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

2020-03-02 11:24: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渡荆门送别》教案

地点:135 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二节

教者:胡梦连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教学新课

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 (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 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 (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 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 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教案1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教案.doc》
《渡荆门送别》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