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词汇

2020-03-02 18:19: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武汉方言词汇

武汉方言词汇

武汉方言词汇形象生动、恢谐有趣,体现了武汉人爽直、开朗,机敏的性格特征。

一般词汇

1.红帽头:捉弄的对象。

2.荒器:游民。

3.姑娘婆婆:妇女。

4.诈金标:大喊大叫,装腔作势,抹诈糊的人。

5.戗(呛)爷:说话生硬,好抵火的人。像刺鼻的气味一样呛人,叫人难受。

6.犟官(瓜):脾气犟的人。

7.烧腊馆:卤制品店。

8.杂货铺:副食店。

9.荒货:废品。

10.金柜:马桶。金柜具体是放马桶的木柜。

11.线车:脚踏车。

12.油绞:油条。

13.巴本:形容词,很厉害的意思。“巴”是往怀里巴,为自己,或为己方利益。特指

为自己和己方利益,为得很厉害。

14.搭毛:剪短发式女子。

15.资皮:擦字迹的橡皮。

16.掉底子:丢脸,出丑。

17.犯嫌:讨嫌。

18.拿补差:退休后回原单位返聘。

19.打连班:下班后又接下班。

20.大蒜坨:不是大蒜“头”。

21.笤帚:条具(帚)、。汉口也叫扫(4)把、扫具(帚)。

22.灰面:/面粉。

23.熨(yun“כ运”):舒服。/

24.见判:同“见鬼”,判官也是鬼。慌唐,不值一提。有时同“ 见洋判”。

25.见洋判:嘲笑外行。

26.洋判:外行;不谙世事,有点取笑呆傻的意思。

27.洋判打鼓:嘲笑外行行为。

28.栽豆腐:名词,“栽”字是逻辑重音。豆腐是好东西,豆腐与“福”谐音,比喻本是好东西,好意,却怕人家不要,要塞给人家,于是常说:“这成了‘栽豆腐’。”

“栽”在这里是“塞”的意思,但它的本意又是“栽菜”的“栽”,“栽豆腐”便

有自嘲的无奈和诙谐

29.灾(栽)脉(眸)子:倒楣相,倒楣的人.也说揣脉子。“揣”(chuai 4)武汉话(音“cuai 2”或“才”,阳平。)孝感话(阳去)。“栽”,栽跟斗,倒栽葱,都有倒楣的意思。“灾”,武汉话说总不顺利的人,叫“灾星”、“灾难”。

这种情况正如“账”、“帐”,都可以用作“算账”、“算帐”。

30.:笨,“”,音(song 2),头脑,笨头笨脑。

31.慌:忙。你慌半天慌的么事?意思是你忙半天忙的么事?

32.晃:晃荡,无所事事。

33.董:普通话为“捅”,意思是从旁鼓动做某事。有唆使、哄骗、捉弄的意思。“董”,在这里,孝感话是入声,武汉话是上声或者阳平。

34.姓董:实际上是“信捅”,湖北话是谐音,意思是听信别人挑唆和诱导。常说这人

信“董”。

俗语

1.醒在床上屙尿:(武汉话发音为sei 1,阴平):装糊涂。

2.人大分家,树大分桠

3.男做女工,到老不中

4.姨娘:女性之间的朋友,互称姨娘;形容一个男性,女里女气,也被谑称“姨娘”。

5.饿狗子记得千年屎(当对方提及讨厌的事时)

6.矮子里头拨长子

7.提起来千斤,放下来四两:是对事情,过份的重视,和过份的轻视;有时指责一个人,对某事情,不主动,要人督促,过问。你跟他提起时,他显得十分重视,你不提,他就

放下,丢到脑后了。

8.有时指责言行不一,嘴巴上提得很重要,行动上却放下来,不当一回事。

9.还有时形容一个人,做某种事情,不连贯,做起来时,火一阵,一旦停下来,就放

下了,不当一回事,再也不大管了。

10.一抹带十杂:意思是什么都干,比喻要做的事很多;或者是什么都能做,比喻很能

干。(一般不是什么大事)。

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

十杂。末的角色,是有须的男子。

有时也说一末十杂,演变到后来,“末”字,发音在这里能常被变成“抹”。“抹”比

“末”发音方便。

有时还加一句,说成“一末(抹)带十杂,烧火带引伢。”三迭韵,说起来爽口,听起

来悦耳。

11.黄瓜打锣,去了半头:

