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儿童的愤怒

2020-03-03 13:34: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善待儿童的愤怒

如果没有人关注儿童的愤怒,他们会感到寡淡无趣,更容易反观自己,重新思考下次遇到同样情形该如何处理才能感觉好一点。

在学会充分表达自我感受之前,儿童往往会用愤怒来对抗自己的挫折,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用无理取闹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按照传统理念,我们应反对这样的哭闹,平息这样的诉求,制止这样的愤怒。原因很简单:冲动是魔鬼,愤怒是愚昧。

荷兰儿童教育专家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坚持让儿童自由表达自身的情绪,让沮丧和愤怒像快乐和激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自由释放。原因很直接:白天和黑夜,收敛于奔放,自然的才是完美的。在荷兰,人们通常会这样说:如果爱一个孩子,就接受他的优点和缺点;如果爱一个孩子,就接受他的本来面目,就不要试图去改变他。

荷兰乃至整个欧陆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地乘持着这一教育原则——善待儿童的愤怒,冷处理儿童的负面情绪。多年来,在成人之中,这已成为一种默契、一种共识、一种普及。

有一次,我在九岁的儿子所在班级看到了这样一幕:女同学安波儿与同伴吵架,情绪非常激动,大哭大闹,摔摔打打。我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可能她这段时期有心理障碍。坐在一旁的年轻女教师则非常平静,自顾自地继续与其他同学柔声说话。任凭安波儿大哭着跑到洗手间把门反锁上,一个人在里面边说边哭。

我实在忍不住了,安波儿都哭成这样了,感觉老师如此不闻不问也太不负责任。于是就问老师为啥不加以阻止,最起码安慰一下也好。老师的回答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震撼:“是她自己要发泄愤怒,她在以自己的方式治疗心理障碍。谁也没有权利阻止她,这是安波儿自己的选择。”然后老师又补充一句:“只要她不伤害其他人,没破坏公共设施就行。”

原来“不管”也是爱!原来这便是尊重!于是我联想起经常在大街上遇到的情景:一边是哭闹不止的孩子,一边是平静的父母。

我的荷兰朋友在家里也是如此对待孩子的坏脾气。每当这时,妈妈总是会表情平静地问发怒的孩子:“现在,你是到楼上还是到花园里?”反正就是带孩子离开令他发怒的环境——离开这个愤怒的地方,让他自己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自行平息心里的怒气。这个时候,任何父母都不会愚蠢到火上浇油、横加指责,一般来说,如此看似轻描淡写的软着陆,都能让事情自然而然平息下来。

我听说得最多的是,当六七岁的孩子生气时,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房间,最常见的惩罚就是平时早上床睡觉而已。

事实上,如果没有人关注儿童的愤怒,他们会感到寡淡无趣,更容易反观自己,重新思考下次遇到同样情形该如何让处理才能感觉好一点。荷兰教师的这种处理方法其实完美地诠释了古老的《道德经》之精髓: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当儿童出离愤怒之时,最好的平息愤怒的方法是:出去,离开!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行化解。

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

《愤怒》读后感

善待青春

善待失意

善待他人

善待苦难

善待员工

善待公务员

善待错误

善待相思

《善待儿童的愤怒.doc》
善待儿童的愤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