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2020-03-03 20:11: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是当代国际社会教育的共同趋势,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自学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愿望和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基于以上的意识,我们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一个重要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如何克服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探索的目标更多放在课上教学,课后复习两环节上。其实,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预习的操作问题。 我们向来很重视预习这一环节,学生一进入初一,便向他们讲清预习的重要,并指导一定的预习方法,要求他们上新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间大多安排在课外,课上稍作检查。但总觉这种常规的预习操作效果并不好,于是我们对任教班与其它班的语文预习情况作了如下调查:

的功课都要预习,语文预习也就因课余所剩时间不多而挤掉了。教师对预习方法缺乏必要的持久性指导,很多学生不知如何预习。教师因找不到省时有效的办法检查、督促预习,在繁重的教学负担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作为语文学习前奏曲的预习也就成了一句口号,基本上没有落到实处。

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或被动预习。这样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课上又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而且一篇课文往往

一、二课时就讲完。这样听课,必然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主动预习是不是一定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有效呢?不一定。首先,能做到主动预习的同学很少。其次,课外预习的时间不好控制,预习的质量不能确定。再次,这少数主动预习的同学,由于课外已认真研读了课文,在课上很容易听懂,而且对老师提出的某些问题能对答如流。可是那些占大多数的不预习或被动预习

的同学可能听得似懂非懂,无从回答问题,就成了“陪读”。这对整个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不利的。

因此,把预习放在课外操作,几乎形同虚设,对课堂效率提高的作用甚微。那么,把预习放在课内操作又如何呢?针对这一想法,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实验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二、题的理论涵义与假说:

(一)课题的理论涵义:

1.语文预习

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

2.语文预习课

语文预习课就是把预习放在课内进行的课型,改变了预习放在课外的常规形式。

(二)理论假说

通过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探讨语文预习内容、方法以及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学愿望和能力的培养等所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对象:

初二(5)为实验班,采用预习课教学。

(二)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

(三)步骤:

1.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2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

2.探索阶段(2001年3月---2002年2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在此基础上,悟出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运用时要求创新求发展。

3.总结阶段(2002年3月---2002年12月):调查研究预习课对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培养的结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结题。

(四)操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真正发展。

2.平等性原则:教学中,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学习、切磋、启发、激励,共创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3.全面性原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全班学生的学习。

4.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为基础,教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五)测评工具:

实验的评价工具是学业成绩测试以及有关预习情况的调查统计。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摸情况,树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预习情况,优秀者表扬鼓励。搜集论述预习重要的名言文章介绍给学生。选择几篇课文,进行预习与不预习,课内预习与课外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

习好处多大讨论。在作业中进行预习渗透。设置预习笔记本。备好预习工具书。评选预习明星。总之,要利用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

(二)培兴趣,教方法。

光有了预习的强烈意识,没有形成兴趣,预习工作可能不会持久下去,更不会形成习惯,顶多是个被动预习者。因此,实验初期还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其次预习课的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诵读型、讨论型、表演型、练习型、上网查资料型等都可尝试。如《苏州园林》的预习可选看《苏园六记》,《在烈日和暴雨下》可观看电影《骆驼祥子》展开讨论,《变色龙》可分角色表演,《白杨礼赞》可诵读,《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可通过填写书籍演变表格练习开展预习。再次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督促,让他们也体会到预习成功的愉悦。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教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法要切实可行,简便易操作。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和预习笔记中,便于检查、督促、总结。

(三)重强化,求自悟。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不可能“一次性”,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预习问题。要学生在预习中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要经常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方法“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境出现时,会选择最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教会了学生预习方法,还必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预习方法的交流。还必须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预习过程进行总结,取其合理因素,从而领悟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高效的预习方法,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

(四)讲合作,倡创新。

在预习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尤其是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结合,互相切磋、商讨、交流预习所得及预习经验方法。所存疑难由组长提交老师,便于老师快捷迅速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

在预习中要善于捕捉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努力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老师发问。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读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创见,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的预习速度,预习效率提高之后,预习课上时间有盈余,可创造性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课前三分钟讲话、写小短文,赏名言诗句等。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测试及有关预习的调查,认为“语文预习课”的设置取得以下成效:

(一)提高学生的预习意识,养成预习习惯,形成一定预习能力,使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预习由课外刚转入课内时,学生思想上还不太愿意接受,预习课上的预习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速度慢,抓不住要点,不查工具书资料,不做笔记,甚至连挑选生字词都不会,更