“黄瓜打锣,去了半头”这句俗语,是汉口话,不适合武昌。用汉口话说,儿化后发音变成“脱”,和“落”就押上了韵。武昌话就不押韵了。常用于半老徐娘自谦时,说自己

老了。

12.闷鸡子啄白米:闷鸡子是比喻不爱讲话的人。啄白米是比喻得好处或打小算盘。

比如: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年轻人,突然听说他谈了一个不错的女朋友,就可以说开玩

笑地说:好个闷鸡子啄白米!

13.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隐喻发疯了。烧—糊涂,犯傻。爬起来烧----傻疯了。字面意思是,睡着烧,是一般的犯傻,是常情;爬起来烧,是傻得厉害,发疯了。说这话时带调侃的语气,常用于对自己,如:我才是睡着不烧爬起来烧。口语中常成对句使用,如: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坐着不烧站起来烧。

14.喜得屁流了:喜形于“色”。喜的样子令人讨厌。(喜得情绪控制不住了。)

喜得屁毸了:武汉人习惯说成“喜得屁毸了”。毸,武汉话音调为阳平,发抖的意思。

15.歪嘴和尚念经 :传错了经,歪曲了政策和旨意。

16.肉烂在锅里:家丑不可外扬;好歹不是外人。

17.疯得扳:“疯”得厉害。意思是莫名其妙、荒唐。类似的说法“我苕了去死!”“发疯了!”(比如这件事情如果你或我,这样做,哪不是疯得扳?)

18.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

隐喻发疯了。烧—糊涂,犯傻。爬起来烧----傻疯了。字面意思是,睡着烧,是一般的犯傻,是常情;爬起来烧,是傻得厉害,发疯了。

说这话时带调侃的语气,常用于对自己,如:我才是睡着不烧爬起来烧。口语中常成对句使用,如: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坐着不烧站起来烧。

19.讨米的搁不得讨饭的:自己人搁不得自己人(混得不容易的人)。

20.黄鹤楼上看翻船:看笑话。袖手旁观看笑话。

21.耳朵卖到烧腊馆里去了?:说话你没听(见)。责怪或开玩笑时说,指成了猪耳朵。

(轻骂)

22.耳朵打苍蝇去了?:说话你没听(见),指成了牛耳朵或猪耳朵。责怪或开玩笑时

说。(轻骂)

23.癞痢跟着月亮走:沾光。

24.袖笼里开杂货铺:好吃零食。

俚语

1.糟儿:粪。汉口话。发音为(zo 1 )儿。

2.就味:就意思,讲味口、讲哥们义气。“味”,在此处有时儿化,武昌和汉口儿化

发音迥异,不好标注。

3.翻门坎:闯到别人家里行凶。“坎”,汉口话往往儿化。

4.揞(ŋan3)倒:小心,不要过火,不要过份,收敛一点。

5.熄火:/熄了,完了,死了。

6.绿堂:不要命的,不怕死的。“堂”,男子汉。“堂”,汉口话往往儿化。

7.闹醒黄:胡闹,鬼混。

8.掣豁(鹤):闪电。

9.袱子:毛巾、手巾。

10.杌子:没有靠背的凳子(不是小凳子)。

11.线车:自行车。

12.饥倒:牵挂,挂念。

13.晏(ŋan):音“暗”,意思是迟、晚。

14.一莝(音“错”):一节。“湖北有个黄鹤楼,还有半莝在天里头。”

