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2020-08-0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与会: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设计

1.要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可测量,应选择可以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

3.要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是什么,包括完成任务的时间(如十分钟内)、完成任务的条件或辅助工具(如借助词典、计算器、说明书、或通过小组看图讨论)等

4.要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二、学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1.体现师生民主对话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仅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还要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

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2.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集体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的体验

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使

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强烈探究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能够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条件。

5.强调学生的积极实践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强调“活动”、“操作”,强调“考察”、“调查”,强调“ 探究”、“ 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为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6.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悟

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习的“足迹”,并善于总结和发现:哪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较为有效和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从而学会学法的选择与运用,发现学习的规律,悟出学习的真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 7.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三、学会做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其具有内隐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特点,学习结果表现为学生内心的变化,为了使这种内在变化可以观测,国外学者提出下面两种方法。 (1)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是指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的方法。分两步来表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

(2)表现性目标表述法: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表述目标时只描述学习者在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表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变化的例子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总之,课改下的汉语课堂教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我们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郭莉

汉语教研组

推荐第2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郭 成

(一)确定依据的科学性

关于哪些因素制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或说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需要、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科学性。

1.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

学生发展需要指学生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反映了这种差距。这种差距是学生需要发展的内容,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基础。泰勒曾指出:“学科的种种努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学生目前发展中存在着的严重差距上。因此,确认这些差距(即教育的需要)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为学校计划应该予以特别关注的教育目标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所以,学生的兴趣也应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一个依据。

2.当代社会需要

教育有其本体功能──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功能,同时又有其社会功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大支柱不是主观断想出来的,而是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建构出来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 1 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我们才说人真正得到了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定教学目标也要依据当代社会的需要。

3.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等只能制订出一些基本的目标要求。例如,“通过学习后具有一定的独立认识能力”,实现这一比较抽象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独立认识能力”具体化为“通过学习能独立做某种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某一结论”。可以说,只有结合学科知识才能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另外,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对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也要求我们结合学科性质与特点筛选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体现层次结构性、整体性与全面性。

1.层次结构性

学生发展的渐进性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目标内容的层次结构性。(1)学生的发展是渐进的,他们总是先记忆简单的知识才进一步记忆复杂的知识;先发展低层次的能力再发展较高层次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以适应学生的渐进发展。我们已经介绍了布卢姆、加涅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从他们的教学目标体系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如布卢姆把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这些层次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层次结构适应了学生学习水平、思维能力由低级到高级,学习结果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有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完全包括学习结果的所有层次,但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层次上。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我们首要的目标可能是“学生能读写某些字词”达到“知识”的教学目标;接着会继续提出较高层次的目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字词”达到“领会”的教学目标。(2)学生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必要时可 2 以分别列出某类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

2.整体性与全面性

系统是具有一定机能的整体,所以整体性也是系统性的一个原则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与不同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育目的决定,包括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层次。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我们在设立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牢牢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以这些目标为指导,使制订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这些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能相互排斥、相互矛盾。要做到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相互统一,也要做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各类型目标、各层次目标的相互统一。例如,教学目标按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为三大类,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那么我们要使这三个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相互促进,形成相互融洽的有机整体。认知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这六个层次上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是融洽的有机整体。

全面性与整体性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提出要求。整体性对类型、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而全面性则是对类型、要素的具备情况提出要求。它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分析目前教学目标设立的问题时已经谈到目前教学目标设立存在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全面性原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一项原则。

(三)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恰当性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可概括为恰当性原则。我们认为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很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表述方式即是恰当的。对于具体怎样表述教学目标我们后面将会详细论及。

推荐第3篇: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 鲁子问

正如教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也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从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就是规定时间之内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效果。

对于教学目标,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为代表的很多学者进行了非常详细地分析,不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体系,而且规范了教学目标的语言,而且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有影响的相关著作数以百计。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就此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教学目标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有一些缺陷,但目标方向不会出现错误。这样,尽管教学效率可能受到损失,但教学效果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再完美,也因为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南辕北辙式的错误。

所以,目标是否科学,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整个教学目标,甚至教育目的。

要达到科学地设置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把握学习者、学习内容两个基本要素:

1、学习者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年龄、个性、真实兴趣、学习风格、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等各项要素。

课堂教学目标要包括不同学习领域的目标,如认知、情感、能力等领域的目标,要符合语言素质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的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阶段性,不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个学年的、整个学期的、整个单元的目标设计为一个课时的目标。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只需要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可选择性、可调整性,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但又明确规定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保证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又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要求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调整教材等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因为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通常是基于全国情况而制定的。

2、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必须涉及教材设计的学习内容的全面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更要包括语言运用目标,这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现在很多老师设计的目标中没有语言运用目标,或者运用目标不真实。

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也要依据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目前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建立明确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我们的评价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另外,我们尤其不要提高教学目标。比如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时学习700个左右词汇,显然这不是要求学生会运用700个左右词汇,也不是要求学生会拼写700个左右词汇。我们设置教学目标就不要过高地提升词汇学习要求。

设计目标的最简单方法是ABCD法,也就是:谁(Audience)在什么条件下(Condition)通过什么学习行为(Behaviour)达到什么掌握程度(Degree),如:

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完成生日庆祝活动准确地说出数字;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模仿课文录音流利地开展对话; 一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参加编写小故事比赛基本准确地写过去的故事;等等。

推荐第4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摘 要: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连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概括出了几点目标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全面与简洁;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04-02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有人认为,设计上位目标如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全面,而课时教学目标只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只要描述双基目标就可以了”,认为“情感目标其实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他目标之中的,“无需言传只要意会即可”(刘家宏,2005)。这些意见虽然片面偏激,但是有两点意见是可取的: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知识目标。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和前提,方法能力目标是工具和武器,情感态度目标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白月桥,2004)。因此,双基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简单数据整理》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这种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三、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它存在以下不足:(1)有些范畴(如情感、态度、审美、人格)的目标,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是很困难的;(2)行为目标也很难准确地反映隐性目标。如“掌握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目标,改为行为描述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四、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

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多维分析保证了教学目标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保证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

依据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简便易行,教师只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分析”的要领即可。例如,制定“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它所属的内容(空间与图形),知道上位目标(单元目标或课标中的具体目标),了解学生的特点等,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从知识技能维度上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从过程方法能力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和操作能力;从情感态度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获得探究经验和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教学目标:“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获得数学探究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操作实践能力。”这种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设计思想,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设计出的教学目标,维度全面,叙述简洁,前后连贯,有效解决了目标片面冗长、前后脱节等问题。

推荐第6篇:浅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浅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课堂教学随意性强,教学两相厌,语文教学有效性低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归纳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目标设计

我们常常说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赋予了课堂教学目标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理论上也给足了课堂目标重要性的理由,但在中职语文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呈现出非常凌乱的现状,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现分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空缺型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空缺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其一,中职课程中,语文课程要求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在这种发展趋向下,语文课被边缘化,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二,课改以来,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相应产生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不需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由学生掌握主动权,把课堂交给学生。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空缺:

课堂上文字梳理完毕,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邹忌怎

么可以娶两个老婆呢?妻是喜欢邹忌说他比徐公漂亮,那妾怎么是害怕才说他漂亮呢?

教师说: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话题,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楚的,我们先要对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来作一个了解。

接下来时间里,教师侃侃而谈,讲述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上述案例中这种目标空缺的教学形态,随意性很强,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的观点认为这就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这就是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然而这类目标空置的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很热闹,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也着眼于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行为没有集中去解决需要落实的内容,而只是在呈现出学生积极参与的样子,讨论争论不断的一堂课后,学生收获的只是热闹的兴致。教育本身应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有一个总目标和整体的教学理念需要逐步去达成。而无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又怎么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所以无论语文教学怎么改革,也都不可能脱离整体的教育目标,而课堂正是落实总目标的具体执行单位,所以预设目标也好,课堂生成也好,课堂目标的设定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公式化

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还存在着不少套用固定格式的现象,许多课堂教学目标既适用于这篇文章也适用于另一篇文章,比如课文是小说,课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是诗歌,就是培养

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散文,目标则是培养学生散文赏析能力;换成是文言文,目标也依然按公式套述出来,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类似于公式一样,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篇课文,只需要改变课文类型即可,虽然理论上也都不偏离整体的教学意图,但忽略了每篇课文的闪光点和其特有的教学价值,目标近乎形同虚设,对教学行为很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笼统化 1.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化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还有一种现象是混淆了目标与过程,仔细辨别设计内容,发现目标设计其实就是授课过程的内容安排,缺乏目标意识。

例如《哦,香雪》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让学生自主阅读,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述小说内容。(2)进行分析性阅读,重点把握引起山村变化的原因以及香雪的人物形象。

上述课例中目标理解错误,目标行为的达成条件和程度缺失,这更符合教学内容的安排,而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而要达到何种程度的目标,才应该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抽象化

观察学习诸多教案,有不少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这些课堂目标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内容设计过于宽泛笼统,是一种理念上