不用说质疑问题。但由表4的调查可看出,经过近乎两年课上预习的训练,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了,预习习惯,预习能力形成,即使有时把预习布置到课外进行,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完成。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由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

明显,实验后,实验班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学有困难学生,成绩进步特别明显。这是由于预习放在课内,时间得到保证,学有困难学生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优秀学生的帮助。以前由于种种原因不预习,现在预习了,对课文熟悉了,探究了,听课的效率就提高了,成绩也就逐步提高。

(三)扩大预习的具体内容,形成一套系统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不再只是读读课文,查查工具书,认认词语,想想课后练习这么简单。它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从范围上看可预习一册书,一单元,一篇课文。

一册书预习:指导学生阅读书前彩图、说明、目录,书中单元提示,书尾附录,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总体要求;各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各单元之间的关系等,指导学生掌握一册书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明确一学期的语文学习目标,也便于学生选购课外读物。

一单元预习:指导学生阅看单元提示,课文前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听说读写训练等内容,讨论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单元内每篇课文学习要求及与单元学习要求间的关系;单元内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间关系;单元内课文与知识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间的关系;掌握单元学习目标及训练重点,使各部分间知识串联成体系。

一篇课文的预习是预习的主要阵地,预习的内容涉及面广,常要预习的有: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阅看自读提示、注释,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题中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了解写作特色,欣赏品析佳句,质疑问难,查找资料,阅读相关文章等。预习时不必面面俱到,但应视具体文章,据文章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安排预习内容。预习内容的丰富,也就决定了预习方法的丰富。这里谈的预习方法是指一篇课文的预习方法。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五步法:最基本最常用。具体指一看(提示、课文、注释、

课后练习),二查(工具书资料),三思(课后练习、层次、段意、中心、句子、写作特色),四批(批注重点、疑点),五议(疑难)。

2.表格法:最简便易操作。把预习要求设计成表格,学生预习时填写,一般包括:课题、体裁、作者、出处、生字词、佳句、段落提纲、主要内容、主题中心、读后感受、疑难问题。

3.练习法:利用课后练习,练习册预习,或教师把知识通过一定形式编成练习题供学生预习使用。早期培养预习习惯很有效。

4.提纲法:教师把预习要求编写成提纲,为学生预习指明方向,学生在提纲“定向”作用下,独立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

5.笔记法:提高后用。在学生熟悉预习内容,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把预习所得整理在笔记上,便于交流,检查、督促,课前上交老师,便于教师把握课上讲授重点难点。

6.质疑法:难度较大,在预习时可让学生就文章中的字、词、句、章、语、修、逻等各方面质疑,并试着讨论解疑。

7.类比法:难度更大。找一篇与预习课文同类型的文章,进行类比分析,使学生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

8.活动法:通过举行跟预习课文有关的游戏、表演、实验、朗诵、演讲、学生试讲、观看影片等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领悟体会课文的内容。

在教会学生预习法的同时,也伴随阅读方法的传授,如速读、慢读、精读、略读,圈点勾画批注,拟结构提纲,分段方法,概括段意中心方法等。两种方法传授都要有连续性、阶段性、要循序渐进。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放在课内,学生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使讲课更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便于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尤其是学有困难学生,可加强巡视与个别辅导,有利师生交流,有利全班提高。

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听课针对性,减少随意性。预习中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老师讲解时得以再理解运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作出快速反应,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间配合默契,因而预习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讲读课文连预习课一起用二到三课时都能上完,并不会因为预习课占用课时而影响教学进度。

(五)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己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果说课上教师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那么预习课上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独立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过程,是自学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六)有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预习课上,教给方法,然后启发诱导,答问释疑,或与学

生自由交谈,或相机指点,或巡回指导,或个别指导,真正体现了“导”的作用。在“导”中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案,对学生领悟了的,研究出来的,无须讲。对学生困惑处,谬误之处或想不到之处,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进一步指导。这进一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有赖于教师“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在预习

课上,学生通过自奋其力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充满体验的快乐,老师正式讲解课文时,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印证,若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

若不甚吻合,便会思索,便会集中注意力,追求真知。正是这种快感、思索、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

在预习课上,能不断地自我计划,自我控制,自我鞭策,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实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证实了课题的理论假说。但有许多问题还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比如,预习课设置时间长短的问题,是三年,两年,一年还是一学期?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预习呢?当我们把预习放到课堂上进行,那么学生课外在语文方面学些什么?是任其自然,还是开展拓展性阅读?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研究。

无机化学预习实验报告

珠心算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整理)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研究内容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谈(优秀)

《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实验报告.doc》
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