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试题

2020-03-03 03:33: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豆栽培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适时打顶

对于无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在开花期摘去生长点减少营养消耗,也可以减少落花落荚,提高产量。

2.插墒期

即封垅期。是从地头目测大豆行间1.5米远以外,叶片相互交叉看不清地面的日期。

3.养分带出量

每生产100千克大豆籽粒即相应的秸秆,平均从土壤中带走氧化磷1.4千克,氧化钾1.58千克这个数值可作为平衡施肥的基本参数。

4.株高与茎粗的比值

在开花末期结荚的初期进行测定,去田间有代表性的植株,量得植株高和茎粗求其比值,以130为临界倒伏值,大于130时大豆将发生倒伏。

二.填空

1.大豆生长期间内所需氮素有三个来源,即来自(土壤氮)、(肥料氮)、(共生氮)。 根据大豆主茎长短和分枝程度、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和主茎的角度等大豆可分为(蔓生)型、丛生)型、(立扇)型和(地桩)型。

2.根据花开顺序,时间,花荚分布及着生状态、茎生长及植物形态特征、大豆结荚习性可分为(有限)结荚习性、(无限)结荚习性和(亚有限)结荚习性。

3.根据大豆籽粒的大小,可分为(大粒)(百粒重22g以上),(中粒)(百粒重15-25g以上)(小粒)(百粒重15g以下)。

4.根据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大豆可分为(高蛋白)类型(45%以上)和(高油)类型(23%)。

三,判断题

1, 大豆既能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又能利用根瘤菌固定氮素。(√)

2, 高产大豆吸收磷素营养优越于吸收氮素营养,这种优越并不是指吸氮素多,而是指吸收的磷素虽不多,但不缺。(√)

3, 磷素在大豆植株内不能移动或再度被利用。(×)

4, 大豆根瘤菌固氮更离不开磷,磷对根瘤的形成,氮的固定,氮的转化以及后来氨基酸的形成都是不可缺少的。(√)

5, 大豆的产量是通过两个生理过程形成的。一个是吸收作用,一个是光合作用。(√)

四,简答题

1,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1) 以大豆为寄生的胞囊线虫病、细菌、真菌病害容易蔓延。

(2) 危害大豆的大豆食心虫愈益繁殖。

(3) 土壤中养分(如:磷、钙)的偏消耗也会影响大豆产量。

(4) 大豆的根际及根际微生物分泌一些有毒物质抑制大豆的生长发育及根菌瘤固氮能 1

力,从而影响产量。

2.既然大都能够共生固氮,为什么种植大豆还要施加一定量的氮肥?

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每亩大都在生长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固定

6.4千克的氮,而每亩生产200千克的大所需要的氮是17.4千克,因而光靠大豆根瘤菌固氮是远不能满足大豆生长需要的。根瘤菌固氮对大豆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对根瘤菌固氮不能估计过高,所以种植大豆一定要施加一定量的氮肥。

五,简述题

1.论述防治大豆落花落荚的方法

(1) 经济勇肥,大豆施肥要抓紧好3个环节:一是种肥,亩施尿素5千克,过磷酸

钙5-10千克;而是追肥,在大豆初花期,每亩追施氮磷复合肥(二胺)5千克;三是喷肥,在大豆开花至鼓粒期喷复合肥,亩用量为75-100千克(内含尿素1%

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0.05%,硼酸0.1%)。喷肥时间为晴天下午15点以后

为宜。

(2) 科学灌水。大豆开花结荚到鼓粒期间,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初花期灌水一

次,亩灌水量40-50立方米。

(3) 及时防治大豆病虫害。

2, 试述毛豆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1) 及时间苗种苗:直播毛豆出土后,出现复叶即可间苗,淘汰弱苗、病苗和杂苗。

为放置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缺苗,通常留双株苗。

(2) 追肥:幼苗期跟菌瘤固氮能力弱,为了促进根系生长分枝,需要追氮肥,每亩

追氮肥7千克,开花期每亩追尿素5千克,同时喷施2%-3%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每亩喷50千克,连续喷2-3次。

(3) 灌水。苗期保持较低的土壤湿度,促进根系下扎,扩大吸收面积,毛豆在开花

结荚期的蓄水特性是“干花湿荚”,所以在花期水分要分少些以防治落花落荚。

坐荚后再浇水,促进荚的生长。

(4) 中耕除草。中耕一般进行2-3次,要结合中耕对豆苗进行培土,以防倒伏。

(5) 防治虫病。毛豆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和霜毒病,害虫主要有蚜虫和大豆卷叶螟,

病虫害较轻时一般不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病虫时必须注意选用高效低毒残留的

农药。

(6) 实时采收。毛豆一般在豆粒饱满,豆荚尚青绿时采收,过早采收豆粒瘦小产量

低,过迟则豆粒坚硬品质降低,不适于鲜食。采收在早晨或旁晚温度较低时进

行,可保存产品新鲜。

大豆

大豆专题报道

大豆合同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生长发育周期

大豆可行性报告

大豆种植技术

大豆种植合同

《大豆朋友》教案

大豆改良土壤

《大豆试题.doc》
大豆试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