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2020-03-01 23:45: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小学 杨友霞

[内容摘要]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故事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读讲法体味诗意,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 兴趣 诵读 欣赏与品位

[正文]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本人就小学阶段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课标版第五册)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老师充满激情地)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顿时眼睛发光,精神饱满)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的,他多认真啊!(这时加上老师的体态的作用,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了)。(老师用急切的语气说)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了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 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欣赏品味诗境

我们从小学教材古诗的分布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级,诗歌的数量安排越多,而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属于品味和鉴赏的高等级工作。那么要从那些方面来指导学生审美呢?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 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一味的扎实基础,那么古诗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必将有所褪色。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目标不允许我们这样,让我们长记屈原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教学方略》.现代教育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七月第一次出版.(配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中国教育创新》.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张勇.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探讨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2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doc》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