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2020-04-19 来源:调查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一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的格式

1.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2。调查报告写法

调查报告的写法,包括标题、署名、正文。

1、标 题: 三种写法。

① 标题是文章标题的写法(如:《西部企业生态立旗“一石三鸟”》,《某某市蔬菜的品种结构问题》,《兴“母亲水窖”工程 摆脱缺水窘境》)。

② 标题是类似于公文标题的写法(如:《某钢厂技术供应处实行经济责任制调查》,《关于农村信用社业绩的调查报告》,《对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的调查》)。③ 正副标题写法,一般是正题揭示主题,副题写出调查的事件或范围。(如:《 振兴经济要靠科学技术——包头市依靠科技人员发展工业的调查》。)

2、署 名: 标题下面要署名,即写姓名、年级、班级。

3 。正 文: 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前言、调查报告的主体。

前 言:扼要说明 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调查报告的主体: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和议论。 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 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

1.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

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

3.方法

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地点

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控制

4.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

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

描述:

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

对比:

历史对比

他人研究对比

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

推断: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

(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

5.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

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

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6.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

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

7.附录

在论文中只有局部使用或完全没有使用,但又与论文有关的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原始资料,数据,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程序,各类统计表,统计图等都可以放在附录中,有利于说明和理解调查报告,又可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

推荐第2篇:无偿献血引起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无偿献血引起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前言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无偿鲜血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调查人员:是迎霞20081329040

赵丽萍41

徐敏44

徐亚枫46

调查时间:2009.12.5~~2009.12.6

调查方式:随机访谈调查

调查对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

正文

我们进行会发现校园的食堂门口或者是校园小东门外面会定期停着流动献血车,等着我们去无偿献血。而且,我们在校园内,偶尔也会收到像“血库告急”这样的宣传单,鼓励大家积极献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献血车里鲜血的大学生还是寥寥无几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A604小组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您是否在学校的流动献血车中献过血?

2.您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您对无偿献血有什么看法?

调查结果:

1.在我们访问的30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中,有67%的同学说他们没有献过血。剩下的33%的同学曾经献过。

2.在没有献过血的这些同学中有一小部分(10%)说他们没有献血是因为怕疼,以及体质不过关。20%的同学说他们有打算献血,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献。剩下的70%的同学对学校周边的这种无偿献血的行为持反对意见。在这些同学中近80%的同学说他们不太信任这样的流动献血车,他们感觉这样的流动献血车没有很齐全的设施,不能完全保证抽血的安全性,其中,很多同学说他们担心因此而感染上艾滋病毒。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反映,他们不愿意献血除了对卫生安全的不信任之外,还困惑献血究竟对身体有没有害处。在此之中,近40%的同学说,他们很怀疑他们献出血后他们的血的去向。

在献过血的这些同学中,50%的同学说他们献血是因为他们很支持这样的活动。无偿献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可以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尽些许的绵薄之力,甚至也许可以救上几个人的性命。30%的同学说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听说定期无偿献血可以为自己带来优惠:比如当自己或者自己的直系亲属需要用血时可以免费。剩下的20%的同学说他们当时献血的时候就是陪着同学一起献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3.当被问及对学校附近的这种无偿献血的活动有什么看法时,尽100%的同学都要求要改善或者增车内的献血措施,以保证献血的安全性。很多人说,他们对这样的流动献血车并不信任,如果每个人都必须献血的话他们宁愿去正规的献血的地方去献血。30%的同学要求医院应该出示一些更科学的资料来让他们了解献血对身体究竟有没有好处,或者是究竟有哪些好处。因为他们对“献血有益身体健康”还持有怀疑态度。33%的同学说他们并不十分支持这样的活动,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献出的血的去向。有同学说,每年医院都会倒掉很多不符合要求的血样,而且他们把学无偿捐献出去,并不能解决什么基本的问题。因为这些献血机构牟取暴利,把我们无偿献出去的血又以高价卖给医院,卖给需要用血的人,但是那些贫困的,本来需要血但是没有能力购血的人依旧没有能力得到血,这有悖他们献血的初衷。当然还有近60%的同学支持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既可以有利于自己又可以帮助他人,一箭双

雕,何乐而不为呢?

讨论并分析:

从本次的调查来看,我们社会的无偿献血活动仍存在很多弊端。

1.献血的相关器械卫生安全仍待加强。

2.加强对献血的好处的科学而有效地传播。

3.我国对先出去的血的流动

推荐第3篇:房价过高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房地产开发与利用问题

黄帅然

持续升温的房地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强劲的影响。上自政府决策者下至普通老百姓,对房地产业的走向趋势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对房地产所关联的一些产业和相关政策的分析,认为房价将仍然会上涨。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一)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政策是推动房地产业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

虽然国家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但多数省市已经放开了二胎生育及其间隔规定,像吉林、上海、海南等地取消了生育间隔。各地方新出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也进一步维护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的思想,普遍修订了一些行政审批制度,取消了各种不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收费和罚款项目。这种人口政策宽松化的变化使得我国在未来十几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长,预计年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而这些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农村。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村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农村经济建议中解决农民最基本的问题是住房问题,从而推动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的扶持逐步落实到位,农村经济和众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随之而来农村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从而又迫

使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来解决农民问题。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化进程是房地产热的根本动力

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出路。合理安排农民生产生活是稳定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城市化实际上是劳动力的城市化或者劳动力的非农化,但目前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十分薄弱,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未使城市化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正常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国家已把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化的进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城市不断地向外拓展。根据经济界的估计,在大概20年之内我国城市要转移进来的人口有4亿到5亿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基础设施也随之成熟,这种经济增长不仅带来人口流动和汇集,也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促进了城市对房地产量的需求。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国外在我国相应生产水平下达到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将会有一个非常巨量的房地产需求。因此,可以说城市化进程是房地产热的根本动力。

(二)建筑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市场需求以及住房档次的提升是推

动房价上升的重要原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当全国的经济高增量发展时,煤炭、石油、钢铁、电力、等供给的严重不足,造成相关产业成本的上升。值得注目的是当今世界原油

价格持续攀高,铁矿砂价格上涨71.5%等等,这些都直接带动后续产业成本的上升,相应的建筑原材料在不断上涨,其价格普遍上涨20%-40%,它直接拉动开发总成本增长7%。当今推动房价不断上升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房地产市场住房需求旺盛会拉动房屋价格上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商品房的品质不断提高也促使了房价上涨。二是建材涨价、建筑工人工资水平增加,国家对民工工资清欠力度的加强等带来的成本加大,使得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成本增加。三是住房档次、品质的提升,品牌和品质的较量,新型建材的大量采用以及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小区环境的改善等,一些楼盘片面追求景观装扮,都加大了开发成本。四是一些城市供需矛盾加剧了房价上涨。种种事实表明,房地产成本在不断上升,推动房价在不断上涨。 (一)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从业人员多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房地产及建筑业增加值约9000亿元,约占GDP的9%。房地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GDP的增速,鉴于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大趋势短期不会改变,可以预见房地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1998年以来,房地产业每年直接和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约2个百分点。但由于经济局部过热,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提高房地产行业的资本金比例,严格控制房地产业贷款规模,对房地产业造成很大冲击。由于房地产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数十个产业。因此各地各级政府为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财政收入的提高以及同期比GDP贡献率的增大,对这

一影响既深又广的支柱型产业在执行中央房地产政策时,总不会心甘情愿的在自己身上开刀,因此会造成部分房地产政策在实施中打折扣,因为都不愿意让代表自己政绩的各种数据同比下滑,进而使得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二)房贷利率难抑楼市购买力

国家为了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也从房贷利率上来遏制房价。央行能否抑制火热的购房需求?能否达到调节房价的作用?从近期的行情中本人了解到:利率上调,不仅没有起到抑制京城目前已经越来越火热的购房需求,相反,在房价上涨的今天,这种房贷将趋严重,以后向银行“借钱买房”会越来越难的心理暗示,反而会刺激一批购房人抓紧时间。已有过半市民对央行房贷利率的调整表示不改购房计划。其他省市也都有相同的热潮,据有关人士称,与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上涨幅度相比,与招标拍卖带来的土地价格的上扬幅度相比,房贷利率上调对房价的影响简直微不足道。可见,房贷利率上调难抑楼市购买力。但在房地产政策组合拳的压力下,其价格走势不言而喻会放缓,但仍然会向上走。

(三)外资进军我国房地产市场。

纵观我国房地产业所处的发展时期,横比产业关系,不难得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仍然是一块大蛋糕,就连外资都想从中分享一块。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境外逐利资金总量就超过222亿元。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约150亿元;用于购房的约70亿元。随着外资进入房地产领域政策限制的基本消除,房地产价

格的持续攀升及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吸引了境外逐利资金流入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有关人士表示,进入内地房地产业的海外资金数量虽不算很大,但对于原本已处于高位运行的大都市的热点区域楼市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它会抬高房地产市场价格。海外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标杆效应”,很多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纷纷跟风入市,房价会越炒越高。另外是带动投资性、特别是投机性购房。去年的上海房市中,境外购房总套数的13%是被购买5套以上房屋的境外单位和个人买走,其中境外单位最多累计购买房屋127套,境外个人最多累计购买房屋115套。去年年内,就有近20%的境外购房已经转让,投机性购房情况日趋明显。已经购买了房产的海外人士多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极大。人民币升值一般意味着国内经济整体向好,投资机会多,而且收益水平相对可观,或者投资者预期货币将持续升值,则将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股市和房地产等市场,由于流通性较好将成为这些资金集中的场所,最终导致股市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扬。伴随着国外对人民币升值呼声的高涨,以及海外热钱不断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房价。

正值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将房地产业列入投资过热行业进行重点监控的时候,海外资本巨头在国家宏观调控当口挺进中国房地产业。高盛、洛克菲勒、罗斯福基金、ING集团、摩根士旦利等一长串国际资本巨头悄悄进驻外滩房地产业,这足以说明我国房地产业前景仍十分看好。

四、收集整理的建议与意见

(一)严格的土地政策控制房地产用地,成本增大,房价相应要上涨。 增长过猛的势头,采用严格的土地政策控制房地产业用地。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节约和合理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着力盘活土地存量,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利用存量土地,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完善相关税制,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这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土资源部适时调整供地政策,对禁止性项目,停止供地;对限制性项目,提高供地标准和条件。对房地产项目坚持适度从紧的供地政策,使其开发用地供需基本平衡。积极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限制高档公寓等高档商品房用地的土地供应,停止别墅类土地供应。可见,压缩土地供应的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调控措施的相继出台落实,使土地价格逐年上升,势必增大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推动房价持续走高就很难避免了。

五、总结

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房地产业,在政策驱使和众多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政府是希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对房地产实施的组合拳也是为了防止其出现泡沫而对经济产生危害,是为了稳定房价并非是打压房价,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根据以上分析,有理由相信房价将仍然保持上涨势头。

2011年5月4日

推荐第4篇:社会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特征:

1、从其存在状态来看,它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上看,它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特征

3、从其产生过程来看他是事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4、从环境的影响来看它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统一。

趋势:

1、从常规点源污染向点源与面源相结合的符合污染转换。

2、由单纯的工业污染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并存过渡

3、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

4、长距离跨界污染日趋严重

5、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和扩大

危害:

1、经济损失巨大

2、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3、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

4、影响社会的稳定

5、损害了中国的环境形象。

产生的社会原因:

1、超大个规模的人口压力是影响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长时期因素

2、以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环境问题的结构性因素

3、已经极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政治基础

4、消费主义是环境问题家家具的推动剂

5、环境观念的缺失是环境恶化的心理基础

6、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2、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3、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和实现零污染

4、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

(二)重视运用市场机制,以此作为环境法规政策的有利补充

1、征收环境税

2、征收环境费

3、补贴

4、押金制度

(三)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执法力度

1、加强环境管理,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2、对违法行为制定惩罚标准

(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鼓励民众的参与

2、中视传媒的作用

3、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4、重视环保教育

2.腐败的概念:个人或团体为谋取个人的、家庭的或团体的私利而滥用公众所赋予的权力的现象 。 分类:

1、政府权腐败和代理权腐败征服权腐败:与政府官员相关的违规行为。代理权腐败:与被赋予共有资源所有权的国有企业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关的违规行为。

2、腐败的三阶段、三层次一阶段是开始阶段,范围较小,危害不大;二阶段扩散与繁衍阶段;三是自我毁灭阶段。三层次是个人腐败、整体腐败、制度性腐败。

中国腐败的特点:腐败渗透到各个领域;腐败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腐败引人关注;集体腐败盛行;腐败的规模不断扩大;腐败的潜伏期更长。

