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笔记

2020-03-02 06:44: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笔记

今天,笔者想就初中的语文新教材谈一点小小的感受。

经研读分析,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套新教材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的优点,可能也就是受到师生欢迎的原因吧。

一、注重整体感悟

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重点突出,注意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在编排上,新教材每学期安排了两个单元文言文,要求读读背背,以达到积累的目的;在教法上,一改以往每篇课文必须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意思的教学程序。避免了烦琐的分析,有利于老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有利于师生教和学的能力的发挥。

二、注重课后习题少而精

新教材由原来的八大练习题一缩减为三或四题,删繁减负,师生有幸。

旧教材主要按文体组织单元,阅读能力的训练线索不够明确、每篇练习题内容庞杂,兼顾方方面面。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旧教材设置了八道练习题,篇幅长达将近四页,第一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填表并举例分析;第二题,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第

三、

六、七题,辨析近义词、体会词语含义和识记词语并造句;第

四、五题,揣摩句子概括性和生动性;第八题,比较阅读,体会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这么“全面”的练习题,促使教学面面俱到,教学内容难以取舍,阅读重点难以突出。

而新教材则不然。请看同为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第三册第一课)的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说说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2、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共3小题)

3、比较阅读,,看看他们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道练习题全部围绕预习提示的思路展开,第1、3题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思路,第2题侧重于局部思路。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大胆处理驾御教材,有利于解决课时“不够”问题。

三、注入了新的血液

新教材强调文学素养的培养,既保留了旧教材的优秀选文,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冰心的《小桔灯》、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又删除了一些枯燥乏味的文章,如原教材第三册中的读报单元。新教材的文学作品比重加大,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如李煜的《相见欢》、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你》、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高晓声的《摆渡》、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等。其中不乏港澳台作家的名作。很多增加的作品洋溢着现代生活气息,便于学生感悟。让学生觉得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离自己很贴近。阅读推荐书目也增加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子夜》、《围城》、《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等一流的精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

新教材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开编排,把写作和口头表达放在重要的地位,并辅之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际活动。在作文命题上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第一册中,在强调写个性的文章的后面,作文命题是《我》《窗》;在要求写动情的东西的后面,作文参考题目是《那次,我哭了》——都是相当有启发性、又有宽广的容纳性的好题目。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可算是前进了一大步,可是,在新教材背后仍存在有一些忧患。

由于小学未开设文言文,中学阶段一下就每册增设2个单元的文言文,内容上较旧教材加深加难。使学生学习效果的差距增大,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为此,希望文言文篇目能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地安排到各册中。

其次,虽然我们的新教材增添了很多可读的优秀文章,但在不少老师的眼里,这些文章不是考试出题的重点,认为可上可不上,并未放在重要位置,仅仅把他作为调和剂而已。可惜呀!

再次,新教材对汉语知识(如词性、短语、修辞手法、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和单句等)都作了不考试的明确规定,有的老师就把它视作删除部分,不予教学。

见于以上种种情况,我想,只有通过改革中考制度,改进检测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新教材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

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学习的诀窍,如果把它表述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至少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对自己方法的改进也不无裨益,可真正能这样做的仅是少数。

比如拿作文来说,读完别人的作文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写下来并坚持着这么做的话,一定大有长进。

可是不一定是那些学生不会写,不一定是我们不会教,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去写,应该去写,即没有写作意识。没有意识,谈何写作的激情呢?

记得有学生和我说,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写得出来,平时就是写不出来。

我思前顾后,感觉这可能是没有深入生活造成的。如果一个作家不深入生活,怎么可以写出好文章来,写东西总要立足于生活,生活给了你什么写文章的灵感或冲动。

我想写不出作文首一定要培养一种写作意识,想写东西,抒发情感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带或教学生注意生活的每一刻每一件事。

教育从身边做起

当生活中常会出现遮这样的场面、风雨中,一个稚气的男孩在追逐一张漂亮的糖果纸,行人不禁发笑。“孩子,别追了,让你妈妈给你买一个!”男孩似乎不领众情,依然穷追不舍,风儿绑住了他的脚,雨儿打湿了他的衣裳。可他继续前行、或许他的倔劲儿感动了天吧—男孩终于抓住了糖果纸,他舒心的笑了,可紧接下来的一个动作令人惊诧万分—他小心翼翼地把糖果纸投进了垃圾桶。

听此,看到的人必会竖起大拇指说:“真不错!”可又有谁会问问自己连小男孩都能做的,我做到了么?

