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2020-03-03 04:46: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 ,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

2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 运动的发展

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1851年起义之前,洪秀全就明确表示要打破封建礼教,代之以“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试图把农民从政治压迫之下解放出来。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天国广泛动员农民和依靠农民,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首先是重视对农民的思想动员。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为此,太平军曾大量印行许多宣传革命的通俗小册子,诸如《太平诏书》、《天条书》、《待百姓条例》等等;同时还注意随时随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口头宣传,当时人称之为“讲道理”。其次,太平天国还依靠农民,建立地方政权。《天朝田亩制度》不仅制定了土地改革方案,还规定了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形式与职能。为了便于动员农民和保证正常的军需供应,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分设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全由当地人担任。这些乡官带领乡兵,或维持地方秩序,或配合太平军参加战斗。乡官制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在初期不仅保证了太平天国军需 1

粮饷的正常供应,而且对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加地方政权建设,都起到

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太平天国政权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

如果说农民的支持是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太平

天国政权后来的衰亡则与失去农民的支持有关。

在土地政策方面,《天朝田亩制度》的改革方案,虽然对动员广大农民起

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因为从分配形式看,以绝

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现实的空想,无法具体实行。从所有

制结构看,太平天国虽然主张有田同耕,但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太平天国强调所有土地归天父公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实际

上,这不仅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否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此外,太平天

国还推行“圣库”制度,将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所有权统统废除。这样

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愿望。诚然,大平天国在政权建立

初期为了动员需要而宣传平均主义和实行“圣库”制度,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但问题在于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仍然将这些主张作为新政权的经济纲领,就

难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也根本行不通了。更有甚者,后来迫于形势,太平

天国要求农民“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措施虽然暂时缓解了太平军的供给困难,

但对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无助,反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承认。在一些

地区,太平军规定“富户贫民宜一体完纳”,“示谕佃农照常输租”。太平军

还在江浙等地发给地主田凭,设立收租局,公然保护地主利益,强迫农民交租,

规定“租户仍将该还钱米缴还原主,不得抗欠”。不仅如此,在太平天国统治

的许多地区,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有些附加税,如田捐

由太平军直接向佃农征收,就更加引起广大佃农的不满。对于近代中国的农民

来说,没有土地就失去了一切,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政治热情。太平天国既然不

能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那么也就不能指望农民对它继续支持。事实上,定

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不同

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天王洪秀全成了“独一真神”,

为了神化自己,自称“天生真主,命作君主”。整个领导层为“繁华迷惑”,

穷奢极欲,愈来愈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随着太平天国上层的皇权化,

其乡村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异化。乡官制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的基层组织,

可是后来逐渐为地主和地痞无赖所把持,“军帅请当地有身价者充当,师帅以

书役及土豪充当”。这些人利用职权,在乡间横行霸道,对农民“敲诈逼勒,

无所不至”。乡官和乡官制愈来愈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甚至走向农民的对立

面,这就极大地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基础。最后,当面临中外敌人的联合进

攻时,太平天国由于再也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就只能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

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

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

这就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

政治纲领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

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

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

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

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

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但他其实对基督徒一无所知。

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后来

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

端。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

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解决生

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干王洪

仁玕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

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而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政治上,太平

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的为所欲为,更甚于

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

知识分子仇视。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

乱封。制度上,天朝田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从未有认真推行,亦不

见有任何成效可言。至于所谓“开放科举考试予女子应考”等进步政策,大多仅存在于野史传说之中。

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化;权力再分配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

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

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

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

体制所取代。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

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当现代化启动之后,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形成统一的全国经济和政治网络,

加强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的,高效有

力的中央政府,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又决定

了政治现代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国现代化

的启动创造了权力分散的良好的政治前提,它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震撼了清

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权力资源逐渐分散到地方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最

初反应一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现代化的实践。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嬗变,应以太平天国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清王朝是

一个高度集权和极端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权,自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其权力结

构从中央到地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与官僚阶层内部的分

化,清王朝的王权危机正日益扩大。

首先表现为督抚专权。自古以来,中央王朝对地方政治势力的增长非常警惕,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省级设立总督衙门与巡抚衙门,总督与巡抚在

地方上的权力既各有所分,又相互牵制,从而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太

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清朝的正规军受到重创,不得不扩大地方武装的力量,这

样就出现了中央军权下移,地方上军政合一的局面,其主要标志乃是湘军的兴起,

湘军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付太平军,随着湘军势力的不断增强,其职能也发生了

变化,不再是护卫一方的地方武装,而是维系清朝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对于曾

国藩极其湘军的崛起,清廷在军事上有利用它的一面,同时在政治上还有限制它

的一面。但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形势逼人。清廷已无力对抗,只好任命曾国藩为

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集军权与政权于一身,从而迈开了督抚专权的第一步。为

了便于作战,曾国藩又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大批湘军将领举荐为封疆大吏,接着各

省的巡抚又将自己的部将举荐为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这样就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政治集团,同时。他们还因袭湘军军饷自筹的习惯控制了地方财政,此外,湘军集团还排斥异己,任用亲信控制了地方用人权。这样,湘军集团控制了东南各省的军权,政权,财权与用人权,上下相应,成为一股强大的地方政治势力;