中国腐败的形式:两搞、桂冠现象、59现象、26现象、陷阱现象、串案现象、窝案现象、卖官现象、傍大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

腐败的严重后果

1、腐败可以形成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2、导致社会规范的混乱

3、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4、腐败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5、腐败严重影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

6、腐败导致腐败的恶性循环 腐败成因的社会学研究:

(一)腐败的社会学视角 1亚文化;2理性选择视角

(二)中国腐败问题的社会学判断1权利引发腐败2现代化引发腐败价值标准的现代化导致许多行为呗认定为腐败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引发了腐败现代化通过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来加剧腐败抑制腐败的政策《一》减少腐败机会1.改革政府机构,缩小政府规模2.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1保证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2鼓励群众监督3舆论监督4审计监督)

3、建立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二》严惩腐败行为

1、要改进独立反腐败机构的运作方式1》反腐败要有独立的运作机构2》机构运作的方式要合理

2、要推动社会公众反腐败的支持 3.犯罪的测评:实际犯罪率现行犯罪率隐形犯罪率

趋势:

1、侵财性犯罪发案率上升

2、犯罪的组织化程度加强

3、流动人口犯罪增多

4、暴力犯罪影响恶劣

5、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

4.收入差距的含义:就是平时说的贫富差距,财产差距,其评价指标有:收入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收入十等分法④绝对收入法

收入差距的表现:马太效应、倒U曲线假说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会扩大初始收入差距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也扩大了收入差距

3、嫉妒性偏好函数对其影响。风险表现:

1、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危机执政地位

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总是低于经济增长

2、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期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呈上升趋势

4、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与较低的个人收入差距并存

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

1、地域差异造成

2、收入分配政策

3、体制改革不完善

4、权力寻租

5、收入调解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解决收入差距的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二)切实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

的调节作用

1、严惩偷税漏税

2、应当尽快选择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赠与税

3、对权力和慈善捐款的个人要予以税收优惠。

(三)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四)继续向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多规模发展

(五)广开就业渠道,通过就业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5.贫困的含义: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群体、民族或国家。 类型: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测定方法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恩格尔系数法

3、市场菜篮子法相对贫困测量方法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

2、基尼系数法

3、五等分法、

4、收入比例法

(二)侠义广义贫困

(三)制度性、区域性、阶层性贫困

(四)客观贫困与主管贫困

(五)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贫困的治理:理念与政策创新

(一)理念与实践

1、关于责任的理念

2、关于救助的理念

3、关于贫困之力主体的理念

4、贫困治理的目标与性质

5、贫困治理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6、重视国际合作

(二)贫困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1、重视社会保障建设

2、社会抚持建设

5.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表现: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2、农民的负担比较沉重

3、农村贫困人口多,返贫现象存在

4、农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状态,农业失去在发展的活力。

5、农民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6、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多

7、农村城镇化速度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三农问题成因

1、“人地”关系

2、工业化倾斜战略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3、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坚持农业保障自主

2、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保护农业自然与生态环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 基础

4、为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环保绿色食品,同时建立技术保障和法律保护机制。

5、努力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问题: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的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6.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数量问题特点

1、人口过多

2、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关系长期并存影响:

1、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供给紧张

2、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3、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压力

4、人口规模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二)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质量问题特点:

1、身体素质问题突出

2、文化素质低,高学历人才缺

3、人口现代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人口质量问题的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素质低创新能力差。

7.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绝对数实际

2、发展速度快

3、未富先老

4、农村超过城镇

5、高龄化趋势明显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差。8.出生性别比:指某一时期内每一百名初生婴儿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现: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影响:

1、造成婚配压力,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引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

3、挤压女性就业,妨碍妇女地位的提高

4、削弱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

9.失业的类型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分为现行事业和隐性失业

2、按失业的性质分为摩擦性事业、周期性事业、结构性事业 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失业的正负面效应 失业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2、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失业的负效应:

1、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影响社会的稳定

3、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的社会危害:失业导致贫困加剧和贫富差距拉大;是也导致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对政府的冲击

10.政策的特点:规范性、强制性、统一性、普遍性、明确性、灵活性社会政策的特征: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目标的多重性;利益的相关性 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保障和实现人的生存权及其他人权

2、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3、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二)规范功能

1、引导功能

2、协调功能

3、预测功能

4、评价功能

5、控制功能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客体,社会政策的内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一)制定(二)实施(三)遵守

(四)监督

(五)评价

(六)调整与终结

11.社会问题的概念:广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

侠义:

1、影响社会成员或部门成员的共同生活

2、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失调现象。

社会问题的本质:公共麻烦。社会问题的内容:

(一)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政策制度因素或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引起的是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关系失调造成的

(二)变迁性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三)越轨性社会问题:超越违背了法规或规范,主要是有个人行为偏差引起的。

(五)病态性社会问题: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极其丑恶的社会现象。

(六)心理性社会问题: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或由于个人遭受挫折、创伤、身心患病无法调适。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增多的原因——社会转型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社会敏感集团的和有识之士的呼唤;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的区别: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涉及的范围不同;推动因素不同;

社会问题的特征:1.普遍性:①绝对性:社会问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相同的社会问题。②客观性 ③复杂性 2.特殊性.只由于时代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阶段及的不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性质认定会产生不痛的认识、态度、处理方法。

推荐第5篇: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社会问题的客观性其一是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可否认,他都是客观存在。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社会问题具有意义,引起社会问题的现象通常是一种”公共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3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具有主观方面的意义,这里指社会成员的直觉判断对界定社会问题起着重要问题4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人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具有社会目的性,行为是有主观意志支配的5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问题的热宁被认为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关,社会问题的发生由社会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整个社会生活。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环节或过程.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利益受损集团是指直接受到某类社会问题伤害的对象。他们对某种社会问题感受最深,往往最早发出呼吁。

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对社会问题敏感度较高的社会群体通常包括:记者、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等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某些社会现象能否别界定为社会问题,或能否被当做社会问题来看待,关键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和看法。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当某一社会现象呗相当多数社会成员看做社会问题,在心理上形成压力和不安全感,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最后将某一社会现象界定为社会问题=题是在所难免的c许多社会问题并不与社会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

六.社会结构: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迁1.从社会结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1)原有的阶级基础上分化出新的阶层。(2)新生的阶层发展较快。(3)不同阶层、利益群体间的社会差异将有所扩大。2.从组织结构主体的存在方式老理解。组织的性质和作用开始变化,组织自主性开始增强,组织开放度增加,体制外资源丰富3.从社会结构主体的存在的空房间形式理解。二元城乡结构在地理上区域边界模糊4.从社会解雇主题的互动关系的秩序来理解。转换中的制度结构矛盾突出:制度冲突、软弱、滞后。在转型期出现制度松散状况,使群体、个体的活动具有更大的空间,在发挥自主性和更具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无序现象及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使社会问题更加突出。5.意识形态结构转变。转型期价值观念由单一取向到多元取向;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我抉择的自由度增加;第三,新旧观念冲突剧烈。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 :1.交错性。在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之间的位置与关系远没有顺利和整合,带有转型时期特有的新旧要素的矛盾冲突的特征。2.伴生幸。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某些社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是现代的半生现象,具有共性。3.复杂性。社会问题产生与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有关,发展的不平衡使矛盾更加错综复杂。 七.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1失范的数量增6)吸毒形式半公开化7)吸毒地区扩大化8)城乡具有差异性9)对毒品认识程度有空白10)复吸率较高。

一、吸毒的社会原因1.好奇与被诱惑是吸毒的主要原因,这与吸毒者个人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2.贫困与吸毒是相依相存的怪胎3.心理压力促使人吸毒4.吸毒的外部诱惑因素是强大的

2、吸毒的危害(1).吸毒是对自我身体的摧残吸毒眼中一直身体的正常功能,免疫系统水平大大降低,抵抗力十分薄弱;吸毒过量会引起急性死亡,不洁净诸社会传播肝炎,梅毒,艾滋病等。(2).吸毒是对自我心理的扭曲他们感兴趣和关心的只是毒品-陶醉-毒品-陶醉这一过程,吸毒者以单上瘾意味着精神支柱的倒塌,就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社会的隐患。(3).吸毒会引发大量社会犯罪当前系度问题是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温床,吸毒人员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骗养吸,以娼养吸的现象严重。

十一1.青少年犯罪:指青少年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行为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损害了其他人的正当权益,一招法律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2.不良青少年问题:指青少年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亚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不为社会主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是一种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感的失范。3.不良青少年思想与行为特征:1)道德法制观念模糊,缺乏判断能力2)畸形的需要结构,错误的人生观3)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辛苦。4)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5)思维的片面性,情感的情绪化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1)闲散青少年成为犯罪主体劳动力。4.失业群体的特征1)个体特征:下岗职工的文虎程度较低,职业技能不高2)经济状况3)思想状态大多数下岗职工处于一种茫然无奈 情绪低落的状态 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对现实不满,埋怨领导无能,政府不关心。4)职业期望失业下岗人员大多数迫切需要就业

5、原因 a、劳动力供给状况

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

2、城镇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b、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2、产业结构变动因素。

7.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政府:1 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增长 2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保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社区 :1 改变失业管理措施 2 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3 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个人 :1 只有靠实力不断提高素质和转变观念才能应付挑战,抓住机遇,因此每个就业员必须学会储备知识 2 转变就业观念也是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是破除等、靠、要思想,自主就业,二是破除等级和爱面子思想实行反串就业,三是避免因循守旧,要创造就业。

十四.1.反贫困至少包括三层含义1)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其能够生存下去,在中国就是建立和完善一个规范运作的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反贫困的起码底线。2)从体制和政策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减少贫困人口在转型期遭遇的社会剥夺性,谋求并付诸行动准备解决的,通常是有组织的权力者群体。

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当某一问题被界定为社会问题出现,得到全社会首肯,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议事日程便提出。

三、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1)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 2)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3)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4)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3.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一直存在,时效性2)性质不同(社会问题一般都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3)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显性,隐形,即客观存在,但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后者是显性)4)涉及范围不同(前者关注公共麻烦,后者可以是个人,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5)研究者不同(前者是社会学者凭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凭专业兴趣选择研究,作出解释;后者是新闻工作者凭敏锐新闻嗅觉,感觉到某种社会现象重要性,大量报道引起关注形成社会热点)

四 1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社会问题是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几乎与人类社会同事存在(2)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的特殊性,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4)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2.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相对性1)时间差异性:人们评价社会问题的标准是变化的2)国情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是有差别的3)群体性差异: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群体,职业群体等准群体)在对社会问题的认定上是有所不同的3.社会问题的分类(1)结构型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主要不是有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某些制度性、政策性因素引起的。这类社会问题是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的意义。正是社会转型为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2)变迁型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纽结在一起。(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进城,环境污染,家庭解体)3)越轨性社会问题(属于个人行为偏差,诱发原因是个人因素a一般性的越轨问题b严重的越轨性社会问题如社会犯罪)

五、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

1、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针。(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力量、发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基本力量)

2、坚持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解决问题一部分主要依靠物质帮助,但也需要适当的精神支持和思想教育

3、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很多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社会问题的起因比较简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牵涉到许多方面,需要统一协调,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社会规律性原则。社会问题必须负荷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首先,规律是事物的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其次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社会问题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俄的规律性,需要正确把我和运用着三个方面的规律来确定对策

2、社会规范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确定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坚持这一原则必须:

一、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二、确定解决问题的社会规范

三、分析解决问题的规范和其他现存的规范之间的关系

3、社会公众性原则。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利于维护和谋求社会公众的利益

4、社会效益性原则。

5、社会进步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谋求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最大或最高社会利益。坚持社会效益原则,第一是注重社会效率即谋求在问题解决中所投入的一定能量的最大效果。第二,注重整体社会效益,即谋求解决问题活动中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和发展,及公众利益的实现。 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政府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政策调控。通过宏观的政策,来调节政法各部门的管理行为,调动社会的力量调动政法控制的人、财、物、信息等个资源,创造有利于瓦解社会问题的条件,创造有利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环境2第二种常用方法法规调控当某社会问题经常地、重复地出此案时,就有用一种制度化、程序化的方法解决3第三种方法传播媒介的抨击。传播媒介起着引起社会重视、、调动社会舆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社会压力的作用4第四种方法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社区是我国化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操作层面的承担着5专业机构的介入。社会工作机构是通过汲取社会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的力量如何看待社会问题1.(1)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2)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难点a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他是不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的b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中的制度或还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制度,因而有矛盾或问长比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释放烈度增长速度快2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3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我国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失范的数量增长比失范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失范烈度增长快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有所减慢

