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流水

2020-03-01 18:08: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门前流水

前几日先后见到了三名中学同学,其中一人更是十二年来第一次会面,乡音未改,人事全非。回来后,收拾了一些关于家乡浠水的零碎的记忆,遂成此文。

浠水有一条同名的河。元丰五年,被贬黄州的苏学士,站在浠水的文庙前,看着缓缓西流的河水,留下了一首词《浣溪沙·游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中学老师讲给我听的,第二天早上,我专门留意了一下,还真是的。那年我十一岁,虽然从桥上走了无数趟,却从未注意到西流的河水,如果没有一个四川人从千年前传来的信息,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这么一条叛逆的河。

浠水县城清泉镇得名于清泉寺,寺内有一眼泉,茶圣陆羽称之为天下第三泉*。可惜解放后寺便渐渐荒废,而泉眼已闭,无人过问。八九十年代地方发掘旅游资源,于是在寺的原址上建起了红墙绿瓦的闻一多纪念馆,馆内一角,有红红的“天下第三泉”五个刺眼的字,下面有一小坑,坑里有一汪可疑的水。比较有名的景致是斗方山,当年学校组织春游,因病未去,留下了些许遗憾,不过也省了一篇作文。于同学绞尽脑汁苦苦思索之际,独自一旁看书,大乐。至于唐初兴建的天然寺,是佛教禅宗三祖僧璨驻锡之所,传六世至僧丹霞始创禅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但其名就远不如斗方寺了。

提起浠水,免不了要提到闻一多。据闻氏族谱记载,闻氏宗祖迁自江西,为文天祥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闻。此说亦当存疑。闻一多的后人均不在本地,只是逢纪念性的日子回来一下,领受先人的余荫。其他有影响的人物还有陈沆和汤化龙。陈沆是嘉庆进士第一(即民间所谓状元),初中曾到儒学瞻仰过他的殿试试卷,工整的蝇头小揩令人愧杀;大学方知他堪称大家,可惜年四十而卒。陈沆能诗,陈衍称其诗为道光以来清苍幽峭一派之祖。汤化龙是民国闻人,中国第一位议长,对于他的事知道得不多,偶尔见过别人的评论,称他处事圆滑得体。

处事圆滑得体的浠水人不在少数。这是一种“世事洞明”的聪明,这种聪明成就了浠水人,也限制了浠水人。浠水人往往将无数的精力用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并将其进一步复杂化。他们对于当下每件事的利害看得太清楚,而现实的利害左右了他们的判断。在浠水的紧邻有两个颇具影响的县,一是将军县红安(原名黄安),一是教授县蕲春(200多名教授,李时珍、黄侃的故乡)。红安人揭竿而起的时候,浠水人安之若素;蕲春人潜心学问的时候,浠水人已抛掉了敲门砖。近十几来浠水报考及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均远远高于湖北平均水平,但继续做学问的却少而又少。考研无非是为了改变命运,目的既然达到了,谁又愿意坐冷板凳、下死功夫做学问呢?没有傻气的浠水人自然难成大器,到处都能碰上,人人混得不错,如此而已。

幸好还有一条叛逆的河,也培养了一些叛逆的种子。县志记载了一位浠水人,老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重金礼聘他任高级幕僚,因受不了督军姨太太的作风,拂袖而别,从此数十年在故乡卖油条维生,唯留诗数首,苍凉寂寞,不知作于何时。平凡人于非常时刻也有不凡之举。十二年前,一青年教师胸前自挂一纸牌,上书“声援北京学生”字样,独自绕城数周,时人以为癫狂。民间藏龙卧虎者当也不少,曾听父兄谈到文化馆一异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狂傲不羁,可惜自己无一技之长,无缘识荆。

*后查资料,另有一说:闻名天下的第三泉在兰溪镇西潭坳,因唐代“茶圣”陆羽到此品泉而得名,被之命名为“天下第三泉”。泉中之水清澈见底,以水煮茶,味极甘冽,是继庐山谷帘泉(第一泉)、无锡云山泉(第二泉)之后的天下第三泉。

