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考试

2020-03-01 21:48: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如何理解《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如何将个人爱情离合与历史更替结合? 《桃花扇》是明清时期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它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歌女)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题材,结合政治风云和时代战乱来描绘、总结南明弘光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教训,寓意极为深刻。其主旨,即在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就真实历史情况而言,明末可谓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典型时代,内忧外患、权奸清流、名士美人无不纵横交错、错综复杂,构成了明末的腐朽混乱。而此时的孔尚任“触景生情”,激发了确考“朝政得失,文人聚散”,以传奇形式再现和总结一代兴亡之事的愿望。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个人爱情离合与历史更替结合?

一、艺术结构服从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总体构思。

在艺术结构上,作者在人物设计布局、情节结构、对比伏应、结局安排等方面,都服从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这一总体构思。

1.人物设计

在《桃花扇纲领中》,分戏中人物为左、右、奇、偶、总五部。这也是根据“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构思,来分清人物之间的不同态度与主次关系,对人物布局进行合理安排。

左、右两部分别以正生侯方域、正旦李香君为主,组织了直接与他们有关的人物,作为陪衬、牵合、点缀,来表现剧中男女主角的离合之情。

奇、偶两部则以效忠明朝的正面人物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等为中气,高杰等为余气,昏淫的弘光帝,权奸马士英、阮大铖等为戾气,卖国求荣的田雄、刘良佐、刘泽清等为煞气,表现了他们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不同态度,并以此来反映南朝一代的兴亡。

全剧人物众多,但缺一不可,连副末老赞礼,狗尾徐青君等,都不是戏外闲人,在剧中各有其作用。作者在描写每一个人物时,都是始终将他们与南明的兴亡联系在一起。由此,作者在人物设计布局时,遵循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一总体构思。

2.情节结构 《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把侯、李离合之情,作为传奇的中心线索,来展开南明一代兴亡的场景。

全剧通过侯、李二人以诗扇定情的结合,他们与阮大铖的冲突,反映了明末社会士大夫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和派系斗争的混乱局面。从侯方域被迫流亡江北,参谋军事,到由离而合,但国破家亡,桃花扇被撕破,终归于花月缘断,而双双出家入道。由此可见,南明王朝政治风云的变化,给侯、李二人的命运带来的影响。所以,侯、李两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南明王朝必然覆灭的命运。正如老赞礼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3.结局安排

以往的一般传奇都是以生旦在经过悲欢离合之后,而最终团圆作为结局。但在《桃花扇》中却不落俗套,生旦经过悲欢离合之后,而是双双出家入道。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作者在传奇剧中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因为,只有国在、家在,爱情才会有附丽。但既已家破国亡,天翻地覆,所以侯、李的爱情不可能有喜剧性的结局。在亡国之痛时,又怎能不割断个人的花月情根呢?于是最终二人双双出家入道。这就更加强了传奇的悲剧性。把个人爱情悲剧与时代悲剧、国家民族悲剧紧密联系,这也是服从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总体艺术结构下最合理的结局安排。

二、创作方法

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兴亡”与“离合”

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中指出:“如果说《桃花扇》是我国古典历史剧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作品,怕也不过分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呢?

孔尚任虽没有亲眼看到南明亡国的经过详情,但详细考察了历史,所以作者在《桃花扇》中所写的历史史事是有其真实性的。但作者对这些史实并不是毫无选择,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经过一些艺术虚构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进而将历史兴亡的史实与艺术离合创作相融合,写情抒感。

2.善用扇子这个线索,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

作品采取了“吊明”的创作手法,即“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实际上是借情言政。作品以侯李爱情为主线展现出明末时代风云的画卷,而“离合之情”又始终以一把“桃花扇”绾联。

在《桃花扇》中,作者是以侯、李的离合之情作为全剧的中心线索,来开展对南明一代兴亡的描写。而在爱情这个中心线索中,则又是以扇子作为中心来贯穿各个故事情节的。这也体现了全剧最大的特色,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戏剧结构。(P189)

通观整部剧作,可以说贯穿全剧的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即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可以说暗线是根本性的,是文章的“主脑”,明线是显现的,最终是为暗线服务的。而作者巧妙地借“离合之情”这条明线贯穿于整个剧作中,以此为作者所要表达的“兴亡之感”这条暗线服务。在此基础上,作者的艺术创作、人物塑造等都为此中心服务。

如何实现戏曲振兴?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然,在快节奏的今天,中国戏曲日益衰落。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戏曲的振兴?