15.“揪”(音为久):拧(将水拧干)。

16.(掰):修整、修理、盘、扳弄,“扳”,上声。汉口话常用,武昌有时说“弄”。

17.呆:音“埃”,死板,刻板,不灵活。

18.拆:音“擦 1武汉话4”,爱插嘴,爱多事。注意,不是“岔”字。“岔”是卷舌音,而“拆,擦(ca)” 是平舌音。因为在湖北其它地方,如孝感受,也用这个字,发音的异同很分明的。宜昌话也有“拆巴子”的说法,直接说“拆”的本音(ce 1)

19.吃货:吸毒。

20.呼、刷、掴、会、克(4):打人。其中呼、刷、掴,一般是指打耳光或用巴掌打。

“掴”念kua 2 。

21.诈得裹:诈到搞、冒充。

22.斗盒子:串通骗人。

23.做笼子:做“托”,合伙欺骗。

24.拾:音“哈”,相当于“扒”。

25.糯米砣:后面还有没说出来的:“欢喜砣”、“阿弥佗佛”,意思是老实砣子,好

好先生。

26.四官殿:房子破,又是风又是雨。“殿”,发音儿化(略去鼻音n)。

27.晕:慢。

28.:音“哽”同“哽塞”的“哽”,完整。

29.打赤膀:光着上身。武汉口语发音为“打赤扒”。

30.打条(朓)胯:下身不穿裤子,或一丝不挂。(条,此处是第三声)武汉口语发音

为“打窕夸”。

31.鬼打架:荒唐可笑的意思。

32.闹冤------扯皮,打架。原是汉口铁路外的话。来自黄孝方言。“冤”在此处孝感

话发音要儿化。

33.妈唬子:拐骗小孩子的人。武汉话说“骂胡子”。孝感话说“妈唬佬”,“佬”,

音调阴去。

34.遣:走开!滚开!,去!

35.范子:样子。(贬义)

36.范嫌:讨厌。“嫌”,常将鼻音“n”略去,近似儿化。

37.生范子:生面孔。

38.烫:烫手,不敢出手,引伸为怕,胆小。

39.烫饭:胆小鬼。有时也说“烫饭队伍”。

40.吃拼:受欺负。汉口铁路外的话。来自孝感。

41.丢圈子:散步,溜达、。

42.逗圈子:绕弯子,逗圈子。

43.皮绊:关系暧昧的男女。“绊”,汉口话常将鼻音“n”略去,近似儿化。

44.数电线杆子:轧马路。“轧”音(ya 4)。

45.打瓦:倒楣,走下坡,背时。

46.有偏:正在吃饭,有人来,道一声“有偏!”或“有偏您家!”再请吃饭,对方若不吃,就说:“有偏,不用了。”或“有偏,我吃过了。你(们)吃吧!”,吃饭的人就说:“那----有偏!”,再才继续吃饭。 以表示客气、委婉、歉意而不失礼。

47.饭(犯)上:如果吃了饭,有人请喝酒(往往此人正在喝酒,你碰见),你如果无意拒绝,就说:“不用,我吃过了。”,这时对方往往又请:“加一口!” ,你可以谢绝,也可以不客气地加一口。如果你一开始就无意加一口,就说:“饭上,犯上!” ,第一句“饭上”表示吃过饭了,第二句“犯上”,表示对父母不恭。对方就不便再执意要你喝酒了。

48.(个)鸨(姆)妈(养的):武汉人常带的“把子”,骂人的话。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本意和本字。几种说法:鸨妈、个鸨妈、个鸨姆妈、个鸨姆养的等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音常说“保姆妈”,

六、七十年代发音常说“把姆妈”,八十年代后,常听到发音“扳妈”。其实“鸨”,音(bao 3,发音同“保”)。见《现代汉语词典》p.40 【鸨母】旧社

会开设妓院的女人。

49.把子(带把子):“把”,音同“霸”,本是手柄的意思。在武汉话里常在句首或插在句中某处,往往是不文明甚至骂人的词语或短句,叫“把子”,这种说话的表现叫

“带把子”。

50.破屁股:指结了(过)婚,特别是有过生育的女人。(粗话)

