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

2020-03-02 09:59: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潮州城市通

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

——文章来源:潮州城市通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涓涓细流,在潮汕地区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下,于漫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潮州民俗文化独特,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而潮州俗语又有着怎样的民间传说呢?

潮州俗语部分来自人物掌故或民间传说。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如“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就来自我们所熟悉的民间故事《夏雨来》 。

“观音生雅一块败”是用来指美中不足。观音“败”在哪里?众所周知,南海观音的塑像总是刻画得美轮美奂。然而,细心观察一下,观音菩萨竟长着一双大脚丫。在崇尚“三寸金莲”的社会里,这双大脚当然不尽人意了,因而是“一败”。这里头还有个故事。据说观音菩萨原来是个男身,大慈大悲。他为了解救民间一切苦厄,经常去云游四方。有一次,他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间民宅里传来了声声痛苦的呻吟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孕妇难产,而家中亲人又不在身边。这孕妇边哭喊着边祈祷观音菩萨前来解救她的厄难。菩萨一听,这孕妇却也心诚。只是待要进去,自已又是男身,多有不便。左思右想,顿生一计,摇身一变,化作一位俊俏的接生婆模样。只是匆忙之间,脚板子忘了变化,便走了进去。在菩萨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那产妇对菩萨感恩戴德,但菩萨被产妇身上秽气一冲(也就是我们说的“目着产”),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女人身、男人脚。潮汕人也从这个传说演绎成了这句俗语。

潮州城市通

潮州城市通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意思是比喻事物不断在变化,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新事情。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贪婪狡猾的地主,他既要长工干活,又想方设法不付工钱。某县有兄弟两人:哥哥比较老实,叫阿芋;弟弟聪明能干,叫番薯。有一年,阿芋到地主家做长工,地主与他约法三章,到年底要回答他三个问题,否则全年的工钱全部扣除。阿芋答应了,早出晚归为地主干活。到了年底一听地主提的三个问题,哑口结舌,回答不出,只好空着手回家。弟弟番薯问明情况,明年代替哥哥到地主家做工。地主又提出相同的约定,番薯满口答应,但声明要双倍的工钱。地主心想反正到年底他一分钱也拿不回去,就答应了。转眼年底到了,地主悠悠然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外,要番薯猜他究竟要进来还是要出去?番薯说:“你要出去。”边说边把地主抱到外面。地主说:“你怎能抱我呢?”番薯不慌一忙地说:“你的苦力事不都是我干的吗,抱你一下合情合理。”地主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么?”番薯笑着说:“天有两个屁股高。”“胡说,你有何证据?”“老爷,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你不是常说你媳妇在洗衣服时屁股翘得半天高吗?那翘两个屁股不就是顶着天了吗?”地主无话可说,只得指着自己的脑袋,提出最后的问题:“我的脑袋有多重?”番薯一听,跑去拿了一把锋利的刀和一把秤,朝地主的头左看右瞧,说:“据我估计,你的脑袋刚好十八斤重。如不信,可砍下来秤一下。”说完就提刀向前,吓得地主连连后退,惊叹道:“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并把双份工钱如数奉还。

“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于是越想越生气。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

“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

潮州城市通

潮州城市通

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手指头”这个俗语。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识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识”字音读“北”,义为识别。

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

“乘风叩橄榄”,是流传于潮汕各地的俗语,也是潮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实事。作为俗语,它嘲弄那些乘机捞一把的不良现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作为史实,它曾发生于盛产橄榄的地方。

“乘风”的“风”,指的是台风。“叩橄榄”则是偷盗的行为。橄榄,是潮汕的土特产。潮汕橄榄品种繁多,驰名海内外的名优橄榄,有潮澄饶交界一带的乌种橄榄、潮阳金玉芦塘的三棱橄榄和揭西凤湖橄榄等。由于橄榄用途广,价值高,历来果农喜欢种植它,

潮州城市通

潮州城市通

“鼠贼仔”也蓄意偷窃它。

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谣:“南溪阿妈多,无好仔弟担阿妈去卖。”橄榄与“阿妈”音近似,“阿妈”即橄榄。而担阿妈去卖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无好仔弟”指的处那些愉“叩橄榄”的“鼠贼仔”。

