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口的数量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2020-03-03 22:38: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引入,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以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通过实例解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通过读图1.2及图1.3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

(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通过读图1.4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2、通过书本第五页\"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学生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的人口增长模式。

1、通过读图1.6,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结合\"案1例\"芬兰人中增长模式的转变及书本第七页\"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

3、通过下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课后习题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或统计图,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 安全教育

1.1变化率与导数 教学设计 教案

1.1变化率与导数 教学设计 教案

1.1《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设计

1.1、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1.1 数一数 教学设计 教案

1.1归纳推理_教学设计_教案

1.1 乡愁 教学设计 教案

1.1 集合 教学设计 教案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设计

1.1 悄悄变化的我 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doc》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