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联网+”背景下微课程群建设

2020-03-01 23:28: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谈“互联网+”背景下微课程群建设

------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

今社会各学科教学的新形势、新趋势,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微课教学、微课程群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微课制作数量较多质量不高、微课程不成体系、网络平台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高中地理微课制作、建设过程,以案例的形式总结了网络平台微课程群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目前微课程群建设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措施。 关键词:微课 微课程群 “互联网+” 自主学习

1.微课概念的界定 1.1 微课程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主张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一个长度为1-3分钟的教学视频,用来理解核心概念,并设计相关的阅读和探索的课程任务,将课程任务与教学视频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供学习者学习[1]。在我国,对微课程的理解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1.2 微课程的特点 1.2.1时间短 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微”,容量少,视频时间短小,一般5-10分钟,这样大大缩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减轻学习者的压力和负担。 1.2.2主题明确

微课程旨在解决某个知识点或某个问题,整个课程简明扼要,能让学习者一眼看出学习目标,主题明确,指向性强,这跟传统的专题课有明显的不同。传统的专题课虽然号称“专题”,实际是由若干个子专题或与该专题相关的知识点组成系列构成,而微课程则只是节选其中一个进行重点讲解,因此它比传统课程主题更明确。 1.2.3灵活性强

微课程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方面可借助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学习,不再受制于上课时间和地点;一方面学习者可根据需要在公共网络上随心所欲选择喜欢的或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助于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第三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随时暂停下来进行思考,或者反复播放微课程,直至搞清楚为止,这种方式更助于后进生的学习,并且极大程度的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高中地理微课的意义及分类 2.1高中地理微课的意义

当前,人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国家也提出相应的政策来推动教育的信息化。随着“互联网+”多元化的创新和发展,其所独有的共享方式,强大高效的互动,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广泛的渠道、庞大的覆盖率、及时便捷的操作性、跨越时空的畅通性,在获得广大用户青睐的同时,也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划时代的价值和影响[2]。

对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与制作进行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方面来说,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如何针对具体的科目设计微课程视频,并把它制作出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才是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关于地理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在国内还是非常稀少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出现表明信息技术与地理相结合,能够使静态的地理变为动态地理,使地理课程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中国知网或者其他教育网站上搜索之后,发现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属空白,本课题的选

2 取希望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高中地理微课的分类 2.2.1陈述性类

指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微课。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事实静态知识。在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中主要包括地理术语、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分布、地理位置、地理事件等。 2.2.2程序性类

指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的微课。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在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中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 2.2.3策略性类

指以策略性知识为主的微课。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处理的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为目标。在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中主要包括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运用,培养学生地理认知能力和地理自我调控能力,如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3]。 3.高中地理微课制作、微课程群建设过程 3.1湘教版《必修一》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是主题明确,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主题(知识点)而开展的简短音视频资源。微课程必须只阐述一个教学知识点,完整的表述一个主题;二是简洁明了,微课程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设计过程中要力求简洁明了,不可拖泥带水;三是富有艺术性,微课程设计中,除了字体得体,语言清楚、规范外,还要求富有艺术性,让人有所启迪和思想感悟;四是设计新颖,微课程要不断创设形式、思路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以湘教版《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复习微课程设计为例

(1)选取考点确定复习内容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本节课复习内容为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分析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目标: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

3 岩石及其主要特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重难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设计微课程

本节课复习容量大,知识点较多,有些知识点彼此之间比较孤立,联系不紧密,学生很容易遗漏。将其制作成微课程,形成知识网络树或知识框架,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取知识,还可供学生课上课下反复学习查找学习。本节课地理术语很多,概念很容易混淆,例如“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和“背斜、向斜”,“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等。通过制作微课程,将这几组易混淆的概念和术语分别进行比较,比简单的PPT说明更透彻,在比较过程中可以借助PPT指针选项对各组概念进行辨析。

(4)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与授导型微课程搜集制作方法一致。 (5)微课程录制

录制过程要开门见山通过PPT展示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框架,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在课程结束时还要回顾知识体系,组后再通过练习即练即评迁移达成。

(6)使用评价,矫正修改

4.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如何利用微课程群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1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①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②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③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④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4 4.2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阶段

借助于“互联网+”,可以将课程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提升和总结测评三个阶段。具体为:自主学习阶段(约15分钟):依托“任务单”对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本阶段有三个基本环节:教材自学→微课助学→知识前测。在学生掌握操作基本要领的基础上,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提升阶段(约20分钟):知识内化学习、疑难问题研讨、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本阶段有四个基本环节:体系建构→问题研学→教师点拨→训练展示。此阶段要注意就课堂重难点、易错易混点、盲点加强组内互助学习。总结测评阶段(约5分钟):本阶段有两个环节:总结提升→测学反馈。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实现“堂堂清”。