暗语、隐语(江湖语残留和影响)

1.抬庄:捧场。“庄”,常将后鼻音略去,近似儿化。

2.嫩:太不够了。如车加工吃刀

3.老:太过了。如车加工的吃刀太深了。缝衣时留边过宽。常说挖得太“老”,意思

是太过了。

4.点水:告密。

5.水(了):告密(了)。

6.掉线:跟踪。“线”,此处发音常儿化。

7.西皮:糟糕、完蛋。

8.打梭子:撒香烟。

9.丢橘子:说行话、暗语。

10.一颗(子):一百元(一方)。

11.一撇钱:一千元(一吊)。

12.一方钱:一万元。

13.11路车:步行(步踱)。

14.一号:女厕所。

15.唱鼻涕歌:哭 。“涕”,武汉口语念“舔”。

16.一甩手:5个。

17.两甩手:10个。

18.赚头:舌(谐折)头 。汉口有时听到,武昌很少。

19.烫饭:怕事,懦弱。

20.来(得)富:狗。

21.财喜:猫。

22.客人(高大人、高客:)老鼠

23.爬爬、/四脚爬、八卦:乌龟。“爬爬”,第二个“爬”字发轻声,类似阴平。

24.安安送:米。有“安安送米”的戏剧典故。旧时的说法。

25.带把子:说话带脏字。“把”音“霸”。

26, 杀皮子:扒窃。

27.“钳”工:扒手。

28.土克西(克西):土泡子。原称乡里人为“稀客”,谑称为“西客”、“客西”、“克西”。武汉话不说土包子,而说土泡子,“泡”发第一声,阴平。来源可能是由乡下进城看到电灯泡子,韵洋味,反之就叽为土泡子。

29.潮:“潮”了,霉了,臭,次等,潮手艺,潮水平。有人写作“糙”,粗糙,也有

道理,但间调不对。

30.槽:槽酒的“槽”,闷着,藏着,掖着,捂着,不敢拿出手,意思同“怀”,槽手

艺,槽水平,怀手艺,怀水平。

31.卖粉(的):暗指卖娼(的),此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至今。“粉”,代“美色”、“粉头”,有“瞅粉头”、“瞅眼头”之说,意思是见机寻好处,带贬义。“瞅”,音同“丑”,在这里有时又发音为“qiu 3”。

32.卖白粉:指贩卖毒品。

33.卖饼:暗指卖淫。有取代“卖粉”趋势。此说起于最近几年 。“饼”暗指性器。

34.卷蓆子:收摊了。转义为收工。

歇后语:

1.道士掉了令牌——没得法(没办法)。

2.婆婆的棺材——只管漆(吃)。

3.茅厕里荡桨——敲屎(死)、犯贱。

4.狗子进茅厕——闻(文)进闻(文)出,文诌诌,转文。“转”念zhuai 3 。“厕”,

在此武汉话发音为“死”。

5.两个哑巴在一头睡——没得话说,没得说的,好得很。

6.穿两条棉裤放屁------过絮又过絮(过细)。

7.刷子掉了毛——板眼多,名堂多。

8.洞庭湖里吹喇叭------哪地哪?没有眉目。

9.豆腐掉到灰里头------打也打不得,拍也拍不得。

10.破庙的菩萨------东倒西歪。

11.老鼠爬秤杆——自秤(称)自。(自己称赞自己)

12.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13.虾子过河------谦虚(牵须)。

14.十五个吊桶打水------心里七上八下。

15.黄花菜的隔壁------莫耳(木耳)(莫耳他,不要理他)。

16.黄泥巴掉到裤档里-------不是屎也是屎(有理说不清)。

17.我急得尿(武汉话这里发音为cei 1)流-------你快活(喝)!(“喝”武汉话

发音同“活”)

