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案

2022-04-26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中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3.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设想

结合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吕本中《采桑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学习来体味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并把《错误》改写为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般风格的抒情散文。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过程:

由吕本中词导入。幻灯片显示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教师吟咏,饱满的感情感染了学生。

2、提问:请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词体知识确认这首词的词牌? 明确:《采桑子》。前面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时懂得《采桑子》是双调,44字。上阕四句,

7、

4、

4、7,三平韵;下阕亦四句,

7、

4、

4、7,三平韵。据此,我们推断此词的词牌为《采桑子》。下面我们来齐读这首《采桑子》,感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众生齐读。

教师解读诗歌大意:

月圆之夜,一位少妇孤枕难眠。啊,原来是丈夫外出,没有和她厮守在一起,不能与她在这江畔高楼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了。也许已半载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思夫不得,少妇便生哀怨之心。“正说反说,俱是愁痕。”(钱钟书语)读解词意,大略如此。综上,我们把此词定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幻灯片显示“思妇词”三字。 解释:在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我们感悟了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那么何为思妇词呢?在此“思妇”一词,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偏正词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们学习的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是一首新诗,其中也有思妇闺怨的句子。下面我们来齐读全诗。

二、品味全文,初步感知

1、学生读书,感情饱满,进入了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学生齐读《错误》。 幻灯片显示郑愁予《错误》

2、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字

3、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提示: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

“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4、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述这首诗隐含的故事。

提示: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春天来了,孤独寂寞的女子,想着自己心上人的到来,„„这时。。。。。。

5、请找出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明确: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其中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三、朗读课文,理解“错误”

1、提问: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幻灯片显示“美丽的错误”。

——这个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为少妇的心扉紧掩;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错过惊艳的一刹那,在少妇眼中,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从这里分析,这错误是因为女子造成的。“我”以为“我”是“归人”,所以是美丽的,便她认为“我”是过客,所以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因“我”而起,骑马走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时的寂寞心情,更知道她“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就是女子日思夜盼的“归人”。然而等我经过的时候,我只是个“过客”,路过而已,不作停留。这使女子非常失望。对她而言,马蹄声是“美丽”的,而她对我期待是“错误”的。明确:女子等待的那位游子,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2、感受类似的“错误”

提问: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明确: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四、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提问: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想像过客和思妇是如何偶然相见的?

明确:这位游子,也即过客,他从江南走过,也许就这样走了几年了。一日他突然来到这个思妇所在的小城,在傍晚的时候,走在一条青石砌成的街道,也许他这是口渴,想讨碗水喝,恰好在这位思妇的门前停下,扣打门环,惊动了正在痴情等待丈夫归来的这位思妇,就有了诗歌中的“美丽的错误”。因此“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不仅是比喻思妇心境的落寞,而且标志着诗歌中过客的行踪。

幻灯片演示如下: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

所以,标志过客的行踪的意象作为诗歌中的第三类空间意象,存在着层递关系。

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就不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位过客或游子的妻子,是否也像这位思妇一样,在痴情的等待着过客的归来呢?这位过客或游子,是否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呢?回答也是肯定的。这样的话,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 幻灯片显示“游子谣”三字。 我们曾学习过一首游子谣。 幻灯片显示《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 幻灯片显示

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 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

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 提问: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请分析两个“中国”的含义即语境义。 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作答。

明确:第一个“中国”指从地域、国籍、血统等上讲是中国的。第二个“中国”是指从情感、语言和意象等上讲是中国的。

在郑愁予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感悟到了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而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化用经典构思都是造成郑诗古典美的原因。《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写游子羁旅之苦、写思妇幽闺之怨的题材更是从《诗经》直至新诗长期沿用的传统题材;“美丽的错误”这一经典构思在温词和柳词中又可以窥见它的影子。所以,我们才会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全文总结:

《错误》这首诗歌学过之后,今后我们在自己的新诗习作中要自觉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甚至化用经典构思来成就新诗的古典美。最后提供一篇鉴赏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错误》的时空转换艺术。 幻灯片显示下文。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始、中、终三部分,作者运用时空变化,时间由长渐短,空间由大到小,情理与时空交会,写出一个倦守春闺如莲花开落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与失望,构成美丽凄婉的效果。

