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美术

2020-03-02 02:28: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的题目是“分蛋糕”但实际是圆形的分割、重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 2、激发学生想象,并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描绘出新颖独特的蛋糕。 2、在重组画面时要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蛋糕的范图、各种颜色的纸、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和吃过的蛋糕的种类。 活动二:

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的范画。请学生先讨论再说一说,还可以设计出什么样的蛋糕,蛋糕上还可以画什么?

活动三:

各组将教师发的范画按本组的人数做随意形状的切分,要每人分到大小基本一样的蛋糕,看哪一组分的巧妙。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表演“切蛋糕”及切开后蛋糕重新排列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活动四:

分组做画蛋糕、切蛋糕、重组蛋糕的游戏。

做得快的小组还可以做分西瓜、分菠萝等切分圆形物体的游戏。 活动五: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收拾整理。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回家后利用废旧纸盒制作立体的蛋糕。 教学评价:

1、是否大胆想象,描绘出新颖独特的蛋糕。 2、在重组蛋糕时能否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3、能否在课堂上和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具有合作精神。 札记:

一年级的学生好像对于蛋糕味道的记忆更深刻,对外形的记忆还比较清晰,但具体的花纹就不太清楚了。所幸我找到了几幅好利来蛋糕的宣传图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蛋糕的大照片,甚至有六层的结婚蛋糕。这些图片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启示,而且在演示怎样“分”、再组画面时就用这上面的图片来示范,学生感觉就像在分真的蛋糕一样,心情

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欣赏作品,这些欣赏作品从哪里来,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生活中许多的画报、宣传图片甚至是报纸、杂志上的彩色大幅广告都是我们用来欣赏的好资料,只要教师肯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搜集,就不愁找不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欣赏资料了。

课题:有趣的半圆形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认识半圆形、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对半圆形进行艺术改造,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景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把半圆形进行添加、组合,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景物。 2、通过对半圆形的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将半圆形变化出各种景物。 2、引导学生将剪贴出的景物组成有趣的画面。 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半圆形的教具若干,展示作品、制作工具。 学生: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半圆尺、剪刀胶水、水彩笔、旧挂历、画报等。

活动一:

通过教师的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半圆形,并认识到其他半圆形的物体: 实物投影仪展示:半个月亮爬上来了,老师为它添上几笔,它会变成什么?(学生提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半圆形变成各种图案。)出示课题:有趣的半圆形 活动二:

看书,分析平面的、立体的半圆形的做法。 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办法及可以利用哪些工具。 总结:剪、画、综合

教师把做好的各种颜色的半圆形贴到黑板上,请学生根据颜色说说这些半圆形都可以变成什么? 活动三:

以小海龟为例先分析再示范如何用半圆形的纸片制作。 最后将做好的小海龟选择合适的背景粘贴。 活动四:

你想运用半圆形做什么?怎样做?想好了就动手吧! 活动五:

学生将制作好的半圆形物体选择适合的背景组成有趣的画面。 活动六: 收拾整理。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利用其他形状变化出各种动物或物品。

1、是否用半圆形变化出许多景物。 2、能否把剪贴出的景物组成有趣的画面。 3、能否设计制作出半圆形的立体玩具。 札记:

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时已接触过半圆形,如果利用工具来画半圆再制作,他们的作品很精致;如果让他们自己徒手画半圆再制作,作品就会歪歪扭扭,却也富有一种儿童情趣。这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低年级的美术制作课,究竟是需要学生的作品达到一种“精致的工艺品”的效果,还是“富有儿童情趣的”、“不太精致的效果”呢?

课题:摸一摸,画一画 课时: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要让作业富有游戏形式,但必须将基本方法和要求渗透于造型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戏中自然的接受到美术知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 2、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对对象产生知觉,自觉地采用不同的线条、色彩、采用不同的笔触,进而产生新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表现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不同的材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水彩笔、绒线、棉花、石头、木片、胶水、彩色纸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你来猜猜我带的是什么?”游戏,选一位同学将自己带来的东西装到布袋里,另外一位同学将手伸到袋子里,说说自己摸到的东西的触觉感受,从而引导大家判断出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活动二:

想想如何描绘表现出刚才的触觉。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表现触觉的大师作品,让学生了解运用各种造型语言表现触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活动三:

由学生表述自己的触觉,教师实际操作示范各种用笔方法,做出不同的笔触效果和肌理效果以表现不同的触觉 活动四:

鼓励学生自己选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拼贴等造型手段表现出自己对不同触觉的感受。

通过多次实践,力争表现出对某一种触觉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上访设法突破平面的绘画形式,将绘画与制作结合起来。 活动五:

作业完成后展示在教室里,又学们互相猜一猜对方画的是什么触觉。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做一些触摸实物的游戏,并与家长一起感觉与表现,提高造型语言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

2、能否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 札记:

这一课的作业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虽然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触觉时不够到位,但却能用生动的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如: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运用不同节奏的的波浪线表现出了“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感觉,虽然不是触觉,但这种感觉却是人人都有过的,但一般人没有用绘画形式来表现的。还有“烫得直跳”、“心怦怦跳”等感觉,孩子们表现得都很好。这说明本课的教学目的已达到,学生已能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可以用来再组、加工,成为与众不同的小挂饰。 教学目标:

1、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 2、将收集、加工后的饰物穿起来,制作1-2串挂饰。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 2、启发学生就作品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3、安全熟练的使用工具。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麦秆、果核、果壳、钮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等材料。

2、教师收集各种挂饰的照片,准备胶水、针线等材料。实物投影仪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出示“diy首饰屋”的宣传图片,请学生看上面人们自己选用各种珠子、小石子等材料串制的小挂饰。欣赏小挂饰,体会其装饰

活动二:

启发学生思考:你想做一件什么挂饰?生活中还有那些垂首可得的材料可以来制作小挂饰?