八.精神疾病含义:精神疾病是肌体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认识情感一直等精神活动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影响:1对患者本人【感觉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动障碍;意识障碍;智能欲望性格障碍】2给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影响【经济;社会;心理;工作】3对社会影响【社会要承受精神疾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精神病不承担刑事责任;社会承担一定经济负担】2.对社会的影响a社会要承受精神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b由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因精神疾病而丧失或不具有民事能力的人做出犯罪行为时,不负刑事责任。因此这些案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感到委屈和不公c社会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治疗【1支持疗法2行为疗法3精神分析法4生物反馈治疗5催眠疗法】支持疗法(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培养兴趣,调整环境等方法,来加强病人心理活动的防御能力,以恢复对环境的适应平衡,达到治疗目的)行为治疗(运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强化学说,对某些疾病的不良行为与异常生理功能矫正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脱敏法、厌恶疗法、消退性实践法和强化法)精神分析疗法 又称心理分析,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主要手段是系统地采用联想、梦的分析、移情、解释,是病人能够意识到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未能实现的欲望,进而了解患者变态行为的真实意义和原因,最终达到症状消失生物反馈治疗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内脏反应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方法对病人进行暗示,言语暗示和药物暗示是两种常用方法。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可以启发、了解他们压抑的痛苦情绪冲突,进行暗示治疗二。工娱治疗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1精神刺激2躯体因素3遗传因素 素质4社会环境因素5年龄和性别

九.1.我国自杀的特征1)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则呈现显著的波动状态,居高不下2)农村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3)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如此4)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律2.自杀的原因 A社会结构视角【1自杀的一般情况。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轻累的根源是传统新年的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2自杀类型 利己,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以致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的;利他自杀是个人呢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失范自杀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3自杀的原因要到社会结构中去找自杀者的行为从属于一种社会条件,是该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每一个社会集团对自杀行为有独特的集体倾向,这种倾向是个人倾向的根源而不是结果。4群体的整合对自杀的化解作用自杀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5个人主义是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6利他型自杀的原因7失范型自杀的原因8自杀是有规律的9文明社会是反对自杀的二个人因素的视角1从个人遭遇的困难中找原因自杀是自杀者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从个人精神角度寻找原因真正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3.预防自杀的措施 (1).注重健康人的培养一个人的健康是生理肌体健康和心理机制将康德统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2).建立自杀劝阻中心建立自杀劝阻中心,配有热线电话和个别的给想自杀额的人解答问题的专职咨询辅导员,24小时服务。(3).采取形象教育将危险性制作成影片,录像资料,让青少年认知自杀的丑恶与后果。(4).减少渲染自杀情绪、自杀气氛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加强正确的引导,对自杀事件大肆报道,以减少青少年的模仿。(5).开启干预自杀的组织工作在我国应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预防自杀的救助体系,将各种救助系统建立起来。(6).培养预防自杀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医学院精神科要培养预防自杀的专业人才,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可以设立预防自杀的相关课题。(7).加强职业团体的凝聚力职业团体有机会也有能力发现自杀者的异常现象,及时帮助当事人摆脱困境。

十1.当前吸毒状况的特点1)短时间内吸食者快速增长2)青少年成为吸食者的主力军3)吸毒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4)吸毒活动有小群化的趋势5)吸毒者身份复杂化2)犯罪类型多样化3)智能化犯罪开始增多4)团伙犯罪是主要形式5)女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6)突发性犯罪多

3.青少年犯罪的轨迹:1)问题少年2)不良同龄伙伴群体3)向劣迹群体转化4)向越轨群体转化第5)向犯罪群体转化6)有组织犯罪 4.越轨青少年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1)家庭过分溺爱2)家庭教育放任自流3)家庭破裂创伤4)冷漠家庭氛围

二、社区交友偏差 越轨青少年在互动中传递的是不良的文化信息:哥们义气和趣事2.玩弄异性3.吃喝玩乐4.社会不正之风的传闻5.街头巷尾轶事6.生活的意义7.甲流生活经验。

三、社会学习偏差1直接学习2间接学习

5.青少年问题的实证研究1.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二搓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2.家庭因素 a家庭规模与结构b家庭社会经济地位c管教态度d家庭关系、亲子关系3.学校因素 学校介于与家庭和社会之间负有教育及社会控制功能4.朋辈因素 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要消极的一面。5.一般社会因素

6.青少年犯罪的预防1宏观预防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全社会的事情 全社会的每一部分,大到政府社区 小到团体 学校 家庭,还有传播媒介都有责任相互配合,共同行动,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政府预防,通过政府立法和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试试先2.中观预防社区预防:社区是青少年离开家庭和学校吼活动较多的场所,社区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工作能将青少年犯罪扼杀在摇篮中,预防小犯法,杜绝大犯罪,达到减少和消灭社区犯罪的目的。社区是接受劳动教养,劳动改造释放的青少年回归社会的主要场所,它能协调社区内各种青少年矫直力量和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并提供一定服务。3.微观预防学校预防: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观念的偏差和行为偏差 家庭预防:在家庭教育中对还自带额法制教育是不可少的,对社会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家长要给孩子分析和解释,让他们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家庭的和睦美满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十二1残疾人: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便发挥正常作用的人。

3.残疾人问题的现实根源残疾人问题的凸显与一系列社会结构性因素的转变面且相关 a经济结构的转轨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专柜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收到的冲击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大,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残疾人的处境更加艰难。

b人口结构的转变 我国人口老化的速度极快,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龄人口,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时期内无法建立。c产业结构的转变 1.我国残疾人就整体状况而言素质较低,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更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拒之门外2.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大批劳动力被排挤出就业部门 首当其冲的就是残疾人4.解决残疾人问题的途径确立新的残疾人观只有用新的残疾人观来知道残疾人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实现残疾人真正的全面的回归社会健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国情的专门的残疾人法制体系是规范处理残疾人问题不可获缺的。5.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a残疾人生活保障特殊情况和需求,应当考虑到残疾人的 生活状况定期进行调查和了解,适时给与帮助:最低生活保证线、b劳动保障劳动就业 对个人 对国家c医疗保障保健和康复d教育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 师资队伍 多方办学 多方筹资e残疾人服务保障。 创造无障碍社会环境立法宣传力度

十三.1.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需找工作的人员。

2、失业指标体系就业和失业的指标体系应该有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第一层次的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适合劳动的人口进行界定;第二层次的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第三层次指标是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3.失业的种类:

1、磨擦性失业。由于求职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受汽狗变化、风俗习惯等影响,是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导致生产对劳动力节省而形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就业。 中国失业的类型还包括:下岗、农村剩余

经济社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3)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矫正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或歧视,保证其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维护贫困者的人格尊严。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这些维持生存所需的的基本条件包括视频,住房和衣着消费等。(2)相对贫困: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达一定程度是的生活状况主观贫困:指某些人根据他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他们自己处于贫困状态。(3)客观贫困:只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4)区域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区域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该区域为贫困区域。(5)个体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人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其为个体贫困(6)长期贫困:如果某种贫困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或经过长期仍不能摆脱,那这种贫困状态就是长期贫困。(7)暂时贫困:指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 3.农村贫困群体的状况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在相当大的数量2)返贫率较高3)特困的顽固性4)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4.我国城市贫困发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急剧增加2)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呈多元化3)从就业结构看,贫困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型工作,多源于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5,国际反贫困的战略1)人力资本投资 2)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方式3)人口控制、资源与环境保护 4)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6.我国政治家论贫困1)中国反贫困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2)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吃饭问题3)反贫困的手段和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反贫困必须坚持长期作战的思想7.农村反贫困措施:我国反贫困战略的五项原则1)直接面向贫困者的原则2)分类援助的原则3)多种反贫困计划相结合的原则4)综合治理的原则5)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

8、现阶段城市反贫困措施的构建 政府a推动经济增长 吸收更多劳动力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辟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

4、提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安全功能9.反贫困中社会工作者的任务1)心理辅导:针对贫困者依赖性较强等心理,社工要了解其无力无助无望的心情,给予辅导,使它们能够从宿命论中走出,引导他们走向自助和自立。2)就业辅导。为贫困人员制定合适他们能力的就业辅导计划,知道他们进行职业训练,提供与挖掘就业机会。3)协调和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提供个案 小组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贫困者解决婚姻问题,亲子关系万体,接受专业化的个案辅导。

十五。1.婚姻是为社会所认可的,主要涉及男女双方关系的制度化安排。有如下含义:一对男女配偶的关系式为社会所认可的,即合乎社会习惯法或成文法律,同时这对配偶关系具有排他性1)同居,并具有简历家庭和生育后代的意向;2)具有共同的劳务和经济权益3)生儿育女有积蓄,子女有社会公认的家庭财产继承权。2.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家庭最多的国家;大概率现象和大概率价值观。大概率现象是指人们的行为相当整齐划一,呈现出一种大多数对极少数的不均匀分布;大概率价值观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同一事物持高度一致的观点和态度;我国的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3家庭社会工作对婚姻家庭问题的介入 (1)社会工作在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婚姻家庭关系的调节功能方面可以采取个案和团体工作的方法。就团体工作而言,可以针对各种家庭开设有关夫妻关系、性关系、家政以及家庭的教育与培训,向家庭传授增强自我调节功能的知识和技巧;在个案工作方面,主要是利用结构家庭治疗方法以及联合家庭治疗方法的技术。(2)家庭社会工作要对青少年进行婚前的婚姻家庭辅导,针对青少年以及婚前的婚姻家庭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婚前学校,家长学校,家政学校中。(3)在社会上建立转么的妇女援助机构,在社工的指导下建立由社区,妇联,新闻机构以及司法部门共同组成的援助网络,及时了解并掌握家庭离异,家庭暴力的情况,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和经济援助,并开通专门的热线。(4)社工要推进保护妇女的立法工作。一方面推动政府重视并完善对家暴,家庭离异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法,另一方面加强对妇女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反对家暴,家庭离异的能力。

推荐第6篇:市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市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为了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研究、制定和解决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基础性数据;近日武侯区统计局采取科学的PPS抽样方法抽中了我区8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的120户城镇住户进行了一次城镇住户专题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一、市民最关注的十大社会问题

此次调查共列出了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就业问题、道路堵塞及道路规划、养老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差距、社会治安、房价调控、药价管理、教育收费问题、物价、反腐倡廉、垄断行业乱收费、法制化建设、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等近20项当前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涉及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武侯区市民关注问题前十位的排序如下:(见附表)

二、市民对部分社会问题的反映

1、对当前社会的收入差距问题:37.5%的市民认为当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很严重,44.2%的市民认为比较来重,17.5%市民认为一般,0.8%的市民认为不严重或没问题.大多数市民认为政府亟需出台相关政策,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2、对当前社会物价水平问题:34.2%的市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过高,54.2%认为物价偏高,只有11.6%的市民表示可以承受目前部分物价上涨的情况。

3、对于目前医患关系怎样这个问题,1.7%的市民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和谐,60.0%的人认为医患关系一般,31.7%的人认为医患关系有点紧张,3.3%的认为医患关系很紧张,3.3%的回答不清楚或不知道。

4、对得了小病选择什么样的医院和对选择医疗服务满意度及选择医院首要考虑因素的问题:2.5%的人选择三级医院就诊,2.5%的人选择二级医院,26.7%的选择一级或社区医院,19.2%的选择小型诊所或医务室,47.5%的人选择药店买药,1.6%的人选择其它或不采取措施;24.8%对医疗服务满意,64.1%的选择一般,11.1%的选择不满意或不知道,对不满意的原因

5.8%的人认为是开大处方,虚开检查化验项目,0.8%的人认为是药价高,2.5%的人认为是就诊手续复杂,0.8%的人认为是服务态度不好,0.8%的人选择的是医疗技术不高;5.1%的人得小病选择医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医疗水平高,12.7%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安全问题,34.7%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费用低的问题,3.4%的人考虑的是服务态度好,40.7%的人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近,1.7%的人首先考虑是医疗定点医院的问题,1.7%选择的是其它或不回答.