其次是造成了官僚阶层的分化。伴随着督抚专权的出现,清政府官僚阶层发生严重分化,这种分化倾向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上层汉族官僚势力的增长,二是洋务政治派别的兴起。清政权建立以后,清政府极力把自己打扮成中国传统的合法继承人,并且任用大批汉人以巩固政权,经过多年的发展,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两个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差异与猜忌仍然存在。清朝统治对汉族官员始终抱有戒备之心,虽然在表面上满汉官员一律平等,但实际权力仍操纵在满官手中,道光以后,由于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尤其是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后,汉族官僚的势力逐渐增长,清廷满汉官员之间的政治格局开始改变。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的八旗,绿营经制之师受到重创,一蹶不振。许多满族官员面对这种危机却无能为力,于是清廷被迫起用大批汉族官僚,任命他们为团练大臣,在各地举办地方武装以对抗太平军。这样一来,汉人官僚与士绅在地方的势力得以扩张,最典型的就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湘军集团的兴起。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湘军将领,多是一批经世儒生,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满族官僚知悉这些情况,决定利用他们去对付太平军,结果使一大批汉人官僚兴起,湘军集团因此而由一般军事武装变为强大的政治势力,导致了督抚专权的局面。可见,督抚专权不仅标志着地方势力的抬头,而且也反映了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张,这种局势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清政权倾刻之间的土崩瓦解。 清朝官僚分化的另一个标志是洋务派的兴起。洋务派的出现也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危机时的产物。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官僚士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改革国内的弊政。无疑,他们是最早具有“洋务”思想的代表。但是,这批人在当时的官僚中属少数派,而且除林则徐外,这批人中多数人并无多大权力,影响不了清廷政治。但是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这些封疆大吏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在与西方国家联合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厉害,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西方,自强求富的决心,这就是洋务派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洋务派势力的不断增强,在朝廷内部很快分化出以大学士倭仁,徐桐等为首的保守派政治势力,他们主张遵从祖法,反对学习西方,认为洋务派的行为是“用夷变夏”,出卖国家。这两种对立的政治势力的不断斗争,不仅加剧官僚阶层内部的分化,而且也加剧了清朝政局的不稳。可见,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政权播下了毁灭的种子。由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督抚专权,使清朝中央的军政权力下移,促成了地方势力的增长;汉族官僚与洋务派的兴起,导致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严重分化,使晚清政局更加动荡。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削弱了清朝中央的政治权力,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政治权威。随着这种分离倾向的扩大,清朝统治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战略失策、集团内讧

太平天国的战略的失误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定都天京之初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了要巩固革命大本营就必须进行北伐打击并适时推翻清政府,而要截断清政府的财政来源并充实自己就必须要就进行东征。于是在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太平天国派出了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北上进军北京,而也由此开始了太平军的北伐,但是也开始了这支军队的悲剧。北伐军出江苏,过安徽,

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但是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究其原因可为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孤军作战,意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第二,援军派出过迟。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北伐军进至天津外围后,即遵照洪秀全的命令停止待援, 从而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时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终致失败,使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了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

定都天京之初天国领导层便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继续分封王爵,并且开始大肆的修建宫殿豪宅以供自己享乐,而且在天国之内从天王到以下各级官吏外出时都大摆排场他们所行之处军民须回避并且跪与道路两侧,由此看来天平天国领导层完全与下层人民相脱离。与此同时天国内部的矛盾不断繁衍,并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内部最大的转折“天京变乱”,在变乱之中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余人和翼王石达开的家属,进而威胁天王,但是最终被洪秀全处死。由此洪秀全的猜疑心变得更重,当石达开回到天京时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洪秀全见此极为不满随即任命自己两个无能的哥哥做王以牵制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怒而率领自己的部属十余万人离开天京出走独自转战其他省份,一时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厮杀,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虽然之后洪秀全极力挽救但已无力回天,最后曾国藩率领湘军与淮军于1864年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至此宣告结束。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帝的农民战争, 这个政权在历史上存在非常大的非议,这虽然是一个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但是却在后期提出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而这与其政权性质相悖,从而引起了 历史学家对这个政权极大争议。然而在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主张平等的与各国和平相处,规定外国不得干涉本国内政,并且大力主张自由平等的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太平天国转战大半个中国极大的打击了地主阶级,撼动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在对清作战之余又要同外国侵略者作战,从而牵制了大量的侵略军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进而推动并鼓励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讲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练习

论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doc》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