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考试

2020-03-02 07:29: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戏剧的定义、特征、戏剧艺术的起源:戏剧是指在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的一种综合艺术。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设计、道具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服装设计、化妆设计、舞蹈,以及剧本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

戏剧特征:

1、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创造者的一种“言说”,从言说的方式来看,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这二者的统一。

2、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戏剧是一种集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3、从艺术运作的流程来看,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剧场、观众在内的多方面艺术人才的集体创造性,这种集体性正是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也可以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

4、从艺术的传播方式来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能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 1原始巫术仪式原始巫术仪式促进了戏剧的形成 原始巫术仪式的两个类型: 一是狩猎巫仪。二是丰产巫仪。2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戏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三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把演员数量由俩个变成三个)、欧里彼得斯(三位中作品流传至今最多的)埃斯库罗斯:《被傅的普罗米修斯》、《乞援人》。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彼得斯:《美狄亚》三大喜剧诗人: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云》《鸟》《阿卡耐人》《马蜂 》

西方戏剧发展历史

古典主义戏剧

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

主要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集中阐明古典主义戏剧原则的经典性著作。

高乃依

拉辛、莫里哀

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

②崇尚理性,蔑视情欲和个人正当情感。

③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

④ 十分强调规范化: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严“悲喜之别”。

古典主义戏剧的流传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

英国是随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才形成的。

对德国戏剧发生影响是从18c30s开始的。

在意大利,直到18c末才开始有所反映。

18c30~50s,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深入到俄国。

启蒙主义戏剧

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8世纪开始启蒙思想解放运动后,戏剧界出现的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戏剧样式。 主要作家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博马舍;

伏尔泰、狄德罗、博马舍

哥尔斯密、谢立丹

莱辛、歌德

席勒、哥尔多尼

启蒙主义戏剧的特征

启蒙主义戏剧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

1.在内容上从浮华回归现实,旨在反映市民的生活,表达他们高尚的情感和追求,贵族则变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2.打破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等法规;

3.对话不再是诗体,普遍使用散文体;

4.取消戏剧在体裁、题材方面的严格悲喜划分,创造出“正剧”这种新的戏剧类型

5.强调戏剧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把辛辣的讽刺和严密的说理相结合。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反叛者。

主要作家有法国的雨果、缪塞,德国的克莱斯特,英国的拜伦、雪莱;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这一戏剧流派的宣言;

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

浪漫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产生背景: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

②创作思想: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

③艺术形式:形式自由,题材奇特,风格豪放,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

第二节:早期现实主义戏剧和自然主义戏剧

一、早期现实主义戏剧

二、自然主义戏剧

早期现实主义戏剧

戏剧主要流派之一。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兴起,后在欧洲各国兴盛并居于剧坛的主导地位。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理性分析人类行为和冲突,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早期代表作家:小仲马、果戈里等。

小仲马、普希金

果戈里、奥斯特洛夫斯基

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题材与主题:特别注重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索。

②艺术表现: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基本准则。

③表演: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

自然主义戏剧

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后产生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它是以否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面目出现的。

由法国作家左拉1881年确立名称;

豪普特曼、苏德尔曼、贝克等属于这一流派;

左拉、霍普特曼

自然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记录式);

②精确分析环境和生理遗传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③用生活化的对话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

④演员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

⑤舞台布景艺术要制作出“尽可能确实的画面”。

三、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各个阶段、代表性成果和作家、典型名词如南戏、爱美剧等)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戏”。唐代,出现了参军戏”;宋代,出现 “瓦舍”和“勾栏”;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初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以质朴自然胜,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是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7、徽班进京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9、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称“新剧”或“文明戏”,诞生:1906年,日本东京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1907年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爱美剧”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五四”剧坛

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1930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曹禺:《雷雨》《日出》

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戏剧:抗战救亡戏剧:《保卫卢沟桥》

“十七年”及“*”期间十七年间是指建国后到“*”前十七年间。戏剧的政治色彩浓厚,鲜有成功之作。政治标准第一。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四种剧本。即突破了工农兵剧本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模式的戏剧。老舍:《茶馆>

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十年,传统戏曲遭受史无前例的厄运,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0、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戏剧

探索戏剧:对失落人性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讨。《绝对信号》《狗儿爷涅槃》

11、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戏剧

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代表人物: 林兆华、牟森、孟京辉

四、残酷戏剧:代表人物:安托南·阿尔托。营造“诗意空间”,舞台上的一切表达手段都具有意义,其组合也会产生新的意义;排斥语言和剧本;否定经典著作和权威;带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质朴戏剧,代表人物:格罗托夫斯基 又称“贫穷戏剧”,强调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的分类1.命运悲剧2.性格悲剧3.社会悲剧4.心理悲剧

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其台词风趣,引人发笑,结局大多轻松圆满,让人在诙谐可笑的艺术形式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达到“寓庄于谐”的审美效果。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关汉卿《救风尘》喜剧的分类1浪漫喜剧2.讽刺喜剧3.世俗喜剧4.荒诞喜剧5.闹剧6.情景喜

五、三大戏剧体系狄德罗、哥格兰:表现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布莱希特:间离派

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体验,演员与角色合一。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善于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

表现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思想源头可追溯到18c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戏剧家狄德罗。他认为情感体验虽是表演的基础,但放任情感又会破坏戏的连贯一致,故情感要服从理智的节制,表演要有“范本”可依。

间离派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倡导一种“间离效果”的演剧方法。主张演员始终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表演,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以便让观众冷静地去分析和判断。主张演员与角色情感上保持距离,双重自我形象出现,产生间离效果。 强化观众的自我意识,以间离和陌生化的手法追求思考的乐趣,强调理性的眼光。

何为“第四堵墙”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除了三面用布景设置的墙以外还与观众之间存在一堵无形的墙。第四堵墙隔开了演员和观众。这种观演关系是封闭/隔离型。

六、情节与行动、性格的关系1.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动作的展开即是情节。2.只有具有高度戏剧性的行动才构成戏剧情节。3.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因,情节反过来是展示性格的手段和过程。4.在构成戏剧情节的外部动作中,隐藏着主体目的性和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两个因素又决定情节发展的方向,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戏剧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的特点:集中性,紧张性,激烈性,传奇性,曲折性, 戏剧冲突的疏离和颠覆 疏离:梅特林克的《闯入者》颠覆: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戏剧》考试

戏剧史论考试大纲

戏剧

戏剧小品音乐班考试顺序

戏剧小品音乐2班考试顺序

戏剧读后感

戏剧鉴赏

戏剧策划书

戏剧鉴赏

戏剧论文

《戏剧考试.doc》
戏剧考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