这首诗时空经历四次转换:首节开始,就显现出作者的才华。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暗示着过客的匆匆;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莲花的开落”含蓄地点出季节的数度变迁,暗示着女主角等待时间的漫长。 中间一节情节的发展,先把时间限定到“三月”,写“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寂寞小城,此后进一步把时间缩小到“向晚”,写“跫足不响”的街道,不揭的“春帷”、紧掩的“窗扉”,运用丰富的意象,描述离人情怀中的春闺少妇的落寞。而这春闺少妇的落寞,只是表象意义,其实作者是借少妇的落莫暗示自身飘泊落寞的情怀。

末节结句,又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伴随着这四次结构完整的时空转换,诗中主角的感情的变化也有戏剧性的转换,整首诗意境优美而深婉,谋篇合乎“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首尾贯穿,意思清晰。”的审美原则,完整地呈显出这首诗的婉约美之特色,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均衡和谐的美感。(摘自林文钦《现代诗鉴赏教学》) 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

2.根据温词、柳词、吕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像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样风格的抒情散文,至少800字。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

推荐第2篇:中外短诗五首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断章》、《错误》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教学设想

1、教材解读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通过两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错误》一诗中,诗人主要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春帏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从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般说来,诗中的“你”往往被理解为闺中怨妇的形象。

2、教学目标 (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2)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诗歌的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3、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体会小诗的意味和情趣。

(2)抓住诗歌所营造的瞬间画面和气氛,体会诗人的感情。 (3)理解“明月”“美丽的错误”等意象的含义。

二、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幻灯片显示两首当代短诗)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2、齐读交流感悟 导入话题 教师点拨: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一代人》中的“黑夜”在这里指十年浩劫给中国大地笼罩一片乌云,是社会现实的折射,“黑色的眼睛”就有了双重寓意,一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和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了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我”寻找光明,加大了“光明”与“黑夜”的差异,体现了那个时代在恶势力的挤压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的精神。“黑夜”、“黑色的眼睛”等意象成为了解读该诗的关键。

《一棵开花的树》则通过“求”“盼望”“颤”“等待”等表现抒情主人公心理的关键词语,让我们浮想联翩,“树”这个意象所代表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纤弱、柔美的她羞怯地守侯在路旁,祈祷着,激动着,渴望着,她所钟情的人会注意到她。诗人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祈求的心情、被动的等待。

3、师生互动

学生出示在课前熟读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发言解答,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再“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品读《错误》,讨论: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情境?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等意象,思妇形象。

这首诗意境优美,教师可请同学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中情境进行描绘。

(示例: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春帏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从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讨论:品味“美丽的错误”。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提供几首思妇诗加深理解,幻灯片显示)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 ——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会,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小结: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等待。

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没有。

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这美丽中蕴涵着多么深沉的悲哀呀!

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会,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7、总结:诗是诗人从心灵绿洲流淌出的甘泉,世事纷繁,尘世喧嚣,踏进泉水,心灵一片晶莹。无论古诗还是新诗,情感和意象都是鉴赏的重点,只要我们细心品读,总会获益。

三、布置作业

以“生活的误会”为主题,试写一首简短而富含意味的小诗。

推荐第3篇:中外短诗五首 教案 龙文教育

中外短诗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短诗在行文和构思上的特点。

2.感悟五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断章》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风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

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错误》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诗的主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寂寞地等待着亲人从战场归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容颜美丽如莲花,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

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结尾一段,“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使用倒装语句,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显然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

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盼望归人的心情。 《回旋舞》

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

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二、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错误》一诗中意象是怎样运用的?

这首诗中的意象新奇而独特。“莲花的开落”,喻指美丽的容颜经历过希望和失望的表情。“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天里柳絮因风起舞,无风则不舞,这个意象与亲人不归、女主人公久久等待的心情暗合。还有,傍晚时分的江南小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清冷、沉闷、没有生机,即如诗中的“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寂寞心情。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的感情表达得充分、丰满,而且使诗富有美感。

3意象叠加指的是什么?《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叠加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这首诗中的两组意象,被诗人高度个性化的直觉力量吸引、叠加,使诗歌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这使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

其实意象叠加对我们中国诗人并不新鲜。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关于练习

一、反复朗读、品味这五首诗,研讨下列问题。

1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2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3《错误》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情境?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回旋舞》中少男少女拉起手来围着大海跳舞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

5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中,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设题意图:从主题、内容、写法和某些关键语句等多方面赏析这五首短诗。 参考答案:

