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2020-03-03 03:51: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玉米高产理论的研究与技术推广

摘要: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中,玉米种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研究工作,进行高产栽培的技术推广,对于我国的农业推广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本文阐述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农业推广策略,旨在促进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

Abstract: In curren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corn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do a good job in cor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o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 important role for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extension.Therefore,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maiz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cor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e main measure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r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trategy, aimed at promoting corn planting technology promotion.关键词:玉米栽培;高产;农业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大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推广工作。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玉米是农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许多主食的原料,但目前,我国的玉米栽培技术还不甚完善,相应的生产成果转化率低,对农业的生产力发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要重视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以促进我国农业推广的不断发展。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有关的玉米种植试验和生产资料分析表明,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提高对于玉米增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相关的栽培技术的提升中,单项技术的增产作用十分明显,优良品种的改进、肥料的合理用量和施肥、灌溉和密植的合理性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病虫灾害的防治在提升玉米产量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栽培管理方面的技术提升。玉米产量的高低是各项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是选育和推广优良杂交种与改进栽培技术[2-6]。因此,在进行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选择与推广。

2 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

2.1 种植条件

土壤对于植被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首先要考虑土壤的组成。玉米生存能力较强,对于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在玉米栽培时,也必须要重视种植土壤的选择,所选择的种植地块应含有较多的水分,土壤密度要疏松,土层要厚,土壤保肥能力强。大量研究资料表明[7-9],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10]。

2.2 选种

新形势下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对我国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玉米的产量高低与其品种优良与否是分不开的,在进行玉米栽植时,要重视对玉米品种的选择,对种植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等各个问题进行分析,详细考虑这些因素对玉米种植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栽植的优良的玉米品种。高产品种一般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但并不是说种植高产品种作物就一定能高产。因为作物品种都具有地域性,外地的好品种不一定适应本地的种植条件[12]。

2.3 种子处理

实践表明,对玉米种子进行进一步处理能够将玉米种子的优良性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选择好玉米种子的品种后,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晒、浸、拌的处理工作。晾晒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种子发芽,使其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提高种子出苗率,同时,玉米种子发出质量优良的幼芽的可能性也更高。浸泡的主要作用是缩短玉米种子发芽的时间。如何改善甜玉米的种子活力,提高田间出苗率,尤其是在低温、多雨等不良条件下的出苗率,已成为发展甜玉米生产的关键问题[13-16]。

2.4 整地

在玉米播种之前,应对选择好的玉米种植地块进行一定的修整,修整的主要目的是对种植地块的各因素进行协调,保证种植地块的水分和松软度,使玉米处于一个最佳的承重环境当中,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整地是播种的准备工作,即是机械灭茬、翻地、施底肥和镇压的工作过程[17]。玉米整地、播种和收获是玉米生产重要农事活动,其天气和土壤适宜与否对整地播种质量、玉米苗情、产量、作业效率和劳作强度都有影响,因此评价和预测玉米整地、播种和收获等重要农事的气象适宜程度是现代农用天气预报的关键技术之一[18-19]。

2.5 密度的确定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速变缓[ 20],未来几十年世界将面临粮食持短缺的问题[21]。中国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必然依赖于单产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高产田对中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为 54.1%[22]。目前,玉米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因此,开展玉米高产研究,对提高玉米单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生产是群体条件下的生产,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密度是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紧凑型耐密品种来增大群体密度是获得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23-24]。

同一品种的玉米在同一生长环境中,若种植密度不一,其产量也会有巨大的差异。着主要是由于玉米种植密度的不同会影响到单个玉米的产量,种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玉米的种植总产量就会下降。因此,在进行种植前,要科学合理地对玉米种植的密度进行测算,选择产量最大的种植密度,高效地种植出优质玉米,确保玉米栽培的高产量。在选择玉米种植方式时,可选择宽窄行起垄栽培方法,便于控制种植密度。

3 技术推广

3.1 健全机制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最终还是要靠科技。科技创新是源头,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广大农户接受和使用才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总体上说,农业技术推广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作为支撑。农业技术的推广体制应该由政府主导,由农业科研作为支撑,由农业经营企业进行具体的推广工作的三者有机结合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在这个过 程中,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利政策,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正常展开。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即“采用”观点、“技术设施”观点和“空间传播”观点[25-29]。 我国的农业推广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经营体制共存的推广模式。这种推广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保证农业的稳定生产和发展,提高良好的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农业科研部分及农业技术的创新者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成果提供给广大的农民使用,农业科研部分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风向标,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业内最高端的科研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则是在农业发展市场中带动我国传统农业转型,不断推广和使用新技术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完善的玉米高层栽培技术推广,就必须健全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联系与整合,实现科研单位和生产经营企业的有效沟通交流。这样的衔接能够有效提高最新科研技术成果的转换率,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为科研企业提供第一线的生产资料与资金和资源支持,对于加强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