5、对得了大病选择什么样的医院和对选择医疗服务满意度及选择医院的首要考虑因素的问题:59.2%的选择三级医院就诊,21.7%的选择二级医院,11.7%的选择一级或社区医院,1.7%的选择小型诊所或医务室,3.3%的人选择药店买药,2.4%的人选择其它或不采取措施;20.7%对医疗服务满意,62.1%选择一般,17.2%选择不满意或不清楚,对不满意的原因2.5%的人认为是开大处方,虚开检查化验项目,6.7%的人认为是药价高,3.3%的人认为是就诊手续复杂,2.5%的人认为是服务态度不好,0.8%的人选择的是医疗技术不高,0.8%认为医疗医疗设施不先进;47.9%的人得大病选择医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医疗水平高,23.9%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安全问题,8.5%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费用低的问题,1.7%的人考虑的是服务态度好,2.6%的人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近,12.8%的人首先考虑是医疗定点医院的问题,2.6%选择的是其它或不回答。

6、对目前医疗支出的主要补偿方式:31.7%的人补偿方式是自费,0.8%的人的补偿方式是亲友资助,12.5%的人补偿方式是单位报销或公费医疗,52.5%的人补偿方式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选择商业保险、国家救济、其它补偿方式的都为0.8%。

7、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30.0%的市民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表示满意。认为一般的有50.0%,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20.0%。

8、对当前社会的治安水平问题:2.5%的市民认为当前社会治安很好。27.5%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占65.0%,表示差和很差的有5.0%。

9、对当前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10.9%的市民认为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42.5%认为很严重,40.8%的认为一般,也有5.8%的市民认为不严重没问题。

10、在众多社会保障中,市民认为需要改进的的项目前五位如下表(见附表)

11、对过去五年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问题:120户市民中,10.0%的市民认为提高很多,53.3%市民认为提高了一些,有32.5%的认为没变,也有4.2%的市民认为下降了一些。

12、对明年生活水平的预测问题:有19.2%的市民认为会提高,有49.2%的认为基本不变,,有31.6%的市民认为明年的生活水平会下降或不太清楚。

13、对日常生活中节能问题:94.2%的市民认为在生活中节约能源非常必要,只有0.8%认为没有必要,有5.0%的市民认为无所谓。

14、对自已生活是否满意的问题:5.0%的市民认为很满意,28.4%认为满意,63.3%认为一般,也有3.3%认为不满意。

三、市民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

通过专项调查,我们汇总和总结认为市民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是:

1、市民感受药费贵看病难,急盼政府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近几年国家连续20次降低药品价格,然而老百姓却感觉不太明显,要求“降低药费”的呼声依然高涨。“辛苦苦几十年,得了大病回从前”,这个段子反映了基层市民在医疗方面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市民们认为:政府的医疗改革要多想想基层老百姓,医院经营要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合理创收转变。他们急切地盼望政府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

2、市民感受涨价之痛,急盼政府承担更多公共责任。近来多种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令低收入人群备感生活压力。物价的快速大幅上涨,不仅影响到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也给中等收入人群带来一种担忧,担心通货膨涨的日子就要来了。市民们认为,虽然正常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但这个时候,政府应及时承担起公共责任。政府在调控时既要考虑到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又要考虑物价上涨带来城市中低收入者购买力下降,采取措施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3、市民感受房价上涨过快,急盼政府让百姓圆上“安居梦”。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但这套“组合 拳”未能完全阻挡住房价的攀升。普通市民倾其所有,或者背负巨额贷款买房,加重了生活负担。有市民认为,目前房价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作为不够得力,认为政府财政应转变对卖地拆迁的过多依赖,提升保障类住房供应比例,严格控制土地的用途、定价和管理。市民们急切地盼望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让低价房走向百姓,圆低收入家庭“安居梦”。

4、市民感受学费高上学难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仍急切盼望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因为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是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影响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规范学校收费等措施在逐步解决。但由于涉及面大,需要配套的政策多,特别是财政对教育的支持难度较大,因此,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市民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家庭担心学费贵,自己的子女就学困难,对一些高校的收费望洋兴叹。所以仍然盼望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5、市民感受收入差距拉大,急盼政府加大调节力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市民收入也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市民收入差距拉大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市民们期盼党和国家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化解分配不公,创造和谐社会。

推荐第7篇: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先进知识和科技的特殊载体,不仅要掌握知识,敏感捕捉社会潮流大趋势,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人格,关心他人,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元性和多变性,主动去关注社会问题并深入认识研究,也是当下乃至以后这个群体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调查目的

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可以为我们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动向,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考。

调查方式

网上发放问卷和面对面询问等收集数据 引言

最近两周,我们组就“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调查,在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发放100份问卷,收回90份有效问卷,达到了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方面的基本信息。

调查分析

在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分别是46.7%和53.3%,比例基本均衡,充分反映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在关注社会问题频率上,如图1所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没有大学生不关注社会问题,并且经常关注社会问题的大学生占大多数,说明大学生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大学 生群体中,有83.4%的大学 生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问 题,而传统传媒则所占分量 很小,说明大学生更乐意通 过先进的传播技术了解事物

偶尔37%关注社会问题频率每天31%每天经常偶尔经常32%的发展,这对社会媒体传播媒介的透明性和实时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大学生依赖网络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而在

为社会问题的解决付诸行动3%29%7%123461%之后的对于是否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的回答中,89.9%的同学都愿意无偿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但61.2%的同学感到受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则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客观条件,尽量减少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去了解解决社会问题。绝大多数同学更加关注本国的时政,经济文化科学也在持续关注。在实际接触中,更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关注社会问题不仅是自己兴趣所在也不单单是对自己的就业有所帮助,更多的是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成功处在统一的步伐上和对自身修养内涵的培养提高。

就整个调查过程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社会都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因为单纯只为自身发展才去关注社会问题。不仅如此,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当代大学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另一道未来的曙光。但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是足够的,但是比较缺乏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改变的平台,这就对当前教育和社会潮流趋势提出更高的要求。 附录1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问卷

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想要了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真诚希望您能认真填写以下内容,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关注社会问题的频率是( ) A每天

B经常

C偶尔

D没有 4.您关注社会问题的最经常的途径是( )

A网络

B报刊

C电视

D广播

E.其他 5.您关注社会问题的目的是( ) A娱乐心情

B丰富课余生活了解社会动态

C拓展自己见闻提高看待事物的能力 D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6.您比较关注哪方面的社会问题(

A时政 B经济 C文化 D科学 E.其他 7.您比较关注的时政范围是( ) A中国 B外国

8.您认为关注这些热点问题对您的就业有多大影响( ) A很大 B一般 C很小 D没有

9.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关注哪方面的社会问题( ) A时政要闻 B经济发展 C文化娱乐 D社会科学 E.其他 10.您是否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 ) A我只是一个学生,好多事与我无关,懒得理会 B只有对自己有好处的才会参加

C很想参加,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D积极参与,并尽己所能

11.您认为大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祝您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推荐第8篇:电大作业完成5003000字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为国家GDP 的增长做出很大贡献,而且对国民收入的提高和保持社会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据统计,到2002年,国内GDP增量的80%来自民营企业的贡献,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80%以上。但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不发达与准入规则限制,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种种原因民营企业,特别占全国企业9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很难实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民营经济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

企业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债券,但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有严格的限制,如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另外对于发行债券,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总额不得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总额不得低于6000万元,应该说这样的规则无异于将众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虽然我国股票市场设立了中小企业版块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股票市场信用监督体制不完善,被少数人操纵弄虚作假的现象很严重,资本市场融资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另外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种种原因到海外上市还很遥远。

(二)、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总体状况堪忧

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原因第

一、是因为四大国有银行的县级支行根本没有贷款审批权,第

二、信用社贷款规模小难以满足巨大的需求。

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少抵押,没有担保,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等影响贷款的情况。

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城镇地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表示不能满足本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近三年的贷款对象都是少数优质客户,每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利率都比基准利率要高出10%到30%,一般都是采用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的形式,很少有信用贷款的形式。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并不看重其是否存在外部审计制度。对待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严格程度还是按照所有制有一定的区别,未能一视同仁。另外,在对民间金融组织的看法上并不一致,各种观点都存在,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总的来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并不能给中小企业提供非常理想的金融服务。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一)、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

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复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根本没有贷款审批权限,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中后期开始,国家为紧缩信贷抑制过热的经济开始上收审批权限,现在四大行的审批权限大多集中在省级分行,中行的审批权在直属分行,审批权限的上收必然造成了程序的复杂。一般审批贷款要经过县级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的层层审批与对企业的实地调查检验,一般最短也要经过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要半年左右,这让生产周期短,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经常望而生畏,而且贷款即使申请到也往往成了昨日黄花。

2、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取向存在问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取向对中小企业非常不利。工行和建行企业定位在大中型城市的大型企业,在县级地区基本不发放贷款,如工行贷款只向大中城市的大型企业发放,资金主要集中在上级分行支持大型企业与工程项目,靠上级存款利息运营,在四大行中效益最差,建行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项目,企业贷款主要集中在几家规模在5000万以上的优质企业,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所建树。

中行和农行虽然发放部分贷款,但对规模有所限制,贷款客户每年新增少于10%,贷款额占到储蓄存款总额的10%左右,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上级分行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不对本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应该说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可以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但不符

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如果说以前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央行规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话,那么自从去年央行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商业银行选择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可以收到较高的收益。但四大行通常不选择中小企业,原因有企业的原因,但更多的和银行的经营理念与风险管理不完善有关。

3、金融市场缺乏竞争。

在县级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根本没有分支机构,中小企业要取得贷款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去农村信用联社,自从去年10月底央行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后,信用社的利率浮动幅度最高在200%到300%之间。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58%,上浮40%到7.488%,而信用社的一年期利率在12%以上。一般来说,商品价格过高是市场缺乏竞争的表现,资金价格即贷款利率也包括在内,事实上

在县级地区金融服务成信用社一家垄断的态势,这从利率高出四大行一倍多可以看出来。在全国领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全国90%以上的金融资源和服务,而其对集中在县级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贡献甚少,而要真正把广大中小企业纳入业务范围,四大行还有突破经营管理旧模式的重任。垄断必然造成低效,要改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改变我国金融市场垄断的局面,需要引导外资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所幸的是我国已经放开了这一限制,但要真正改变贷款难的局面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我国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很落后,包括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自从1988年巴塞尔协议出台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经历了从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而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还处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阶段,还远远落后于国际银行的管理水平。如在2005年1月份,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一个支行的行长卷走了客户10亿多元的存款,不仅说明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还不健全,而且主要领导的人品与思想觉悟还很不高。在调查中我也从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银行信贷部主任了解到我国银行尤其是县级支行的主要领导和员工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很不高,即使银行真正出台了有效的市场与信用风险管理规则,但更可怕的银行操作风险足以让一个银行倒闭关门。

对于2006年将要实行的新巴塞尔协议,我国银监会明确表示不会采用,但会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而要真正改进银行的风险监管仅仅出台政策是不行的,关键是人才,如果没有人才或是人才思想觉悟素质低下,银行最终也会倒闭。

鉴于以上各方面原因,银行宁愿选择规模大风险较小的大型企业,而把众多规模小更需要贷款来扩大规模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而事实上广大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虽然单个中小企业存在经营周期短,风险大的缺点,但高风险才会有高回报,而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整体焕发出很大活力,投资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就像投资20只以上股票可以对冲风险一样会有较大的回报。简单的将广大的中小企业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的做法,这无疑不符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也使基层四大行失去大量客户。

(二)、中小企业方面。

1、经营规模小、风险大。

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风险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大多帐务混乱,银行往往会有接受贿赂之嫌,而且主要领导大多素质很低下,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商机,稳定经营,这是银行不愿意发放贷款的主要担心。另外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多为初级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小,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影响,所以中小企业通常经营年限很短。我国最新破产法即将出台,把个体私营经济,合伙企业纳入破产范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及时降低坏帐,加强充足率管理,但另一方面或多或少增加了恶意骗贷和中小企业冒险经营的道德风险,这无疑更加大了企业与银行的风险。

2、所处行业不利、增长方式粗放

中小企业大多所处行业为初级加工业,不是国家所支持的环保与高新科技行业,而规模与所处行业是否是国家支持行业都是影响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贷款的重要原因。

另外中小企业大多为粗放型增长模式,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在我国信贷紧缩的1990年代后期是限制贷款的首要行业对象。无独有偶,在2003年末出现的高投资,大规模固定资产建设,国家决定全面紧缩信贷,众多的中小企业在2004年以后贷款取得非常困难。

3、缺少担保。

中小企业未取得贷款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担保。由于县级地区很少有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要取得贷款只能找关系比较好的优质企业寻求贷款担保,但能承担贷款担保角色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大量的中小企业找不到担保企业,只能到信用社贷比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高出一两倍的信用贷款,当谈到这点时许多的中小企业都是叫苦连连。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股市不能给中小企业创造好的融资环境

我国股市还处于初级阶段,信用体制不健全,监督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股市还不规范,少数人控制股市,上市公司做假帐欺骗股民的现象还有很多,股市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的功能还不能有效发挥。所谓的中小企业版块更是形同虚设。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行的生存危机。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最传统的利润来源,但由于我国银行金融创新滞后,中间业务带来的利润很少,传统的存贷利差仍然是我国银行尤其是基层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再加上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随着金融市场逐渐竞争加剧,这一利润空间正变的越来越小。而基层县级银行仍然没有贷款审批权限与自主经营能力和错误的政策取向,只靠把资金存到上级行吃利息而失去主营业务的县级支行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以工行为例,工行县级支行一信贷部副经理说到以前工行有9名信贷员,现已经留下两名,主要任务是收回以前形成的坏帐,工行现在状况非常不好,连工资都难以为继。改变经营管理模式难,改变人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更是道路漫长,改变县级支行的经营状况一件任重而道远的长期任务。

