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020-03-03 13:02: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摘要】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教学应突出情感体验,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

【关键词】 聆听

模仿

重复

有感情演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特有的魅力,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唱歌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价值。因此,为了充分突出音乐教育的艺术性,提高唱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是唱歌教学的关键。

一、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

音乐教学应突出情感体验,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美、体验和表现美,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过去我们在唱歌的教学中经过节奏练习、克服难点、诵读歌词之后才开始学唱这首歌,而这首歌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没有整体印象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但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时,常把音乐肢解了,虽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但最后学生就不可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唱歌教学中尤为突出。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因此在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教学时,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沟通他们自身拥有的情感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动入境。他们不仅可以从教师的导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还可以从教师范唱的表情中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聆听、模仿、重复是唱会歌的重要途径,对于唱歌来讲,多听非常重要,唱会歌主要靠听。就学唱前的聆听来说可以分层次、分步骤的反复进行,每次聆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学生在多次的聆听中不但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同时,在聆听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因为音乐有一个特点,即“熟悉了才有情感”。 学生最终还是要听高质量、高标准的原版录音范唱。。精心策划范唱也应该是唱歌教学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一听就觉得这歌好听,有了兴趣,有了学唱的欲望。教师须靠音乐打动学生,让他们感觉好听、想学。

二、培养音乐的表现技巧

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常被老师们所忽略。其实,它除了提示学生发声位置及方法外,另一个目的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教师就以饱满的激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且能调动学生情趣的音乐氛围,并体现“情”字的诱导过程,即发声练习曲的选用要与所学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相匹配,以便把学生的感情“领”入歌中,做到“情”字贯穿音乐课的始终。 音乐的表现技巧包括演唱技巧、乐感、音乐想象和创造才能。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他们有感情地演唱,就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乐感、想象和创造力,而这些才能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才得以体现。因此,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方法与歌唱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地咬字、吐字是表达歌曲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歌唱时的咬字、吐字方法也有所不同。通过读歌词,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且高位置读词更贴近唱歌的方法,使咬字、吐字圆润,使头腔共鸣容易寻找,并有利于情感的发挥。。如演唱歌曲《七色光之歌》时,它的情绪轻盈、欢快、活泼。因此就要训练学生做到咬字清晰,有弹性,灵活,不能拖泥带水。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时,因为这是一首深情、优美的歌曲,这就需要歌词唱得连贯、圆润,歌词的过渡要稍慢,以增强歌曲的亲切感与安静甜美的意境。老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然后进行自编自演抱着布娃娃摇呀摇,哄着睡觉。

速度和力度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根据歌曲的具体要求、风格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将速度和力度做适当的处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些歌曲的结束句可放慢速度提醒听者注意,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有些多段歌词的歌曲,可以根据歌词与情感的需要变化速度演唱。而那些短小的只有一段歌词的儿童歌曲,为了寻求对比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在反复演唱时可变化速度与力度去演唱。

正确的呼吸方法、音准节奏的训练、歌曲高潮的处理及演唱形式的变化等都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美的感情,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而教师的一言一行,甚到非常细微的一个面部表现都是学生注意、模仿的焦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把一首歌曲的内在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充满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

三、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美的感情,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而教师的一言一行,甚到非常细微的一个面部表现都是学生注意、模仿的焦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把一首歌曲的内在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充满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

但我们的教学中,很少看到教师细腻的音乐处理,较多的是概括性的长、短、强、弱、快、慢的处理。音乐的表现性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唯一标准,教师要会指导、掌握和运用。歌曲分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交流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一节音乐课中师生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体验、讨论、总结、归纳歌曲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旋律线的走向,最被感动的乐句旋律及歌词,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用意。根据歌曲所抒发的情感,选择哪种演唱方法、演唱力度去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较深的思想内涵。教师要通过多角度的启发、引导及以点带面的形式,发挥群体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看法做到不轻易否定,或者未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而百般埋怨,而要耐心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如教唱《我们的田野》时,可在聆听的同时,播放一段田野的美丽的风光片,使学生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歌曲,教学中我们也应教会学生“当我演唱时,心里总把歌曲所表达的情景在脑海里展现出来”。这样仿佛身临其境,情感表达才会生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展文化知识面,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内容。我们要尊重学生在技巧上的处理,尊重学生对乐曲的个人表达。把歌唱好,是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觉自信的表现,包括对各种力度、速度、节奏(长短)、旋律、装饰音、句法、风格的处理等。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要侧重于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和唱歌的基本方法,注意清晰地吐字,自然地发声,要唱准旋律,最终达到发自内心的、有情感的表现。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歌曲演唱的形式有哪些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

歌曲演唱串词

歌曲的演唱形式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doc》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