一、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因此,要实现戏曲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并从中汲取营养。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现戏曲艺术新风貌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关键是创新创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

1.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新剧本

剧本剧本, 一剧之本, 剧本创作不繁荣, 何来演出的大繁荣, 戏曲史上, 元杂剧曾煊赫一时, 后来却销声匿迹了。虽然, 元杂剧的衰亡与政治中心的南移有很大关系, 但与后期元杂剧作者逐渐脱离现实, 多写风花雪月, 少写人民疾苦; 只注意声腔韵调的推敲, 而不重视表现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之下, 南戏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艺术表现上观众都倍感亲切, 久而久之, 元杂剧也就不得不衰亡下去。

今天, 剧作者置身于当今飞速发展、新人辈出的时代, 有的是金戈铁马的内容及叱咤风云的人物, 问题是如何去表现它, 虽然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应当是相同的, 这就是更新观念, 勇于创新, 戏曲不应再满足于叙述一个较为表层的喜怒哀乐的故事, 表达一个既定的概念, 应当跳出“公子落难”、“花园私会”、“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这种模式。应当从哲理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开掘, 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从而做到深刻地反映生活的真实, 使之适应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思维习惯及审美要求。

国家文化部门应鼓励广大剧作者应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活中去,熟悉生活, 了解人民, 积累素材, 激发灵感, 努力创作出雅俗共赏, 为群众喜闻乐见, 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2.创造与时代同步的新程式

戏曲要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非得从理论到表演实践上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可,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 要总结出一整套中国戏曲的表演理论, 过去较多地研究过斯坦尼, 现在则应研究布莱希特, 特别应研究关汉卿、汤显祖、魏良辅、谭鑫培、梅兰芳, 只有对我国戏曲的艺术体系、艺术规律及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才能保持戏曲的中国特色和民族化, 唯其有自己的特色, 始可以言戏曲的振兴,方能言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3.是创造与时代合拍的新声腔

戏曲史上, 一个剧种的发展历史, 包含着唱腔的不断革新, 剧种的兴替, 也和唱腔的更新有着密切关系。往往一种声腔衰落, 另一种声腔起而代之。南曲兴起代替了风靡一时的北曲, 就是因为时世推移, 旧时的听众已为一班新听众取代的缘故。这些新听众已不习惯北方声腔, 而要求适合于他们的南方声腔。于是海盐、余姚、戈阳、昆山等腔应运而生。而昆腔因为出了魏良辅等一批革新家, 他们认真学习和继承了北曲的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演唱技巧, 并把它移用在昆曲的演唱技巧上, 大大提高了昆曲的演唱艺术性, 从而使昆曲胜过诸腔, 在数百年中领袖一代曲坛。因此, 明朝剧评家王骥德曾有“戏曲声腔三十年一变”之说。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4.是建设一支与时代齐步前进的新队伍

戏曲振兴, 要出好戏, 出人才。然而现行剧团体制, 弊端甚多, 团长即令有志改革, 也奈之莫何, 且人事、财政、物价、税收等部门, 诸多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有如重峦迭嶂, 令人望而却步, 正是“家规太多, 媳妇难为” , 如此种种, 新人从何而出?好戏又从何产生?面对市场经济体制, 应当像办体育那样, 发挥政府、社会、集体几个积极性来办好剧团和戏曲院校, 建立一种可靠的稳定的经费来源机制和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 为戏曲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 要大力发展业余戏剧组织, 扩大戏剧后备军, 为戏剧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5.是找准戏曲振兴的主阵地