1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

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2诗中的“风雨”应该是一个比喻,它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现实人生的经历、磨难甚至挫折。诗人用了“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个明喻,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波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3《错误》一诗中,诗人主要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紧掩的春帷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般说来,诗中的“你”往往被理解为闺中怨妇的形象。

4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

5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二、这五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并背诵下来。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设题意图:倡导个性化阅读,积累文学名篇,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建议

一、教学这几首短诗,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比较是一个鉴别、鉴赏的过程,因为诗歌的篇幅一般较短,便于比较,应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但不要提供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

1《断章》与《在一个地铁车站》比较。《断章》一诗,据作者自己说,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句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就由此而来。《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据诗人自己说是这样创作的:一天,他从巴黎协和大街附近的一个地铁站走出时,看到一张张美丽动人的女人面庞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苦苦思索,想用诗的语言把这一美好的印象表达出来,当晚写成一首30行的诗,但不满意;半年之后把它压缩成15行的诗,仍不满意;又过了半年之后,他再次把它凝炼成现在的日本俳句似的两行诗。有趣的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一些经历却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2把《回旋舞》与保尔福尔的代表作《晓歌》(见“有关资料”)以及戴望舒的《烦忧》比较,体会首尾相接、浑然天成的特点。某一诗人的作品可能有相对统一的风格,不同诗人也可能表现出

一致的风格,这就涉及师承和流派的问题。

3把《错误》与温庭筠的词《望江南梳洗罢》比较,看看其意境是否有相似之处,从描写思妇这一主题和表现的意境来看,是不是能看出新诗与古典诗词的某种联系。

二、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

一、作者介绍

1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芦荻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3郑愁予

郑愁予,1933年生,河北人,现代诗人。少年随父至台湾。先后毕业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学,曾任职基隆港。60年代末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早期诗集包括《梦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三集合称《郑愁予诗集》)。后又有《燕人行》《雪的可能》。郑愁予的创作意象多变,音韵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4保尔·福尔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32卷之多,有名的

《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他在从1905~1914年这十年间主编《诗与散文》之前,主要是一个剧场老板、剧作家、象征主义演剧运动者。他很早就活跃于巴黎的戏剧界了。1890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征派的诗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的自然主义。在一般人认为此类戏曲不可能上演的议论纷纷之下,他终于获得了可惊异的成功。1912年,他获得了“诗王”的光荣称号。

5庞德

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曾先后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和哈密尔顿大学求学。1908年离美赴欧,在伦敦加入了以诗人叶芝为中心的一批作家、诗人的小圈子,成为意象派的一员。1914年编成《意象派诗选》第一辑。此后,帮助詹姆斯·乔伊斯发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又帮助T·S·艾略特发表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20年去巴黎,在那里结识帮助了年轻的海明威。1920年去意大利,在拉巴洛一住就是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思想极为混乱,他在罗马电台每周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策进行宣传,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战后被判犯有叛国罪而遭逮捕,关押在比萨附近的监狱中。后因被认为精神失常而住进医院,直到1958年,在一批诗人和同情者的呼吁下,对他的控告才被撤除。获释后他返回意大利,1972年病逝于威尼斯。庞德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推动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他对东方文学哲学的翻译介绍引起欧美文学界对东方的兴趣,不少后起作家在他的帮助下成为英美文学大师。

(摘自《中国小百科全书》,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二、《断章》赏析(吴思敬)

此诗之妙,尽在组织。组织者,结构也。结构绝不是仅仅解决一个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条理问题和顺序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决定系统功能的东西,不仅是系统的要素,更是系统的结构。因而整体不是等于而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把几个单一的镜头、几段简单的描写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织到一起,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创造,会有一些崭新的东西迸射出来。这些新的东西,既来自于结构的整体效应,同时也是读者在鉴赏中积极思维的结果。因为探求含义是人类意识的一项本能,让欣赏者完全不动脑筋地接受一些文字排列,是不可能的。巧妙的结构可以给读者以启发和暗示,让读者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沉、更微妙的东西。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选自《冲撞的精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三、《风雨》赏析(杨景龙)

人生多风雨,世事多**。诗中所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

诗的第1节两行极有气势。“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这场“风雨”该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骤雨啊!第2节用比喻承接,风雨中“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诗的前两节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我”对这场暴风雨的感受。既已把郊原比做大海,房舍比做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是否有沉沦灭顶之虞,而不免忧心忡忡。