的表述,没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致使课堂目标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列举两则课堂目标案例进行比较:

a:《好雪片片》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②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保持善良的优良品质。③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阅读能力。 b:《荷塘月色》教学目标:①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生动的语句,应有重叠词与通感句,陈述其生动之处,其中应有对叠词与通感的解说。②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进行概述,其中要有“‘幻想超脱现实’与‘无法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的描述。③在理清文章情感脉络的基础上,选取几段文字,陈述文中景色能够表达心中之情的理由(要有4-6段),其中应有“抑郁苦闷,朦胧之间的协调美”。

上述两则案例中,a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宽泛,运用了“感受”“把握”“学习”“培养”等行为动词,模糊了目标的如何操作以及可测程度,在课堂中缺乏实践作用,这类空洞抽象的目标也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而b的目标设计就有着明确具体的教学结果,在课堂上就有着可操作的内容和可衡量的学习结果。

3.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错位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长期影响下,在目标的设计上仍然还是保持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思维模式,这种错位的目标只注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走进秋天》——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目标:①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使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②让学生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③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

这则案例中的目标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让学生„„”,还有更常见的表述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等句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表述的问题而已,但是这种传统的目标制定方式正说明了观念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被动体而存在。而事实上,教学目标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堂教学目标最终的达成与否,是看学生的学习结果如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从本质意义上说应该是学生学习目标和结果。

四、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偏题化 1.专业服务倾向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要求为专业服务,为此开展了许多尝试,但有很多做法却偏离了语文课的本真。

例如,有教师将《萝卜》一文处理成专业训练课,课中语文教师成为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四组学生分别是四个业务营销部门的员工。四个业务部按春夏秋冬区分,要求每个组选定一个部门负责,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并且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分工任务。接着接到公

司的订单任务:美国向我公司订购2吨萝卜,品种由我方挑选,但萝卜品种需通过email、flash或mv等表现形式上传图片,介绍萝卜的品种特点、营养价值和吃法等,可以让美方满意并签下合同。四个营销部门各自出台一套营销策略,最后选出一个表现优秀的部门去完成这次的订单任务。

很明显,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着眼点是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服务,努力在语文课堂中植入专业教育,为此撇开文本内容,设计成职业训练课,诸如此类的做法在当今比较盛行,比如:职高语文中的《卖白菜》要针对营销商贸专业的学生,讲商务来往中的诚信;《古代服装及其他》就要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用大量图片展示中国古代服装的变化;《我的空中楼阁》让美术专业学生用半节课绘画自己心中的空中楼阁,后半节课进行作品展示点评。

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教学目的,尽管中职语文课程定位是为专业发展服务,但这种服务是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的,而并非狭隘地把语文课变成专业课。 2.大杂烩倾向

例如《绝版的周庄》的教学目标:①训练学生查找、搜寻、整理信息的能力。②整合学生收集的图片等资料,带领欣赏江南古镇周庄的神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③组织学生讨论,周庄在现代社会中要保持古韵还是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现代化建设。 这类课以课文内容为依托,把课文泛化,天文地理、历史文化、

政治哲学无所不包,语文课被精心制作成大杂烩,并且认为这就是人文性的发挥。文化内容适当地述及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关注,但是语文课都只是从这条线出发,语文成了快餐式文化,对学生其实并没有好处。

朱自清先生在《文心·序》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去回味:“(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词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只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甚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从语文的基础能力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备一定素养基础上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分析现象、形成见解、提升智慧、积淀文化,并逐渐累积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失去语言基础的思想是没有根基的,漂浮着的,达不到深远宽阔的程度。

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好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反思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维鹏.谈职业中专的课堂教学目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56—58.

[2]黎桃.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6,(8):85—86.[3]张贵玲.制定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几个问题[j].小学语文教学,1994,(12):11—12.

[4]陈少青.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职高语文教学目标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63.

[5]江赛霞.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5,(5):53—55.

[6]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08—110.

[7]王勤.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于辉林.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j].教学与管理,1996,(4):36—39.

推荐第7篇:聚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十要点

英语教学中任何环节的目标都可以而且必须是多样化,即便是在听力环节教师也要确定具体而明确的词汇或者句法结构、语音或者功能、话题目标,而不是单纯听懂某个材料。脱离词汇、句法、功能、语音、话题而独立存在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存在的。这种多元目标意识有利于引导教师挖掘、确定教材内容的多元利用价值,这些价值的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目标设计的指导原则有三条:

原则

一、目标是否多维,具体且具有可行性。具体维度要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

原则

二、目标要体现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到每个教学目标,要细分各个小标题,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原则

三、长期目标与即时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的确定包括兴趣、语感、阅读力、语言差异等,即时目标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总之,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各不相同,在大原则的指导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推荐第8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

余清臣

[摘要]教学目标体系当中包括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优质教学”的基本维度。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有现实必要性、现实可能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当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效率不高有多种原因,其中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目标错误、目标虚高、目标矮化和目标孤立化等。根据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价值观教学目标在设计上要遵循正当性、适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718X(2012)07- 0056- 04

一、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实必要性

教学目标体系当中包括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1],也是“优质教学”的基本维度。何谓价值观? 《辞海》给予的解释是“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2] 。这个解释还不够具体,学界关于价值的理解也还存在不同观点,一个较有影响的理解是王玉樑先生的将价值理解为“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3]。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价值观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奠定学生关于价值主体、某种价值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对特定价值主体效应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教育。

根据这种理解,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基本表达形式可以有“应该„„”、“倾向„„”、“想要„„”、“追求„„”,等等。当然,根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互通性,那些以“喜欢„„”、“爱„„”、“支持„„”为形式表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也可以作为价值观目标。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学科教师特别是非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教师在践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经常抱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会产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但另一方面,在考试成绩压力面前又淡化了对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学科教师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穿或渗透) 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的现实困惑有:学科教学最为核心的任务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能真正做好吗?价值观教育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来负责,学科教师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已经相当明了,但这些现实问题制约了学科教师对价值观教育的投入。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践性分析,以进一步阐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必然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现实表达经常是:“学科教学最为核心的任务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需要分析“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将学科教学直接简化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文学科自不必说,理科也肯定剥离不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内容。另一方面,学科教学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任务并不是唯一的任务,教学还有更深刻、更长远的任务,如,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某种本领和学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思想范围的形成[4]。虽然教学所要承担的深刻而长远的任务看起来与日常教学有些遥远,但如果日常教学并未观照这些任务,那么教学就会距离这些任务更遥远,那时的教学或许都很难被称为是一种“教育”途径。

第二,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可能性问题。对这类问题的现实疑问可用此问题来代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能真正做好吗?”笔者认为,这里的“做好”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兼顾。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也可以从现实来看。确实,实践中有很多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

1 能的传授,有些教师甚至连这些方面都做不太好,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如果我们关注到底哪些教师会成为教学的现实榜样,我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学榜样绝不仅仅是应试知识和技巧传授效率高,而是还具有内容丰富、道理深刻、追求高远、韵味无穷等特点,其实这些特点都表明,这些教学大都触及了学生的信念、倾向和主张等价值观素质领域。如果我们关注那些经典的教师楷模,那么情况就更清晰了:那些教师楷模不仅能够在一节课中做到兼顾价值观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而且能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关注并践行。虽然现实中能做到完满兼顾价值观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教师并不多,但很多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当我们追问教学榜样和教师楷模如何能够做到价值观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的结合时,学科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可能性就显现出来。当然,如果其他教师同样想做到这种程度,还需要很多具体的努力。

第三,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可替代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现实疑问是:“价值观教育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来负责,学科教师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现实的教学能否做到不牵涉任何价值观,另一种情况是其他教育领域能否完全承接学生发展所需要掌握的价值观内容。就第一种情况来看,教学应该做不到完全的价值观无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本身就有很多价值观知识或与价值观紧密相关的知识,如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很多知识以及自然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二是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成果的应用作为一种实践本身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事实上,那些声称不关注价值观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有意无意地“传递”着某种价值观,根本无法做到价值观中立或零价值观。在第二种情况中,学生发展所涉及的价值观问题不可能完全由其他教育领域来承担,如,相对专门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德育部门并不能完全承担与学科知识特别相关的价值观内容的教育任务。

以上列举的三个问题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制约学科教师投入价值观教育以及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认识问题,无论是从经典的教学理论来分析还是从学科内容结构、教学榜样、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等实践元素来分析,笔者认为,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有现实必要性、现实可能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二、当前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目标设计有着现实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但我们也要承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以及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价值观教育通常没有知识与技能教育那样直接和具体。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会出现多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为我们奠定探索如何设计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基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因不重视价值观教育不设计任何价值观目标,有的教师在进行价值观目标设计时会出现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在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时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在特点和要求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具体来看,当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有以下常见问题。

