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案

2020-03-01 16:42: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三单元 家乡,我为你骄傲(11课时主题一 从家乡看祖国(5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知果。 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准备

督促学生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家乡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问题,引导新的学习内容:“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做适当的记录,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

2、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仪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3、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结合讨论所得到的结果,阅读并分析教科书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可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计划格式,分项进行指导,重点应放在内容的确定上。

5、小结,建议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居住地的远近,分小组落实调查任务。 家庭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调查计划,完成各自选择的调查任务。

课题1 家乡人的智慧(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

2、了解家乡的名人、普通劳动者及其对家乡的贡献。

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教学准备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用品可能会涉及很多内容,教师事先做一些说明,不论是一座建筑,还是一件小的日常用品,都渗透着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汇报调查的过程,谈一谈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都有些什么收获。提问:“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们去了哪些地方?访问过哪些人?查阅过哪些图书资料?”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的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来。

2、演讲。“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下面,请同学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讲给大家听,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成果。”引导学生将演讲的落脚点放在家乡人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发明这一主题上。

4、科书第59页的课文,并引出如下问题:“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家乡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炙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家乡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什么贡献?除了名人,还有哪些人对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贡献?”

填写名人简历卡。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格式,填写一份大家认定的“家乡名人简历”。向学生说明,名人的范围是从古到今做出了突出成就的劳动者。

6、谈感想。“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

7、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担收集不同时代家乡名人的资料,拟出版一册“家乡名人录”。

课题2 传统与进步(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教学准备

1、了解家乡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业,其现状如何。

2、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本地区某些现代化企业生产的文字或录象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回顾一下,家乡人为家乡发展所做出贡献,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

2、看传阅资料。了解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的状况,以及它们在家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讨论。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0—63页的照片和课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要求学生在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4、全班交流。就前面讨论的结果请小组报告向全班做汇报,在黑板上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板书:以前的生产技术落后,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力完成,产量低。

现在的生产技术先进,整个过程主要靠机器完成,产量高。

5、写一篇感想,可以是几句话。

6、小结。

课题3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教学准备

1、介绍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一些小红花或小红旗。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在前面两次课中学习了家乡人的创造发明以及家乡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家乡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请同学们想一想,家乡还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呢?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64—65页的照片,并向他们解释“文化瑰宝“的含义,最好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文化瑰宝。

2、观看录象。先放一段本地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象片,然后请几名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向全班做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要仔细看,认真听,从中体会它们的艺术魅力。

3、自由发言。“同学们看完、听完了有关文化瑰宝的介绍后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说一说。”

4、写一篇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指导学生参照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资料,写清家乡某一名胜古迹的建筑朝代、用途、外形结构以及历史价值。

5、小结。简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及所处的地位,并表述家乡人对学生的美好愿望。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撰写家乡名胜古迹简介的作业,今天我们开一个评奖会,由同学们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组织学生推选3人作为评委会成员和主持人,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评奖会。主持人宣布评奖会开始。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让学生逐个宣读自己撰写的简介,评委会成员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为前10名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并授予他们“宣传家乡小专家”的称号。

3、展示。把获得小红花或小红旗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贴到班上的“学习园地”栏内。

4、小结。对获得小红花或小红旗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进行点评,并对如何撰写简介做出说明。

家庭作业

把撰写的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抄写整齐,最好能够配上照片或图画。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家乡人

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

主题二 扎根在家乡的传统(4课时)

课题1 乡音乡情(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录象、录音资料。

2、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

教学过程

1、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的家乡,流传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风格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它们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反映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风俗习惯、劳动和生活状况。

2、欣赏。(1)放几段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请大家欣赏。要求学生边听边辨析,从中说出哪段是自己家乡的音乐,哪些是其他地方的音乐,并说出省(自治区)名。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乡音乡情是家乡人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2)展示几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请学生欣赏。要求他们说出他们的名称、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师提问:“大家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试者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3、手工制作。选一件简单且易于制作的家乡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仿制这件手工艺品。制作时,教师可通过示范,讲明制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的事项,然后对各小组分别进行具体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完成后,把它们挂起来或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欣赏、评判,并授予作得最好的学生“巧手小学生”的称号,以示鼓励。

5、小结。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乡音乡情最能表现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乡人的风俗习惯、劳动与生活情况。

家庭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爸爸、妈妈看。

课题2 乡风乡俗(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2、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传统等故事。

2、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8—69页的文字和照片及图画。从提问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同学们可能从电视、广播及民间故事书里听到或看到过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

帮助学生理解“乡风乡俗”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

2、说一说家乡的风俗。“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在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呢?