当地人说,收获橄榄从来都是摘取,不是“叩”。“霜降,橄榄摘落瓮。”这农谚指明两点:一说收获橄榄季节是霜降;二说收获橄榄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一般是用1条竹藤制成的软性长梯,每梯格约1米,最长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于树冠边,顺梯爬上去后,用脚夹住梯格,手抓树枝,采摘橄榄,放进身后勾篮。摘取时最怕有风,更怕大风,因风吹树枝摇,操作人有危险,同时风吹树摇橄榄掉,掉下来的橄榄易损伤,不能久藏。只有“鼠贼仔”才“乘风叩橄榄”。因为台风到来,果园无人摘橄榄,“鼠贼仔”就乘此机会,用竹竿或石头偷“叩”橄榄。这样,风刮加偷“叩”,橄榄落满地,“鼠贼仔”偷走一部分,还剩下很多,风后园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风吹落,还是被人偷叩。“鼠贼仔”自以为这是其得意之作。但时日久长,终被发觉。这“乘风叩橄榄”就成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如今,人们对于那些层层加码的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也比如为“乘风叩橄榄”。、

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真相,大为欢喜。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

“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指的是十分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典出澄海出门村的唐伯元。唐伯元是甲戌科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民间传说:唐伯元原是天上的文曲星。就在唐吏部出世那夜,他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果然,凌晨过后,漆黑的夜空忽然间彩云朵朵,红光闪闪,宛如昼夜,村人都十分惊讶:“半夜出阵日啦!„这时唐家产下一个婴孩,过一会儿,彩霞红光便自动消失了。从此,潮汕便有了这个俗语。

潮汕俗语“多钱多功德”意思是指花的钱财多,得到的实惠也就多。明朝万历年间,潮州枫溪出了一个才子,叫做吴殿邦。此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工书法。早年,吴殿邦在考

潮州城市通

潮州城市通

中进士之前,在家乡卖文鬻字为生。他的字,都有一定定价。例如一副对联,收润笔费六两银子,一分一毫也不能少,谁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个尼庵里的住持找到吴殿邦,要求吴殿邦给尼庵写一副对联,但只给了四两银子。吴殿邦微微一笑,接过银子便挥笔写道:“一条笔直,两片齐开。”围观的人都哗然大笑。这对子实在太粗俗了,这住持羞得不得了。要求吴殿邦重新写一对,吴殿邦说:“俗话说„多钱多功德‟,师父难道不明白?”这住持有办法,只好再掏出二两银子补足。吴殿邦也就提笔续写道:“一条笔直天界路,两片齐开慈悲门”,成了一对禅味十足的佳对。

潮汕俗语“假力洗茶渣”,用另一句潮汕俗语解释,指的是“力唔是势输过惰”,也就是指不该干的事情你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潮汕工夫茶遐迩驰名,茶具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据说冲茶用的茶壶,茶渍越厚,冲出的茶越有味,这茶壶价值越高。当时,潮汕有一户人家,有饮茶之风。家中的茶壶已经传了三代,这茶壶看起来腻腻的,壶内的茶渍也已经织积了粘乎乎的一层。这茶壶,将一些白开水倒进去,也能筛出来清冽香醇的茶。所以,这一家人将它看成传家宝。这一年,这家人娶进了一个媳妇。媳妇过门的第三天便开始料理家务。这一天。家翁出门。这媳妇一看,家翁平日里喝茶的茶影视业竟如的脏。于是,便把一整套茶具一古脑地搬出来清洗。等到家翁回来,一看,真是哭笑不得,便说:“你真是假力洗茶渣。”新媳妇丈二金刚一一摸不着头脑,不知家翁责备她是何事。后来“假力洗茶渣”便流传开来,成了一句俗语。

“好耳听石二”常用来形容人听错了话,领会错了意思。关于这个俗语,还有一个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两个小偷悄悄地翻过庵堂的高墙,爬到屋顶上,想要到尼姑的厢房里行窃。他们分好了工,年纪较大的在外头把风接应,年纪较轻的钻进房里。这进四周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这个小偷边走边摸索,摸了很久,才发觉前面是尊佛像,心中一惊,原来弄错了地点,这里不是厢房,而是佛堂。便自言自语地说:“糟了,是佛!”房顶上的小偷年纪大了一点,耳朵有点背,再加上做贼心虚,慌里慌张,听不清楚,以为是摸到秫(糯米)。就低声问:“是秫?”下面的小偷本来就生气,听上面的这么回应,没好气地回答说:“好耳!”上面的贼正希望下面的贼多拿一点,一听十分高兴,连连说:“石二,每人六斗。”

后来,这两个小偷都老了,不再行窃了,便把这个笑话给抖出来。于是,民间便有了“好耳听石二”这惯用语。

详情请登陆韩江通的官方网站http://www.daodoc.com/

潮州城市通

合山壮族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作文300字

我国四大民间传说

高密与民间传说

顺德民间传说故事

蒙古族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教案

潮州重阳风俗

潮州清明节习俗

俗语

《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doc》
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