第一,目标错误。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蕴含于学科内容中的价值观要素或没有很好地把握价值观的社会规范,从而作出了错误的设计。价值观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和合理性,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价值观目标一定要符合社会要求与合理性。有教师设计出“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的仇恨”价值观目标,这个目标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较大争议,而且“仇恨”感本身对学生身心发展并非有益。当然,预设性目标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几率并不高,但生成性目标中由于教师缺少慎重考虑的时间就更有可能出现此类问题。有的教师当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就试图“激发学生追求富裕的生活”,这种价值观目标上的错误轻则会导致教学的困难,重则可能导致学生发展方向的偏差。

第二,目标虚高。这是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问题。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经常是高位的、理想层面的价值观,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就在目标设计时本着

2 “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进行。以这种态度来设计价值观目标势必出现“目标虚高”的危险,如把“责任”说成“奉献”、把“关心”说成“关爱”、把“平凡的道德”说成“对国家的热爱”、把“探索”说成“责任感”。虽然很多人的“基本道德”确实有“高尚道德”的成分,但如果完全抛开“基础”只讨论“高尚”就只能留下“刻意拔高”的印象。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成年之后产生“当年被老师欺骗”的感觉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标虚高。这是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问题。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经常是高位的、理想层面的价值观,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就在目标设计时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进行。以这种态度来设计价值观目标势必出现“目标虚高”的危险,如把“责任”说成“奉献”、把“关心”说成“关爱”、把“平凡的道德”说成“对国家的热爱”、把“探索”说成“责任感”。虽然很多人的“基本道德”确实有“高尚道德”的成分,但如果完全抛开“基础”只讨论“高尚”就只能留下“刻意拔高”的印象。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成年之后产生“当年被老师欺骗”的感觉的重要原因。

第三,目标矮化。这是教育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比较崇尚“打破权威”或“解构高尚”的时代,一些教师也感觉到学生不愿意听太多的“大话”或“大精神”,因此,就在课堂教学中多用“基本”或“平常”等话语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正如上面所说,很多人在价值观上的“基本”确实有“高尚”的成分,一方面不能用“高尚”来取代“基本”,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基本”而不讲“高尚”。价值观目标设计中的“矮化”现象也多出现在生成性目标中。

第四,目标孤立化。这类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设计价值观教育目标时没有关注特定教学内容体现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在设计目标时只关注众多价值观中的少数几种或一种,最终起到把某个价值观极端化的副作用。如,在用某科学家经过艰苦探索才取得成就的事例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一些教师就只关注了个人刻苦奋斗的精神,而没有看到其他人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将一门课中所涉及的价值观进行统合和关联,没有注意价值观目标的前后衔接。如,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上讲“爱心”,在下一节课讲“诚信”,但就是没有及时与学生探讨“爱心”和“诚信”的关系,也解释不清“富有爱心的不诚信”问题。

以上四种问题是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需要特别予以关注和解决。总体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测、不重视价值观教育、对价值观理解不深等制度与个人认识原因,也有受不正确价值观教育习惯影响、对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缺少理解等直接的原因。因此,切实提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实效,需要在逐步改革评价制度和促进教师重视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加深对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那些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教师才能找到提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效率的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三、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价值观教学目标属于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或一个维度,它首先要符合教学目标的一般特征,如目标要具体和有条理、目标要照顾到不同的学生、目标的发展性、目标的切实可行性等[5]。但是,由于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还需要考虑价值观本身的特征、当代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问题等因素,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因此也具有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对于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来说,全面梳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原则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一般要求、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性以及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与原则特别需要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者注意。 第一,正当性原则。价值观教学目标作为预期的教育结果,首先要符合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价值观教学目标方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具有正当性,这里可以理解为王葎所述的“价值判断普遍性和客观性”[6]。诚如王葎在解决价值观教育难题中所看到的那样,“价值观表

3 现为个体性、情感性的主体性特质”,但价值观教育却要求“普遍性和客观性”。[7]在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所设计的价值观教学目标要具有社会确认的正当性,虽然今日社会的价值观多样化的态势十分明显,但作为教育根基的社会主流标准还是具有确定标准的。价值观教学目标要处于社会主流认可的范围之内,而上例中“对资本主义的仇恨”显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范围之外。此外,价值观教学目标正当性一定还包含着一种“技术上的正当性”,即价值观教学目标要能够对应教学内容,不出离教学内容可能关联的价值观范围。和其他维度的教学目标一样,价值观教学目标在这个层面的“正当性”是技术层面的正当性,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共性原则。

第二,适度性原则。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适度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在教学内容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价值观目标时,要注重全面观照“基本”价值观和“高尚”价值观,不能过于偏向某一方面。确实,凡是被选入教育内容的材料大都对应着某种可以被称为“高尚”的价值观,特别是那些关于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也确实崇尚从“正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这里的“最大限度”并不一定需要把特定教育内容的价值观目标“提炼到绝对的高度”,因为在“曲高和寡”的时候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就丧失了其本身应有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反过来也是如此。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也不能只讲底层的“基本”层面,虽然当代伦理学提出“底限伦理”,但这也不否认要尽可能提升学生“超越底限”的价值观发展。有些科学家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努力又何尝不经常包括“爱国”、“求索”和“人类关怀”等高尚的价值观情怀呢?因此,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要适度,不能一味“就高不就低”,也不能只“伏地而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度,这里的“度”主要是处理好“基本”价值观和“高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的“适度性”也包括了“可行性”的意思。

第三,系统性原则。当代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也经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化问题,这种问题既是就一节课而言,又是就一门课甚至就同时进行的几门课而言。就一节课而言,很多教育内容对应的价值观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者要具有系统性的视野,要充分意识到特定内容可能对应一组内在关联的价值观。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对应合作、宽容、爱心和责任等一系列内在相关的价值观。在一个事件中,多个人物也可能形成不同角色间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在系统性的视野中,即使只选择少数价值观项目作为预设性目标,设计者也需要注意这个目标的内涵会受其所在价值观体系的影响。就一门课而言,价值观层面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像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样被综合考虑,一门课或一个阶段的一门课应该有一个成体系的价值观教育目标范围。因此,一门课的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也要考虑前后对应,也要考虑目标之间的关系。更深一步讲,不同学科之间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系列也应该有所统筹。如,教师就要考虑,前面教过的“诚信”和后面要教的“智慧的‘欺骗’”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需要统筹考虑的。

价值观教学目标虽然只是多维教学目标中的一项,但是,由于价值观在人的生活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对这个目标的设计与执行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在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正当性、适度性和系统性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教师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注释]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体系,提出课程与教学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有一定的含糊性。情感本身与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高兴、痛苦、悲伤等都有着必然的价值观基础和内涵;态度也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基础。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着内在的相通性,以“情感”、“态度”形式出现的教

4 学目标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包括了价值观目标。

[2] 夏征农.辞海(1999 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787.[3] 王玉樑.21 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7.[4]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5]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6][7] 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4、54.

5

推荐第9篇: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 注重目标导向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摘自《上海教育》2015年第二期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一文很有针对性,对于厘清教学流利与教学目标等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现摘录部分,与大家一起分享,也算上假期中的精神食粮吧。

课程实施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遵照教育规律来实施教学。

教学是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需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旧的教学观偏重于传承知识,注重于教学生“学会”,对于教学准备工作的要求,通常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进行备课和撰写

教案;现代的教学观倡导在关注知识传承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于教学生“会学”,学校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协调运行。可见,原有的经验型备课不能适应当今学校教育的要求,应向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型教学设计转变。

一、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关于教学设计,可以概述为“运用现代学习和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和试行解决问题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通常就是对课程实施中某一单元或一节课进行设计。如果是单元设计,

1

此时安排的课时数通常不止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构思,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基于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其设计思想符合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就是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注重目标导向”,是强调尊重教学实际,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设计注重于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重视为展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

达成,切实解决以下三大任务:“教什么”、“怎么教”、“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1.目标任务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所阐述的是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以及其情感方面的发展。进行课程目标分解要深入分析内容标准,明确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以及需要在教学中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然后从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课时目标,可把“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中。然后再提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了“目标任务分析”的关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研讨,可以比较完整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对于本课教学所预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学会什么”。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

2

标,它是课程目标分解结果的具体体现。

3.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有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其中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常量,而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是三个变量,要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既要发挥他们各自应有的作用,又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完整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发展阶段和小结阶段。导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准备,引起学习心向,揭示学习主题;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展开教学活动、获取新知、完善结论、加深理解,建立联系、巩固成果。小结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学习收获、反思学习过程,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教学策略设计。即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将教学策略设计中有关的教学活动进行具体的、操作性的安排,就形成了一个教学流程,“教学策略”与“教学流程”两者联系

起来,可以较好地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5.教学资源设计。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在学科教学中,教科书具有提供有效信息、梳理知识结构、提供学习指导等多方面的功能。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博物馆、科技馆等。教学媒体对于确定教学信息的传送方式具有关键意义。

