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2020-03-02 00:36: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柞水县曹坪中学梅林海 课题名称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4课时(160分钟)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二、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谈论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

教学活动1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教学活动2

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课题名称

《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80分钟)

教学活动1

一欣赏《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课题名称

《诗词曲五首》第三课时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3课时(40分钟)

教学活动1

四、欣赏《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8、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9、。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追忆过去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题名称

《诗词曲五首》第四课时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4课时(40分钟)

教学活动1 教学活动2 教学活动3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三首。

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把酒问天不知何年

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起舞弄影情景交融

《水调月照无眠不应有恨情趣盎然 歌头》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千里婵娟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扩写。

3、选择其中一首诗词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教学反思 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语言含蓄、凝练,节奏感强。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通过朗读和背诵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诗歌又是形象思维的结晶。学诗,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特别倡导情景教学。教师要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下面我结合《瀑布》一诗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诗歌,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我搜集了许多关于瀑布的美丽图片,以其丰富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好的理解、欣赏诗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因此,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当学生读完了,我问:“同学们自己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从字里行间已经体会到了瀑布的美丽、雄壮。这是文章理解的奠基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二、品读文字,再现画面。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诗歌的画面。将古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艺术化。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范读,并且用心想象老师读到得每一处。然后回答问题“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仿佛听到了瀑布巨大的声音,看到了千丈青山,感觉到了咆哮翻腾的瀑布„„我知道接下来,我该带着学生神游在这美丽、雄壮的景色之中了。

三、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瀑布材料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1、创设情景,改变学生学习的角色。开始欣赏诗歌时,我就注意把学生“拉进来”,在教学中我多次使用“我们”。听到瀑布的声音我们什么感受,看到瀑布的全身,我们要怎样去描写等等。把学生带进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而不是以旁观者、学习者的角度去欣赏。这样更加拉进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更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准确恰当的理解诗歌。

2、感性认识,合理联想。只有想象力才能给诗歌添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张力。引导学生根据可闻所构成的感官画面进行合理的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深刻地理解诗句。比如在第一小节中,“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帮助学生在领会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我用语言创设情景:“瀑布的声音就像那一层一层的海浪,凶猛的冲上来,撞击着岸滩上的沙石,发出了巨大的声音。哄„„哗„„”随着我声音的感染,与手势的配合,学生仿佛已经感受到了瀑布响亮的声音。继而,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真实地听听瀑布的声音,并且让学生听后思考“你觉得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学生充分的展开了想象。有的说瀑布的声音想一车石头滚下山,有的说瀑布的声音想万马奔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思维、积累了词汇、理解了诗句,而且再现了美、感受到了美,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我说:“听到瀑布的声音,我们的心情如何?接下来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想快一点看到瀑布”。很好,我顺利的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中,远看瀑布的全身,近看瀑布的壮丽。

3、欣赏美,创造美,感性到理想的升华。欣赏是古诗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在我的不断的图片展示于意境的创设中,学生和我都陶醉在这美丽的瀑布景色之中。最后我发自肺腑的说:“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简直陶醉了,我真想说,大自然,你可真神奇啊!”还没等我的问题提出,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心情。又一个同学很入情地说:“大自然多美丽啊,我们可千万不要破坏他!”我听了很惊讶,学生能想到这里是多么难能可贵。在此,也是我们诗歌的理性升华,自然恰当的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的。

4、回忆品味,重塑诗歌。诗歌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思想情感的抒发。读者之领会其意,而难懂其神。欣赏完了《瀑布》优美的语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练习,————的瀑布。从而依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到的、欣赏到的重塑诗歌,创造艺术美。学习诗歌,教师的情感激发是尤为重要的。想打动学生那么自己首先要打动自己,想感动别人那自己先感动。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教课的时候,教师自己要充分的、深入地理解课文,用自己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要,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如此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反思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课堂实录

《诗词曲五首》复习题

25、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doc

25、《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doc》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