看来,“年轻的舵手”还缺乏历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处变不惊的安详气度,“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都是“年轻的舵手”有待达到的人生境界。

(选自《短章小诗百首》,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四、《错误》赏析(文鹏、姜凌)

《错误》是一首情诗,追忆着大陆时期的旧情。首段是结局的倒叙,说他打江南走过,不入家门,使情人失望,她那期盼已久的容颜如莲花笑盈盈地开了,又心灰意冷地落了。把结局移至开头,避免顺叙的平淡,结构新奇。中段写女子相思、等待的情态。意中人不归,她的心中自然没有东风,也没有柳絮的飘飞。寂寞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听不到青石的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态慵懒,云鬓不整,小小的心灵也如同窗扉紧掩,春帷不揭。最后两句,又用了倒装,先说他的马蹄没停下来,再点出他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最受人称赞的奇语。听到马蹄声,女子笑脸如莲花盛开,所以“美丽”;但人过家门而不入,使莲花愁落,因

而又是“错误”。矛盾的句法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思、意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台湾现代诗歌的开创者纪弦评郑愁予的诗“长于形象的描绘,其表现手法十足的现代化”。大陆诗人流沙河补充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补充得好。此诗的句式、字词搭配虽多洋调,但诸如“江南”“莲花”“容颜”“东风”“飞絮”“向晚”“跫音”“春帷”“归人”“过客”之类的意象或词语,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并令人想起一系列古典名句的情调意境之美。此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有一种迷离怅惘的抒情氛围,颇似唐人温庭筠的词。

(选自《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五、晓歌(保尔·福尔)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不去顾虑。

在温柔的海滩上,/在晴爽的时辰,/在无邪的清晨,/哦,辽远的海啊!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不去顾虑。

海上的微风,/你的飘带的波浪啊,/你在我洁白的指间的飘带的波浪啊!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不去顾虑。

在珠母色的天上,/我的眼光追随过那闪耀着露珠的/灰色的海鸥。

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恋人了。

在无邪的清晨,/哦,辽远的海啊!/这不过是日边的低语。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这不过是日边的低语。

(戴望舒译)

六、庞德与意象派(何仲生、项晓敏)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

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另外,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再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诗歌在“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的显示中,瞬间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

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如中国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远山到近草、从天空到大地,意象鲜明,层次清晰。庞德的《致敬》:“喂,你们这派头十足的一代,/你们这极不自然的一派,/我见过渔民在太阳下野餐,/我见过他们和邋遢的家属一起,/我见过他们微笑时露出满口牙,/听过他们不文雅的大笑。/可我就是比你们有福,/他们就是比我有福,/岂不见鱼在湖里游,/压根儿没有衣服。”这里,鱼是最自由的,鱼在水中自由遨游,无拘无束,压根儿没有穿衣服;捕鱼的渔民次于鱼,他们在野外席地就餐,同邋遢的家人一起,不文雅地大笑;看着自由生活的渔民的我又等而次之,然而我却能看穿你们这“派头十足的一代”“极不自然的一派”。诗人在层次分明的对比中,对那些自诩为高贵典雅、派头十

足然而却是矫揉造作的文人,发起了挑战,主张现代诗人应当像在水中自由漫游的鱼一样,摆脱诗歌的陈规旧律而自由创作。2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喻等关系。如休姆的《码头之上》:“静静的码头之上,/半夜时分,/月亮在高高的桅杆和绳索间缠住了身,/挂在那儿,/它望上去不可企即,/其实只是个球,/孩子玩过后忘在那里。”将月亮与被孩子遗弃的气球意象叠印起来,以月亮象征现代人和现代生活,与带有修饰含义的气球意象叠加以后,及其月亮被缠绕在桅杆绳索之间,一刹那间美受亵渎,高雅遭奚落,以及现代人的忧郁惆怅、冷落孤寂的情感油然而生。再如庞德写给早年恋人的《少女》:“树进入了我的双手,/树液升上我的双臂。/树生长在我的胸中往下长,/树枝从我身上长出,/宛如臂膀。//你是树,/你是青苔,/你是紫罗兰。/你是个孩子,/而在世界看来这全是蠢话。”诗歌先以充满生机的“树”的意象,叠加和修饰“我”,后又以青苔、紫罗兰叠加和修饰“树”。显然,树的意象是少女和爱情的象征,像青苔紫罗兰一样青春美丽,像绿树一样充满生机,这一切滋润着“我”的成长和生命历程,尽管这些在世俗者看来都是些无稽的蠢话。在意象的叠加中,我们体味到了紫罗兰般少女的美丽温柔、青苔绿树般的生命张力。3意象并置: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感受。休姆说:“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不同意象并置,所引发的情感情绪已脱离了其中的某一意象含义,而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如中国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与江水的意象已经转化为除旧布新走向未来的含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表现孤独的游子远行他乡、早起晚宿的艰辛苦难。庞德作为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第二,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词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如庞德翻译李白《古风》中“惊沙乱海日”一句为:“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其中虽不免误译,但语言的简洁明快也可见一斑。再如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很多事情/全靠/一辆红色/小车/被雨淋得晶亮/傍着几只/白鸽。”简洁清新的诗行,将美国普通人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向往一目了然地传达了出来,以至诗歌被许多家庭主妇背唱吟诵。