6.教学评价设计。也可称为“课堂学习评价”。首先应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定的核心要点;然后选择与之适应的评价方法,并安排合适的评价活动。要把教学评价看做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评价与教学自然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评价的实施,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要积极体现教学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全面性,将评价从“对学习的评价”转成“促进学习的评价”。

三、课堂教学设计体例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可从分析教学问题着手,进而提

3

出解决问题方案、规划教学流程和确定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表述中,设置有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等栏目,其中的教学资源栏目可以不单独列出。

1.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材特点与学生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分析。

教材分析,应注重于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和相互关系。可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或特点,要指出教材中有关知识与技能的结构,阐明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分析本节的必要基础,要指出本节知识形成的前提条件,阐明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三是分析获取本节知识的主要学习过程和学习环节,要指出本节知识主要学习过程(环节)的特

点和实施要点。四是分析完成这一学习过程采用的主要方法以及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等,要阐明有关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学情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分析的重点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学情分析的表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着重说明学生的身心状况和认知发展特点,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

除此之外,关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特征之间联系的分析,关注的重点有二:一是将本班学生的特征与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分析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与教学内容中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距,二是根据学生特征和教材特点,再结合教师风格和教学环境,确定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指出针对学生特征和教材特点所确定的一些教法和学法,关注实施因材施教的需要。

4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通常应指明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期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或发生的改变。因此,三个维度的表述要清晰、具体、准确。

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以下基本规范。其一,教学目标内容包含三个基本维度,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目标可按三个维度分述,也可整体表述,目标内容的表述要求简明、清晰、朴实。其二,在教学目标内容中,知识学习方面的目标一般具有可测性,要指明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层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大多是注重体验性或表现性的,要指出通过什么活动、经历什么过程、获得什么体验或收获。其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体现行为目标的要求,表达时应关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程度等。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指最能体现教学目标价

值的教学任务,它的确定与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目标、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等有关;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疑难或者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它的确定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预设),也可以根据当前的课堂观察、倾听和思考(生成)。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是同项教学任务。

4.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通常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重点难点为突破口,以“情景——问题——活动”为基本过程。教学设计思路,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内容维度,要根据教材分析的结果,形成教学脉络,明确纵向思路,并重视操作性;二是方法维度,要根据学情分析以及教法、学法分析的结果,形成教学层次和环节,明确横向结构,并凸现独创性(艺术性);三是目标维度,要根据目标内容细分和能力要求的结果,形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表述。

5

5.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思路的一种简约的表达形式,通常包括“教学流程图”及其说明。教学流程的展开一般有两个维度,一是内容维度,即教学内容的展开顺序;二是方法维度,即教学环节的展开顺序。教学流程的设计应把握内容维度和方法维度的要求,通过合理实施二个维度的联结,建立起课堂教学结构,然后,采用适当的图形进行表达,形成简明的教学流程图,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呈现出来。

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问题、活动、作业、资源、评价等的设计,要阐明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的表述中,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情景的设计及其说明。在情景设计中,创设的情景与展开的教学活动要的联系,要根据教学实际确定情景的创设;倡导利用情景导入问题,通过简洁明了的“设问”和

“讨论”来展开学习环节。

核心问题的设计及其说明。 核心活动的设计及其说明。

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的运用及其说明。 作业的设计及其说明。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改进教学的方式。

第一,对教师来说,优化教学结构(两个抓手,第一个是针对性,第二个是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

第二是改善师生关系,一要传递信号给学生,您对他的关注;二是您对他有期望,一定要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满无限的希望。

第三,对学生来说,要增强学习自信,一要有兴趣,喜欢你的课程,喜欢你老师,喜欢你的课堂,课堂上动是思维的动,心动大于行动。二是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让好的学生知道有差距,让差的学生有进步。

6

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怎么做?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要“三基”:教学基本环节(教学基本规范)、教学基本细节、教学基本要求。

其一,要有积极的动机;

其二,要有专业的知识(什么事专业?专业就是要有学科背景、有学术视野、有技术标准、有理性判断,还要有态度);

其三,要有娴熟的技能,比如沟通表达,倾听是听别人说,沟通就是把我的想法告诉别人,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想好预案,要频道互通,要换位思考。

其四,要快速行动;快速行动是种修养。

其五,要有良好习惯。教师三个角色,教育管理,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很好,习惯不好等于零。

教师要做到四个要:

一要想得清楚,二要说得明白,三要做得实在,四要

写得准确。作为一线的骨干教师,我们要把观察、思考作为职业习惯,把研究、表达作为基本工作方式,不做轰鸣的事情,要做共鸣的事情。我们不要去争第一,而是要倡导唯一。可以有过错,但不要错过。现实不等于现在,看破更重要在突破。做而有道,做而论道。用证据(文字、图片、案例)来支持教学(教研),用项目来组织教研。没有理论,都是碎片。

7

推荐第10篇:试论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试论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摘要】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相对于整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而言,更加微型化和细节化,它直接和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教学效果相关联,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定位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为宗旨规划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乃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得,论述如下.

一、结合实际定位目标

根据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仅仅依据教材的内容分布,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一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的教学时间不当,教学重心失衡.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教师对集合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元素、集合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点讲解得比较省略,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集合的运算上.

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集合的基本概念”的课堂教学前,没有认真地制定独立的教学目标,仅仅把这一课作为深入学习“集合运算”或者是“解决集合问题”的铺垫教学.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师缺乏制定每一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意识,而是根据教材章节的安排树立了一个大概的阶段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的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困难,对新知识的运用很难上手.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体验.

同样以“集合”知识的教学为例,在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集合的知识,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是:

1.结合实例对集合概念进行掌握;

2.通过对基本性质的深入理解掌握集合的本质;

3.能够熟练地判断、描述集合.

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集合入门阶段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集合的存在,然后再进行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讲解,最后让学生回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描述集合,将日常现象集合化的方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最终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能够指引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学生,在遇到学习障碍时需要放松教学节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贴近学生体验的讲解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传达数学知识,揭示数学本质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短暂性,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过分关注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对数学本质的介绍.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有助于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当中,对数学本质的揭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便于学生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理解,同时通过对数学本质的体会去自主地思考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例如,在学习“概率”之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都有一定的了解,学会区分频率与概率,同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对概率的实质进行充分的认知:概率只是一种可能性,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这种可能性.在抽象的分析中许多随机小概率事件到了现实世界中,却由于不断地积累,成为时常发生的大概率事件.它内在地蕴含了量变产生质变的哲理.

这就说明,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教师没有必要局限在知识和方法的框架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动态地看待知识,让数学教学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实际价值.

三、适当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潜在积累起来的体悟与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通过指点学生数学视野以及观察能力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感受立体几何对平面几何的突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学生的数学视野的突破和几何认知范围的拓展去带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再比如:数列教学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为主,因此,教学目标中可以重点让学生注意到数列的规律性:在一组有规律的数列中,即便数列的项数是无穷的,每一项仍旧可以被表示出来.通过让学生感知数列的规律性去培养学生对严谨的数学之美的体会,以数学美学氛围的感召来帮助学生建构对数学的情感喜爱,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根本宗旨则是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多方面综合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打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深刻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志勤.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3).

[2]孙月祥.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7(3).

[3]郭要红.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2008(3).

第11篇: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尹玉红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不知该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产生了不少困难与困惑,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还是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主,至于后两个维度目标能意思一下就意思一下,实在不行就毫不犹豫地丢掉;第二种:在课堂中割裂三维目标,把三者看成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第三种: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等目标,却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结果使教学失去了知识这一目标和载体,华而不实,学习效果差。因此,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持,有机结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构建过程。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又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适时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抓紧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脉络,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既重“知识”又重“结果”,“过程”和“结果”并重。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同时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分,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认识到如果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自主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牢固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渗透了无极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使学生享受到数学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与自信。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他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总之,我们只有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学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数学课堂才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第12篇: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赤峰松山区哈拉道口:陈立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及思考不够深入,实施及操作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几种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中,由于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当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一些混杂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那么一堂语文课下来难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

率低、教学效果差。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检测,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条理要通顺。又如,诵读,在诗词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中间安排全班朗读各部分内容。没有发挥诵读在理解诗人感情抒发、解读诗词内涵意蕴上的作用。这样设计的目标就难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 “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传统中使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

“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运用行为性目标ABCD方法的表述,例如:“阅读《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能将文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

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魁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勉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可见,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

重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成为可能。

第13篇: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计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计

认真观看了王老师的讲解,颇有感触,在以后教学中要好好学习应用。

一、三维目标、新课改

1、新课改就是要改变

课堂的特质是“变”,课堂的使命就是“应变” 应对——思想的变、言语的变、情感的变、行为的变 应对——内容的变、方法的变、情境的变、时间的变

课堂是教师应对学生的变,是学生应对教师的变。“以学定教”就是变与应变的过程!