引导学生从书包里、教室里、操场上收集制作材料。 活动三:

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东西随意的用针线串起来,展示给大家看好不好看。从而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穿在一起都好看。

引导学生按小组将有联系的材料归类放置到不同的袋子里,再观察、讨论:像纸片这样的材料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串起来才好看?小石子等较硬的、无法穿孔的材料可以用什么办法连起来?各组可以试一试。

以“新专利发布会”的形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说说自己组尝试的结果。 将已分好类的材料用不同的袋子装好,收拾起来,准备下节课用。 第二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欣赏优秀的挂饰作品,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直接串上,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装饰好小挂饰。(如将彩纸剪成穗状粘到被穿的东西之间)

小组讨论、试验,交流结果。 活动二:

运用讨论好的方法,用线串联整理好的材料,做一件小挂饰。

形状引导学生将挂饰做成项链、手链、腰带、包饰、钥匙链、风铃等多种形式。 活动三:

拓展:出示用自制小挂饰加工的学生卡、班牌、小信插等,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将小挂饰于什么相联接,制成为生活服务的工艺品? 活动四:

将自己制作的小挂饰送给同学或老师,共同体会创造的乐趣。 收拾整理。 札记:

下课的时候,一年级一班的胡誉川一下子把一串自己做的小挂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一串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片串成的项链,中间还穿了一颗红色的扣子,配着我的黑毛衣非常别致。整整一天我都戴着它,谁看了都说好看,胡誉川更是美得不得了,放学的时候还领着它的家长来看看“赵老师戴着我做的项链呢,带了整整一天!”别的孩子不服气地说:“明天我要做个更好的,让赵老师戴一星期!”我被孩子们的创造热情深深感动,更体会到了,教给学生“创造”等于是教给学生快乐,教给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 课题:瓢虫的花衣裳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前面学习了半圆形的造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画、做瓢虫的花衣裳

教学目标: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 2、能过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来做瓢虫。 2、引导学生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及各种资料

学生:收集瓢虫的资料,收集半球形的物体,各种透明的包装纸,准备透明胶带、彩色纸、剪刀、金属丝、笔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见过的瓢虫有什么颜色、花纹的,说说它的生活习性,知道那些瓢虫是益虫。

观察瓢虫的图片,先说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并找一找它的特点。(从光泽、斑点、对称方面说)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瓢虫,比比谁画得快、画的圆。 活动二:

瓢虫的花衣裳很美丽,请学生想一想准备如何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表现它的花衣裳。(主要从色彩搭配方面谈)

甚至可以改变瓢虫的固有色,或者一边用一种色彩。

学生试着用绘画、剪贴的方法表现瓢虫。 拓展:

学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的样子,并像“切蛋糕”一课学得那样用切开再组的圆来表现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

布置学生下一课时带瓶子盖等半球形的东西和其他材料。 第二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猜猜作者是怎样做的,并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制作方法。

1、在一个圆形的瓶子盖上画上或贴上斑点,再粘上触角。 2、将一团纸揉成圆球形,用透明包装纸或彩色纸将它包起来,用一根金属丝将开口处捆扎起来,使金属丝成为触角。 3、用乒乓球作为瓢虫的身体,再粘上足与触角。 4、用纸盒作瓢虫 5、用橡皮泥捏瓢虫。 活动二:

请学生自己试着用一种方法做一只瓢虫。鼓励学生想出与教师介绍的不一样的方法。

对于动作快的学生,可让它们为画好的瓢虫绘画或制作一个相称的背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观察对象,用制作或绘画的方法将观察结果表现出来。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做瓢虫。 2、是否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札记:

学生告诉我,在幼儿园时他们就画过瓢虫,所以我就没在瓢虫的外形、花纹的分析方面多下功夫,而是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运用多种手法来“做瓢虫”,提出了“比比谁的脑筋灵”、“比比谁的手儿巧”。这使得学生感到作业很有挑战性,设计出了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和表现方法的瓢虫。有的学生运用了前面“分蛋糕”一课中学的圆形的分割再组的方法,剪贴出了展开翅膀飞的瓢虫;一年级一班的李华容同学剪贴了许多只瓢虫后,运用了在“小挂饰”一课中学的穿的方法,把小瓢虫和小叶子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促使孩子们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法来进行创造,我骄傲的对这些孩子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成为知识的主人了!”孩子们受到了感染,创造的劲头更足了,下课时,教室里的展板上爬满了色彩鲜艳、姿态各异的瓢虫。在我眼里,这不光是一份成功的美术作业,更是孩子们一颗颗要求进步、追求创新的心。

美术课题总结

课题 民间美术

小学美术课题

初中美术课题

美术课题总结

美术课题资料

美术课题研究方案

美术课题小结

美术课题阶段总结

古埃及美术教案课题

《课题美术.doc》
课题美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