勿庸讳言, 当前戏曲界存在着比较低落的状况, 具体表现为戏曲没有观众, 换言之, 青年人不爱戏曲。有资料显示,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 较稳定的( 指可购票看戏的) 京剧观众不超过三千人。青年人为什么会不爱戏曲, 回答是结构不紧凑, 舞姿、唱腔不新鲜等等。其实, 青年人并不是不爱载歌载舞、象征写意、虚拟表演以及民族地方特色。恰恰相反, 通俗音乐、歌舞晚会正以载歌载舞的新趋势唤起青年人的狂热。可以说, 青年人不爱戏曲的实质是新时代审美理想与戏曲外在美感陈旧的矛盾。因此, 必须将戏曲与现代化融合起来, 继承发扬戏曲内在美学规律, 大胆更新戏曲外在具体形态, 赋予戏曲艺术新时代的美感。以求得青年人的认同和参与。因为, 戏曲的繁荣和发展需有大批的观众, 而这大批的观众就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一代。至此可以说, 戏曲振兴的主阵地在校园, 戏曲振兴的希望在下一代身上。

总之, 从歌舞、滑稽戏和说唱发展起来, 经过不断融合渗透变化而成的中国戏曲, 走过十分曲折的道路, 经由南戏、杂剧而传奇, 而地方戏的更迭, 南北曲的争胜, 四大声腔的兴起, 花雅的分野, 徽汉的合流, 板腔体音乐结构的诞生, 直至今日方言迥异的各种地方戏, 少数民族戏曲, 这种种变化, 无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戏曲振兴之路,必须传承文化,立足改革与创新。

《长恨歌》与《长生殿》的异同分析

(一)《长恨歌》与《长生殿》的相同点

1、选材相似

从两者的文学创作的选材来看,两者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根据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传说,来进行改编和创作。从杨贵妃进宫成为寿王妃,到唐明皇与杨贵妃共浴华清池,再到杨氏家族在朝廷中占据垄断地位。最后安禄山造反,郭子仪平乱,杨贵妃魂断马嵬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庭相遇等等桥段。这些故事发展的脉络在两者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2、立场相似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无论是何种题材或者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基本点就是作者的创作立场。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在历史的史书记载中的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两者的爱情值得歌颂。也有的认为,杨贵妃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的衰败有着很大的关联。无独有偶,白居易与洪昇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予以了同情与支持。这种抛却所谓的政治因素,而单独从爱情的本质出发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学作品创作的初衷与价值。

3、创作手法相似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会根据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而将其进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流派的划分。在现实主义流派中,其在语言形式的表达及文学情节的设计等层面,更多的是从基本的现实出发,语言朴素有力。在浪漫主义流派中,作者的语言比较华丽,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白居易与洪昇,在进行各自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时,都使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作品的前半部分,通过现实语言的平铺直叙,来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发展轨迹。在作品的后半部分,通过浪漫的想象与夸张,借助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的情节来丰富作品的故事内容,从而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归宿画上一个颇为完美的结局。

(二)《长恨歌》与《长生殿》的不同点

1、体裁不同

在进行同一题材的文学创作中,白居易和洪昇所用的体裁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是用唐诗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后者则是用昆曲的方式来进行演绎。因为所属的体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诗歌注重的是语言的整体节奏。昆曲则比较强调其语言表达中的韵律。在洪昇所创作的《长生殿》中,词与曲要相得益彰。只有互相鼎力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气应用的曲艺魅力。

2、创作背景不同

白居易所创作的《长恨歌》的时期,大唐王朝已经从鼎盛时期,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败与分裂。基于此,白居易在创作中,带有一定的以古喻今的用意。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一典故,来提醒当朝的统治者要吸取历史发展的教训,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在洪昇创作《长生殿》时,清军已经入关,并且建立了大清王朝,但是,明朝灭亡的阴影依然停留在很多人的心中。基于此,洪昇进行的《长生殿》的创作中,从故事的情节中夹杂了安禄山胡人的野蛮与残暴,从侧面折射出了对清军入主中原的不满。在这样不同的创作背景下,两个不同的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指向性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主题侧重点不同