2、三维目标的落实应该重点关注什么 思考要点:行为——操作——检测——层次 (1)清晰教学目标:灵魂、方向

(2)清晰“三维目标”的概念:维度不是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这种目标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重点是知识与能力 难点是过程与方法

二、知识与能力(课堂目标、细化行为动词)

1、课标目标≠课堂目标,课堂目标一定要用行为动词来对课标目标加以细化: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动词”细化认知水平“识记——默写”,“理解——用自己的话解释公式内涵”,“掌握——归纳、概括公式结构特征”,让“理解”能够看到!

贯彻课标是国家的意志,“行为动词”让我们更加清晰教学设计中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教师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细心研究一个个教学细节,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

2、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既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要求。教学设计要在课标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加工。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3、知识与能力的概要

课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应该是一种近在眼前的当下目标,其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再不是无法实现的、理想的最高要求。只有每节课真正落实当下目标,形成学生的长久能力才有可能。

4、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计原则:指向性、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层次性。其实,探索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原则,不是为了做些文字游戏,而是想通过交流引发思考。思考目标设计如何能够真实有效,而不是浮搁在备课本上的一组文字。

5、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计:给学生定目标,而不是给老师定。

6、《规划纲要》所提倡的是——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7、“理解”既是“学会”的基础,也是“思想”的依据。学生是否理解,要看学生的行动。不仅要有心动、脑动,还得有行动,显性的动,这样我们才能检测学习有没有真正的发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

三、过程与方法

1、教案就是思想,教案的核心是什么? 目标——学习形式——核心设为——行为动词

2、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但思路一定要清晰

3、说课说什么最重要:过程与方法是实施教学的关键。说清楚含有行为动词的目标,说详细教师如何让这些行为动词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商与逆商高比智商高更重要。关注非智力因素。

2、这一维目标的目标设计的连带特点:

(1)知识连带: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或能力直接关联 (2)环节连带:与本节课教学环节或方法直接关联 (3)期望连带:与本学科长远期望目标内容有关联 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些,会更实际有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原则:现实性、体验性、指向性

4、三维目标一体化设计

(1)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依存、互为联系、融为一体。 (2)过程与方法支撑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提高

(3)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受控并影响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分不开的整合体,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五、总结

1、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教学,综合设计,细心落实。在课下靠加重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似叶上施肥;在备课中多花点时间一促进课堂有效,如根上浇水。

2、着眼在课程,细化在三维,实现在课题。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关注常态教育中的细节问题及问题的有效解决,就必须关注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研究。一点一滴的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每一个目标的有效设计都会变成一个个促进学生发展的助力器,也会成为教学不竭的动力资源!

行动去了,做好每一个今天。实现未来,关注当下

3、付出与收获:

当付出远远高于收获时,那叫做悲剧。 当付出与收获达到平衡时,就可成为优雅。 让每一次的付出都能留下优雅的痕迹。

4、优秀素养 智慧教师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职业;但教师的职业绝不是平庸人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有的趣味,而这种趣味只有在实施教师智慧的职业活动中才能体验。

始于思路——寓于深究——终于发展

第14篇:《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课程是河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师)的公共考试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立的一门课程。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是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育管理和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性质而言,《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统计、评价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为具体工具。本课程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以上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提高对教育评价活动的认识及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工作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现代教育评价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了解教育评价的常见模式;并对我们教育评价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育评价的概念。理解教育评价应注意的几点。教育评价的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性、主体性、中介性、综合性、预见性。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教育评价的目的(鉴定、诊断、改进)。教育评价的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研究功能)。教育评价的作用(导向与激励作用、反馈与交流作用、检查与监控作用、鉴定与选拔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学校评价)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明确评价的问题、确定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用适当方式向评价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报告评价情况,依照评价结论采取措施,再评价)。教育评价过程的管理。

第四节

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

第五节

关于教育评价实践的若干反思

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教育评价的方法论基础、教育评价的准则或标准、教育评价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育评价的概念 理解:教育评价的特征

应用:

(二)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识记:教育评价的目的

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

应用: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识记:教育评价的过程;

应用:教育评价的方法。

(四)教育评价模式

识记: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

理解: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

第2章 学生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学生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能够反思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掌握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学会如何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非认知因素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学生评价的概念。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什么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

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

第五节 学生评价案例:数学档案袋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一)学生评价概述 识记:学生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应用: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识记:教育目标分类学。

理解: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具有层次性和累积性、通用性)

应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应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识记: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目标分析法与即时评语法)。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态度测评法、自陈量表法、投射测验、任务推定法、操行评语法、等级测评法、操行加减分法、综合评判法)。

第3章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准则和标准,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对现代教师评价实践进行反思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教师劳动的特点。

理解: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教师评价的原则(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与校园文化相兼容、一致性、全面性与简单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应用: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二)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识记: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成果计数法、引用分析法、科研经费评价法。

理解: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三)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应用: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第4章 学校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学校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正确领会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把握现代学校评价的特征和主要内容。掌握学校评价的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评价概述

学校评价的概念。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第二节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

第四节 学校评价案例:上海市开展发展性学校督导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 学校评价概述

识记:学校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二)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理解: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应用: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个别性、建设性、开放性)。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体系、发展能力体系、学校发展自我保障机制、学校发展成效)。

(三)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识记:组织质量概念

理解: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教育目标评价、增值评价、最优基准评价、自身进步评价、顾客满意评价、生产力评价组织质量评价、良好的教育实践评价)。

应用: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章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能够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掌握教育质量的概念,形成教育质量保障的现代思想。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第三节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四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案例: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理解: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二)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应用: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三)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识记: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

应用: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将考核目标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它们是递进关系。

识记:要求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等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内涵,把握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方法分析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考生进行辅导。

2.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把识记与理解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培养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引导考生再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题应该按照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2.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3.理安排试题的难度结构。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占50%,较难题目占20%。

4.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评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以下那位美国学者提出的?„„„„„„„○

①泰勒②斯塔克③斯克里芬④克隆巴赫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评价

2、诊断性评价

3、学生评价

三、答题

1、简述教育评价的作用。

2、简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四、论述题

1、教育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学业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举例略。

8037《课堂教学设计》大纲

时间:2010-01-08 21:51来源: 作者: 点击:

12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而设的一门课程。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一门基础学科。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最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都要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就学校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落实到教学上。有效的教学设计又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学设计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是明确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观念,通过本章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为新课程教学设计打下理论基础;第2章主要是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3章主要论述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第4章是明确学习任务的分析方法、学习者的起点的分析方法,这方面是教学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第5章和第6章是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这两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具体论述了各种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操作案例;最后一章主要是谈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根据新的理念进行评价设计。

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地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新课程、新理念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理解教学的概念,儿童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的含义;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Ⅱ.课程内容

1.1 “教学”概念的重建 1.1.1 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1.1.2 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1.2 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1.2.1教育观念的更新 1.2.2教师角色的转变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理解:教学的概念。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理解:儿童中心说,教师中心说。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2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四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2.1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什么是教学设计 2.1.2教学设计中的主体 2.1.3教学设计的功能 2.2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2.2.1 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2.2.2不同学派代表的教学设计理论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 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识记: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

理解: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3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的要素;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教学目标的功能,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Ⅱ.课程内容

3.1教学目标概述 3.1.1教学目标的概念 3.1.2教学目标系统 3.1.3教学目标的功能

3.1.4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3.2教学目标的设计 3.2.I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3.2.2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系统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六、教学目标的设计

七、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八、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系统 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理解: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

五、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理解: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

六、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识记:教学目标的要素; 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

应用: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

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4章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学习任务分析的概念,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起点行为,终点行为;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

Ⅱ.课程内容

4.1学习任务的分析

4.1.1 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4.1.2 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4.1.3 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4.2对学习者的分析

4.2.1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4.2.2 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Ⅲ.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五、对学习者的分析

六、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七、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Ⅳ.考核要求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

理解: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应用: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任务分析。

五、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识记:起点行为,终点行为。

理解: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

六、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征。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合理。

第5章 教学策略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5.1 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5.1.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5.1.2 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5.1.3 教学方案的形成 5.2 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5.2.1 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5.2.2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5.2.3 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理解: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识记: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 理解: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 应用:能应用各种形式编写教案。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 理解: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理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理解: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理解: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准备

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6章 教学媒体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教学媒体的分类;理解教学媒体的发展,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

Ⅱ.课程内容

6.1 教学媒体概述 6.1.1 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6.1.2 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6.2教学媒体的设计

6.2.1 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6.2.2 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

理解:教育信息的传输与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识记:教学媒体的分类。

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理解: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应用: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7章 教学评价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学评价发展方向,档案袋评定,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Ⅱ.课程内容

7.1教学评价概述

7.1.1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7.1.2 教学评价的类型 7.2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7.2.1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7.2.2 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7.3教学评价的设计 7.3.1档案袋评定 7.3.2发展性教学评价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理解:教学评价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理解: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理解: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的目的在于使考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的要求,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本教材,从而使考试范围更加明确,使命题者更加准确地安排考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了考生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概念、原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识记和表达。识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应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要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由七章组成,第1章:新课程、新理念,第2章: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第3章:教学目标的设计,第4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第5章:教学策略设计,第6章:教学媒体设计,第7章:教学评价设计。考生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去识记应该记忆的概念、原理,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似的概念和相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学习重点章节与知识点,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去抓重点。