4.3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以湘教版《必修一》《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为例

(1)自主学习课程实施

课前发放自主学习导学单,布置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观看微课程,然后根据导学单上的学习指南完成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课上,教师首先以登山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山地构造和构造地貌知识的探究兴趣,然后采取两两互阅作业检查课前微课程学习情况,组内互相交流自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尝试讨论解决,小组长搜集整理问题。之后布置三个新任务,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去完成,完成之后,请完成较好的小组代表上台一一展示。这个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举一反三,自主提升的过程。

(2)自主学习设计实验探究

①教师编写实验探究型微课程教案。例如,在本案例中,要突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这样三个重难点,前两个可以设计为用切片面包作为实验工具来模拟演示,第三个可以用装满水和油的密闭玻璃瓶进行模拟演示。②为了使实验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还要为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记录表。实验探究型微课程特别适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在实验记录表中说明小组的人数和分工情况,明确个人职责,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顺利完成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实验活动。

(3)媒体选择和微课程录制

结合实际情况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实验探究视

5 频的录制,例如DV、手机。实验探究视频录制完之后,根据实验记录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可以用PPT来展示。

(4)自主学习课程的评价

本节课地理术语很多,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正地形和倒地形的成因和实践中的应用是重点和难点。制作实验模拟探究型微课程可以降低难度,置于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置于课上直观、形象的精讲点拨。总之,在新授课中运用实验探究型微课程一定会大大增强教学有效性,直观、形象、具体的处理抽象、空洞的知识点。 5.高中地理微课发展问题分析 5.1从教育维度来看

绝大部分教师只提供微视频,而没有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微练习、微课件、微教案等辅助资源,微课变成了录制的一段教学片断节选而已。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都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但在微课教学中,由于缺乏真实的课堂情境,却存在很多问题。在切入主题方面,部分微课没有简单明了的主题说明,缺少适当的情境导入,显得教学突兀,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语速偏快,缺乏感染力,没有适当的停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理解知识点;部分教师在微课结束时没有课堂总结与收尾。在教学策略上,大部分教师都是以单向的讲授法为主,缺乏相应的问题情境设置、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环节[4],忽视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多数教师对于教学工具的使用较少,主要靠PPT静态图片和文字,对于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较为困难。从教育维度分析可知,大部分教师缺乏对微课理论的理解和相应的实践经验,没有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与注重地理问题探究的课程理念相结合,导致在微课教学中出现问题,影响了微课作品的质量。

5.2从技术维度来看

多数微课视频不够清晰,画面布局不够合理、美观,绝大多数微课作品对重要内容没有字幕提示,部分微课视频声音有杂音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要提高微课的制作技术。

6.高中地理微课程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措施与建议

6 6.1加强新技术培训,提高教育技术水平

教师的新技术应用水平是网络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对教师来说,信息处理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因而,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方面的水平。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依赖于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

6.2建立导航系统,引导自主学习

微课程应建立明确的课程结构说明和操作说明,避免学习者由于方向不明而迷失方向,以至于降低学习兴趣。具体而言,结构说明包括课程层次、目录结构、学习记录与学习内容、资源检索与导航帮助等,使学习者能够对整个课程一目了然;操作说明应包括介绍界面设计、超文本链接的内容和使用等。微课程应该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网络明确的学习导航系统,使学习者能够切换自如,在任何章节随进随出,并通过检索方式的帮助查找概念和关键名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6.3建立学习沙龙,激活学习氛围

随着QQ即时应用软件和微信圈在中学教学中的融入,高中地理教师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增加了,现在许多学生通过QQ、微信随时可与教师联系和交流。借助这些平台,课堂上学生尚未消化和未懂的知识难点,学生及时向教师求解答疑。而教师借助QQ和微信,还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地理学习的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打破了地理课堂壁垒,促进了教师个性化课堂讲解模式的构建和完善。QQ群、微信空间的适当利用也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教师经常在空间中发地理新闻阅读、地理事件分析、地理话题讨论、地理美文欣赏、地理问题解答、地理试题选做等,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地理知识的实用,进而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范敏.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5.5.[2]罗定.“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6.4.[3]李娜.高中自然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4]周小高.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与实现研究——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 ”背景下音乐教学研究

“互联网 ”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微信课堂”的千里马论文(推荐)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证券创新

也谈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云中书城的独特优势

微信群建设方案

群谈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谈“互联网+”背景下微课程群建设.doc》
谈“互联网+”背景下微课程群建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