仙人顶大风的条件下形成了落叶矮林带,800米以下的山地黄壤上形成了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林。

第二节

西天目山生态现状与保护

西天目山的植物资源丰富,群落的成分较为复杂,反映了亚热带植被类型的特点,既有地带性植被,又有植被的垂直分带,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宝库,同时也是重要的植物研究基地。自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后,西天目山的植被资源被保护得很好,聚集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的统计,西天目山有苔类植物22科32属70种,藓类39科110属240种,蕨类植物29科60属110种,种子植物144科596属1153种。这其中包含了孑遗植物,如银杏、金钱松和鹅掌楸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和特有种类25种。

但相较于保护区,常绿阔叶林集中分布的象鼻山因为未列入保护区的范围,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已经收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右图),有的山体已经裸露,这势必引起水土流失,同时由于植物的砍伐,珍稀的植物资源难免会被破坏。一些稀有物种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扩大保护区的范围或是迁出象鼻山下的居民,减少人类活动对象鼻山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同时让已被破坏的山体在没有人为活动的干预下进行演替。无论是从保护物种资源还是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这种保护措施都是有必要的。 【注】本文部分数据引自实习指导书

结束语

西天目山的植被实习历时两天,现在回忆起爬山的经历,还是心有余悸,但同时我也收获着。在这两天中,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这个自然资源的宝库里认识各种植物,了解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和各种群落,听着老师的讲解,和同学讨论,把很多课本上抽象的得只是具象化。在大自然种亲身体体验各种植物群落的演替,虽然没有另外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让我们再来这片土地看今年的群落到底演变成什么样,但用老师交给我们的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我们还是可以直观感受群落演替过程,亲身感受了一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次的实习不仅看到了亚热带植被的特点,也认识很多之前只闻其名不识其貌的植物,其中鹅掌楸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不仅仅因为它那富有特色的叶子,回到学校我惊喜发现学校图书馆前的过道旁的树就是鹅掌楸,也加深了我对这亚热带树种的认识。

更大震撼是,保护区内外的植被的两种不同遭遇。前面在西天目山的生态现状和保护中提到要用扩大保护区的范围或迁出当地居民的办法来保护西天目山的自然资源,但这只是应急措施,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效的奖惩手段加强人们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否则,几十年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鹅掌楸等植物也只能成了我们的回忆。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也许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就能创造一个奇迹了。

当然,实习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实习的两天中一直下雨,加上行程相对紧张,我们没有对植物的频度、密度等数据进行准确的量算,只是对树高和胸径进行了一个大概的估计。总体上来说,这次实习虽有一些遗憾,总体上的收获是很丰富的。

写报告的过程就是根据笔记回忆实习中的所见所闻,然后把它们理成一条线,加以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或许由于个人的能力的限制,实习报告的内容并不完善,请老师加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植物地理学》 第四版 武吉华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野外实习指导书》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地理系

2011年8月

天目山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天目山动物植物实习

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2

天目山实习报告

安徽天堂寨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doc》
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