2.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学习。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实践,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考生应在自学中,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设计的策略,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教材的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该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它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概念原理等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联系起来,不断地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在全面辅导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考生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5%,理解占40%,应用占35%。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设计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以参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1)赫尔巴特 (2)杜威 (3)卢梭 (4)加涅

二、填空题

1.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___三个领域。。

三、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

四、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设计题

运用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设计一节课,要求目标明确,过程合理。

六、案例分析

给出一个教案,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第15篇: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在我们心中已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一节课是否贯彻了课改的新理念,上得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哪些内容,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没有一种固定模式,但本人还是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见教于诸位行家里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课前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置等六个方面,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包括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这里主要谈谈前面四个部分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科素质的培养,还要体现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过于狭窄的知识与能力,而是多层面的,具体地说就是下面的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其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中探索、感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体现了学科的人文价值,旨在培养学生对学科对象的认同,内化和态度的反应以及观点的形成,思想的积淀。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尽可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不可模糊引起歧义。

②、有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因此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以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等。其语句模式为“通过„„,使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要明确。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学习的终点目标,而终点目标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子目标的顺利完成才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站在学科的高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合教材,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为此要处理好以下两点。

第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解决由起点到终点所需的知识,对难度较大、坡度较高的内容可引入辅助知识,铺路搭桥,一切为了学生的顺利学习和顺利发展。

第二,要讲究系统性和方向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前后没有联系,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这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成为系统,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讲究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另外方向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方向;二是课改的方向。偏离了方向,就会导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主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环节设计的好,对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

1、创设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索。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放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问题开放,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探究的空间,有展示的机会。开放的问题包括条件开放题、结论开放题,有条件和结论均不确定的开放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取和创设。

2、创设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化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悬念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创设陷井性问题,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许多专家呼吁中小学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设计陷井性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内容一旦确定,那么下面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这是一个方法和方式问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练法、发现法、引探法、讨论法等等。(目前在我县倡导的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底采取何种方法,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要大胆地创新,改革传统的弊端。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顺利学习和健康成长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本人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解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步: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上课一开始就简明扼要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说明和讲解。(最好用多媒体投影)

第二步:自学指导(两分钟左右) 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

1、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

2、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切合实际的方法。

3、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第三步:学生自学

这一环节很重要,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对教师发现的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

第四步:学生练习:

自学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用题来检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练习题必须精心设计。

1、检测的学生对象,主要是中差生,上黑板做题或抽问回答,同时允许尖子生在掌握本节内容的前提下,超前地学,尖子生在后教部分可以照顾。

2、检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出题,可以是类似题的翻版,切忌离题太远,跨度太大、太难。

以上四个环节18分钟左右完成。第

三、四环节是学生学学生练,第

一、二环节是先学的辅助环节。

第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用时10分钟左右)

要注意三个明确:即明确教什么,明确怎么教,明确教以后达到什么要求。

1、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教师教的一定是学生在学的环节存在的问题,这里在注意一个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后,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明确判断有无错误,有错误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无错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直到学生找完问题,更正完问题,找完方法,学好了思维和解题的方法为止,教师不轻易把问题和方法主动讲出来,都是学生在主动地思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找问题,找方法的过程,就是运

用的过程。

2、怎么教,“兵教兵”

注意只要有学生会,就要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会的学生可能教的不完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的,教师可以加以补充归纳,这个环节既是培尖,又是补差。

3、明确教的要求

要特别注意不能就题论题,必须做到教一题会一群,必须教出方法,教出规律,错一题会一类,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这个环节不是教师完全教,要尽可能让学生思考问题。 第六步:当堂完成作业(用时10分钟)

1、作业要典型,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出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但并不是将学生人为地划分层次,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2、当堂必须完成,分层次地完成。第七步:课堂小结(用时2分钟)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强化巩固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情境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如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目标、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的设计包括课题引入设计、过程中街接处的情境设计。

首先是课题的引入。适当的导言,趣味、生动、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智慧的火花,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必须认真设计好课题引入的形式。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课题引入的方法一般有故事引入法、演示引入法、类比引入法、问题引入法、复习引入法,要根据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有选择的使用。

其次,也要注意各环节街接处的情境设计,环节处情境设计的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可以把课堂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节目主持人,是组织者、参与者,不要吝啬表扬与鼓励,学生回答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赞赏,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当学生回答很好时,不是仅仅用一个“对!”或“√”,而是“很好加10分”“完

全正确加10分”“回答虽然不完整,但这种肯动脑筋积极思维的精神可佳,加5分”,发言的同学都有分,整个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学习情绪亢奋。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怎样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牢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开放的问题是活动的载体。

这种问题的开放必定是思维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它能促动学生去沉思、去遐想,让学生在“放任”中交流。不要把学生限制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笼子里。

第二,要预测活动的结果,认真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插曲。如果对活动的结果事先没有一个基本的预测,那么这种活动是无意义的。

以上四个方面的设计直接关系着整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上述保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中特别强调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教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推动者

课程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施和发展。任何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改革的进程与成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人的因素”不单单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当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教师首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现在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健全科学的课程结构并建立起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课程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待于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创造,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更要靠教师的探索和努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应当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

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教师应当是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要构建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便利,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去探究真理,让学生拥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的作用在于协调、启发,通过师生互动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去探究和发现知识,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教师的课前准备也不再是只备课本知识,不再局限与微观的课程之中,而是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充满生气的互动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知识已不单单是教科书知识,已融入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学生的创见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的个人知识与探究热情将被大大的激发,师生互动的新知识将大大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和行为的同时,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习的能力。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能真正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合作目标,目标要有弹性,使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已的努力目标。帮助学生确立服从真理的学习态度和取长补短的学习精神。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并制定研究方案和过程。学会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构建新的平等的互动式的教学观和师生关系。

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平等参与权。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记住自已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细心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兴趣,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意见应加以保护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参与教学讲座的机会。对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学生认识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看法。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通过师生对话去平等的交流。对出现认知障碍的学生不是歧视,而是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居高临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而构成教学的应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学生作为有感情和学习欲望的个体应当得到尊重。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终身教育,学生被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鲜明个性。教师只有采用平等的方式去交流,才能在教学中建立起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

平等是交往的基础,师生交往的最大障碍是人格的不平等和心理差异的障碍。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培养实效。这就决定新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必须建立在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在互动过程既使学生能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也得到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成为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应当努力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去学习新课程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当成为新学习行为的引导者,成为新的师生关系的创设者。

第16篇:课堂教学设计

作业: 找出你之前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呈现教学设计),根据公共课课程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束的内容,分析你所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束方法,并给出评价。

《空气质量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周宁三中 吴国量

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分组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会监测空气质量的一般方法——五点取样检测法;通过了解家乡的空气质量情况,激发热爱家乡、保护并美化家乡的责任感,进而认同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意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绿色森林的画面,让学生去回忆,并相互讨论“空气质量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

2、探求新知

先是分析课文中资料I和II,并联系实际阐述个人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又如某同学全家搬进刚装修好的新房后,他和爷爷生病了等等,再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探讨。

3、重点与难点:探讨“五点取样检测法” 向八个分组学生推荐“五点取样检测法”。以不同角度去探讨“空气中尘埃粒子的多少”。例如其中一组探究的问题是“同一地方不同高度的尘埃粒子一样多吗?”做出的假设是“楼层越高尘埃粒子的越少”;得出统计数据依据:学生宿舍楼一楼与五楼各自的“尘埃粒子平均数”的样本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是“楼层高度与尘埃粒子的多少有无关系?”;看假设对不对。

4、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总结造成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的排放;秸秆等物的焚烧;车辆的尾气;地面的扬尘;人类的吸烟、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等等----课件展示

5、各抒己见,总结本课并设置悬疑:如你知道了吗?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你了解吗?当地的空气质量;你知道了吗?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你学会了吗?五点取样监测法;你认同了吗?空气质量影响人的健康。

6、师生反馈与纠正巩固:

7、布置作业。请查阅有关书籍和网络,以《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为题,将分析情况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以后班内进行交流。

分析:本节课通过师生反馈、总结归纳、设置悬疑相结合来结束。总结归结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特别是“五点取样法”的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再巩固反馈。 评价:这样做是因为“五点取样法”是学生刚接触的一种实验方法,需要学生今后学习中得以应用,则要及时巩固,所以通过总结,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而“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又是一个现今社会很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所以通过设置悬疑,让学生多查查资料,以引起重视,既能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从亲身体验和查资料后的感悟入手,得出结论,进而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为目标,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反馈并布置作业:较科学合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17篇: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供遗传学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能力目标:1.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说出每个实验证明的问题,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2.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

情感目标:在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1.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已经涉及,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此外,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价值,各种媒体大量宣传,学生从媒体学习了不少知识。