从宏观上来看,白居易与洪昇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基本立场是比较趋同的。但是,在作品的具体创作阶段,两者的主题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表现在对爱情的颂扬,后者则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这一悲剧的现实启发。也就是说,在洪昇的《长生殿》中,借古喻今的成分与色彩显得更为浓烈一些。特别是,由于《长生殿》的整体篇幅要比《长恨歌》长,所以在细节的描述与呈现方面则表现的更为具体。这种具体层面的描写会进一步突出作品的主题使其更显舞台艺术的张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篇幅上来看,《长生殿》为了从结构上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在一些语言与情节上进行了一定的不必要的延伸。这对作品结构的紧凑程度构成了一定的不利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白居易与洪昇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都进行了一定的包装与渲染。这种渲染是基于一定的艺术表达的需要,其所展现出来的主题及背景层面的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内容。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白居易》与《长恨歌》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赏鉴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生殿》《梧桐雨》异同

在元杂剧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即是白朴的《梧桐雨》。而在清代,被称为戏曲高峰之一的是洪昇的《长生殿》。两剧均取材于李杨爱情故事,且同为历史剧,同样带有深沉的兴亡之感,但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歌颂李杨之恋,并阐释“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一、创作意图同中有异(主题思想:批判与歌颂)

《梧桐雨》采用末本形式将唐明皇作为主人公,这与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要描写一部以爱情故事为内容的政治剧。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是为了揭示这种爱情造成的国乱妃亡的严重后果。以此婉转地表明自己感慨兴亡,以示惩戒的创作意图。

洪异在“例言”中表示其创作《长生殿》是因为“专写钗盒情缘”从“专”字可以判断出《长生殿》的主题是抒写李杨爱情,同时作者坦言,此剧也含有“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的目的,这与白朴的意图相似。剧中寄寓着劝诫思想,这两方面在剧中并存。即《长生殿》是以李杨“钗盒情缘”为主,同时寓有“垂戒来世”之意的历史剧。剧中杨贵妃是一个美丽,温和的女性。洪异舍弃了《梧桐雨》中安禄山与贵妃的私情。赋予李杨这两个形象许多美好的东西,把他们的爱情写成一种真正的爱情。

两剧主题一个偏向于政治,一个偏向于言情。

二、人物形象:鄙薄与讴歌

在这两部戏曲中,杨贵妃与唐玄宗都是作者极力渲染的人物,尤其是杨贵妃。白朴将杨贵妃塑造成反面人物,为主题“因歌舞,坏江山”服务,将杨贵妃置于祸国殃民的位置上。在白朴笔下,杨贵妃是一个淫乱放荡、用情不专而又心怀妒忌的风尘女子。比如第一出“月下乞巧”,作者认为杨贵妃只是因不能和安禄山私会而忧虑,全无贞洁观念。她并非只钟情于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享乐,她与安禄山偷情;因为担心自己与安禄山的丑事暴露,她陷害梅妃。至于安禄山谋反,也是为了夺取杨贵妃。这就大大强化了杨贵妃的反面形象。在马嵬兵变时,杨贵妃并未达到献身救君的境界,而唐明皇也只是一个为求生而舍弃宠妃的无能之辈。

白朴笔下的唐玄宗对杨玉环的迷恋只是出于自身的欲望。作者描写了他堕落腐朽,纵情声色,骄傲自满,养虎为患,最终招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相较于白朴,洪昇在《长生殿》中则重在突出李扬的坚贞爱情。因此一开始就把杨玉环塑造得比较完美。作者从正面刻画杨贵妃,写她出身于清白之家,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子。她嫉妒梅妃、虢国夫人只是为了能独享唐玄宗的情爱。

作者站在对杨贵妃赞赏的角度来讴歌李扬爱情的。王季思先生曾指出:“他推翻了那个被奉为正统史观的‘女人亡国论’,采取了一个全新的主题。《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是一个外貌艳丽,而情操美好的女性,不是一个淫邪的妖妇。”杨贵妃的真挚情感感动了唐玄宗,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因此杨贵妃殒命于马嵬坡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是真切感人的。二人之间的感情是纯洁真诚的,作者在创作时没有掺入任何亵渎矫饰的成分。

