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总结

2020-03-01 16:54: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篇1: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

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57-03 西南科技大学自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来,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科层次水平。目前我们已建成集博士授权建设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及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集“产、学、研”一体的“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等科研实验平台,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与教学队伍,已成为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完善学科结构的同时,我们也努力把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而达到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目的。

一、学科建设成果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研究内容正进一步拓展,同时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要求也越来越宽,比如“三废”治理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核废处置与环境安全等,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环境工程传统领域,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等,造成培养的人才由于知识面过窄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上,我们考虑到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专业的基础性,又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控制教学团队和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同时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术发展、课程教学质量及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规划。

三、学科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因此,学科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帮扶计划”,即:鼓励和引导青年老师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定期对新进青年教师举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以老带新、“传、帮、带”。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栋梁之材及骨干力量。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以来,中青年教师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9人。同时新进博士20

10、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同时201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科研成果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学科都鼓励老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将科研成果融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加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的速度,解决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问题,也不断将学生

带往本学科科研的研究前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2007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出版专著6部,被环境工程专业部分课程选为教材或参考书。王青教授2007年参编的《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该书全面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现已被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选作我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主要参考书。同时,部份项目成果也作为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如王青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图谱与影响尺度”引入本科生教学,作为“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

五、良好的科研平台为本科生科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环境工程专业自学科建设开始,就特别注重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

六、专业建设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强调各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中积极把取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引领了专业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成效越来越显著,特色越来越鲜明。

参考文献:

[1]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236-238. [2]张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7-176.

篇2:学科建设汇报

2011-2015 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一、总体思路

加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重点发展和建设以印染废水处理为主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作为学科重点建设方向。

二、.学科建设

面向新世纪,环境工程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虽然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环境学科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承接和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获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同国内其它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相比,我校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建设与高水平学校有一定差距。

规划如下:

(1)水污染控制方向:

重点发展以下几个专题:

纺织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及一体化教学科研平台

膜分离方向

高级氧化技术

生物处理与处置

(2)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处理与资源化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清洁生产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方向:

建立废气综合处理实验平台装置迫在眉睫

三、实验室建设

针对现有试验体系的不足,从紧到松,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五年规划,初步建成本硕博一体化、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系统化培养、研究能力和工程能力全面培养创造性实验体系。

(1)环境工程各专业方向实验室系统提级

(2)专业各方向综合实验室建设

(3)仿真验室建设

(4)工艺模拟设计实验室建设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以后五年内必须认真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借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实行岗位特殊津贴的激励政策,广开门路,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我校工作,并实行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最近1年急需的大型仪器和平台建设

6经费预算

六、年各方向一揽子建设计算经费如下:

水污染控制大约每年需要200万元 大气污染控制150万元 固废150万元

监测150万元 篇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工作总结摘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工作总结

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 发展定位:

国内一流

----近期目标:

学院综合实力进入国内本学科前15名

---- 发展举措:

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扩大影响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标志性成果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获2011年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二)主要工作成效

1.学科建设工作

----开展了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评估自查工作。 ----“985工程”三期--化学与环境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按计划实施,并按学校要求全面完成了120万元经费使用任务。

---- 2011年在sci、ei上发表论文共30篇,其中a类论文14篇(市政工程系3篇,环境工程系8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1篇,环境科学

---- 获湖北省第八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篇,其中环境科学1篇,环境工程1篇。

2.人才培养工作

(1)本科教学

---- 2011年3月26日-27日,学院在梦天湖酒店召开了本科教学研

讨会。

---- 按照环境学院“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明确了“构建环境学科的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系”为主题进行教学成果的提炼和推广。

2011年度环境学院获批教改项目清单

---- 组织开展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各课程组对课程大纲、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了示范性的讲解。

---- 积极倡导大学生创新活动。

(2)研究生教育

· 走访了四川等“985”和“211”高校的对口院系,通过现场咨询会、动员会和发放我院招生简章资料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

· 做好推荐免试生工作。

---- 圆满完成2011年招生计划。

· 在总结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生日常事务进行规范化说明,建立了研究生事务工作手册,确保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 做好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申报工作。

---- 积极做好国际化课程的各项工作。

· 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工作,严格实行博士生论文盲审制度, 篇4:环境工程学科名人及其工作介绍

4 .环境工程学科名人及其工作介绍

4.1陈俊一(jeffrey chen) 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土木系,1969年取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美国dravo工程公司研发部经理,兼任匹兹堡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铝业公司(alcoa)lancy环境公司研发部主任。现任水环纯(sts)泛亚销售部技术经理。

4.2郝吉明(1946.8.25-) 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

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及控制策略方面有深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代表性箸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4.3陶葆楷

陶葆楷,1906年10月1日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给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是我国卫生工程、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培育的几代科技人才,为发展我国给水排水专业和环境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于1935年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本《给水工程学》中文教材,其中收集了我国的人工凿井法、井水提升法和井管保护设施等,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还编写了《卫生工程名词草案》一书。 编写了《下水工程学》、《军事卫生工程》两本教材。 参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他从50年代中期就着手进行暴雨强度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的研究,提出了适应于我国条件的暴雨公式,编写了“暴雨强度分析方法”,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被收入设计规范,并自1975年在全国试行。此后,陶葆楷仍不懈地进行辛勤笔耕,他先后独自编写或与他人合编了《给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上册)(1965)、《排水管道工程》(1974)、《炼油厂污水处理基本知识》(1975)、《污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1979)等教科书及学术参考书,以及一大批学术论文。

