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总结

2020-03-02 12:19: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社会问题总结

社会问题总结

1.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2.问题:是指不符合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公共生活中的麻烦。 3.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1)社会问题的起源具有社会性(2)社会问题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性社会问题的后果具有社会性,它能对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构成障碍(3)社会问题的责任具有社会性(4)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社会性。

4.社会问题的特征:普遍性、复杂性、持久性、历史性、变异性。

5.社会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成分,它是由各种文化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社会环境,它即通过舆论监督、道德约束等机制照成无形的压力,迫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又通过社会成员的规范内化与自省实现内在控制与自我控制。 6.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迫使社会成员去遵守既定的社会规范的社会控制。又称为强制性控制或统治。

7.软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引导社会成员去认同遵守规范的社会控制。又称为非强制性控制或制约。 8.社会控制的度则: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程度。 9.社会控制的度包括:控制力度、控制网络致密度和控制刚度。

10.规范真空:是指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社会规范已经被社会否认并失去其社会功能,而新的规范却不能立刻发挥其社会功能。

11.规范迷乱:是指在社会转型期,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传统社会规范及其价值观念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规范及其价值观念杂然并存、共起作用,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12.规范软化:是指形式上合法的显规则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被潜规则所取代,失去对社会个体的约束力和对社会整体的整合力。

13.社会秩序的生成途径: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和理性构建。 14.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序的表现:(1)政治领域的失序,行政低效、权力失控(2)经济领域的失序,市场主体混乱、市场行为混乱(3)思想文化领域的失序,价值体系崩溃、道德观念沦丧(4)社会生活领域的失序,犯罪数量剧增、青年犯罪突出、有组织犯罪严重。

15.政治领域的失序主要表现在:行政低效和权力失控。政治失效与权力失控的表现在腐败(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 16.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的最高等级。

17.社会解组: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社会出现松散、离析的现象,但仍然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内的种状态。

18.社会解组的主要形式:无规范、文化冲突、价值崩溃。 19.行为偏差的类型: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反抗。

20.革新:是指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但并不通过社会所认可的方法来达到目标,而是寻求社会所不认可的途径。如诈骗犯。

21.仪式主义:是指社会成员不认可社会赞许的目标,但又不得不接受,同时被动地使用社会所认可的方法。 22.退却主义:是一种双重失败,社会成员在这里不仅放弃了社会所赞许的目标,

社会问题总结

同时也放弃了社会所认可的方法。如幽闭症患者、流浪汉、瘾君子。

23.反抗:是指具有重要意义的偏差类型,社会成员拒绝社会所赞许的目标和社会认可的方法,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方法。如起义。

24.我国社会问题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1949至1979第二阶段1980至1992主要表现在群体性失范、政府性失范、利益性失范第三阶段1993至今。 25.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科学性、客观性、工具性。

26.社会问题研究的视角:主要有透视性视角、整体性视角、群体性视角、客观性视角。

27.群体性视角:是指在我们看待问题时,不把它看做个人问题,而是看做群体的问题,在观察问题时要超越个人,要研究群体的结构和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

28.实验研究:是更具一定的研究假设,改变或控制一个或几个变量,然后观察其他变量是否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9.生物社会论的观点:是指试图从生物学、人类的生理学角度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体质、染色体)。

30.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相当量和一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普遍的社会关注、足够的社会力量、科学的解决对策。

31.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规律性、规范性、公众性、效益性、进步性。 32.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政策调控、法规调控、大众媒介的影响、社会基层力量的化解、专业机构的介入。

33.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有: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34.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是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35.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未富先老现象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36.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1)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提高人口抚养比、抵消人口福利、加重社会负担。(2)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影响,如空巢老人、经济贫困(3)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影响,如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产业。

37.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异常偏高,可以看做是生育空间过于狭小和歧视性性别偏好过于强烈相互冲突和挤压的后果。(1)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2)现实中两性不平等(3)性别选择技术普及(4)管理存在漏洞,缺乏综合治理。

38.我国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有:2000年广东、海南2005年安徽、陕西。 39.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社会影响:(1)婚姻挤压日益严重(2)诱发犯罪(3)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4)人口萎缩、人口在生产能力下降、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 40.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1)流动原因的经济化特征明显(2)流动过程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3)流向的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4)流动人口出现家庭化移民模式(5)流动人口素质逐渐提高。

41.我国失业率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 42.按失业的表现形式划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43.按主观就业意愿划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44.显性失业:是指进入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

社会问题总结

分离、不能结合的现象,是一种明显的看得见的失业。

45.隐性失业:是指相对多余的那部分劳动力表面上看虽然就业,但并未实现与生产要素的充分结合,从而造成劳动力半闲置的不完全就业状况。

46.按失业产生的原因划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

47.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隐含合同理论、失业回滞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48.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1)实行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2)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服务,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3)改革失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就业保障制度(4)鼓励劳动力流动和迁徙,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

49.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1)劳动供给量越来越大,就业压力日益增大(2)实际就业需求量下降,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3)新的就业矛盾不断产生。 50.我国失业问题的影响:(1)失业对经济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用工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2)失业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失业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失业造成人力资本流失和劳动力浪费,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失业造成生存风险循环,失业造成收入减少从而造成生活贫困导致社会地位下降(4)失业造成心理压力,失业者与心理压力,失业导致社会排斥(5)失业导致社会冲突。

51.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1)强化治理失业的政府责任(2)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52.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力,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53.围观测量:是指对贫困人口的认定,主要有市场菜篮子法、国际贫困标准、生活形态法。

54.我国反贫困的政策:

一、农村反贫困政策(1)完善扶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创新扶贫开发的方式和思路(3)优化扶贫制度安排(4)加大农村组织扶贫的力度(5)加大农村扶贫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6)调整和完善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扶贫贴息信贷政策。

二、城市反贫困政策(1)大力发展经济(2)积极促进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改变就业观念(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55.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僻、生产条件差、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2)制度因素,城乡二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3)农村经济政策,如重城轻乡、重工轻农(4)人口生育政策(5)经济因素,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

一、市场发育程度低(6)人口因素,人口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56.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社会病态伦斯宾塞认为:将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接归结为社会病态。(2)生物社会论:主要代表观点体质伦与染色体伦。(3)社会解组伦: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并非错在个人本身,而是源于社会解组。其内容有失范、文化冲突、制度失效,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4)文化失调伦:是建立在社会及文化整合理论基础之上的。(5)亚文化理论:是指社会一部分

社会问题总结

人所接受的或某一部分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问题。(6)价值冲突理论:代表人物理查德富勒和理查德迈尔斯认为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发生矛盾致使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7)群体冲突论又叫社会冲突: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构成的,冲突是利益的冲突。(8)行为偏差理论(9)标签理论。

57.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增速的影响(3)经济方面的原因(4)政治方面的原因,如腐败、经济犯罪(5)社会文化的变迁(6)社会问题的产生尚有价值观根源。 58.腐败的原因和危害:(1)原因:人性都是自私的、权利的本质诱惑着一些人对权力的追捧、权利制度疏漏,缺乏制约、权力运行过程缺乏透明度,缺乏监督、权利主体中多数人素质低下导致逆淘汰、社会秩序混乱导致人们是非观念扭曲。(2)危害:亡党亡国、政治上迫害国家政治统一和法制统

一、经济上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在精神上摧残整个社会的社会精神和信仰,毒化社会风气,把人往金钱和欲化的风气上引导。

59.社会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或问题及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当代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问题讲稿

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关于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总结.doc》
社会问题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