浠水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北岸,总面积近两千平方公里,总人口过百万。自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置县,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原名“希水”,南梁普通元年(520),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

浠水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古代有北宋时期著名医学家庞安时,有明清两代的武状元文质.文状元陈沆,历代有进士110名,举人418名。是当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古文化遗址有寨山.普山.龟金山、雷家坳.城山、斗方山.新城等七处。古墓葬有王罗山、刘海亭、范思皇、盛真人等四处。有古建筑十多处,古刻九处,有近代革命烈士墓及纪念建筑物七处。

斗方寺亦称斗方禅林,建在斗方山上,最初由后唐同光元年(923)无著禅师建造,北宋时佛印禅师驻锡传经,元遭兵毁。明洪武重建,规模宏大,僧弟子数百人云集山上,盛极一时。

天然寺系唐初建寺,为佛教禅宗三祖僧璨驻锡之所,传六世至僧丹霞始创禅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

陈沆(1785--1825) 清文学家。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 水)人。嘉庆进士,官四川道监察御史。能诗。所著有《近思录补注》、《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等。

扬州城楼①

【清】陈沆

涛声寒泊一城孤,② 万瓦霜中听雁呼。 曾是绿杨千树好,③ 只今明月一分无。④ 穹商日夜荒歌舞, 乐岁东南困转轮。⑤ 道谊既经功利重,⑥ 临风还忆董江都。⑦

【作者】

1785-1825,字秋舫,号太初,蕲水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修撰、四川临察

御史。有《简学斋诗存》、《白石山馆手稿》。魏源曰:“空山无人,沉思独

往,木叶尽脱,石气自青,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渔洋山大能言之,而不

能为之也。秋舫其庶几乎!”陈衍称其诗为道光以来清苍幽峭一派之祖。 【注释】 ①扬州:清初府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泊:迫近。 ③绿杨:王士

祯《浣溪沙·红桥》词:“绿杨城郭是扬州。” ④“只今”句:翻用徐凝的

《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⑤乐岁:丰年。转轮:

指为朝廷转运输送物资。 ⑥“道谊”句:反用《汉书·董仲舒传》语:“夫

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谊:同“义”,古今字。

⑦董江都:董仲舒官江都王相。

【品评】

此诗为伤时感世之作,以当时在扬州所见,揭露了嘉庆、道光年间在清朝

封建统治下的黑暗、腐朽的社会面貌。首两句写在阴冷的气氛中的扬州城,寒

涛声与万瓦霜,声与色融成一片。“雁”是鸿,“雁呼”,是哀鸿的叫声,比

拟流民的呼喊。作者在“听”的过程中,激起了沉思,这就为

三、四句作了先

导。“曾是”句谓昔时的扬州景色妍美,“只今”句说今日的扬州已大不如前,

过去三分明月有其二,如今一分也无,见得扬州已经破敝。前句正面用王士祯

词意,下句反用徐凝诗意,更深入一层。运用古语作今昔对比,重心在下一句

的“今”。由四句的形象描写,具体到

五、六两句的现实内涵。嘉、道年间,

扬州盐商已是外强中干,但仍过着穷奢级欲的生活,这是一面;对照着的,虽

在丰收年头,商人也有为政府转供物资的负担,老百姓更是为劳役而疲于奔命,

这是又一面。结语以议论为抒情,反用董仲舒语,责扬州商贾只重功利,不顾

道义的卑劣品质,因而怀今汉代儒者董仲舒。也就是指出精神文明、道德教养

的重要。扬州是当时财富的集中地,国内外商业中心,揭露扬州社会的腐朽,

也即是全面揭露了中国社会的腐朽,具典型意义。吴嵩梁评曰:“

五、六句纪

实语,非忧时者不能道出。”魏源评曰:“末二句真杜。”龚自珍评曰:“裂

笛之作。”

汤化龙(1874—1918)