3、故事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都渗透着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4、讨论。针对学生所讲的故事,就其中渗透的一些民间风俗和文化展开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民间风俗和文化。

5、小结。针对乡风乡俗中文明与封建迷信并存的实情,在小结时,强化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家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家乡风俗和文化的传说或故事,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课题3 快乐的节日生活(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2、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习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3、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不同民族和自己家乡节日的习俗资料。

2、准备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春天是我国大多数民族共有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期间都有哪些活动?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请学生自由发言,待学生发言结束后,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0—71页的课文和照片,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春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概念。

2、介绍。“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一个调查,要求大家了解在我们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节目。你们能说一个与某个节日有关的传说吗?”教师把自己收集的节日故事介绍给学生,或放一段有关家乡节日庆典的录像片供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乡各种有趣的节日与家乡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家乡人生活的一部分。

3、编辑制作。“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家乡节日及节日习俗活动,你们想不想编辑、出版(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手册”的编辑、制作工作。

4、小结。对学生制作的“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节日及有趣的节日风俗,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风俗。”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2—73页的课文和照片,说一说教科书提供的是哪些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有的习俗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做适当的引导。

2、欣赏。“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几段介绍不同民族节日的录象片,呢们在欣赏时,要记清楚这些节日都是哪个民族的,主要的节日习俗活动是什么等问题,看完后,请呢们回答这些问题。”看录象,回答问题。

3、手工制作。“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活动,老师选了一种大家较熟悉的节日习俗活动---剪窗花,请大家一起体验吧!”组织学生学习剪窗花,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进一步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

4、对这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不仅拥有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在每个民族内部,还有各民族特有的节日及其节日习俗活动。节日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家庭作业

1、请父母欣赏自己剪的窗花。

2、阅读“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教学后记:

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学习,大多学生知道了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区域性特点。

主题三 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2课时)

课题1 远离陋习(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2、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教学准备

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到过或者听说过像赌博、算命等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或听过哪些封建迷信的、不健康的现象和行为?”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他们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2、小组探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探究题目。

题目1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题目2 这些现象及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和危害?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座谈会的形式,在小组内选出书记员,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逐条记录下来,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科书。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4、教师评价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强调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结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课上的讨论。

课题2 追求文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按计划做事。

2、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与少先队、学校的有关部门及学校所在社区联系,了解有哪些适于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及在学生活动时提出,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6-77页的文字及照片,对教科书中反映的学生们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全社会的事情,仅仅满足于自己做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促进生活中的健康与文明,我们小学生能够做些甚麽?”请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制作。“大家谈得很好,其中有些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下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一件有利于自己、学校或社区健康文明的事情,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行动计划,教师可以巡回指导,提醒他们选择的事情应当是力所能及的,而且要付诸实施。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计划,如准备做些甚麽事情,准备怎样实施等。

4、总结。“健康文明的生活要靠自己的计划,要靠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就自己小组所撰写的计划,向家长征求意见。

课题3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2、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本省(自治区)或本市(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就,以及广大劳动者工作方面的报道、资料或录象,当代杰出或优秀的家乡人的事迹。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教科书第78页的几副照片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甚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最近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你的亲人为我们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麽知道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做适当的解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人有他们的生活方式,草原人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2、全班交流。要求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家乡人工作的情况或某些杰出人物的贡献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放一段家乡某一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录象给大家看,师生一起分享。

3、我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鼓励学生将调查中所了解的家乡的新发展画到自己的图中,同时可以自由想象。

4、教师总结。鼓励性评价学生的作品,告诉他们,家乡今天的繁荣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家乡人的劳动和建设实现的,家乡明天的繁荣是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建设去实现。

家庭作业

在课上绘制家乡蓝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以备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教学后记:

通过讨论学习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明白了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并且共同讨论了长大后如何建设家乡,气氛较好。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doc》
品德与社会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