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2020-03-03 21:27: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周礼·春官·大宗伯》: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是“上古的史书”,见P5.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事实记载。它又称为《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加上《乐》则称之为六经。)唐宋以后更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故又称《书经》。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 1 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二、《尚书》的体例:P8

1、《尚书》体例属于纪事本末体,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主,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帮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其有点是每一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可补编年体和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就在于不能说明同时期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尚书》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过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 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南宋,《商书》、《周书》。在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所以《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尚书》里的《禹贡》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为后世志书体开其先例。《禹贡》一篇,总结了秦朝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

三、《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严格地说,《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它记事上起于尧(公元前2379—前2318年),下讫秦穆公,(—前621)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

第一节

《春秋》介绍

一、名称:

《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通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秦汉以后的史书,也有以“春秋”命名的,如西汉陆贾的《楚汉春秋》、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

我们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二、体例:

编年体:史书的体裁名,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中国有大量的编年体史书。著名的如《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

编年体其优点在便于查考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叙述重复。其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偏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三、内容:P17-19

《春秋》是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从前722---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如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记事极其简短,每条最多四十余字,最少仅一字。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春秋经》之称。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四、《春秋》的地位和作用:

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不仅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始者。

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第二节 《左传》介绍:

一、作者介绍: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苍山),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 3 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历代学者对他的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很多尚无定论。)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左传》近人多认为完成于战国前期,按《春秋》编年体记述春秋史事。多以记事为主,同时集录许多春秋以前的史事和传说,为中国完整的编年史。汉代的贾宜、刘歆等皆为之训诂注释。(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西晋的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始于经、文合在一起。唐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正义》后列入《十三经注疏》。历代的有关著作很多,近人杨伯俊有《春秋左传注》,日本学者竹添光鸿作《左氏会笺》等。

二、体例:

体例的特点有三:

1、属编年体史书

2、用史实来疏证《春秋》,对史料的保存做出重大贡献。 古代注释经籍有三种方式:

①、主要是解释字义,从事字义的训诂。 ②、主要是说义P24 ③、主要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经文。

3、《左传》记事不只详明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任务对话当中,集录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4、《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也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P26

三、《左传》的成就:

1、《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的突破。P27: ①、不专尊周,而将它与诸侯国同等。 ②、并不遵从古之避讳制度。 避讳:a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

b、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c、自秦至清,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谓 4 之避讳。

d、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③、倡导思想解放(客观上),重人事而请鬼神,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3、《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写战争,不是单纯把战争看作军事行动问题,而是首先看做是政治问题,这给当时及后世的教育影响是深刻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807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版]

《史记》选读教学教案

《红楼梦》选读教学教案

贵州籍领导介绍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

中国历史故事 主要人物介绍

要籍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doc》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