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写讲讲稿

2020-03-01 20:03: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华经典诵写讲讲稿 各位评委、参赛老师:

大家好!

我是铁西区黎明小学的教师,王婷,很荣幸参加这次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 每一首古诗词都寄托这是人的情感,都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的感悟,可以说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众多的古诗词中,如果让我来选择一首语言浅显,富有寓意,又能与时俱进,哪怕在今天都能在修身处世方面给予我们指导的哲理诗,那一定非苏轼的《题西林壁》莫属。

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了解苏轼其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苏轼从小在父亲苏洵的严格要求下,年未及冠就“学通经史”。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个成功者,科举考得好,制科考得好,做官做得很顺利,并且政绩突出,办了许多漂亮的工程,他很有才华,诗、词、文章写得都很好,还有一大帮朋友,被称为文坛宗主。

如果苏轼的人生一直如此一帆风顺,可能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苏轼了。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后被调任翰林学士,而在短短几个月后,再次被贬至偏远的广东惠州,最后又被贬至澹州。

面对如此的大起大落,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不断的自我反省,不断的改变自己,适应艰苦的环境,此时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人生智慧,他研究美食,办慈善,兴教育,在劳动中,在关心他人的中,去掉了那种唯我独尊的傲气,养成了虚怀若谷的宽容之气,去掉了文人的小家子气,养成了宽宏、博大的丈夫气。而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生活的磨砺,才有了后来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伤,更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

《题西林壁》这首诗就是在苏轼被贬黄州五年后,改迁汝州时与友人同游庐山时而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如此。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中华经典诵写讲_演讲稿

中华经典诵写讲 演讲稿

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方案

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方案

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活动实施方案

中华经典诵写讲 演讲比赛总结稿

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方案(学生)

中华经典诵写讲参考篇目目录

传承中华经典诵写讲做1014年计划

“中华诵

《中华经典诵写讲讲稿.doc》
中华经典诵写讲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