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鉴

2020-03-04 03:00: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这是一本古纸样板图录,是一册集欣赏和鉴定、对证两用的工具书。

古纸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这个世界,品类纷繁,云遮雾绕,既具体,又抽象,既似清晰,复又模糊,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寻问这个世界,需要有个向导。这就是本书的任务。

中国祖先创造文字以来,一直在摸索和寻找理想的承载文字信息的材料。最早的文字信息是在天然的岩石上摩崖涂写的,以后陶器、甲骨、青铜器、竹木简、布帛都分别承载了大量的文字信息。东汉发明了纸。到了晋代,纸开始广泛使用于书写文字。传之后世,就成了文物。清代乾隆皇帝收藏于三希堂的三件墨本之一的《王王旬伯远贴》,就是公元4世纪的纸本文物。南北朝至隋唐,是纸写本书籍的大发展时期。可以说,凡是先秦至两汉的典籍,魏晋以来的著述,都是经纸写本流传下来的。纸的书写本,又是宗教传播的重要工具。中国现存的唐人写经和唐人佛经印本,就是传世较早的纸本文物。这些文本是经敦煌石室的保藏而存留下来的。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良。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又促进了造纸业的大发展。纸成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用材。包括写本书籍、文献,也包括用于绘画和书法创作,也就是纸成了积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承载材料。

古纸作为历史文物的存在和传世,是和古代书籍、文献、书画作品同存共尘的。这一特有形式,了古纸的价值不是独立的,它与古籍、古书画作品的价值紧密相连。人们把两者的欣赏和鉴定都统一看待,合二而一。欣赏和鉴定顺序,也是以纸居首。例如有古籍鉴定七字诀曰:纸、墨、字、行、序、批、装。纸质、墨色、字形、行格四项品质因素都是外在因素。它们的断代依据,是其所处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特色。而古籍的序跋、批注和装潢,则是断代的参考,因为这三者是古籍的附加成分。鉴定以纸为首,对古代书画作品论辨同样适用。书画鉴定论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技巧,墨气、色彩、签款、印章等等。而这一切,都首先断代了纸张才有意义。纸张不对板,一切无意义。所以把玩书画的人,遇事总得先细察纸张的形状、结构、纸纹、色泽等。这种鉴定方法,称之为目鉴,这种目鉴古纸的学问,就是古籍、古书画鉴定的必修学问。

要修习古纸鉴定学问,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实物作为目鉴对象。二要有系统的理论界定标准。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容易取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古书画已大量入藏博物馆和大图书馆,人们要通过把玩、观察实物来修习鉴定古纸的学问,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另外,历史上专家权威们对古纸的标准界定,往往只是用语言描述。如说宋纸光洁如玉,肤如卵膜,坚致莹洁;说明纸温软洁白,晶莹透亮等等。如此,终不可树立一个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一个古纸类分的界定标准,遇到具体问题,必然会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一个科学的空白。本书正是为填补此空白而编制的。

古纸的鉴定内容,主要是造纸原料和造纸工艺流程所体现在古纸实物上的特征。古代造纸原料在西汉初期是麻头、麻布和麻织鱼网等。东汉蔡伦首创用树皮(主要是楮树皮)作为造纸原料,南北朝时期开始利用桑皮和藤皮,隋唐五代扩大为竹、檀皮、麦秆、稻秆等。其中唐利用竹作为原料制成竹纸,标志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的纤维硬、脆、易断,成功利用它造纸,其意义重大。因为竹子在南方生长期短,资源丰富。宋以后的书籍出版,竹纸印本占了绝对优势。

古代造纸工艺流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一.原料分离 用沤浸或蒸煮的方式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二.打浆 用切割机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三.抄造 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把浆液灌在篾席织成的帘床上去水,使之成为薄片状的湿纸。

四.干燥 即把湿纸晾晒干,揭下成为纸张。 造纸原材料在纸成品形成的特征如树皮纤维或棉状,是古纸鉴定的依据。造纸工艺过程留在纸成品上的特征,如纸帘影、纸张厚薄、均匀度等,是古纸鉴定的又一依据。

解决古纸的鉴定问题,本书从下列的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实用的古纸发展系统,以简驭繁,使各类古纸在这个系统中,都有一个明晰的位置。另一方面用独具特色的实物展示法,介绍各类古纸的品质特征,使认识和界定有所凭据。

古纸分类,首分书籍用纸和书画用纸两大类,然后以时代为经,形态为纬,贯穿全书。传统的古纸分类较为繁杂,分类标准很多。例如有按年代去命名和区分的,称为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或更具体地称之为嘉靖纸、乾隆纸等;有按造纸原料分麻纸、棉纸、皮纸、竹纸等;有按纸的形态称之为硬黄、罗纹、棉纸、蚕茧纸、玉版宣等; 有以产地而称之为宣纸、开化纸、麻沙纸等; 有以用途而命名如写经纸、藏经纸、对联纸; 有以倡导者命名的毛边纸、毛太纸等。这些传统的纸张命名,其内涵和外延都存在不确定性。说康熙纸,既不明确它是康熙年代产的,还是明确它是康熙年间用以印书的。而两者却不是同一概念。本书是一个严密的古纸系统,经纬分明:

唐纸 唐代用纸,传世品有佛教写经用纸、刷印经用纸两类,称为藏经纸。唐纸原料有以麻、藤等植物的皮纤维为纸浆者,抄纸再加染料,纸呈棉性,颜色黄褐,加上年代久远,多有色斑。

宋纸 宋承五代开始的书籍印刷,出版业迅猛发展,纸的需求量大增,造纸业发展很快。宋纸有麻纸和竹纸两类。麻纸以麻秆的皮纤维为原料,有白麻黄麻两种,白麻纸色泽洁白光润,纸浆絮状物布于纸背,略显粗糙,纸帘宽约一指半。宋代有福建建阳麻沙纸,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建阳是宋以后形成的出版中心,纸张生产随之兴旺。

元纸 元代历时较短,文化气氛不如前代,影响出版面目。许多元代刻书版面窄逼。元代印书用纸与前代无大异,后期多用黄麻纸,与白麻纸比较色稍黄,纸帘趋窄,一般在一指宽以内。

明纸 明初出版继元绪,仍有用麻纸印书者。正德以后,出版兴旺,造纸发达,有明代特称的白棉纸。因纸的结构呈棉絮状而得名。造纸原料为木质植物的皮纤维,如构树皮、桑树皮等,故南方称之为皮纸,北方称之为棉纸。棉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颜色洁白,质细柔软,纤维长,韧性强;黑棉纸色略带黄黑,韧性略差,明嘉靖前所产较薄,隆庆万历以后略厚。棉纸印书,清初还有少量所见,雍乾以后就绝迹了。明代印书大量是竹纸。竹纸宋代已有。明嘉靖以后印书多用竹纸,色微黄,细轻坚韧,用手轻张有清脆声响。竹纸原料为竹茎的长纤维。南方竹子多,故价值低廉好用。明末有出版家毛晋,为汲古阁主人。他专注出版,刻意选定印书用的竹纸,称为毛边纸和毛太纸。毛边纸质厚、细密、温润、色泽微黄悦目; 毛太纸细薄韧软、稍脆,两者均是印书用纸的上品。

清纸 清代前期,文事发达,出版活跃,纸张生产有进步,以竹纸为多。上好印书用纸有开化纸,顺、康、雍、乾四朝内府刻本用此纸。开化纸因产地浙江开化而得名,南方也称之桃花纸,洁白坚韧,受墨乌亮。清版大量家刻本、书院刊本所用竹纸细薄晶莹,配上精制软体字,是书籍出版的上好艺术品。清代后期,国势衰弱,出版随之衰落,尤其是坊刻本,纸黄黑粗劣,配上呆头呆脑的方体字,完全是一种颓势。至光绪年间,西学东渐,国外铅印、石印工艺相继传入,白报纸造纸术也入传,新的出版业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木刻雕板印刷,古代造纸业也就逐渐式微。

书法和绘画,一般用相同的载体材料,即绢和宣纸。绢的使用可追溯到汉代以前的缣帛。宋元以后,书画用绢很精致。明代绢结密,至清以后趋向细薄,但在清末,绢有疏薄之未经托表而不能着墨者,名之曰灯笼纱。

宣纸在明以后普遍使用于书画。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州一带得名。其原料为青檀皮,也属皮纸一类。宣纸纤维细长,组织结密、坚韧柔软、洁白平滑、细腻匀整,吸墨性良好,且不易腐蛀,不变色,是书画创作的最佳材料。

连史纸是宣纸的一种。棉连色白匀净细薄,绵软有韧性,适于原钤印谱、摹拓碑刻。粉连韧性略差,乾隆以后,有用以印书者。清末有机制连史纸,色稍黄,中华书局在民国年间出版《四部备要》即用此纸。

玉版宣又是宣纸的一种,经上浆而适用于工笔绘画用。清末民初也有用于印制画册。

用于书画的还有笺纸,经过上浆洒金等工艺,纸质厚,易折裂。明金色黄泽厚,清金色青较薄。

实物展示法为本书的又一特色,主要体现为:

一.确立标准。以实物标本为标准,以显示其权威性。本书采集古纸标本一百多个,均选自经专家鉴定断代的古籍、书画原物,保证权威。

二.彩照上版,高度传真,准确反映文物标本的形状色泽和质感,图版与实物毫无二致。足资与其他古籍、书画个案用纸作对照和对证。

三.正片观照。给文物标本拍正片胶片,全部附上可供对光观看文物的物理结构如絮状、纹路、纸帘等,并与要鉴定个案的古纸对光对照和对证。

上述两方面的编辑思路,是希望给欲认知古纸者提供一把钥匙,如让读者按图索骥,对号入座,相与比较,从魔幻莫测的感觉中,回到实真明晰的现实中来。古纸、古字画的目测、目鉴也就找到了稳妥的根据。

古纸鉴定的研习,绝不仅仅是博物馆、大图书馆里的少数工作人员的事。当文物收藏鉴赏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文化活动之时,关心古纸就不是阳春白雪了,本书的使用价值,也就将普及至下里巴人

纸鉴

纸鉴

鉴外

鉴资料

信用社鉴

鉴稿

《纸鉴.doc》
纸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