第三,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意象派发现日本诗不押韵,中国诗通过汉学家逐字注释稿翻译,也就成了自由体诗。所以,意象派诗不讲规则,接近自由体诗。他们主张诗歌音乐性要自然,要注重事物内在的韵律、节奏。这在英语国家中起了推广自由诗的作用。

意象的生成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主观意象;其二是客观意象。意象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种创作倾向:其一为静态意象派,以艾米、奥尔丁顿、杜立特尔为代表,崇尚古典美,有浪漫派风格,创作了许多雕塑诗、风景画诗。如艾米的《环境》:“凝在枫叶上,/露珠闪闪发红,/而在

莲花中,/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秋雾》:“是一只蜻蜓还是一片枫叶,/轻轻地落在水面?”意象宁静美丽,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幅。其二是动态意象派,以庞德、叶赛宁为代表。1914年庞德发表了《漩涡》诗札,标志新创立的“漩涡派”的诞生。庞德主张在意象诗歌原则下,更强调诗歌的动感和活力,认为:“意象不是观点,而是放亮的一个节或一个团,它是我能够而且可能必须称之为漩涡的东西,通过它,思想不断地涌进涌出。”追求意向的流动性,创作上追求多意象跳跃的复杂效果。

意象派作家的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差异,但他们在创作上却形成了某些一致的倾向。无论是庞德、艾米,还是叶赛宁,意象派诗都表现一种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意象派诗短小、清新、细腻、深情。

推荐第4篇: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月夜》 作品简介: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文本赏析: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作品简介: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创作背景: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文本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推荐: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孙维屏《中国新诗名作赏读》: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本诗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有人评李金发和戴望舒时,称戴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远远高于李。从《口占》一诗所具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味来看,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断章》 作品简介: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

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赏析: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

《风雨吟》 作者简介: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 的“郊原”, “如舟”的 “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 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 ”。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 “社会” “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一》 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与中国的渊源: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社会评价:

聂鲁达一生有三个主题:爱情、诗歌和革命。聂鲁达把这三个主题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推向堪与马丘·比丘高峰试比高的高度。他的爱情是与他的爱情诗互为一体的。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我的船长》、《爱情十四行诗一百首》,都是爱之绝唱,在全世界引起长久的回声。

人们对聂鲁达爱情诗和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更感兴趣的同时,他的《西班牙在我心中》、

《逃亡者》,以及众多反抗不公不义的诗篇,很值得怀念,即使他在涉及意识形态方面并非无可挑剔。聂鲁达的作品之所以能长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是因为他是写人民的。尤其在进入成熟期之后,他所描写的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如西班牙内战、智利人民的斗争、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等。在将政治生活转化为诗歌的过程中,他注意保持语言和形象的艺术魅力,将现实的政治内容与他所熟悉的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推荐第5篇: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4 中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五首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读《断章》、《风雨》两首诗的主旨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我们即将学习的《断章》为例,现代文学作家李健吾对《断章》的解读就不同于作者本人,并和原作者有了一番争论。

李健吾:很看重“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卞之琳对此答辩称:自己不看重“装饰”的意思,我的意思还是重于“相对”上。李健吾则回答说:“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展示此段资料)

诗无达诂,解读诗歌重在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去品读,以“美读”即多朗读从而体味诗之艺术美,只要个人的解读源自诗作文本的内涵,读者能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允许的。此外,在拥有一定的作家生平和写作背景材料时则可以“参读”方式解读诗作。