湖北蕲水(今浠水)人。1904年中进士,授法部主事。1906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1908年秋回国后,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次年当选为谘议局议长。曾参加国会请愿运动,与谭延等发起组织宪友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民政长、政事部长,排挤革命党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法制局副总裁,辞不就职。、袁世凯篡政后,当选为参议院副议长;并参与组织民主党,任干事长。1913年当选为众议院议长;复与梁启超等合组进步党,对抗国民党,支持袁世凯专制独裁,镇压“二次革命”。袁称帝时,辞职赴沪,跻身讨袁护国运动。袁死后,投靠段祺瑞,历任众议院院长、内务总长,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918年在加拿大被爱国侨胞王昌枪杀。

浠水的图画

------------------

迟宇宙

11月17,到湖北浠水采访,正是闻一多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浠水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位优秀的学者、诗人,少不了大张旗鼓地庆贺一番。

传说闻氏出身书香门第,闻氏家族在浠水也是望族,故而按照“优生”的理论,闻氏的横空出世,也并非一种怪现状。

然而却有了另一种怪现状:这个县松山乡的4171名“草民”,因不堪乡政府的违规超限的苛捐杂税,向法院呈了状子。有司成了被告,自然不会甘心,便有被告不择手段逼迫原告撤诉之事。而这一切在松山有司看来,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看来四千“草民”,真应“唯患粮产之不足,毋患有司之不公”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做不到,就在闻氏诞辰100周年这天,他们做打油诗一首,以示布衣之怒:

北京武汉是晴天

到了黄冈起乌云

浠水下大雨

松山淹死人

本来打算到闻氏故居拜谒,却被这首打油诗打掉了所有热情。松山“草民”生存环境之凄惨,恐怕朱总理看了又要流泪。无奈松山有司“唯患顶带之不稳,毋患百姓之不堪”。 面对如此图画,哪里有拜谒闻氏故居的心情呢?

有盲人彭小山者,人称“彭先生”,解放前说书数十年,阅尽人生之悲凉。他 3岁便瞎了双目,便讨了个盲女做老婆。生了个儿子,却是个痴呆,只好娶个“精神病”做老婆。奈何天道不公,有了个小孙子,是个正常的孩子,却在今年八月溺水而死。这样一个完全残疾的家庭,靠痴呆的儿子种了两亩田,每年要上交近千元,其中大部为松山有司违规搜刮。他们一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松山有司双目向天,自然看不到。

现在想来,倘使闻氏长命百岁,依照浠水之“土政策”,恐怕偌大家族亦要破产。依照他文人之脾性,悲愤之余定要做一首《死水(松山篇)》。闻氏之被暗杀,就此判断,于他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浠水可谓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自不必说。据说该县散布各地传媒之老记达两百人之多,有 “记者之乡”之称呼。有司司空见惯了记者,便晓得老记们根本没有 “两只脚走遍天下路,一支笔写尽不平事”的本领。所以大报小报之老记在浠水,犹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或采访被干扰,或出入遭盯梢,或住宿遭驱逐,文人之傲气傲骨,被浠水有司三两下挑到长江里去了。

浠水的图画,不独如此写意几笔。要想说清楚,非得工笔描摹不可。然而我的来去匆匆,兼之前有“围追”,后有“堵截”,自然无法深谙画图之精髓。只是除了“草民”状告有司外,还耳闻该县黑恶势力异常猖獗,有“第二政府”、“黑色 110”之称。小小一个县城,便有至少5个黑帮,如今多为警方消灭。近来势力发展迅速,名头较响的,却是“南门砍帮”与“北门砍帮”,其帮众多为十

六、七岁不良少年,亦有为数不少初中生、高中生投身其中。这让他们的“前辈”看来,必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感慨。可惜苦了百姓,居然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的地方。

我之于浠水,只不过一个过客而已。过客的信手临摹,自然有些直观,容易惹得差官嫌弃,有司不喜。只是布衣之声,浠水地远,或许根本听不到。

门前小河

门前四包

《门前》—顾城

门前四包

门前五包

门前五包

农行流水

流水贷

银行流水

银行流水

《门前流水.doc》
门前流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