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2020-03-03 14:08: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摘要】本文以实例阐述了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统一的、模糊的课程标准,依据不同的学习条件、学习行为,结合目标陈述技术转化为多样化的、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目标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89-03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利用杭州市化学教研网提供的25个优秀教案,对教案中的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1)行为动词选择错误,或继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如“培养”等。(2)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3)教学目标空洞,成为摆设。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4)三维目标概念混乱或缺失,许多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泛。

二 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认识。笔者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更不知道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策略,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1.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事实上,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可以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相当于“教师理解的课程”,而且只是部分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本文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生互动运作的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2.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那么,如何在同一个标准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一个区域内必然同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者说学习结果是不同的。为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明白地说,“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为此,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 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我们看到了问题,也明确了需求,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呢?这需要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技巧与策略。

1.使用目标陈述技术,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即a(audience:行为主体)+b(behavior:行为动词)+c(condition:行为条件)+d(degree:行为结果)。

第一,行为主体为学生,从对象上看,这是所有课堂均相同的,但它却是最根本性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学校,相同学校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学生,他们都是不同性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当然,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认为他们是完全异质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可能是同质的,其中可以按同质处理。如一个班内的学生,或两个平行班间。

第二,行为条件则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环节,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行为条件的差异主要由教师来控制与实现。如对于某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1)设计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来完成信息的获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作出判断或解释。(2)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3)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4)设计为观看实验视频。(5)设计为无实验(口头实验)。从(1)(2)两个设计中不难看出,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并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行为动词)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样,学习结果(行为结果)也必然不同。

第三,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述。从《课标》的角度看,其规定是唯一的。但《课标》是一种较为模糊的陈述,外化的行为过程并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述,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叫了解”。

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可能会采用多样化的陈述,以达成各自的价值追求。(1)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3)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5)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6)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难看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里并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因为这些行为动词都是为了达到“了解”。同样,对于“理解”,我们也可以用“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等行为来外化。

第四,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尽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述行为结果,但仍然可以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达成的结果。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是一个失电子和得电子的过程。部分学生能判断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离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本质。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清晰地肯定,通过abcd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2.明确目标叙写步骤,科学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逐一进行分解。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2)画出该知识点的概念图(有哪些点)。(3)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行为条件)。(4)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行为(行为动词)。(5)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6)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要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知识点)、怎么学(行为条件)、学会什么(行为动词)、学得如何(学习结果)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

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的相关陈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非常模糊,不具有操作性。《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更详细,但仍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第二,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的现象。(2)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节课能把硝酸的性质讲完也不容易,对于“知悉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显然不能在同一节课内完成。

第三,设计学习条件(行为条件)。(1)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2)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第四,设计学习行为。(1)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2)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3)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

第五,设计出学习结果,对于本节内容,硝酸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酸和强氧化剂,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述”等。

第六,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地描述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3)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能说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根据以上结论,预设硝酸与其他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四 案例展示

以下几个案例由本校青年教师提供,笔者有些许修改。

[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1》(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断,能描述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2)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3)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过程与方法:(1)模仿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会书写锌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2)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讨论,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对尾气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2)通过浓硫酸的学习,体会浓硫酸的危险性,形成自我保护,珍惜生命的态度。

[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2)通过观察实验,能描述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描述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为主线,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并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2)以多种素材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3)通过认识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产品的利用,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能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从教育改革到课堂教学[优秀]

课堂教学从精细化到简约化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区别于联系

从惊蛰到惊蛰

羽毛球课程目标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doc》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