18.巧巧的妈生巧巧(你说巧不巧?)------实在是巧(巧得很)。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一种是太凑巧了;一种是太娇(巧)了。

19.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20.荷叶包鳝鱼------开溜。

21.驼子打伞-----背时(湿)(倒楣,走倒运)。

22.鸭棚的老板-----管淡(蛋)闲事,管闲事。

23.婊子行关门------不搞了。转义为不用干了,收班了,收工了。(体力劳动者的粗

话)

比喻

1.钉子回脚:牢靠可靠。

2.打破鸦鹊蛋:人声嘈杂。

3.麻子裹豆子:胡乱混杂

典故

1.怪倒秀梅(怪秀梅):意思相当于:怪倒鬼!不晓得怪哪个!

1974年,在电影和文艺节目比较少的年代,新出一个电影,里面的台词常于不知不觉中背熟,以至无意被用在口语交流中。电影《青松岭》中有个女主角名叫秀梅,一次枣红马因坏份子的捣鬼,把马搞病了,在追查原因时,其中有句台词:“怪秀梅!”于是,“怪秀梅(怪倒秀梅)”这个说法,就流行开了。

2..x婆,x婆子,x子婆:

武汉的男孩儿,小时候,大约在会走路之前,大人们常在他的小名(取一字)后,掇一个“婆”或“婆子”,或在小名后加一个子,再掇一个“婆”字。

一个男孩儿叫亮亮,又叫他“亮婆”或“亮婆子”。

一个小男孩儿叫垒子,他家里人又叫他“垒子婆”。

一个小男孩,居然被称作“婆”和“婆子”,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

过去,一些人(往往是平民百姓,特别是穷人)生下男孩儿,讲究“贱名贵养”,叫个“狗”什么的,就好养;或取个女孩子的名字,就好养。被称作“婆”和“婆子”,也许是

这个道理吧!

我有时看到刚学走路的小男孩儿,那种蹒跚婆娑,快慢不定,走不稳的样子,就像个老

婆婆,是不是与这也有关系呢?

为什么女孩子不这样叫呢?因为女孩儿是闺女,闺女是不能叫“婆”的,这是武汉的民

俗习惯。

以前淑女和女孩儿避讳的词语:

1.尖扳眼

2.板眼

3.过瘾

4.搞

5.吊儿朗当

外来语

1.啪司:通行。(外)

2.颇克:扑克。(外)

3.赖子水:来苏。(外)

4.筛了:出界(外)

5.宰了:用王牌“杀”(外)

来自满语的词

1.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2.巴不得------想得很,来自满语

3.罗嗦---------来自满语

4.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5.邋遢:lātā 北京话发音为lēte ,来源于满语lekde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现在的意思是脏。变音的同类词有邋撒、癞呆、

癞瓜、邋瓜

太少。缝纫时卷边过窄

残存的古汉语词汇

1, 杌子:方凳。(wu 4 音同“务”,武汉话音同“无”)

2.盏子:杯子(无把手)。

3.瓮子:罈子。“瓮”,音(ong 4)

武汉话常用的偏僻字

1.(nia 1):意思同上海话“嗲”。

2.():音“san 2”:原来是轻狂、不稳重,不实在,骄傲的样子。常说他泡。

现在有时形容很出风头,很神气。

3.:音“zei 2音同普通话‘贼’”,机灵,小聪明明,小猾头的意思。常说:

得像兔子。

4.哽():音“geng 3”,意思是整个,完完全全的意思。如:哽朋友,这个碗是个的。还常说因为“哽”东西把喉咙哽着了。

5.:小孩和牲畜及家禽的粪便。

6.奤夿(哈巴):哈巴,傻瓜。

方言词汇

陕西方言词汇

重庆方言词汇整理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

武汉大学翻译词汇

方言

方言

新老词汇变化折射武汉发展

武汉纺织大学乡音社“方言培训班”策划书

《武汉方言词汇.doc》
武汉方言词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