(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道路漫长。

中行和建行已经提出了股份制改造的方案,但实质性的股份制改造还停留在总行阶段。工行和农行也在积极筹备股份制改造,将在中行和建行之后不久上市。但我们说上市不仅仅是完成股份制改造,更重要的是银行真正走向商业化和风险经营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其实上市不上市并不重要,只是在融资方面比较便利,最核心的是银行真正走向商业化与自主经营。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银行根本没有体会到股份制改造的真正含义,经营管理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当然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外资银行已经进入

我国腹地,如果我们仅仅凭借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机构庞大的优势与其竞争是远远不够的。

(四)银行业的垄断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沉寂,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理念的提高。

垄断造成了低效益,中小企业不仅面临贷款实际规模小而难以满足的制约,而且还面临高利率的影响,贷款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有时候也不得不去贷高利率的贷款。有句流行的话叫做不贷款是等死,贷款是找死,中小企业对这点是深有感触。

要让高昂的利率降下来,需要在金融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随着我国入世保护期的逐渐结束,我国在推进四大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逐渐开放金融市场,放开了对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进入。

在金融领域加强竞争是好的,而且是必然趋势。只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监管,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给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金融市场

的健康发展。如果监管跟不上去,即使成立了民营银行,也会增加金融市场的混乱,面对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我国,我们的银行根本不可能与其竞争,仅仅靠分支机构的优势是不能有效和其竞争的。

(五)中小企业法人治理体制严重不健全,公司制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商业银行应该是真正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而我国银行却始终无法摆脱政府的阴影。银行管理人才级别行政化,缺乏市场与经济效益的考察监督,银行领导注重的不是较好的经济效益,而是如何搞好政绩,完全政治化运作。

(六)企业家看重与银行官员的关系,导致银行贷款与正常的放贷原则之间有一定的错位,形成关系贷款和人情贷款。

由于银行内部控制贷款的制度不是十分的完善以及需要资金的企业日益增多,银行不可能完全按照需求来调配贷款。因此,企业与银行的关系甚至企业老板与银行领导的私人关系就成为贷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不太正常的现象。部分中小企业大量借用银行资金来“借鸡生蛋”,过分依赖银行资金,久而久之形成“银行被企业俘虏”的奇怪现象:企业贷的越多银行越不敢不贷,否则企业就不能生存,银行以前贷出的资金就很难收回。进一步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所有制差异引起的银行监管体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制的银行与私有制的企业之间容易产生银行融资管理上的松懈和监督上的漏洞。表面上看,进行银行的所有制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但实际上,无论在什么所有制情况下,如何切实加强银行内部的监督管理才是根本问题。所有制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现在好多股份制银行或其他所有制类型的银行也面临着上述问题,只不过比国有银行的程度要轻。因此我们认为所有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但绝不是进行了这种改革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

四、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完善信用体制建设和加强市场监管与信息披露制度,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好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引导效益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然后到国内上市,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上市便是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国外完善的监督与监管体制下,完善公司财务的透明化与正规化,更重要的是经常的公正的信息披露,这对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很重要。

(二)、加快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或者采取中小企业联合创立担保机构,或采取政府牵头,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形式成立担保机构,改变中小企业担保难进而贷款难的局面。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模式方案有很多,各种方式会有不同的优劣。如果以政府牵头的模式,资金由基层政府解决可能不太现实,因为基层财政由于体制原因很难正常运转,资金会难以保证而且缺乏连续性。如果以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的模式也有待商榷,这点在调查中一些企业人员已经谈到了这点。总之,究竟采取各种模式还要看当地的实际情况,真正建立起来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三)、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健全内部管理与审计制度建设,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与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减少企业风险。在我国银行目前经营管理水平下,银行主要忧虑的是中小企业的混乱的财务状况和主要领导者的素质的低下。要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局面,改变中小企业混乱的状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要中小企业财务完善,风险管理先进,风险降低,应该是银行考虑的贷款对象。

(四)、完善我国银行真正商业化进程,完善风险管理,健全内控机制,真正做到按需分配贷款,至少不能让关系贷款占了主导地位。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银行被企业“绑住”的现象应该坚决消灭。加快银行人员的素质提高与觉悟的提升,加强内外部

监督与审计制度建设,让其真正面向市场选择客户,完善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业务管理。尤其是基层银行支行应该给予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在我国逐渐走入国际市场,金融机构逐渐商业化的进程中,我国要首先加强基层银行的经营管理。

(五)、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当建立预警机制,或者说要保证经济的平稳过渡,不能总是一刀切,让中小企业无所适从,许多项目中途停止。这并不是说不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在我国实行的还是相当成功的,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是说建立预警机制后可以让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六)、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金融法纪,促进金融是市场的自由有效公正竞争,完善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民间金融组织在客观已经存在了,并有了相当的规模。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应当是规范这些民间金融组织,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组织具有银行不具备的许多优势,比如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上,比如资金的灵活管理上等等。规范这些组织,让其在银行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中充当一个健康的角色,不失为治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法宝。

推荐第9篇: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建筑工程技术(1)班1161030042舒顺亮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未来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潮流。 虽然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的校园生活中,但当代大学生遍敏锐地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属于半社会型,他们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却需要做好即将进入社会的准备。因而也就要求他们时时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动态。

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是上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发展动向具有怎样的特点?又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怎样的挑战?这是近年来我们不断思索探究并力图搞清楚,调查显示:大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中国社会面临大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和困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在这些问题严重性排序方面调查结果依次是:社会就业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谈恋爱问题等。

经过这次调查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我们能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我们的收获还很多,我们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更好的融入社会中,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第10篇:仑北群众最关注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仑北群众最关注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准确把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社会问题,进而为今后五年,仑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家园提供决策依据,仑北区统计局会同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近日在全区联合开展大型民意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为当前最受关注社会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内容:仑北区在2006年和2009年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过两次调查,主要是结合当时实际,共梳理出20个社会问题,以问卷形式供群众选择出其中最爱关注的问题。此次调查沿用前两次的思路,但对列举的20个问题作了个别改动,并将调查内容深化到关注问题的方面。比如“就业问题”,下设“就业机会”、“工资收入水平”、“就业培训”、“扶持政策”等选项供群众作进一步的选择,从而,掌握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以便今后工作更有针对性。为了提高问卷设计质量,区委领导专门召集相关人员对问题的精选、包含的内容以及语言的表述等进行了细致讨论修改。

2、组织形式。调查通过四种形式进行。一是抽样调查。抽取30个社区(村)共600户,由区统计局组织调查员入户调查。二是拦截调查。在流动集中地设多个调查点,由志愿者队伍随机拦截调查。三是对全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代表以信函形式进行全面调查,分别由区委组织部、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组织实施。四是媒体调查。在区内网站和《仑北新区时刊》公布调查问卷,面向全社会调查,由区委宣传部组织实施。

3、样本有效性。此次调查是我区调查规模最大、调查对象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征求民意调查,共取得有效调查问卷1632份。其中,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25份,入户调查595份,拦截调查465份,媒体调查147份。样本中,社区居民1026人,占63%,农村居民597人,占37%;各类职业人群有较合理分布。由于有多个部门和单位分头把关,调查工作组织严密。与此同时,区统计局加强质量控制,及时跟踪调查活动,加大电话回访比例,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从问卷填写质量来看,绝大多数群众反映了真实想法,不少人留下了意见和建设,有的写信给区统计局,体现了本次调查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群众较高的参与热情。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最关注10个社会问题依次是,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就业问题、社会保障、住房问题、交通出行和党风政风。

1、最关注问题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的比较。本次调查显示的前十大问题与前两次基本相同,但排序变化较大。其中,由于食品安全、物价水平、小区规划与设施配套和物业管理问题的凸现,公共安全、居民生活和住房问题的关注度上升

第11篇:当代社会问题

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指的是女大学生在毕业后一段时期内因性别差异而存在全方位的职业获取困难与障碍,以致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

女大学生就业,是公平就业问题(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是意义重大与影响深远的公共政策问题。

在几年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字眼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了人民的眼球,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大代表及妇女代表的普遍关注。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1.就业机会的性别歧视

首先,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则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一视同仁,不论男女,求职简历来者不拒.但在面试通知时却是有男无女。用人单位有意或无意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上的分流、隔离或封锁。制造高学历依然无法跨越的职业门槛,使得很多女大学生只能集中在办公室内勤、小公司秘书、餐饮美容行业、市场销售等传统型的与专业不对口的职业上。其次,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拥有与男生相同或相等的就业机会(即“同民同工”)。也就是说,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2 职业待遇的性别歧视

在相同的工作中,女大学生无法得到与自己工作能力相符的工资报酬(即“同工不同酬”)。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月工资水平要高于女生。

3 发展机会的性别歧视

相对男大学生来说,企业认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较短,工作的连续性较差,不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条件都不如男大学生优秀,特别是由于人为的歧视因素,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从总体上看,女性在智力型职业中的比例小,在体力型职业中所占比例大。由此可见,发展机会中的性别歧视在就业中是极为严重的。

2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文化偏见的影响

传统观念“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根深蒂固, 受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角色期待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遵守传统、相夫教子。传统观点认为,女性在结婚之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开拓,这使得许多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2.2 用人单位利益驱使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讲求“经济人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单位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由于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女大学生的成本要高于男大学生。首先,女大学生工作不久便会面临婚育等系列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我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女性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承担岗位空缺填补成本,造成直接成本。另一方面,生育问题使女性产生工作生涯的中断,重返工作岗位后又需要一段时期的恢复和调整,由于相关法律的制约,重返者的工资水平不能低于退出时的水平,这样用人单位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负担。其次,从长远来看。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一般要比男职工提前5—10年,这就意味着,她们比男职工们要少贡献5—10年,而多拿几年的工资,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单位的成本。 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用人单位对女性实行非准入机制。

2.3 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健全

关于性别歧视,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关乎于此的综合性法律,《反就业歧视法》的制定尚未被提上议事日程,相关条文只散见于各种法律之中,而且仅有禁令却无罚则,劳动监察缺失,司法渠道不明。以我国《劳动法》第13条为例,“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之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禁令虽有,却无任何可操作性,哪个部门负责监察、将采取何种惩戒措施惩罚违法企业都不得而知。因为无论立法机关还是司法机关,都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将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文落在实处。可以讲,立法的缺失在客观上纵容了就业歧视的畅行。

3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对策分析

3.1 社会要加大宣传性别文化的观念

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做好舆论宣传,对女大学生工作能力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为了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从根本上要转变观念,剔除“男尊女卑”的封建落后思想,为此,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 。

3,2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要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考虑近期的经济利益,而应从企业文化内涵、岗位需求、人才素质、性别比例等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拒招或少招女性是规避女性自然附着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但是,对女性自然附着成本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减少女性自然附着成本需要政府制定相应政策,也需要用人单位转变用人理念,消除对女性的偏见。

3.3 政府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

要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最强有力的武器还是法律。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权利,消除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消除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比例,是我国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从政府、社会到个人,都要冲破传统的性别歧视与偏见,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她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第12篇: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问题期末作业 题目: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年级:11级汉语授课班专业:社会学学号:20111106025姓名:马小龙

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以刘志军案为参考

人物简介: 刘志军(1953.01—),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2011年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免去其铁道部部长职务。2011年12月28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负主要责任,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另案一并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2013年6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刘志军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7月份,法院作出一审宣判,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严重违纪:2011年2月以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刘志军滥用职权帮助北京博宥投资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羽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收受他人巨额贿赂和贵重物品;道德败坏;对铁路系统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刘志军的上述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有的问题已涉嫌犯罪。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给予刘志军开除的行政处分由监察部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后,另行作出;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

犯罪事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86年至2011年,刘志军在担任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分局长、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沈阳铁路局局长、原铁道部运输总调度长、副部长、部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60万余元;刘志军在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违反规定,徇私舞弊,为丁羽心及其与亲属实际控制的公司获得铁路货物运输计划、获取经营动车组轮对项目公司的股权、运作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中标、解决企业经营资金困难提供帮助,使丁羽心及其亲属获得巨额经济利益。[

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在政治领域,它涉及到行政运行和管理体制中最具可变性也是最可贵的资源—人和权力。国家和政府通过对人的任命和委派,以及赋予他们基于他们职能的公共职权,对社会进行统筹管理。人事相对于国家,就好比枝叶相对于树干,虽不至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细枝末节的损伤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整修,也会危及整体,因腐败案而倒阁的政府及公权数不胜数。此当以之为戒,戒之以早,戒之以严。腐败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行政体制中最能保证政治秩序良性发展和社会管理有效实施的环节,在于人事体制以及部门结构的构建。合适而有效的人员流动是组织,尤其是公共职能部门,健康良性运行的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资源、信息的配置能保证公共管理的稳定性、资源分配的权威性如果人事晋升、流动、调配权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势必出现任人唯亲不唯贤,唯财不唯才的现象,如果公职部门出现了大量的不称职者、不作为者,极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同时,腐败分子通过人事权构建关系网络,又极易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团体化腐败.