二、小组交流讨论、解读这五首短诗的主旨(十五分钟)

上一节课老师已布置同学预习,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同学们的解读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解,让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智慧,以四人小组合作方式解读这五首短诗。

由于这是班上第一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因而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以提高讨论的高效率。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思考,交流学习心得、提出疑问,相互探讨、争辩、解疑。小组长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担负起组织、协调责任。如果有同学阐述时间过长,组长须提醒其控制好时间;讨论中有争议且过于激烈时,组长需及时调控好气氛;在气氛过于沉闷时,组长应适时抛出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同学一起探究。二是做好记录整理工作。将本组所有成员的意见及最终讨论结果做个记录,以便在班上汇报本组总体讨论情况,具体包括本组共持几种观点,分述论证其观点的理由,以及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及产生的困惑、疑问。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提倡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质疑,在思想交流过程中互促互助地解疑,锻炼交流、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合作。锻炼小组长组织协调、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解读《断章》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2、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解读一

李健吾:很看重“装饰”二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藏着无限的无奈与悲哀。

解读二

卞之琳:哲理说,主、客体相对关联。

解读三

爱情说之一:相思说。将对方当风景,相互欣赏、爱慕,久久不肯离去,直到月上窗头,悄然入梦时。

爱情说之二:单恋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无意的,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他(她)是有心的。甚至连你窗前的明月都要带入梦中。正如《关睢》里的淑女“求之不得”,《蒹葭》里的伊人永远“在水一方”,只能在楼上看你,在窗外梦你。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4、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四、解读《风雨》一诗

1、小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2、明确本诗主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3、陶冶情操,积累名句

人生多风雨,世事多**。诗中所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年轻的舵手”还缺乏历练,处变不惊的安详气度、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都是“年轻的舵手”有待达到的人生境界。

板书展示有关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的诗句,陶冶情操,积累名句。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

4、集体朗读,深化理解。

5、拓展阅读:了解“芦笛”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激发学生诗歌学习探究的兴趣。

“芦笛与诗歌”专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思想家)

“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阿波里内尔(法国诗人)

《芦笛》——艾青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支芦笛,

我曾在大西洋边

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

如今

你的诗集“Alcool”是在上海的巡捕房里,

我是“犯了罪”的,

在这里

芦笛也是禁物。

我想起那支芦笛啊,

它是我对于欧罗巴的最真挚的回忆,

„„

(展示上述补充材料)

由阿波里内尔及艾青的诗我们了解到,芦笛这一事物在诗歌里成了艺术或诗歌的代名词。在许多诗人眼中,芦笛这一事物便是优美动人的诗歌,是无价之宝。《风雨》的作者取名芦荻,我虽没有深入查证诗人笔名的来历,但通过一些材料也可猜测这一笔名的得来与“芦笛”意象应有渊源。

在《芦荻诗选》自序中,诗人含混地写了这样一段:\'当大地沉默的时候,我亦沉默了,大约有二十年,我这一支小小的芦笛,没有吹出清晰嘹亮的笛声„„如前人所说,\'国家不幸,诗家不幸\',从民族的灾劫、国家灾难中,我和许多人一样,学会思考„„\'(展示)

五、课外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鉴赏诗歌(解读诗歌主旨)

1、搜集朦胧诗派和诗人顾城相关资料

2、解读顾城三首诗《一代人》、《远和近》、《小巷》并写鉴赏性小短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顾城《小巷》

第二课时:解读《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完成上节课布置课外探究题

一、解读《回旋舞》

1、理解《回旋舞》一诗的主旨,请一个小组长介绍本组讨论情况;

明确: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

2、赏析本诗的艺术形式,请一至两个同学说说他们的分析

明确:整首诗以三个假设的排比句铺排来,诗歌的主旨在重复的吟唱中不断地得到了强化。全人类不分男女、种族、肤色、国家差别,一起跳同一种舞蹈,借用法国常见的民间舞蹈,唱出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诗人希望全人类破除一切隔阂、猜忌,共同创造“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和乐观精神。末句“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手起来”呼应首句:“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手起来”,首尾相接、回环往复、浑然天成。

二、解读《在一个地铁车站》

1、

请一至两个小组长介绍本组解读情况,特别指明解读中的困惑;

2、

吴彬彬同学在预习作业中较好地阐述了个人对这首诗准确的解读,请他解说一下个人解读的过程;

吴彬彬的理解:这首诗拥有高度的个性化,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具有独特视角的画面:熙熙攘攘的人流涌动的地铁车站,突然闪现出几张妩媚的面孔,作者联想到“潮湿黝黑的树枝,花瓣”。

诗人想暗示什么呢?