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做的很到位,比如在广播操时让学生当众捡垃圾。当然垃圾或许不是这个班级的孩子丢的,也并非此班失职所致,而是周末某些忘了道德底线的孩子随手丢的。或许这些孩子在嘴巴上说着董存瑞,可手里却飞扬着吃剩的果壳。而最后愤怒了的自然是捡垃圾者和旁观者。可最后批评的却是值日的无辜孩子。许多时候教育在身边,我们却背叛了教育,背道而驰。

爱我们的家园,从我们身边的小心做起。孩子是最纯洁的人群,他们也许会因为某次打扫卫生不到位被扣分而焦急万分,但作为一个引导着在教育最所需的时候应该给这些幼小的心灵一点点安慰,此时教育的目的就是受伤和自我发现后的抚慰。

学校为了迎接元旦,把这群可爱活泼的家伙们带到十二峰,他们自然乐坏了,他们早早准备了零食的菜单,令我意外的是菜单上有垃圾袋几只,在大人没准备的时候他们却准备了,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欣慰,也许在疯狂的玩乐中,他们忘了自我,但他们留下的不会是一推无用的垃圾,而是与同伴们一起耍乐的笑语,是纯真的自我成长教育。

在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是无序的抢食,虽多拿了一份,而那一份是为身边的老师和同伴拿的,他们身上拥有的不是自私而是关爱和谦虚。当食物有余剩时,他们拿出自己备的垃圾袋带回家,并收拾了场地,其实身边的教育是自然的单纯。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讲文明、讲道德的传统美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熏陶着我们家乡所特有的气质:讲文明、懂谦让、知关爱。从身边的教育自我做起。

差 距

今天给学生上课,做阅读练习,突然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老师平时有没有叫你们在阅读的时候做批注?结果问了好多人,都是否定的回答——不管是我们此地所谓的“好”学校或是“差”学校。这不禁令我诧异了。

这种方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记得早些年听杨聪的课,便已经出现。而如今,奥运会都快要召开的时候,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人没有接触过。难道还不够令人匪夷所思的?

我并不是杨聪的FANS,也不是什么花样翻新的蜡枪头,只是这种阅读方法确实是有其独到的功效的。无论是我们平时的练习、测验,还是最终的中考试卷,阅读题中必然会出现字、词、句、段、篇的赏析。只是每每考过来一看,好多学生都是在混沌与迷茫中作答的,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可言。所以,每每改到这样的卷子,为人师者常义愤填膺,几欲喷血而倒。之后做法有二,其一是唾沫淹七军,其二是马后频放炮。也就是考完之后,拉一批的学生来臭骂;再有就是每次考完之后再去讲答案,硬逼着去死记。如此,恐怕活马也基本要被整死了。

事后整顿,不如事前谋算。人家教育发达地区成绩显著,虽说生源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方法亦不可小觑。单从这批注阅读来看,就已不难看出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了。人家早已将考试结合在了日常的教学之中,教学的过程亦是方法演练的过程,实在是高效率的超前复习策略。只可惜我辈既无创新之能,又无求学之心,又何来为我所用乎?于是,一边观摩展示课,叫骂“演戏”,一边又常问“上下求索”之路在何方。这倒使我想起了韩愈《马说》中那痛苦可怜的千里马和扬鞭无辜的食马者。

世间没有一套现成的为你量身打造的方法,即时能有这么一套方法,在叫骂者看来也只能是“演戏”而已。因此,所谓的“学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得,而有些人反倒不如不学。我辈之差距就在于没有足够的悟性,没有足够的肚量,没有足够的眼界。

若说求师,古人早已说过“师法自然”,也说“万法自然”。这周遭的一切事物之中,无不蕴藏可学之法,可悟之道。正所谓“一枝一叶一世界”,更何况乎这无穷宇宙?穷其一生,恐难学得此中之万一。

吾辈何等之幸!吾辈又何等之不幸!

