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专题报道

2020-03-03 03:32: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科技创新结硕果大豆产业谱新篇——大英县大豆产业发展纪实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腹部,全县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4.7万,其中农业人口44.1万。耕地面积31.6万亩,其中旱地20.3万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5万吨以上。但这样一个小小的川中丘区县,却因试验、示范、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大豆种植模式,改写了南方大豆的种植历史,更是改变了人们对南方大豆仅作为小作物发展的观念。正如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盖钧镒院士等来大英县考察时的感概一样:‚‘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让我大开了眼界,我看到了中国大豆产业的振兴,简直不可思议!‛。

建县之初,该县主要旱粮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苕为主,随着近年来该模式的大力推广,至2008年,红苕已逐步退出了主要旱食作物序列,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发展的优质食用蛋白大豆。2008年全县大豆播种面积 12.27万亩,总产1.8万吨,总产值达到了5400万元。以该县为代表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大豆种植模式,由于具有省工、节本、增效、培肥地力等优点,深受老百姓喜爱,发展相当迅速,短短5年时间,该县已累计推广面积47万亩,示范带动全省年推广面积达到261.3万亩以上,成为南方大豆面积逐年增加的主要动力,且正在成为推进川中丘区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1

的一项新型实用技术。

大英县历来就有种植大豆的习惯,且种植模式多种多样,如净作、间套作和围边等。其中,净作模式以春秋大豆为主,由于与玉米、水稻、红苕等大宗粮经作物存在土地竞争,且比较效益较低,生产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瘦薄地和零散地块上,而间作模式2004年前以‚麦/玉/+豆/苕‛模式为主,占大豆面积的50%以上,但该模式大豆产量较低,大面积不足50公斤/亩,且费工费力。随着近年来农村体制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伴随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一是自然灾害特别是夏伏旱发生频繁,受自然因素影响,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二是由于种植业相对效益较低,(如种植面积较大的红薯若扣除人工成本外,几乎呈现负增长)因此农民投入相对不足,造成耕地质量日趋下降;三是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多,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2003年该县在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探索抗灾、省工、节本、增效的旱耕地耕种模式旱地新三熟‚麦/玉/豆‛为主的种植模式,为推进全县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该模式种植技术简单,小春种植小麦,6尺开厢,3尺(或2.5尺)种小麦、3尺作(或3.5尺)预留行,次年2月在预留行中栽植玉米,5月底-6月初,麦收后于小麦带种植3-4行大豆,改原‚麦/玉/苕‛或‚麦/玉/+豆/苕‛模式

为‚麦/玉/豆‛模式,实施分带轮作、连续免耕、秸秆还田、合理密植、综防病虫等技术路线。该模式自试验、示范、推广以来,与原有模式相比,一直表现出省工、节本、增效等优点。在2006年遭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该县套作大豆却喜获丰收,经田间测产,大豆最高亩产达到173.42公斤,全县平均亩产达到为115.3公斤,而‚麦/玉/苕‛平均亩产红苕700公斤。从红苕与大豆产值比较,红苕亩产值为250元,大豆亩产值为345.9元,大豆亩产值增加95.9元,加上用工的节本增效,‚麦/玉/豆‛模式亩均增加经济效益150-200元。实践证明,‚麦/玉/豆‛模式具有良好的抗旱减灾效应。此外,大豆通过根瘤进行生物固氮,达到氮素的种间促进和培肥地力的效果,既减少自身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又促进玉米、小麦等作物产量的提高。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在该县推广以来,深受老百姓喜爱,发展相当迅速,近年来,该县逐年加大对这项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使其无论是种植水平、还是种植规模均在四川省位居前列,短短5年时间,已累计推广面积47万亩,新增经济效益0.7亿元以上。200

6、2007连续两年全省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研讨会和现场会在该县召开,2007年9月又迎来第十九届全国大豆生产研讨会在大英县成功召开,更助推了该项技术的推广。2008年5月,大英县农业局参加研究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试验研

究与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模式在以该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成功推广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对大豆仅作为小作物的观念,对解决四川省常年100万吨的大豆缺口,发展现代畜牧业、满足人们对植物蛋白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在大英县推广应用效果明显,2008年该县被列为农业部大豆行业科技协作核心县之一,为此,该县在蓬莱镇幸福村和吊脚楼村集中建立了1000亩‚麦/玉/豆‛旱地新三熟模式核心展示区,在玉峰镇肖家沟村建立了50亩套作大豆高产攻关田,在种植规模和种植水平上推动全县平衡发展。尽管2008年遭受严重的冰冻灾害,推迟玉米播期导致大豆苗期受玉米隐蔽影响,生长中后期又遭遇了降雨频繁且雨量大的特殊自然灾害,导致大豆前期细弱后期普遍旺长,但通过测产,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了116公斤。为促进南方间套作大豆的发展,10月28日,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特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及栽培土壤营养岗位专家等著名专家来川考察套作大豆生产情况,在大英县召开的套作大豆测产现场会上,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蓬莱镇核心展示区大豆平均亩产123.6公斤,玉峰肖家沟村攻关田大豆平均亩产138.5公斤,最高亩产171.5公斤。今年全县‚麦/玉/豆‛模式套作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2.27万亩,实现大豆总产

1.8万吨,总产值5400万元,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0元以上。2009年该县被列为四川省‚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大豆项目实施县,以此为契机,全县计划实施‚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15万亩,同时,将着力引进、培植以大豆蛋白原料、大豆食品、大豆生物柴油等为主体的大豆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激励企业创品牌、上规模、增效益,推进全县大豆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九年一月十日

大豆

大豆试题

大豆合同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生长发育周期

大豆可行性报告

大豆种植技术

大豆种植合同

《大豆朋友》教案

大豆改良土壤

《大豆专题报道.doc》
大豆专题报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