二、从经济的角度看

腐败的实质是一种寻租行为,是公共权力行使者为了牟取私人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密不可分,对经济的危害也极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巩固期,由于经济利益的诱使,权力和公共职能主体违背初衷和本质,利用政府能量干预经济,长此以往会导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受阻甚至倒退。

(二)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各种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充足的和稀缺的等。腐败主体为了权益而利用职权进行寻租行为,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了资源分配,尤其是权威性分配的行为,导致“稀而不得,缺而不补,富至过剩等资源匮乏、浪费”现象将大量存在,严重干扰经济体正常运作。腐败将经济沦为进一步腐败的手段和工具,当获得了一定的资源、资本后,腐败分子便有更大的能力和动机使自身或诱使、逼迫他人进一步腐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当公众共有的资源操纵在少数人、个别人手里时;当人事、权利体制被权力私有者所把持时;当利益供给成为权力动用的前提时,受到利益损失的,只有社会最广大层面的公众。正当的人事晋升,通过努力发家致富,积极的社会竞争,当这些遭遇腐败时,一切都显得异常渺小。“有钱鬼才给推磨”是一种无奈,且如不接受这一现实,理想和愿望都是空谈,社会公平无从谈起。

四、如何防腐反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伴随深刻转型的背景下,腐败也会自我演化出新的形态。在新的反腐败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与新矛盾,要求反腐败机构及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发展需要、针对腐败的社会根源与具体形式,创造性地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 从源头处预防腐败

从源头处预防腐败,其要点在于尽量消除权力行使主体的腐败动机,具体而说应让其感到不敢腐败,不必腐败。首先应从思想教育处着手,还需要立法、司法、行政的紧密配合。单纯的理论说教,呆板的课堂教育也许已经不如从前那般有效了,但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能停止和放弃的。即使是灌输,也要将反腐的思想倾注在人们的心中。但在此基础上,方式可以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公务员制度及其他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构建力度。近年来人事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衍生了社会上官员思想上认为回报不足,服务动力不强甚至自行谋道捞取“外快”的想法。 其次社会上的高薪养廉与防腐也不断被提及,然而“高薪”是否真能“养廉”?廉确实需要“养”,但“养廉”不能靠高薪,而只能靠扎扎实实的惩防机制。否则不但治不好腐败病,而且更会使反腐败走进死胡同。国际反腐经验方面,“高压反腐”反映了社会对打击腐败的急迫情绪,新加坡以高薪养廉和严厉的惩戒措施而闻名于世;“制度反腐”的努力试图寻找更为根本的反腐败策略

(二)在过程中遏制腐败

在腐败可能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予以发现和制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应依靠政府、各类事业机构及公民三个角度相互之间的配合。首先,政府应加大巡检力度。使其范围更广,频率更繁,时间更久,力度更强,从心理上威慑住腐败分子,打消其侥幸心理。同时这种制度

也可有机与人事制度中的考核部分相结合。其次,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财产监督,较可行的方式有加强审计力度,积极推行并推广行政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等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再次,发挥舆论及公民力量,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做到有情敢报,报而有效,并做到保护举报人权益甚至予以嘉奖等,使全民的注意力能更多地集中在公共领域。

(三) 对腐败结果的追究与处理

如果前期的措施不力,产生了腐败现象甚至犯罪情节,对腐败的惩处便应毫不手软,如有违反,坚决打击。第一重典完善政府责任问责制。虽然一味地提高惩罚强度并不意味着腐败现象的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巨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或可考虑将腐败的犯罪级别和惩罚上限提高;第二,建立上下级责任制。所说“上”,即指腐败分子升迁,上任等人事行为的推荐、负责人等,惩之以用人不当,监管不力,迫其用人谨慎,用后不放任,避免关系网结织;所说“下”,要追究向腐败分子行贿送礼,诱使其走向犯罪的人员,尤其是导致官员初犯的人员,惩之以重,管之以严。同时应对官员的监督部门问责,监督力度不足和职责不当也纵容了腐败的产生;第三,改革绩效考评方法,“积极”的乱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都是变相腐败的重要形式,通过科学、合理,既有量化又有质化,短期和长期结合的绩效考核,防止不作为、乱作为,防止形象工程,劳民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进而抑制腐败; 第四,当一切打击手段都没有起到应有效用,导致腐败事实出现,腐败分子外逃时,防止外逃的检查,户籍管理,出入境手续监查等措施便派上了用场。

综上所述只有以上各个环节都把好了,政府才会廉洁,社会才能良性运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第13篇:社会问题讲稿

社会问题学科

一、社会问题学科开设的重要性

1、社会问题与社会学的关系

A、社会问题是传统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B、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 C、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2、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事业与一门用科学方法助人的学科,是以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为基础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工具。

三者的关系是,社会学是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技术与措施。

二、学科成立的基本要素

1、学科成立必备的理论知识

每门学科的成立都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没有理论的研究都是浮浅的研究,理论研究对于每门学科都非常的必要,如果我们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那么我们的研究就会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之上。让我们见现象而不见本质,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我国的社会学产生主要受美国实证社会学的影响,一开始我国非常的重视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为我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客观与主观条件的限制,当时我国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数据的收集上,很少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当时我们的理论成果也非常的少。有代表性理论的就是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论、晏阳初的‘愚穷弱私’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但是到了当代,我国的理论研究仍然是处于薄弱的环节,但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有郑杭生为代表的社会运行论,李培林、刘少杰为代表的理性选择论,孙立平为代表的实践社会学等。

2、学科成立必备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要想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认识与研究,并且总结出其中的一般规律。我们必须有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方法,正确的研究方法就相当于达到社会问题规律性彼岸的‘桥’或‘船’。研究方法的选择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

研究社会问题也应该要有方法论的指导。研究复杂的社会问题,寻求深藏在其背后的规律更需要正确的方法。方法论就是对方法的理论总结,一般通过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原则表述出来。这是历代社会学家从无数经验研究中提炼出来的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心得,它凝聚着社会学先辈的智慧,总结了在研究社会问题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视角上,即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特殊角度上,方法论的选择一般都带有人的主观价值倾向。从我们看问题视角上,我们对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分为:透视性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群体性的观点和客观性的观点。

1、透视性的观点,是指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实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A、要看到社会问题的隐功能

隐功能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墨顿提出来的。他认为: 功能就是有助于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观察的结果。

显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的、所认识的;

隐形功能就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没有预料到、没有认识到的。

墨顿认为社会学者的特殊贡献不但在于研究显性功能,而且主要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非意图的后果,即隐形功能,研究隐形功能是最能发挥所长的领域,也是社会学者在理论上最可能有所收获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研究焦点从显性平面转移到隐形平面,这正是社会学者做出特殊贡献之处。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发现,就是经过研究和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和规律。墨顿若认为发现隐形功能是社会学知识的重大进步。发现隐形功能比了解显性功能在知识上更为进步,因为后者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的规律。 B、要透视社会的内幕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各类角色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是按照社会所允许的规范进行的,这就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幕前表演。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表演和在私下场合的表演是不同的,在正式组织中的表演和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表演是不同的,人们是公开的场合和正式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可能表现出某种虚假性。戈夫曼的戏剧化理论认为,社会学家要观察人是如何从后台转变到前台的。我们要通过“戴着假面具的人”看到他的真面目。正因为如此,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有必要区分人们幕前与幕后的活动。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认为:“社会学家最需要知道的是隐藏在人们面孔后面的东西”。社会学的前辈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探寻社会问题的真正原因,有的深入街头社会了解青少年团伙,有的深入监狱了解犯罪心理,有的亲自到贫民窟了解社会下层真情。 C、要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有众所周知的、光明的、美好的、积极的、体面的一面之外,还有另一个侧面,即社会中还存在不为人所知的、被人忽视的、阴暗的、丑恶的、消极的不体面的一面。 D、要透视社会的多重本质

研究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不能停留在对生活表面的探究上。社会现象后面隐藏着多级本质,要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在研究社会众多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到引发这些问题、现象的因素上,即决定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上。所以,社会学者注重描述社会现象,这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第一步,在认真、详细、全面描述的基础上,还必须分析引发社会问题的诸种因素,从中找出影响社会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决定因素就是社会问题的实质。

2、整体性观点,是指在分析研究问题时,要吧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整体性观点隐含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人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 A、社会是一个整体 整体性的观点是社会学自创立以来历代大师所倡导的一种思想观点,从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从帕森斯的社会结构功能理论到科塞的社会冲突论,均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结构状态,而不是各类要素机械的拼凑。这种多种因素的有机联系,是在人类社会通过社会分工发展而来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孔德、斯宾塞、帕森斯用协调与稳定来解释社会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与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科塞则重视社会体系的内部矛盾,通过冲突和斗争这类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来研究社会。但是在方法论上都是将社会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B、任何社会现象只有把它放到社会整体中,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

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离开一定的社会整体,就不可能被科学地解释,就会有片面性。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所发生与活动的规律,只存在于一定的整体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单独地去研究它,把某一社会现象从社会整体中抽取出来,割断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则不能揭示这一现象的规律。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才能找到产生的真正原因。 C、社会整体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个社会问题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因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有个积累的过程,有一个历史因素影响的问题。抽取了历史因素去考虑,社会问题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研究就变得苍白无力。

3、群体性的观点,是指我们看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做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在观察问题时要超越个人,要研究群体的结构、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

社会不是有单个个人组成的,而是有群体组成的。社会的最小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任何个人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在群体中人才能体现出类属性,人的本质属性不是体现在人的生物性特征上,而是体现在人的社会性特征上,这种社会性特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人的群体性。 B、观察社会时要超越个人 研究社会问题时要跳出个人狭小的范围,一是要看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有一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照映着对方”。这就是著名的“镜中之我”理论,就是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意识中的。库利指出,人总是想像,并在想像中与另一个头脑持同一判断。 C、要研究群体结构

这一观点要求我们要看到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个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是由影响其生存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观察社会问题时要有穿透力,穿透个人所在的群体,穿透群体所在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在研究越轨性社会问题时,要经常从越轨者所在的亚文化群体中寻找原因,从个人所在的小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中寻找导致其越轨的因素。群体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在空间形式上群体的存在形式就是社区。社区是相对稳定的群体的活动范围,在一个社区中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我们可以从群体的结构中观察个人或小群体所处的位置,观察群体结构性力量对个人或小群体的影响。 D、群体的特性独立于个人的属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注重研究群体及其结构的特征。他指出:“群体特征独立于个别特征,因此必须把群体特征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他考查了一些特定群体中某些行为出现的不同比率,特定群体的特征及其变化。例如他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他在探讨自杀群体的事发原因时,他撇开了个人的心理因素,而发现了所有自杀率高的团体结构,一般都缺乏内聚力和一定的规范。

4、客观性观点,要求研究者不能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对熟悉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带着自己的价值倾向研究问题,抱着地方性的观念观察问题,而是应该站在超越个人经验的立场上,带着新奇的眼光,不抱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倾向,用广阔的世界性的视野去观察问题。A、保持价值中立观点

韦伯认为,价值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研究者选择什么课题,但在科学研究中则是可以做到避免价值影响的。价值中立观点是指社会学者在观察问题时应持客观的、公正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利益,价值观念带进观察之中,不要将自己的好恶、成见置于研究之中,要摆脱这些因素对研究活动的片面影响。 B、避免地方性观念,把世界作为整体来看待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冲破通讯与交通的障碍,整个世界的空间距离日益缩小,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全球呈现一种各国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局面。各个国家正在成为一个整体,人们把世界比作“地球村”、“世界社会”、“人类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面临社会问题的共同性。 C、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质的变化也由量的变化引起的。任何事物包括社会问题都同时具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性质是由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来决定的,超过一定度的极限或关节点,一事物就转变成另一个事物,这是事物的普遍规律。社会问题也不是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的,也是有一个生长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四、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方法