班级问题的思考

到现在为止,我只能用两个字来总结自己的感受——特殊。跟2班相比,差距实在太明显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班级纪律上,学生的纪律意识比较低,上课时没有“学生”的角色定位。 课堂上常常有小动作、说话等现象的出现。而且,自由散漫之风盛行,学生喜欢我行我素,对老师的劝戒不屑一顾。据个人经历和任课老师反映,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经常会强词夺理,而且老有自己的一套说辞。没有老师的威信力,也没有学生的谦虚态度。

就在这一周,我曾与此班的三巨头过招,有所领教。学生经常会插话,不待老师允许就打断话题。如果稍不留神,就容易导致谈话跑题,甚至被牵着鼻子走,教师往往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一旦出现这种状况,谈话便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反而会滋生学生心中的叛逆与轻视。

第二,在班级心理上,学生的整体心态消极,信心严重不足,厌学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对班级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班级就是最差劲的。同时,很多学生也对自己失去了信息,甚至开始自暴自弃,公开表示自己学不好,而且从此不再学习的想法。

记得周五的时候找过三巨头之一的女学生左某,进行过一次谈话,非常典型的案例。谈话期间,左某的话语令人惊讶:“老师,我是学不起来的”、“老师,我成绩不好,我是坏学生”、“老师,其他老师都只要我们不吵闹就行的”、“老师,某某说不学了,我们班主任也都随她的”„„如果说这是一种教育的话,那么,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而且很彻底。

第三,在班级风气上,班委缺少凝聚和带头作用,并且在女生中有小团体和头目的形成。 可能是受到了班级心理的影响,连班中的成绩优秀的同学都没有发挥出很好的模范作用。甚至与这些学生都存在上课精神不集中,自由散漫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中出现了小团体,而且是女生。记得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四巨头打人事件,当时也引起不小的波澜。如今,这个小团体内部发生了分化,其中一人已经转变心态,开始投入到学习中来,并且带走了自己的一帮“拥护者”。这样,原先的团体发生了派系的分化,整体势力有所减弱。但剩余的三巨头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

这样一来,勤学模范上不来,团体影响日盛,导致班级风气出现恶性结果。严重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重点问题,是班级发展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三大症结。

班级发展的策略

尽管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不理想情况,这个班级的整体成绩在级段中仍然不落后,而且与2班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应该说,只要经过精心调理,这个班级是很有机会进步和提高的,对此我深有信心。当然这需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且要达到“洗脑”的效果,这样才会将根深蒂固的问题彻底铲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展开班级和个人现状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班级和自我有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认识。

目前这种局面的形成,跟大多数学生对班级情况不够了解,认识不够全面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看到的大多是差的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优点所在。所以,他们会认为自己班级是最差的班级,认为目前这种状况是“正常”的现象。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班级里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才能在潜意识里转变对班级、对自我的评价和定位。转变“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的思维定势,制造舆论声势,形成“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的期望效应。

在分析和讨论中,应当摆明当前班级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严峻形势。这些学生都知道,如果只是一味说好话,学生自然觉得老师虚伪。在摆清问题事实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和认识班级中存在的优势、长处。如:班级中成绩突出分子在级段中的表现,文艺特长分子在学校文艺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某某学生近来的进步表现,某某学生的一些良好习惯等等。

就在这周,我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尝试性地谈话,问问班级的情况,学生大多说的是不自信的话。于是,我给他们的说法是:“1班的人,做不一般的事!”

第二,树立班级和个人奋斗目标,团结和凝聚全体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

在分析自身现状的情况下,必须要为班级树立一个整体奋斗目标。没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就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旺盛的士气。有了一个目标,就能将学生团结在一起,为之努力,为之付出。对那些为班级争得荣誉,为班级做出贡献,和做好了自己本人的学生给予适时充分的表扬鼓励,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开学初的时候,我就在课堂上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提出过自己的目标,要在今年期末考的时候,让班级语文成绩平均分进入级段前六。事实上,上个学期期末,平均成绩是第十一名。或许有人会觉得我口气好大,或许也有人认为我盲目自信。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信心和对自我的鞭策。我至少要做到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兴趣和信心的双提高。一个学期的时间可能不够,但用一年的时间我也是愿意并且值得的。

记得在星期四的时候,我把半节课的时间腾出来,给学生讲刚带完这一届学生的情况,学生听到一些班级状况,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后来,我顺势提出一个问题:“这个班级是谁的?”正如我上一届学生的回答一样:“这个班级是我们的。”我用惊讶的表情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质疑。很快,学生回答:“班级是我的”

