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2020-03-02 09:52: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趋突显.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构想与奋斗目标.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推广学是农科许多专业的必修或限修课.因此农业院校举办的青年农民上大学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班等均需要学习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无论从提高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与推广技能方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有效地学习好农业推广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农业推广学的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应该与时代同步,必须对已有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与改革.笔者通过对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历史演进过程的研究,亲身教学实践体会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农业推广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农业推广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民国时期才出现农业推广书籍,1935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章之汶,李醒愚合著的《农业推广》,孙希复的《农业推广方法》,这些书籍大多是引进美国等国家的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而写成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推广得到了政府重视,1987年,杨士谋编写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同时全国10多个院校开设了农业推广课程,1987年,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先后成立了农业推广专业.1989年许无惧主编的《农业推广学》出版,标志着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推动了农业推广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1].1990年以来,各院校相继出版了一批农业推广教材,如1993年汤锦如的《农业推广学》,1994年王慧军的《农业推广原理与技能》,1995年吕文安的《农业推广学》,1997年高启杰的《现代农业推广学》[2],2002年王慧军的《农业推广学》等.沈阳农业大学从1997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充实,现在已经成为辽宁 1

省精品课.分析研究上述诸多相继问世的农业推广学教材和专著的理论框架及内容,可以看出,农业推广学科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而当总结探索其中的农业推广理论和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构成和编写风格时却不难发现,它们都有相似之处.尽管这些知识在现代条件下,对解决现代农业推广问题,培养农业推广人才和发展现代农业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的类型,方式出现了很多变化,农业推广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农业推广学科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无论是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还是农业推广学教学与实践,都必须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推广学科教学,科研的积极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理论支持.

二、农业推广学在农业学科和管理学科中的特点

(一)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

对农学类专业来说,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综合交叉的农业应用学科,是\"软科学\",因为它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农村区域发展等管理类的专业来说,它又是\"硬科学\",因为它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技能,规划策划,试验示范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农业推广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纽带,具有很多的学科基础,涉及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农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因此具有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对于新时期提出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来说,学习农业推广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扩展,有利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互相交叉和借鉴,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形成互补效应,使学生文理兼备.

(二)具有不可替代性知识的课程设计

农业推广学的不可替代性是指其研究的对象和培养的技能是别的学科无法完成和实现的.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3].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独有的,而且是必须的,由于农业科学家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农业科学研究,而往往忽视了成果的推广应用,农民又有着强大的科技需求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所以必须有专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去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农业推广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或是推而不广,难

以达到预期结果.因此,从农业推广教学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农业推广学是不可替代的.

三、现阶段农业推广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农业推广学中的各种理论,如创新扩散理论,目标群体理论等都是20年前产生并不断形成的.这些理论虽然在历史时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现实情况已发生了各种变化,而相应的理论并没有产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对农业推广的过程分析,推广方式方法的认识也都是停留在以前的认识层面上,并没有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推广模式及时完整地体现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中.比如农业推广的核心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一般的教材均是按照创新扩散的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的阶段论和\"S\"扩散理论进行展开,这一总体规律没错,但是缺乏一些对实际问题的实际分析,尤其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推广过程变化迅速,基本上是采用的过程交叉突进,而且周期普遍缩短,农民对科技的采用也不再是观望,而是很主动地去寻找.另外农业推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材和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

2.原理与技术连接不紧密课程中的许多原理,如科技成果转化原理,沟通原理等,都是从一般的角度出发进行讲授的,而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与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单纯地叙述原理是没有任何意义和说服力的.只有把实际情况和采用的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实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农业推广学面向的专业不同,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园艺,生态和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均开设这门课程,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课程体系也存在很大差别,本课程缺乏对此做出相应的安排,难以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应该加强农科类学生社会科学类的讲解,因为他们已经有良好的试验技术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将农业推广试验安排得很好,所以就可以适当地减少或者省略这部分的内容.而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技术是他们的弱项,

应该着重讲解农业推广的试验技术,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208 第2期赵洪亮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中,结合专业实际,可以进行学时的灵活掌握,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

2.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紧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课程教学,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和学生的及时有效沟通,就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自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气氛,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现在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边自我陶醉,下边的学生做自己的事情,根本就谈不上互动,连最起码的听课都不能保证,这种状态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教师的因素,但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新时期农业推广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博采众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和新兴领域层出不穷,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发展是在这一环境下产生的也需要在这一环境中改进与完善,因此农业推广学的发展必须积极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吸收,消化和自己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精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比如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都可以作为内容借鉴利用,充实和完善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基础,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国内外的先进农业推广经验都可以作为农业推广学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4].此外,农业推广学的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程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法宝,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增加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没有相互

的理解和交流就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师生互动不仅是上课提问而已,还有很多模式和方法的互动形式,而且互动也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互动,还有课堂之外的互动,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等.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外,积极鼓励学生们去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通过学习有关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三)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

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对象,经济地区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多元需求.其内容已如前述,此不赘述.课程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才会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结合社会现实教学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宗旨并不是要学生记忆很多的理论和原理,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专业的知识和农业推广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无惧.农业推广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2-3.

[2]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8-19.

[3]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11.

[4]刘晓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设农业推广学[J].黑龙江农业,2003,(1):36-37.209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责任编辑于洪飞]

[5]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

[6]康松,陈斐.试论搞好农技推广教育的三个\"必须\"[J].成人教育,2006,(7):60-61.

[7]梁福有,郝建平.农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的编写实践与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00,(2):84-87.210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2

农业推广论文(版)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doc》
农业推广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