三、故事情节的不同

《梧桐雨》写李杨爱情由发展,相识到毁灭的过程。马鬼事变是李杨爱情的终结篇,他们的爱情在“乞巧”、“密誓”时己经达到了高潮,写实大于写虚。

《长生殿》中马鬼赐死却不是李杨爱情的终结,而是他们从人间爱情向人仙之恋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采用虚实参半的结构。剧情分两部分。第二十六出之前是剧本的前半部分,写李杨由相识,热爱到毁灭的过程。从二十六出开始,剧情进入后半部分,写杨玉环死后,李隆基的思念,魂游月宫,和她再次相会,永结为伉俪。上半部分细致描写李杨爱情的逐步发展,这同《梧桐雨》相似。但在下半部分中,他充分扩展了虚幻的成分,借神仙幻境,使李杨得到团圆。洪异要表现的是能战胜死亡的真爱。经过马鬼事变后,李杨爱情所带有的政治局限性逐渐消失,爱情表现为一种精神的追求。

四、结局上的差别

马鬼赐死是《梧桐雨》中李杨爱情的终结。《梧桐雨》较之《长生殿》悲剧性更彻底。在哀婉的歌声中作结,将悲剧气氛推向顶点,余音绕梁,令人震撼。在元杂剧中十分罕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为“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作品寄寓了白朴的国破家亡之恨。

洪异重新演绎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沿袭了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但有所改变。洪异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读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这表明他虽为感动,但并不满其过于感伤,于是改变故事悲剧结局,让李杨“败而能悔”,“死生仙鬼都经遍,直做王宫并蒂莲”,最终李杨爱情发展到了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的境界,实现了团圆。因此也被前人称为“热闹的《牡丹亭》”。

总之,《长生殿》和《梧桐雨》异曲同工地演绎了李杨爱情故事,同时又因其自身立场的不同而褒贬不一地塑造了李扬等众多的人物形象。《长生殿》被誉为“闹热的《牡丹亭》”,其艺术成就因高于同类题材的其它剧作而备受人们欢迎,《梧桐雨》则以其独有的意境而成为文坛的一朵奇葩。

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

关汉卿杂剧中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妇女形象。她们大多是以寡妇、青楼女子、婢女、大家闺秀为代表的女性群像,在她们身上具有独特鲜活的形象特征,她们生活在元代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欺压侮辱,却敢于抗争,以其勇敢和智慧的斗争,赢得最终的胜利,显示出人格美和人性光辉。

一、关汉卿笔下的四类女性形象

综观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 主要有四类:寡妇、妓女、婢女, 大家闺秀。无论是哪一类都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和典型意义。她们美丽聪明、机智大胆、意志顽强坚定, 敢于同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 并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从不屈不挠、化作鬼魂也要报仇雪恨的窦娥, 到有胆有识、美丽机变的谭记儿, 再到机智勇敢、侠义热肠的赵盼儿, 以至大胆泼辣的燕燕、敢于追求幸福的瑞兰, 等等, 她们在与地痞、流氓及官长老爷等黑恶势力的抗争中临危不乱、主动出击、节节胜利, 而对自己的亲人、姐妹、意中人则百般眷恋柔情万千, 正所谓“最是柔韧女儿心”。

关汉卿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不是单纯地悲悯与同情, 而是十分重视女性感受、女性意愿、女性欲望。同时,关汉卿在构成这些女性群像的性格上, 采用了真切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 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巧妙地将戏曲性、文学性和音乐性融合在一起, 使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磅礴饱满, 不仅蕴涵着独特的审美意味, 而且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 成为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漩涡中被压迫者的精神面貌的最真实、最本质的反映。

二、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

首先,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除大家闺秀王瑞兰,其余的女性几乎都是如此。窦娥七岁被卖为童养媳,后又是个寡妇。杜蕊娘被自己的亲娘当作摇钱树,过的是一种倚门卖笑的娼妓生活。

其次,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渔色猎艳的对象。如谭记儿,她是一个寡妇,因生的美貌,被杨衙内看中,成为恶霸渔色猎艳的对象。婢女燕燕更是直接的受害者,她自知身份低贱,只能任人欺压,即使是后来做了“二夫人”,这种冠冕堂皇的册封仍然掩盖不了燕燕被玩弄、被践踏的命运。