研究社会问题就是以科学的方法获得系统的、可以验证的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而科学的方法是用准确的工具,以不带个人情感好恶的客观态度,去观察、量度、测验某种社会问题的现象,并实地记录所得结果和资料,再以同样的态度与工具去分析、比较、研究、综合所得结果或资料,然后找出根治社会问题的方法。下面介绍的就是社会学研究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

在研究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全面调查,指调查全部研究对象的方法。

B、重点调查,即选择研究对象总体中有代表性的少量单位进行调查。 C、抽样调查,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与统计,并根据这部分样本的实际资料,从数量上推算出总体,推断出全部研究对象的特征。例如: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等。 D、个案调查,对于若干个人或研究对象中若干基本单位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E、观察法,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用感官直接感知与记录事实,并且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包括,非参与观察与参与观察两种。

F、社区考察,这是一种运用多种社会研究方法,对一个社区中的某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

G、访谈法,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面对面谈话,了解调查对象有关情况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便于理解个人的主观意见、内心感受、信仰、态度和见闻。 H、问卷法,要求被调查对象填写或选择答案的问题表。它根据人们的回答情况,对人们的态度与状况作一定数量的分析。

I、实验法,研究人员把自变量引进经过缜密安排的环境,然后记录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是一种在高度控制条件下的因果测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A、文献法,指收集有关社会问题的文献资料来获取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即使用第二手经验研究资料的方法。

B、统计法,用于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采用列表、制图、计算三种方法。

C、比较法,这是在比较相同类型的社会现象的不同表现中,寻找某种类型的社会现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或研究不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与共同点的一种方法。

二、社会问题研究的展开

1、准备阶段

A、确定社会问题研究课题,这是研究问题的第一步。研究者所选择的课题应该是自己深感兴趣或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B、初步探讨,当我们初步选择了将某一社会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与这个题目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关于这一社会问题的相关信息。 C、提出假设,假设,也就是根据我们的推测,提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性说明。

D、概念界定,有些假设是建立在复杂或抽象的概念之上的,为了避免其他人有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予明确的解释。

2、实施阶段

A、选择研究方法,假设提出后,研究者必须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是调查、做实验、进行观察性研究还是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或是综合使用这些方法。 B、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尽管还是基础性的工作,但对研究社会问题而言,收集资料是研究工作最艰巨的一个环节。

C、分析结果,资料到手后,研究者就开始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判明这些资料所表现的总趋势以及资料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将其列表整理以便进行分析解释。 D、作出结论,如果研究过程按计划进行,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结果作出报告。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功能类型

1、描述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是怎样的?

科学认识社会问题的现象是研究工作的前提。描述性研究,是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地、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具体社会问题的事实,事件及其过程的资料,真实再现社会问题的图景。描述性研究首先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它主要是为了弄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

2、解释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为什么?

研究社会问题的目标不在于描述,而在于解释,不在于记述社会问题“是什么”情况,而在于说明社会问题“为什么”产生。解释性研究就是对社会问题为什么那样存在或变化的原因的回答。解释性研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说明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是理解、把握社会问题的主体社会行动者所表达的精神内容。

3、预测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将会怎样?

描述是为了解释,解释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控制。我们研究社会问题不仅要探讨已经发生或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要通过对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规律性的把握,来认识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探讨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这就是对社会问题的预测。

3、规范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应该怎样?

规范性研究是一个确定解决社会问题的预定目标及其达到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论证“应该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检验“应该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假设。

第14篇: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社会问题

院系:文法学院

班级:公管10-1

姓名:刘海龙

学号:201012041033

题目:关于农村社会养老的社会问题

现状和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与挑战。

1、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种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进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

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商品性支出增大。农民收入提高,消费尤其是商品性支出的增加,改变了老年人供养以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方式,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主要表现为货币支出。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的转变使老年人经济供养来源对县场的依赖性加大,老年人供养状况直接受子女货币收入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并隐藏着风险。

3、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文明水平和进步程度,是工业化、城县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粮食购销政策的改革,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县,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年人的供养,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4、人口老年化的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成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全县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这样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5、家庭规模小型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家庭“

四、

二、一”人口结构的形成,家庭小型化也在发展。农村人口结构也将出现以下变动趋势:

1、已婚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的现象逐渐增多,老年人单身户或一对夫妇比重提高。

2、特殊老年群体大量出现。主要有三类:一是丧偶老人群体。由于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以及性别比的变化,丧偶老人主要是丧偶老年妇女会大量增加。除部分另组家庭外,有许多老年夫妇因一方去世而成为单身老人家庭。二是独生子女父母家庭。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批独生子女本世纪初开始步入婚期,他们的父母也将由目前的准老人步入老年。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同时照顾多位老人,这是十分困难的任务。三是两代老人家庭。随着人口老龄程度的加深,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口高龄化将出现,到那时将是许多低龄老人不能与子女共居,但却要赡养已进入高龄的父母,组成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两代老人共居的家庭。

6、社会保障体系缺位,社会化养老供养水平低。目前,尽管实施了新农保,但每月仅领取100余元甚至还要低,根本起不到养老保障作用。

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心农村老年

人的生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摆到突出位置。

第二,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继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撑能力相适应,以切实可行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妥善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养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对农村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村“三无”老人和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继续支持和鼓励低龄、健康的农村老年人从事各种正当的经营活动,提高自养能力,确保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城乡特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农村“三无”老人和其他特困老年人,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让农村贫困老年人也享受低保。按照“国家政策扶持,农民自我保护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问题。总结推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经验,研究完善奖励扶持措施,真正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第三,加快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的就医难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一是采取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负担的办法,在农村逐步建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农村特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缴纳个人负担医疗基金确有困难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筹措资金加以解决;三是各级医疗保健服务机构,为农村老年人看病挂号、就诊、取药、住院提供方便。

第四,加强农村乡(镇)社会福利院建设,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比例。一是继续全面实施省政府提出的“福星”工程,用几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使农村 “五保户”除自愿投亲靠友供养外,基本上实现以乡镇福利院为主的集中供养,让最困难的群众真正成为“福利之星”。二是将乡镇、村福利院、敬老院硬件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以保证供养对象有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休养环境。三是免征、减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后,原从农业附加中列支的五保供养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四是大力发展院办经济,以提高供养对象生活水平,确保这些老年人的生活不低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五是妥善解决好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问题。第五,大力提倡并推广家庭赡养协议制度,强化农村家庭对老年人赡养义务。继续推行普遍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有效做法,把子女的赡养责任用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具体执行中,一是经常开展尊老、爱幼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明确《家庭赡养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协议书内容应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三是协议签订后,由老人、子女和村委会或村老年协会各持一份,并由村委会或村老年协会监管执行。

第六,加快从事服务农村养老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应尽快出台从事服务农村养老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加大从事服务农村养老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福利待遇,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充分调动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

总而言之,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必将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第15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审视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麦尔哈巴

510204901

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加上网络等新兴媒体对舆论空间的扩充,一些一直被忽视或屏蔽的问题也开始露出水面。各种社会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频频出现和媒体舆论带来的空前强大的压力不得不让我们去认真审视这些问题。

中国社会与现代化进程有所关联的社会问题是非常繁多的。无论是同先发国家相比,还是同其他后发国家相比,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很不相同,有着一些明显的特色。中国社会大致存在着这样一些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腐败问题,拜金主义问题,极端的利己主义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贫困化问题,民工潮问题,职工劳保问题,道德问题,代际矛盾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几乎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下面我们重点探讨这其中一些问题。

官员腐败问题

“走后门”在我们社会中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从考试到升官,甚至做手术无不关系着“走后门”这一环节,以至于这已成为全国公民的一种“习俗”。公民对贿赂的曲解进而导致官员也对其习以为常。长时间的被贿赂使得一些官员将其视为各种流程的必要环节,对民众造成压力,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我国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

然而解决腐败问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腐败现象古来有之,起因错综复杂,久治不绝,根深蒂固,完全根除这一社会恶习似乎不太可能。相反,当今腐败问题日益加重,严重到连红十字会的廉正都受到质疑,严重到甚至像国足一样形成一个连锁环。

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于权力,财富(或名利的表述)的不正确看法,和缺少信仰最高层次的自我约束。贪官之所以“贪”,是因为他没有正确的思想,抵御不了“名,利”的诱惑力,从而产生了贪污腐败的行为。因此解决腐败问题应先从思想开始。如今腐败问题的加重表明,往前中国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还远远不够,除了后果极为严重的大型贪污,多数贪污行动只停留在口头惩罚上,而对贪污者或贪污系统造成任何影响。甚至一些贪污活动在群众眼皮底下也会被视而不见。目前,贪污行动已经形成一种从上级到下级的连锁线。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理来说工人阶层应受到较大的关注,可是工人生活保障乃至生命保障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

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我国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尽管农民工“亦农亦工”,他们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非农非工”的特殊身份使他们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但他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他们的权利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农民工“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过去几年,矿工遇难,工人工资拖欠等问题频频出现,富士达连续出现的几次员工跳楼自杀

事件更是升级了农民工问题。虽然随着媒体舆论监督的加强和政府重视度的提高,相应的政策出台,农民工问题也得到一些改善,但农民工现状的完全改善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路程。 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经济、保障社会稳定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金融危机以后,“就业”这一次变得更加烫手。看到人才市场拥挤的人群,大家便开始开玩笑的说“人才”变成了“人踩”。大学生作为高投入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开始担忧投入与回报不成比。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拥有理性的认识,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是为充分发挥大学生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矛盾:

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把毕业生推向了市场以后,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用人单位不知何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我国教育体制过渡重视大学建设,而忽略了中专等技术性院校的建设。而实际上,社会除了需要大学培养出来的领袖型人才外,还需很多专业型人才。而国家队技术院校的不重视使得民众产生贬低技术院校的心理。此外,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与组织准备,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缺乏主动性。还有很多大学生不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中国社会的转型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特殊时代条件和特定的社会现象会持续存在下去,而且,其中的不少因素还会呈加剧的趋势。可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问题尚未达到“充分化”的状态,中国的社会问题具有着很大的生长潜力。对于社会问题的这种生长潜力若不加以及时的制约与缓解,很有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为此,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克服一切阻力揭露社会病根。同时,政府要利用好网络等新兴媒体,时刻关注社会舆论,对民众的反应和需求给予高度重视。

第16篇:关于社会问题

关于社会问题“房价持续走高造成的人民居无定所”的小论文

[世华财讯]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解读京15条细则,其中包括外地人购房须提供五年纳税证明,限购以认房为标准,开发商定价与成本差异过大将追责,暂不公布调控目标。

据搜房网2月16日报道,北京国八条落实会议今天上午召开。据会上的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北京将出台楼市调控15条细则,外地人购房须提供五年纳税证明,限购以认房为标准,开发商定价与成本差异过大将追责,暂不公布调控目标。

下午3点半,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解读京15条细则。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公租房是今年住房建设重点,年底前要求必须配租入住完成10000户。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

三、加强税收征管。据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介绍,通过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计税标准明显偏低,将会重新调整提高计税标准,各区县政府将紧密配合,实行任务分解,执行问责制,把调控措施落实到位。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京政办发布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 细则共分为八部分15条。主要涉及责任问题,对如何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责任问题。 第一,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全力做好保障房工作; 第三,保障房、公租房保障体系双轨并行; 第四,加强税收征管; 第五,差别化房贷政策; 第六,严格住房土地税收; 第七,建立健全约谈问责机制; 第八,加强强化舆论引导。

北京市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陈志认为京版细则具有非常明确的操作性。对预期引导有了非常明确的提法。对抑制投资投机行为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在合理引导住房需求的过程。 所以在此时出台政策是必须的。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继续增加土地有效供应,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加强监管促进房地产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二,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形成适合首都实际的保障性住房,坚决完成本市保障房安居任务,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20万套以上,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事,完善体制机制,运用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或注入资本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继续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件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并持有、经营或有政府回购,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规模。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落实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贷款。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各金融机构和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可根据本市房地产市场情况,在国家统一信贷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提高本市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陈志表示:对于二房房贷认定并不是“认房贷不认贷”,并没有明确说明,要根据具体银行的制定标准分别执行。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增加住房有地有效供应。全买你落实本市2011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占全是住房供地的50%以上,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年度供应总量的70%。商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不低于前两年平均实际供应量。总结本市“限房价、竞低价”的经验做法,并在中低价位普通上平住房用地供应中全面施行。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参加本市土地竞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对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的,坚决纠正并严肃查处。开展商品住房用地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对超过2年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证进行开工建设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处以闲置1年以上罚款。一发查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达不到25%以上的(不含土地价款),不得已任何方式转让土地及合同约定的土地开发项目。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5年)以上的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含新建房及二手房)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特别指出:提供连续5年社保证明及纳税证明,不是累计五年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对外籍人士在京购房仍有规定。“限外令”仍在执行。对外国人士仍要按照原来规定执行。对港澳台同胞按照国民待遇对待。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驻京不对现役军人和现已武警家庭、持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家庭》,下同),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含二手房及新建商品房)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内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只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有住房,且连续5年在本市缴纳5年社保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可购买1套。 如果孩子满18岁,可独立分户。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2011年2月17日0:00以前已经完成交易记录的,不受细则影响。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现场热议:细则无法涵盖循环买卖的操作。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现场热议:“京籍限购1套。对已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京籍或非京籍住房的居民或家庭,将暂停销售。”考虑到存量及增量,今年之内对多套房家庭将限制再次购买。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要严格杜绝土地出让中连续出现楼面地价超过同类地块历史最高价的情况发生。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新的买房查询系统即将登陆售楼处和网签大厅,记录详尽。陈志提醒,不要心存侥幸。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新的网签系统3月1日正式启动