(2)加强科研与推广之间的结合工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科研与其相应的推广工作,做好科研与推广的结合除了能够实现科研推广的同步发展外,还能够有效实现其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基础保障。 (3)加强科研单位与国家农业部之间的合作。两者之间的合作对于整个农业技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技术培训

培训使农户掌握相应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做好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关键在于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这就必须做好对相关农户与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要做好县、镇、村等农业生产相关部门中的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对其做好玉米高层栽培的技术推广工作,使其能够对相应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乃至技术培训工作;②要做好管理层、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学习;③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如开办补习班、进行讲座等。

3.3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虽然有其一定的因素,但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开展玉米高层栽培技术推广的创新工作,如借助计算机等网络媒体,创建相关的技术推广平台,引入相关社会力量进行技术的推广等,从各方面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机制创新。

展望与思考

切实改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应对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贯彻改革措施,如此定能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新局面,有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玉米栽培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提高玉米产量,就必须做好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这对于我国畜牧业与轻工业、医药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促进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虎.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2]李钟,郑祖平,张国清,等.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J]杂粮作物,2000,20(2):23-27.[3]谭华,许大积.杂交玉米施肥效应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9(4) 170-173.[4]张乃生,刘杰,韩国彪.晋东南旱地玉米“产量一施肥”多元回归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数#}统计与管#x,1989(1):10-13.[5]唐永金,岳含云,许元平.四川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数学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2,17(1):78-82.[6]李钟,杜克柱,郑祖平,等.川中丘陵紫色土旱区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Jl.玉米科学,1999,7(4):40-43.[7]劳家怪.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572-583.[8]谢建昌.钾素与作物品质[C]//第五次国际钾素讨论会论文集.南京:[出版者不详],1993:24-29.[9]张福锁,龚元石,李晓林.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33-36.[10]董旭,娄翼来.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9-11.[11]刘霞.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 2016(11).[12]刘霞.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 2016(11).[13]郑大浩,李艳茹,郭彦.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25(3):213~ 216.[14]樊龙江,颜启传.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及其种子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1996,12(6):24~ 26.[15]樊龙江,颜启传.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1):31~ 34.[16]王仲,许文娟.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种子, 2004, 23(7):46~ 48.[17]马树庆, 陈剑, 王琪,等.东北地区玉米整地、播种和收获气象适宜度评价模型[J].气象, 2013, 39(6):782-788.[18]毛留喜,吕厚荃.2010.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综述气象,36(7):75-80.[19]马树庆.2012.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气象.33(2):278-282.[20]Mann C C. Crop scientists seek a new revolution. Science,1999, 283:310-3140.

[21][Huang J, Pray C, Rozelle S. Enhancing the crops to feed the poor.Nature, 2002, 418: 678-684.

[22]刘景辉,土志敏,李立军,张海明.超高产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基本技术途径.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 24(3): 161-165.[23]赵松龄, 李凤民, 张大勇, 段舜山. 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 生态学报, 1997, 17(1) :100-104. Zhao S L, Li F M, Zhang D Y, Duan S S. Crop preduction is a population pro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7, 17(1):100-104. (in Chinese)]。

[24]Tollenaar M, Lee E A. Yield potential , yield stability and stre tolerance in maize.Field Crops Research, 2002, 88: 161-169.

[25] Evenson, R.E.Mwabu, G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n farmyields in Kenya[J].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1(13): 1-23, 26.[26]Garth John Holloway and Simeon K. Ehui. Demand,supply and willingne-to-pay for extension service in an emerging-market setting[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2001,83 (3):764-768.[27]Gregory D.Wozniak.Human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he Early Adoption ofNew Technology[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87,22(1):101一112.[28]Madhu Khanna. Sequential adoption of site-apecfic techn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nitrogen productivity:a double selectivity model[J].American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I,83(1):35-51.[29]James K.Scott. Exploring Socio-Technical Analysis[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92, 22(1):59-80.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2

农业推广论文(版)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doc》
农业推广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