1976年以来,陶葆楷提出了在清华大学设立环境工程专业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批准,这样,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就于1977年在清华大学诞生了。

4.4顾夏声

(1918年5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环境工程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在工程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反应器的理论与实践,对其微生物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及形成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到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为其后进行的中试和生产性ua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发的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

2主持“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与控制”研究项目,使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获重大突破。造纸、味精、脂肪酸、糖蜜等生产废水的有机物浓度高,由于含有大量硫酸盐,严重妨碍厌氧消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世界各国废水处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参与和指导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和处理工艺研究,提出了经济有效的处理途径。研究了厌氧—缺氧—好氧系统处理焦化废水过程中微生物分布和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并进行了新型的硝化—反硝化系统的研究,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推向一个新高度。

4参与氧化塘处理废水的科技攻关,对氧化塘中碳、氮、磷的转移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顾夏声一贯重视教材建设。他本人或带领年轻教师编写了多本高质量的教材,并且能把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中,随时做出修改,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如他与李献文等合编的《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曾两次再版,受到师生们的好评。他同时担任建设部高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

4.5钱易

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写:

4.6王宝贞

(一) 开发了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和生态塘新技术(二) 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完成了生物制氢技术中试研究

(三)率先研究开发了饮用水源水除污染新工艺(四) 在放射性废水与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 (五) 研究和开发了高效、经济、节能的污水生物处理与回用新技术,开辟了防治污染和节水新途径 (六) 积极发挥国际水质协会中国理事作用,积极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污染防治事业在国际上地位做出贡献 (七) 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做出贡献

他的发明专利

1、王宝贞:高效除放射性和重金属净水方法 [专利号:92115144.6]

2、祁佩时、王宝贞:复合式厌氧反应器 [专利号:9307727.7]

3、任南琪、王宝贞:污水生物制氢技术 [专利号:92114474.1]

4、王宝贞、孙哲、李高奇:一种高效净水滤罐 [专利号:95208350.7]

5、王宝贞、吴满山:一种破坏臭氧尾气得热力催化装置 [专利号:2l 962 1116357] 4.7黄国和

4.8 刘鸿亮 (1932.6.20-)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

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是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首席学术带头人。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3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180篇。 篇5:资源环境学院年度总结

资源环境学院2015年度目标管理自评报告

一、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一)学科建设规划。资源环境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二)学科方向凝练。打造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地理学学科建设。

(三)学科负责人。我院省级重点学科地理学2015年新增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陈彬、主讲教授李志刚。组织学科成员申请并获批本学科领域省级以上项目8项,全年到账科研经费总数1266万元,人均达22万元。

(四)学科队伍建设。

(五)学科基地建设。

(七)研究生招生。成立了资环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自命题工作小组和复试工作小组,组织机构健全;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工作分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严格遵守招生工作纪律;制定并实施了学院年度招生宣传工作方案,及时更新学院网站年度招生专业目录、招生导师等相关信息。选派了责任教授于兴修、邓文胜、汪正祥、张立明赴省内外高校做学术交流与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院相关专业,积极动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本院;按学校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命题、阅卷工作,自命题试卷无卷面错误,阅卷工作无差错,无违规行为。积极探索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库建设,“人文地理”试题库如期完成;按要求拟定学院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复试、调剂、录取工作遵守国家政策。

(八)研究生培养。按照研究院工作部署,严格按照一级学科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了各课程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体现前沿性、综合性和学科特色;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按时提交并得以很好执行;积极落实各教学环节,做好研究生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获教研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选用学科前沿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齐全;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投入到位,参与率达100%,成效明显。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获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

学时、人数符合学校管理规定,无随意调停课现象,有严格的调课及补课申请手续,教学督导定期进行查课及听课。考试考务工作安排有序,教师及时登分、课程成绩按指定时间录入系统,数据存档,严格规范成绩录入环节管理。

(九)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论文答辩工作规范,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按期执行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环节,并抓好论文答辩环节的检查工作。

(十一)研究生思政与在校行为管理。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汪正祥同志为组长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负责人。选配备王瑶、李可二位老师作为班主任和研究生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入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并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党团组织健全,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术交流活动22场次,覆盖面达100﹪。

(十二)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和制度,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与实施细则。

二、本科教学

目前,学院共有四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环境工程。其中,环境工程有三类不同性质的班,即环境工程普通班、环境工程产业班、环境工程国际班。

在院学生人数:地理科学158人;地理信息科学159人;城乡规划165人;环境工程(普通班)151人;环境工程(产业班)55人, 环境工程(国际班)160人(其中2012级7人已出国,2013级14人已出国)。

(一)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领导重视

学院领导班子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正确处理教学与其它工作关系,树立了“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院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经费优先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

2、教学指导委员会

自评:3+1(提高分)

(二)教学基本建设

1、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每学期学院组织教学公开课1次。系部组织教研活动若干次。

(提高分)

2 (提高分)

1

自评:4分+13分、课程建设 自评:6分+13分、教学经费 自评:3分

(三)教学基本运、教学管理

环境工程总结

高中英语学科建设总结

初中历史学科建设总结

语文学科建设总结

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总结

环境工程设计规范总结

环境工程自学总结

环境工程复习总结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总结.doc》
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