第17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主要问题:人民生活福利,社会公正,贫富问题等和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官员腐败。

在如今的社会中,官员腐败算是中国最大的矛盾,人民对政府的期望之高,以及大部分地方官员的表现令老百姓过于失望,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个是中央政府必须重视和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然会影响到政府的威信,老百姓心中的不满和经过长久的对政府的失望会引发不可想像的大问题。

二、贫富差距过大

现今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的底线,数据大家可以去网上查。差不多从中国20%的人口掌握着80%的财富,已经让老百姓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和心理不平衡,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从社会的仇富现象就可见一斑。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及其有害的,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如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种种措施,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三、人口问题

先当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从开展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对中国人口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差不多减少了近3亿人口。但是到现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独生子女太多,产生了以后其结婚后负担太重,到后来一对夫妻要负担12个老人;到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增多,中国提前进入了老年人社会,依此出现的福利和照顾问题;以及重男轻女思想引起的男女比例失调,中国有近3700万人口可能找不到老婆。

四、环境污染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快,以及制造工业的发达,在全中国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年底已经是世界第一,到工业污水到处横流,没有进行废水处理,以及工业垃圾电子垃圾无法有效的处理。各处水源污染,引起了环境的破坏和各种疾病的流行,这可是关乎到全中国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五、思想道德败坏

如今的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思想混乱,人人向钱看,盲目的崇洋,对中国缺乏自信,带起了各种道德问题。从黄、赌、毒横行,到食品掺假、婚外情泛滥,扰乱家庭和睦、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优秀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渗入生活中,破坏了法律的威信,还有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和低龄化,社会治安差,人们生活的没有安全感,人情的冷漠,对社会不关心,事不关己等等。

第18篇:农村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社会问题的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问题的几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 社会问题的主要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村社会的主要的问题从大的 方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农村贫富差距界定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农村社会人口问题的主要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的素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总和。8 社会问题的危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社会问题的概念:

二选择题:

1属于结构型的社会问题是__________.

A人口老龄化B以权谋私贪污受贿C人口流动 离婚率上升D犯罪,精神病 自杀 2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

A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B落后的生产力C政策失误 3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基础是___________.

A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B落后的生产力C政策失误 4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于__________.

A70年代初B80年代初C90年代初 5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________.

A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B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以上 C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5%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6国际上把新生100名女婴与其相对的男婴的数作为出生性别比,正常为_________.

A100:105_+2B100:110C100:115

9套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_________年

A1978年B1980年C1982年 大纲

8 目前农村人口性别比为_______.

A100:120B100:105C100:100D100:150 9 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8公顷,不及世界平均值的 ____.08年A1/8B1/4C1/2D1/510下列属于社会问题特点的是——。06年

A连续性B时间性C社会性D普遍性 三判断题:

1() 农村正常的出生性别比为100:110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问题的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构成了社会问题的普遍性.4()社会问题的多元性是由于社会问题生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5()社会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决定了社会问题的特殊性.

6()社会问题的复合性是指各种社会问题常常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7()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形式.8()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加深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客观的历史过程.

9()作为一定时代的人的生活活动对象只能是客观对象的某一部分或某一

领域,而不是全部.

10() 从一定的意义上将生活活动的手段是人类生活活动发展水平的指示

器.

11 ()农村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8套四 简答题:

1运用孩子成本-效益学说对人们的生育行为如何理解?

2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农村主要的 社会问题有哪些(表现)?大纲5套07年高考题

3 农村人口问题的表现有那些?

4 农村生态问题的表现和解决方法?

第19篇:当代社会问题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 第 一 学期)

课号:_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当今中国的贫富差距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我们在经济增长上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贫富差距不断的变大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本文浅谈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解决贫富差距的措施。

关键词:贫富差距;现状;原因;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的进步尤为引人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中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的显现。特别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一问题不断的牵动和刺激着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敏感神经。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进入改革深水区必须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为它直接触及到社会的长期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未来的几年变得无比的重要。

1、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如何评判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国际上衡量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0.3 以下为平均状态,0.3~0.4 为合理状态,超过0.4 则表示该国贫富差距过大,超过0.6 则说明该国已经严重两极分化,处于社会动荡的边缘。[6]我国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为0.2左右,当时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理想,因为世界上能够达到这一系数的国家比较少见,可以说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还是比较均匀的。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步入九十年代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的刷新记录。到九十年代末达到了0.4国际警戒线。以后几年还是没有放缓增长的势头,在2004

年上升到0.47,2007 年达到0.48。最近几年我们国家没有公布基尼系数,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但国外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6的水平,已经严重的两级分化。而我们经常提到的美帝国主义的基尼系数也不过0.3-0.4的水平,正在处于水深火热的伊朗也只有0.43-0.46。如果这个结果属实则我国的贫富差距远远的高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而且连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无法超越。

我国的贫富差距在同期也呈现出多样性,在很多方面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

1.1、城乡收入严重失衡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的数据,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不断的扩大,差距扩大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离,城乡之间的界限是很明显的,因为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情况是一种偏向发展城市的策略,大部分的工业集中在城市,城市得到优先发展的权利。而且居民身份之间也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工资水平也远远超出农村地区。仅仅由于居民的城乡身份的差异而使得占总人口80%的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各种实物补贴与福利待遇,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57倍。[2]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土地的权利下方到农民手中,农村曾经出现过一段发展时期。而且城乡的收入差距缩小了一些。但随后由于改革政策的不断变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农村发展的力度不断的减小,农民获得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再加上一定的通胀。我国的城乡差距被无止境的再次拉大。到了1994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又迅速扩大到2.86:1。2001年扩大到2.90:l,2003年以后更是超过了3.2:1。[4]这仅仅是纯收入的对比,如果再算上农村城市之间的各项福利,和城市居民的隐性资产,这个数字会被再次打破。

1.2、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之一。于地理上的一些原因,历史上我国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就发展部平衡。建国初期,由于一些战略上的考量国家将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放在了内地,当时的地区差距还不是特别的明显,但随着国内、际环境的不断改善沿海地区乘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拉开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序幕,但内地的企业由于在计划经济中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

竞争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其一度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停滞。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东部地区最先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倾斜,经济发展的极为迅速。有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和政策的原因,发展的比较晚。相应的我国居民的收入也呈现地区性的差异,依次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近十年来国家向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慢慢的变大,西部地区多的经济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发展。居民收入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总的来说,我国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2007 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均纯收入为14 960元,中部地区为9 900元,西部地区为9 720 元。2005 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78:1.23:1。可见,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7]由此可见这种区域之间收入的差距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的扩大。

1.3、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行各业的工资水平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也的工资水普遍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增长的水平基本上均衡,各行业的收入差距比较小。比如1979年我国职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3]。到了90年代不同行业的职工工资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增长幅度也参差不齐。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不断的扩大,效益好的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完全好于其他企业,到2007年行也中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间的差距从1979年的610元变为35300元。其中可能还有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其中,但还是明显的扩大了差距。近年来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普遍高于其他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明显占有优势。而且国企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员工比其他岗位员工的工资动则高达好几万,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可能。企业主管的工资也是高的离谱。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近年来增长很快,普遍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较其他行业更加稳定,而且福利待遇逐年提高,这也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的原因。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行业收入的不均衡性。据统计,电力、邮电通讯和航空运输等行业的职工年收入能够达到10 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收入却不足2 万元。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6]

2、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造成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政府政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建国初期为了更好的建设我国在城市中的重工业,我们把农产品中的利润转移到工业产品上人为的为国防事业的发展筹集资金,是的农民的更多合法利益受到损害。这样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削弱了农村的发展,是的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断的扩大,在改革开放也后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是倾向城市而没有去更好的改变落后农村的面貌,虽然农村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比起来相差甚远。以至于农村的发展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改革开放后国家设立很多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对东部沿海城市的政策倾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优惠政策。是的东部和西部的经济房展不在等同。致使地区收入差距不断增大。所以国家政策是影响贫富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

行业自身的发展使的收入水平产生明显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的体质下,很多企业的效益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导致了员工的收入分配产生差异。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全国的各种企业中效益普遍比较高的,所以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的员工,而国有企业中的垄断企业由于不受其他企业的影响其效益一直比较稳定,它们都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和控制,甚至还被国家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国家对于这些行业也有着很高的进入标准。因此,这些垄断行业凭借着这种垄断优势而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企业一部分利润转变为员工的高工资和高福利,加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

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加快,我国政府对占人口8.7%的富人征收的税收少之又少,据统计我国占纳税人8.9%的富人2009年所缴纳的个税,仅占中国GDP的0.0406%,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281%。而在美国2011年税收中的80%,将由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家庭负担。美国的税收政策是:占美国总人口约2%的,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百万富翁们纳税,包括中产在内的98%的中低收入者免税,来缩小美国的贫富差别。由此看来我国政府制定的旨在缩小贫富制度的税收是极不合理的。这样不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且还会使得富人更加富有,相应的穷人更加的贫穷。

其他引起贫富差距的因素还有很多不在列举。

3、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对于怎样缩小我国现有的贫富差距我们要针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上我想政府要将农村的发展提上日程,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50.32%。怎样提高农民的收入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中国今后的发展。所以政府要向农村倾斜政策,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让农村地区依靠地区特色发展地方的特色经济,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完善农村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问题上,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不断的引进新的项目和技术,让东部发展起来的地区有针对性的帮扶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建立帮扶措施。

的确我们在怎样缩小贫富差距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要走,我们没有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经验,只能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积累。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但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但我们怀有信心,相信我们会处理好这个关乎人民大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艳娟 .中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研究[J].河北大学.

[2] 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J].江苏社会科学,2010,07:32.

[3] 何妍玺.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08:0002-01.

[4] D.Gale.Johnson.1978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吗?[J].经济学(季刊),2002,04:1—3.

[5] 蔡文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4:0027- 02.

[6] 查俊峰,张超.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浅析[J].科技创业,2011,08:0002-01.

[7] 李萍.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9:200-1.

[8] 刘燕平,张传平.浅谈我国贫富差距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24.

[9] 周智年.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J].理论月刊,2010,02.

第20篇:社会问题之我见

社会问题之我见——以教育公平问题为例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早在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现阶段,我国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目前,全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他们接受教育的情况与城里孩子大相径庭。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在不少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上学仍存在不少障碍。户籍问题就是其中的最大障碍,大部分大城市的公办学校都不接纳非本地户籍的学生进入公办学校享受公费教育,然而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当地户籍,所以他们只好去民办学校,缴纳高昂的学杂费,或者去条件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得不到很好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是我国的长期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关键。那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系,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这种户籍制度也在严重的制约我们社会教育的发展。一是民众不能加入打工地户籍,导致工作和生活的不方便;再就是民工不能迁入城市户口,严重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导致一系列教育问题。而且由于户籍问题产生民工的流动性,导致很多民办学校目前的生源极其不稳定,这也导致民办学校无法长远的规划学校的发展。如果放宽我们的户籍落户限制,很多民工、外来人口由于工作的关系,将选择落户打工地,这样教育部门也将逃脱不了这些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责任。即使教育部门不管,民办和社会力量也可以更顺利的开展对这些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工作。

三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以解决。

四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藏在心里。

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应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权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那我们该怎么样改善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变为以常住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以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流入地政府要把常住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为长期居住在本地区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等非户籍人口提供公告服务,特别应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招生计划,建立保障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乃至初中以后教育的长期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其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主体平等。

再次,要消除法律上的歧视。按照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规定,从法理上讲,明显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性条款,造成了流动少年儿童在选择受教育权、缴费、享受教学资源等方面与本地少年儿童的不平等。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也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隔离开来进行教育。这些做法在形式上违反了许多国际人权法文件所确立的禁止歧视原则。

最后,要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适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模,如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实现发达地区的企业、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民工家庭三方共赢,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教育公平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那么认真对待、研究以及改善、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doc》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