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_ 从“心”开始读后感

2020-03-01 15:57: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学生, 从“心”开始

——读《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有感

绍兴县杨汛桥镇紫薇小学 洪明

现代教育有两个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了解孩子的心理。而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心里学知识。带着这样一个理念,我读了心理学权威读本《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定律运用于教育实践这个话题,发表我的看法。

一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深刻印象对人以后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首因效应主要应用于人际关系中,但在学校很多教育活动中,我发现也可以正确应用这个效应,让活动顺利进行。现在我以跳校园集体舞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首因效应。

跳校园集体舞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一件新鲜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开始对这个活动的印象、感受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这个活动的积极性。而要让学生一开始对这个活动产生好的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跳集体舞与有趣.快乐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感受到跳集体舞是快乐的,有趣的,同时要告诉他们这项活动很重要,让他们建立起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既好奇又认真的心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为此我采取了一下的措施:

一、一开始公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用了一种神秘的语气,还故意“葫芦里卖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对集体舞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引导牵手,由于这个活动需要男女牵手才能进行,对于已经有性别意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既兴奋又害羞的心理,很多学生羞于牵手,这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我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上来面对着大家,然后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男生脸上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女生脸上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男生和女生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正常人,没有人是怪兽吧!”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互相看着对方的脸,问他们:“你们互相看看对

方,是不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老师有没有说错?”这两个学生笑了,下面的学生更是捧腹大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男女生互相牵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让他们从容地面对。很多学生不敢牵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深刻地了解到这种担心的不必要性,并且把男女生互相交往很正常这种思想,根植于他们的潜意识中,以后就能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牵手,为集体舞的进行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而且,这也是一次性别教育的好机会。经过我这样的引导,学生不再“千呼万唤牵起来”,而是能够主动拉起异性的手,一起向前走。

三、第一次集体训练之后,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一定要表扬他们,不可以因为第一次训练时出现的混乱情况而批评他们,因为第一次进行这种训练,出现混乱的情况实在正常不过了,老师要多理解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感受到由这个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之后的训练就能积极配合。

通过以上的三个措施,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了对跳集体舞这个活动的良好印象,以后就能带着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参与到活动中,使活动顺利进行。

二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经常遭受失败或挫折的打击,他就会失去信心,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状态,即使别人再怎么鼓励,他也会放弃努力。

在学校里,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在多次遭受失败和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且他们会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结果都一样,自己还是最差的学生。于是,就开始放弃学习,无论别人怎么鼓励,他们都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此自暴自弃。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确实无法克服的挫折,或者学生自己认为无法克服的挫折,而且这种挫折多次出现,严重打击了一个人的自信心才会导致这种心理的发生。

由此我想到,我们老师在鼓励表扬学生的同时,不可忽视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如,当一个学生比以前学习更加努力时,老师除了表扬之外,更要让学生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惊喜,如满足他的某个愿望,选他当班干部等等。尤其当一个学生比以前努力了,但各方面暂时都没有进步时,老师不能以暂时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应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奖励,因为他已经努力了,能不

能进步学生自己无法控制,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以后能有进步有回报,但事实上努力不一定马上能得到回报,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不能得到回报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那是不是我们在这个客观事实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呢?不是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人为创造条件,让努力了但暂时没有得到回报的学生得到惊喜和回报。如考试的时候在他原来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他的分数,在其父母的面前表扬他,这些善意的谎言是特殊情况下是需要的,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不能让学生因为付出了但得不到回报而放弃努力,因为当学生彻底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老师再怎么努力,学生也会“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够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要让问题积重难返,更不要“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三“厚脸皮”定律

“厚脸皮”定律是指:人由于后天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其羞耻感会逐渐降低,就会对别人的不尊重行为习以为常。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他,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下去,感觉也就不敏锐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一个人只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他才会有羞耻感,脸皮才“薄”。厚脸皮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例如一个老师无视孩子的自尊,动不动就当众辱骂、斥责,日久天长,孩子就会视辱骂、训斥为“家常便饭”,不再脸红,不再内疚,也就是变成了“厚脸皮”的人。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经常挨批评的孩子反而经常犯错,甚至屡教不改;而那些极少受批评的学生,受一次批评,就会难为情和内疚好几天,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那为什么有的差生会屡教不改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造成的。由于差生之前给老师留下的不好印象,以及给老师工作上带来的麻烦,老师心理上对差生是厌恶的,甚至是愤怒的,所以只要差生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旧账新账一起算,严厉训斥他们,哪怕他们有了进步,老师也会“视而不见”,因为旧账依然欠在那里,还不能“将功补过”,所以老师就会经常无意识地批评差生。久而久之,差生也会对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变成厚脸皮。那些差生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会有这样一种心理:

老师总是批评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哪怕我有了进步他还是这样,那我还需要好好表现吗?如果老师这样对我,我还好好表现的话,这不是太看低自己,甚至作践自己了吗?我的颜面何存?根据我的观察分析和求证,现在有这种领悟能力的学生不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孩子也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心理学认为,获得自尊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的本能,它与年龄无关。我认为这也是当代学生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强的表现。学生的这种心理更需要老师去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账。因此,老师对差生要消除偏见,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差生,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处理差生的问题时要冷静,不能情绪化。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一个老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理解学生;而要理解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我们老师都去这样做了,可是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学生时,发现自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学生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让我们火冒三丈,为此,我们都很困惑,是我们理解学生的能力不够,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是现在的学生真的很难理解,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现在的学生真的这么难教?

终于有一天,一条心理学原理让我豁然开朗。它就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相互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喜欢是相互的,即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喜欢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对方也不可能喜欢你,因为当你不喜欢对方时,你就会无意识表示出拒绝对方的信息,这样,对方就会感受到你这种暗示,出于保护自己自尊心的目的,他也不可能主动来接受你。由此我想到,不仅仅人与人的喜欢是相互的,人与人的理解也是相互的,即只有人与人互相理解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理解学生,只是老师单方面去理解学生,而忽视了师生双方的互动,而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我们老师很少想办法让学生来理解我们,当学生不了解一个老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的时候,他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做出让老师厌烦、痛恨的事来,这时候老师的情绪就会愤怒甚至失控,在这种情绪化的状态中,人是不可能理性处理问题的,也就是说,处于情绪化中的老师,是不可能去理解学生的。

由此可见,当老师单方面去理解学生而学生不理解老师时,最终会导致老师也无

法理解学生,也就是说理解必须是相互的,那么老师怎样让学生来理解自己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一,老师要把自己的性格、爱好等重要信息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样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就能心中有数。不要以为自己的信息让学生知道了,学生就会钻漏洞,或者想出其他的歪点子,要消除这种不必要的顾虑,更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当你真诚地去这样做时,学生会感受到你的诚心和信任,从而做出积极的反应,更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建立温馨时光。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地交流,让学生尽情地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且要做到无论学生说什么、心里怎么想,老师当面都不可以有批判和指责,只是耐心去倾听,并且无条件接受他们,事后再去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和尊重,之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让双方的观点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交流和磨合,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的交流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切实有效,才能让学生的行为朝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对如何将心理学规律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的思考。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就一定能让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学生,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幸福从心开始读后感

说法从心开始读后感

《改变,从心开始》读后感

《幸福从心开始》读后感

教育从心开始演讲稿

从“心”开始

《从心开始带团队》读后感

《教育学生_ 从“心”开始读后感.doc》
教育学生_ 从“心”开始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