我又追问一句:“那么这个班级的建设靠谁呢?”学生再次回答了我预设的答案:“班级建设靠的是大家。”我调侃地说:“‘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样能把班级建设好吗?谁的家庭是靠‘大家’来建设的?”学生会心地笑了,摇头示意。我又问:“那班级建设靠谁?”学生很快领悟过来并争着说:“靠‘我’!”并对此给予赞许。那一刻,我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里,看到了一阵的激动澎湃,一种昂扬的斗志,和一股信心。

这一节课,使我更加坚信这个班级存在的巨大潜力,使我更有信心。我想,一位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在教育上的功能是同等的,应该不断地鼓励甚至鼓动学生的激情,明确目标和信念。

第三,加强班委建设,关注问题学生,双管齐下,实现短期内的稳定化,立足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班委的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切实体现班委在班级中的管理地位,发挥班委在班级工作中的实际作用。凡是班委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们去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决不能代劳。我们要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不仅是锻炼能力的机会,也是充分树立班委的权威地位的机会。让积极和优秀分子在班级中有地位,学生的目标和理想才会是积极上进的。当然,在班委做事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充分的指导(切忌越俎代庖)。

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班委之间和睦、团结、竞争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一个班级的凝聚力,首先体现在班委的团结程度上。如果班委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互助,便能让其他学生感受到一份友情的温暖。如果班委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便能让其他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问题学生的感情往往是最脆弱,所以他们往往也是最倔强叛逆的。转变工作需要给予更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问题学生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帮助他们定位角色,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意识。学生之所以散漫、自由,是因为他们感觉就像在家中那般随意自在,没有意识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以不同的态度去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他们随意打断教师说话的习惯,变争辩为静听,建立教育教学秩序。王建校长开学初就说过,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很静的。同样,一个好的班级,也一定是静的。这里当然指的是“心静”,心浮气躁的学生往往容易冲动、急躁、好动、多事。找准角色定位,就是教会他们静心受教。

其次,了解和认识他们行为举动背后的心理和背景。人的举动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学生的一举一动也是出于一定的心理和背景。有些可能是出于爱美的追求,有些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刺激反应,有些可能是出于引起注意的目的,有些可能是获得成就感的需要„„所以,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举动背后的心态,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这里还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家庭情况。很多学生出现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出了问题。老师应该正面、侧面多渠道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随时掌握情况,做好学生的家庭工作,如果可能要多进行家访,当然这种家访是出于了解和关心的需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而不是为了告状。

再次,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提醒。正如前文说的,问题学生最叛逆,但也是心理最脆弱的,他们的叛逆和倔强正是脆弱心灵的伪装。要融化这层外衣,就需要用心、用爱。转变问题学生,绝不能单靠批评与指责,还需要有关怀。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关心他们的学习交友,甚至于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在他们出现不良势头的时候,及时予以提醒,防患于未然。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他们进步的缓慢进展应保持足够包容和耐心。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解决的。

第四,整顿班级卫生,美化班级环境,营造舒适温馨的“家”的感觉。 思想松散,必然导致卫生情况的下降,进而导致舒适感的下降,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正如王建校长说的,我们要致力于消除产生不幸福感觉的因素。干净的教室,整齐的桌椅,温馨的装饰,能让每一个进入这个环境的人都产生一股温暖。就像我们进入书城就会有学习的心态,进入KTV就有放声歌唱的需求,进入酒店就有喝酒吃菜的欲望。教室,也应该营造出一种令人温馨和谐的感觉,进去之后就会有呵护这个集体的情感。

尾声

以上就是我在这两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思考的一些内容。尽管我还只记住几个学生的名字和相貌,尽管我只在铃声响起的时候与学生接触,但我想,课堂里的学生,就是校园里学生,课堂里的状况,就是校园生活中的状况。改善课堂,与改善班级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学生是可以转变的,班级是可以改善的,成绩也是可以进步的。 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帮助学生向善向上,转变一个人一生的那种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还有尽职尽责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心理学》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2

教学勇气笔记

CoreLDRAW教学笔记

coreldraw教学笔记

VR 教学笔记

五笔教学笔记

亡羊补牢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doc》
教学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