2.遗传变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细胞结构和成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之后,学生已经了解有关细胞核、细胞器、核酸、蛋白质、染色体、DNA、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以及生物生殖发育的知识,了解了染色体的成分以及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数量变化,这些知识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知识。

3.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同位素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实验现象。

4.尽管遗传变异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日常生活中,遗传变异的现象也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还缺少知识。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去分析所见到的遗传变异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生共同探索遗传变异中的为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教材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遗传学上两个著名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物质,通过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本小节教学的重点,分析这两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

本小节教学难点有两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原理是难点之一,学生对于杀死的细菌能够引起细菌的转化感到迷惑。《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何观察噬菌体在细菌中的活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本小节课题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仅仅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获得本节课题的结论不够充分,所以若有时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采取不断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媒体: 1. 几个遗传学实验的挂图;

2. 若有条件可以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内容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2.介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认识DNA是遗传物质。 3.与学生共同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设计实验,研究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并且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4.分析细胞中DNA分布情况,获得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的结论。 5.分析三组实验结果,讨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6.以问题结束本课题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遗传和变异是怎样发生的?生物体内什么物质对遗传变异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什么是遗传物质?你认为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认为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依据是什么?是否能够通过一定证据来证实你提出的看法是正确的?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在分析什么是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从个体和细胞水平分析,在生物个体或者细胞上下代延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或者结构是什么,然后从分子水平对细胞中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水平认识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以上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比较容易得到结论,染色体在生物上下代具有连续性,染色体中的DNA是遗传物质。学生认为这个结论是理所当然的,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不是那么容易认识了这个问题的。同时,作为一个科学结论,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支持。那么,“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这个结论是否有支持的依据?让学生了解一个科学结论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3.关于“细菌转化实验”的教学。

细菌转化实验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前,可以与学生共同做出一个假设“如果DNA是遗传物质,那么各种生物的遗传必定与DNA有关”,带着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的任务去分析教师介绍的实验。同时还应该说明,实验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实验一旦不支持假设,假设不能成立,或者被推翻,或者需要修订。

教学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说明肺炎双球菌的特点,特别要强调两种类型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差异。

(2)介绍1928年格里菲斯实验,重点放在对教材上第四组实验的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什么是“细菌转化”,细菌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转化,发生转化的细菌有什么特点。同时提醒学生分析:这个实验发现了什么,实验留下了什么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科学家在这个实验中并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物质使R型细菌变为S型细菌的,如果你是一个研究工作者,下一步会怎样进行研究?

(3)介绍1944年艾弗里等人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所介绍的资料。 (4)这组实验对所提出的假设是支持的。

通过这组实验,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发现需要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人类正是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认识自然中的秘密。

4.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 (1)教师在介绍两种实验材料的特点后,要与学生一起分析科学家选择这样两种材料进行研究的原因:噬菌体结构简单,化学组成与真核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成分相似;侵染细菌的方式有利于进行研究。

(2)由于细菌和噬菌体都是微小不易观察的生物,怎样才能了解实验中两种生物的活动,科学家利用了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生物学研究常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利用什么同位素,标记什么元素才能使实验获得成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

(3)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假设。根据这两个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做出结论,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

教师提出烟草花叶病毒,让学生继续讨论。 5.关于“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的教学

教师首先介绍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学生可以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实验,然后再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这一组实验是否也支持我们的假设?若不支持,是推翻还是修订?怎样修订?

最后需要强调,凡是含有DNA的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若生物体内仅含有RNA,那么这类生物是遗传物质应该是RNA。因为绝大部分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关于本节课的小结。

这节课主要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是让学生在分析或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的工作经历,学习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若能对所介绍的实验做出正确的解释,就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多,也不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在小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和结论,并且适时提出问题“DNA为什么可以作为遗传物质,而细胞内其他物质却没有这种可能性?DNA具有什么特点?”,以问题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又激发学生新的想象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一个铺垫。(设计者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肖乐和) 点评:

本节课教师通过介绍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实验,来启发学生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首先介绍遗传学发展史上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及其结果

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假设),分析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所能证明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启发学生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突出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体现了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运用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益尝试。

第18篇:课堂教学设计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鄄城十二中(李英民)

2014-8-6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的状况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品位。因此,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变革莫过于课堂的变革。课堂大如天!

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唤: 诸多课堂教学的弊端-告诫我们“课堂大于天!!!”

我们先来谈谈存有弊端的课堂

一、电堂

现象:有的课堂,各种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

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舞台剧场中。但课程本身如何,却又如坠雾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堂课,教师没用一次黑板,没用一根粉笔。有学生说:“眼花缭乱,如此而已。”

解析: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辅助手段,我们不能仅仅是“看电影”,特别是文科教学,感受音像资料与感受文字信息毕竟是两码事,研读文本,把握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师要能够对电教手段进行“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最优目的。

二、空堂

现象:即牧羊式教学。假借“素质教育”之名,真正“还课堂给学生”。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不管是什么新课,先用一大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

解析:这种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完全变成了学生“自由”、“自己”学习。老师乐得悠哉悠哉!

三、练堂

即练习式教学 。本着“多讲不如多练,多练不如多考”的原则,有的教师新授课匆匆忙忙,留有大量夹生饭,然后就是发试题,做试题,评试题。有人戏曰:“作业摆成堆,试卷满天飞。都说书墨香,谁解其中味?” 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有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对于那些“有发没收没批”的教师,更是浪费学生时间,舍本求末。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任何乐趣,时间一长,厌学逃学者应运而生。

四、呆堂

即呆板有余,一成不变。主要是泛化了“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不论什么课,一律都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两个环节。

我们强调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它的现实针对性。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所有学科知识都适合使用的,如体现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生活中的现象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须探究的问题去探究就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自主、互动、合作是必要的,但切不可把自主变成自由。课堂气氛并非越活跃越好,活跃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我们一切迁就学生的兴趣,把活跃理解为喧闹,那就误入歧途了。思维活跃才是最重要的。

五、假堂

即造假式教学。多表现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有的请别人为自己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编串台词;有的挑选优秀学生,提前多天进行预演排练;有的邀请行家里手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一一精雕细琢,全方位包装打造;有的甚至变成全学科组或全校性“任务”„„于是,公开展示时,教师综合素质之高令人瞠目,学生反映之快令人乍舌,教学过程之“完美”令人叫绝。

这种师生共同作假的现象,不仅于教学毫无增益,而且,负面效应极大。上过这种课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诚信,可能再也不敢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了!

六、乱堂

即随意式教学 。有不少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毫无思路,要么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讲一气。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既不考虑一节课完成了多少教学目标,也不考虑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身疲力竭,累得够呛,学生则如雾里看花,苦不堪言。

七、拖堂、抢堂

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课间休息十分钟,有助于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经常拖堂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拖堂很反感,这多少也会影响老师的形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教师备课不足、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或内容讲解详略失当!

八、满堂

即“满堂灌”式教学。有的老师,披着教学改革的外衣,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着多媒体手段,却走着“注入式”“填鸭式”的老路。还有就是“满堂问”, 有的课堂,以问代讲,以问代学,问题多而乱,问问题不看角度,问题设置没有层次且千篇1律。

发生问题是需要前提的,前提就是对新课的预习或者是练习的先实践。这不仅需要给学生时间,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我们有的教师不看对象,不看情况,问题劈头而入,闹得学生一头雾水。有时甚至轮番轰炸,弄得学生不知所措。 这种教学方式,师生错位,反映了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理念!

九、哄堂

即罗列问题、分组讨论式教学。讨论、交流,对话式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如果组织得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如果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就会导致课堂上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

这种现象的发生,既反映了一个班的班风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老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新课改之初,有的“专家”提倡课堂越乱越好,只要学生“动起来”就好。过犹不及,实际上是种严重的“为课改而课改”的形式主义误导

十、闷堂

表现为:

1、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没有评价;

2、满堂课对学生没有激励的话语。对问题进行评价是课堂提问后的必然结果,没有评价就没有是非。但评价要讲究技巧,恰倒好处。目前,我们的课堂评价滥用夸奖和激励,表现为:简单肯定,过于褒扬,使廉价的赞美成为宠媚的嫌疑。导致不少问题不了了之,无功而返。 这实际上是教师的主导位置动摇了。这种主体位置的退让,导致教师“少作为”或“不作为”,出现了常见的课堂景观: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教师要么笑而不答,要么左顾右盼,要么以“回答很好”搪塞过去,代价就是纵容了错误。 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唤,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新课程改革。

诸多课堂教学的弊端-告诫我们“课堂大于天!!