最后,是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的勇者,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假使驯顺的羔羊也决心以生命和恶狼决一死战,那只是因为被逼得实在无路可走了。窦娥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多重迫害使她从一个逆来顺受于命运摆布的弱者,成长为敢于面对惨淡人生、同命运决斗的勇士。那发自肺腑的呼喊和临终前的三桩誓愿,显示了她对曾经迷信过的天地鬼神的否定和誓死也要报仇冤的决心。这就是这些饱受屈辱与践踏的女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共同的特点。

三、关汉卿杂剧中女性的人格美和人性光辉

首先,关汉卿塑造的女性身上体现出了贤良孝顺,遵从封建女德的良好品质。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窦娥身上。关汉卿将窦娥塑造为封建社会里善良、贞节、孝顺的女子,她具有封建社会要求女性的一切美德。而正是这样一个处处遵从封建女德的女性,却为封建的刑罚所不容,死在了她所信奉的教条下,真是悲哀。

其次,是义薄云天,救同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自我牺牲精神。《救风尘》中的赵盼儿豪爽泼辣,急人之难。她社会经验丰富,苦劝涉世不深的宋引章不要嫁给纨绔子弟周舍。宋引章不听,婚后遭难向她求救。她不忘结拜之情,赚取了周舍的休书,其勇敢自信不让须眉,令人钦敬。

再次,是敢于反抗,勇于在同封建势力的抗争中争取自由的爱情。这一点体现在大家闺秀王瑞兰的身上。她在逃难途中与书生蒋世隆相爱,就不管身份、门第的差异而与其结婚。她的父亲硬生生地将两人分开。她回到家后怨恨父亲将她夫妻分离,在月夜对月祷告:“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教俺俩口儿早得团圆。”可见她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婚姻的渴望。最后在她的坚持斗争下,夫妻两人得以团圆。

最后,是对黑暗的封建统治强烈的控诉,体现人性的复苏与升华。在认清这是个“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是非颠倒的社会后,窦娥不仅对曾经迷信过的命运的主宰———天地的信念发生了动摇,而且还要勒令它做出反常的事来昭示她的冤枉。在平反昭雪之后,她要求父亲“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虽然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体现了她要求清平世道、公正司法的愿望,不愿再做受压迫与奴役的牺牲品,有了对人的尊严与平等的渴望。

四、关汉卿杂剧中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封建礼法、道德伦理观念在作祟。王瑞兰生活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却想要爱情的自由、婚姻的自主,就必须通过反抗来争取她的幸福。

其次,是元代社会吃人的法律制度。元代律有明文:“丈夫打杀老婆,不该偿命。”法律规定了丈夫对妻子的无上权力。所以宋引章一到周舍家,进门就被打了五十杀威棒,以后是朝打暮骂。元代妓女虽说在职业上被排位第八等,但实际上是从事被人看不起的贱业。妓女之家祖祖辈辈都应是妓女。《元典章》认为主人和奴婢有了私情,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应该定下“奴奸其主”的罪名。他们的法典中是没有奴隶说话的地位的,所以燕燕在受了小千户的欺骗后,满腹委屈和愤怒无处倾诉,只能和了眼泪往肚里咽。元法是种族歧视的大法,皇亲国戚、衙内斋郎、舍人流氓“打死人不偿命,只当房檐上揭一片瓦”。所以杨衙内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妇。

再次,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桃杌的“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反映了一个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世。像窦娥般善良的老百姓,也就只有吃苦受冤的份,如果她不是那么刚烈,而是向恶势力妥协的话,她或许会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可是这样一位勇于反抗、坚决要求司法公正、誓死也要雪冤的复仇女神,注定是不会与这污浊的世事同流合污的,这也就酿成了她的悲剧。

总之,关汉卿对女性崭新的塑造,有别于以往历代作家的作品。以往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远远不如关汉卿所塑造的丰满,有个性。关汉卿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别样的女性。使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站在我们面前。

戏剧考试

戏剧史论考试大纲

戏剧

戏剧小品音乐班考试顺序

戏剧小品音乐2班考试顺序

戏剧读后感

戏剧鉴赏

戏剧策划书

戏剧鉴赏

戏剧论文

《《戏剧》考试.doc》
《戏剧》考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