要想设计好课堂,要了解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我谈一下物理学科的内涵及本质。。。。。

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教学的几个本原问题:。。。。。 为何教(教学目标)、为谁教(教学主体)、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

了解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知道了教学本源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设想和计划,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对象

1)研究学生: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设计之前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等一般特征的分析、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

2)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策略。包括:①如何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②如何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③如何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①如何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②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评价。③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④如何分析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知识结构、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2、设计课堂提问

3、设计教学策略

4、设计导入新课

5、设计结束新课

6、设计板书

7、设计教学媒体等

8、评价的设计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充分的教学设计对其进行“预设”,以保证教学理念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以往的教学设计就指导思想而言是有较大区别的。新课程所依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而进行。在教学设计中特别要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素:

三维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定位,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首先,现代课堂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重点。

新课程所追求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因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落在学生的素质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具体教学内容的获得上。教师应当弄清学生的知识获取和个体成长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在表象上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学生成长以其意识、情感、能力等的提高为根本标志,知识的学习则是为学生成长与素质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实现学生成长的媒介,而不是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是教学设计中的摆设,而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系统的根本方向,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所以在具体的确定每次课程的目标时,除了要做到高低合理、重点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目标表述的行为化。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学生经过学习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变化来观测和推断。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地表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下会做什么,才能最后根据教学结果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定位,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首先,现代课堂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重点。

例子:《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内容组织的得当,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教学内容设计既包括对“教”的内容的设计,也包括对“学”的内容设计。传统课堂教学注意知识的传授,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只重视“教什么”,紧密围绕教材,严格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组织顺序开展教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是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规划教学材料,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好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也重视对学案的设计。此外,教学内容的设计在配合基本的知识、情感、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为教学的最高目标“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3、教学方法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应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与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它的设计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方法,二是学生学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的法、实验法、作业法等。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关注教师教法的设计,学生的学法则被忽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这一理念,要把学生的学法设计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教法”应适应“学法”。当然,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的空间环境等因素,统筹兼顾,精心选择。

教学方法的设计图 。。。。。。。。。。。。。。

例子:《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方法设计。。。。。。。

4、评价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我们认为,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标准,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评价课堂教学,首先要看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学生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和态度的形成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底线。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最大进步,“优等生”能否“吃的饱”,“暂困生”能否“吃得了”,确保每个学生学友所得,各有发展。

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学习内容、过程、体验等进行交流的程度。教师只有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形成安全感、融洽感、从而和教师、同学以及教材进行自由、平等、大胆的对话。在此环境中,师生、生生彼此分享知识与见解,交流情感与理念,这将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体现其学习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学生的参与状态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评价---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因此,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和谐统一;

教学活动——教与学、师与生和谐统一;

学生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

第一步:分析——教材思路

第二步:编制——教学目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

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

第五步:筹划——教学手段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

课的类型:1综合课2新授课3复习课4讲评课5自学课

新授课的结构:

1基本训练2导入新课3讲授新课4课堂练习5课后小结6布置作业。

四、抓住核心,明确方向(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思想情操目标:文以载道、良好品德、科学世界观、学会做人

五、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在处理教材中突出重点

(二)在处理教材中突破难点

六、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1. 单一性的教学方法

1) 教师活动: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2) 学生活动:2自学法 2讨论法 3探索法 4研究法 5实验法

3) 教育活动:1说理法 2陶冶法 3锻炼法

2. 综合性教学方法

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3.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 面向教材实际——因“课”选法

2) 面向学习实际——因“生”选法

3) 面向教师实际——因“师”选法

七、构建模式,形成风格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为什么要研究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2. 教学模式是可以操作的“程序”

3. 教学模式是可以交流的先进“技术”

(二) 什么是教学模式

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5个要素: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操作程序4操作策略5评价标准的方法

4个特点:1简约性2操作性3独立性4高效性

(三)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教学模式内涵丰富,它含有一定的教育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学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比较具体和单一,仅指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师生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括教学模式。

八、编写教案

教案编写的内容(10大项):

1. 课题(本课名称);

2.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情操);

3. 课型(新授、复习);

4. 课时(第几课时);

5. 教学重点(关键问题);

6. 教学难点(易产生的困难);

7. 教学程序(内容、方法、步骤、措施); 重点是第七项。

8. 作业处理(书面、口头);

9. 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布局有序)

10. 教具(教与学用具);

课堂教学的设计依靠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还有教学的几个本原问题。。。。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课程改革的本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教学都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自己的教育哲学。。。。。。 我们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容易。。。

谢谢大家

2013-8-6

第19篇:课堂教学目标准确具体(整理)

课堂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符合学段特点,课堂高效扎实,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解决了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本次检查一共听课30节,涉及一至六年级的各个学科,总的来看,任课教师均能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学挂图等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唐店小学的黄娟老师语言有亲和力,符合低年级儿童特点,重视识字、写字,识写结合指导有方,能适时地组织教学且方法多样。双城小学的王静欣老师,口语准确流利,并且能使用多媒体教学,集学习、游戏于一体,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马场小学的刘梦洁老师、双城小学的马双迪老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精心、科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马双迪老师靠游戏、刘梦洁老师体现坡度教学,由扶到放),教学效果突出。另外马场小学马常凯、宋慧敏,双城小学毛尚前、刘工厂、张玉珍,尚营小学陈思玲,唐店小学的江超凡、胡亚洲、龙泉小学李莉等老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注重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从检查的教师的备课上看,大部分老师都能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积极进行二次修改,保留修改痕迹,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体现了集体备课的良好效果。

大部分班级作业次数充足,布置适量,作业题型多样,具有层次性。在批改方面,大多教师十分认真,批改符号较规范,学生有订正,教师及时再批,而且有创新,能针对学生的问题所在,批出批语及鼓励性语言或符号

对于二次修改应避免走入为检查而修改和教案设计太好而不修改的误区,应树立“科学修改,服务教学”的理念,从“教师减负、教学增效”的高度出发,进一步优化教法和学法,真正的为实现“优效教学,高效课堂”,严格落实电子备课的实际意义。

第20篇: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摘要】本文以实例阐述了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统一的、模糊的课程标准,依据不同的学习条件、学习行为,结合目标陈述技术转化为多样化的、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目标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89-03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利用杭州市化学教研网提供的25个优秀教案,对教案中的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1)行为动词选择错误,或继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如“培养”等。(2)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3)教学目标空洞,成为摆设。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4)三维目标概念混乱或缺失,许多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泛。

二 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认识。笔者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更不知道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策略,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1.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事实上,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可以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相当于“教师理解的课程”,而且只是部分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本文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生互动运作的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2.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那么,如何在同一个标准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一个区域内必然同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者说学习结果是不同的。为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明白地说,“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为此,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 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我们看到了问题,也明确了需求,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呢?这需要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技巧与策略。

1.使用目标陈述技术,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即a(audience:行为主体)+b(behavior:行为动词)+c(condition:行为条件)+d(degree:行为结果)。

第一,行为主体为学生,从对象上看,这是所有课堂均相同的,但它却是最根本性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学校,相同学校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学生,他们都是不同性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当然,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认为他们是完全异质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可能是同质的,其中可以按同质处理。如一个班内的学生,或两个平行班间。

第二,行为条件则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环节,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行为条件的差异主要由教师来控制与实现。如对于某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1)设计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来完成信息的获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作出判断或解释。(2)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3)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4)设计为观看实验视频。(5)设计为无实验(口头实验)。从(1)(2)两个设计中不难看出,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并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行为动词)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样,学习结果(行为结果)也必然不同。

第三,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述。从《课标》的角度看,其规定是唯一的。但《课标》是一种较为模糊的陈述,外化的行为过程并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述,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叫了解”。

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可能会采用多样化的陈述,以达成各自的价值追求。(1)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3)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5)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6)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难看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里并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因为这些行为动词都是为了达到“了解”。同样,对于“理解”,我们也可以用“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等行为来外化。

第四,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尽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述行为结果,但仍然可以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达成的结果。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是一个失电子和得电子的过程。部分学生能判断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离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本质。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清晰地肯定,通过abcd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2.明确目标叙写步骤,科学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逐一进行分解。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2)画出该知识点的概念图(有哪些点)。(3)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行为条件)。(4)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行为(行为动词)。(5)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6)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要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知识点)、怎么学(行为条件)、学会什么(行为动词)、学得如何(学习结果)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

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的相关陈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非常模糊,不具有操作性。《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更详细,但仍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第二,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的现象。(2)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节课能把硝酸的性质讲完也不容易,对于“知悉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显然不能在同一节课内完成。

第三,设计学习条件(行为条件)。(1)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2)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第四,设计学习行为。(1)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2)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3)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

第五,设计出学习结果,对于本节内容,硝酸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酸和强氧化剂,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述”等。

第六,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地描述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3)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能说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根据以上结论,预设硝酸与其他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四 案例展示

以下几个案例由本校青年教师提供,笔者有些许修改。

[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1》(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断,能描述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2)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3)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过程与方法:(1)模仿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会书写锌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2)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讨论,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对尾气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2)通过浓硫酸的学习,体会浓硫酸的危险性,形成自我保护,珍惜生命的态度。

[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2)通过观察实验,能描述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描述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为主线,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并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2)以多种素材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3)通过认识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产品的利用,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能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doc》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