许是美在瞬间消逝后的失落感;

许是身在喧嚣浮躁的城市对田园和大自然的一种向往;

许是在单调拥挤的快节奏生活中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

许是„„

3、

教师介绍个人解读情况

我的理解: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两个意象,一是幽灵般的面孔,神秘而阴深是其特点,它的这一特点或许主要来自于地下铁路这一特定环境;二是黑色枝条,冷峻是它的突出特点,印象中的地铁轨道都漆成了黑色,也许这让作者将它们想象成了自然界黑色的枝条,尽管这是在一个完全人工化的世界里。读这首诗时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想象着地铁站里,人们从车厢中蜂拥而出的场景。我所看到的是大都市里的人们,在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刻板的生活作息中,漠然地游走在城市的喧闹里。他们相互陌生,面无表情,随着车厢门的打开,幽灵般地涌现。尽管表情僵硬,但他们仍是这个钢筋水泥丛林里有血有肉的生物,在冷峻的地下车站里他们仍是美丽的,当他们群涌而出时,正如开放在轨道上的花朵。

我的疑问:为何黑色枝条是潮湿的?印象中的地铁使用的是人工空调,干燥而阴凉。不知同学对此作何感想?

4、

介绍作者本人的解释

(展示资料)

解读: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明确: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在这个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上,需要每个读者运用自己的个人智慧及经验去想象、联想,丰富这首诗的画面场景,这便使得这首短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

三、了解朦胧诗派并解读顾城的三首短诗

1、

请一个小组长介绍其整理的有关朦胧诗派的资料;

明确:从一九八○年开始,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由于他们写的诗不易读懂,因而被称为“朦胧派”。“*”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2、

请另外的小组长介绍顾城生平及对顾城三首诗的解读情况,允许多种理解,只要能够言之成理。

明确: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十二岁即辍学。放过猪,画过画,作过木匠,唯一缺少的就是正规的文学教育。在*中开始写作,80年就失去正式工作,开始漂泊生活。85年加入作协。而后数次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学活动,传播诗歌理论和中国古典文化。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92年获得德国DAAD创作年金。次年10月8日,在新西兰激流岛自杀身亡。

明确:《一代人》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远和近》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小巷》中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第三课时:解读《错误》

一、解读《错误》一诗主旨

(一)请小组长介绍本组同学解读情况;

(二)对本诗主旨的不同解读(展示)

1、我与女子为亲人关系,但我却由于某些原因过家门而不入,让等在深闺中的女子在马蹄声中激起的喜悦之情悄然而逝。

2、结合诗人身处台湾的经历,台湾人漂泊心态,期待有一天能有个定位,期盼有一天可以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但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美好愿望却落空了。

3、我是个浪子,漂游在外,三月里无意中路过江南,我的马蹄声让等在家中的女子产生了美丽的误会,以为是思念的人回归了。

二、美文赏析

(一)《错误》中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1、齐读本诗,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明确诗中所选用意象及其特点

莲花——美丽高洁的象征,以莲花的开落来形容年华飞逝,女子容颜的老去,且这一女子始终坚贞地守候着远人,满怀的深情优雅动人,其痴其美让人叹息不已。

展示徐志摩诗《沙杨娜拉》,两首诗对莲花意象的使用有相似处,都塑造出了美丽、妖柔的女子,形象感人。有些同学在写鉴赏小短文时便联想到了徐的这首诗。

沙杨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有蜜甜的忧愁--沙杨娜拉

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传统诗词里的常见意象;为什么东风会不来?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东风送来的,更何况江南的春天来得更早,春雨迷蒙的江南,丝竹优雅的江南,怎么会东风不来?那其实是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柳絮——柳与“留”谐音,又因送别时驿道两旁常有柳树,因而在传统诗歌中飘飞的“柳絮”往往暗示折柳惜别之情;柳絮是绵绵不尽的思绪,柳絮为何不飞?这与女子的心情有关,女子的心里只有心上人,容不下任何人,既然是心上人没有音讯,心上人不归,那么这心就是寂寞的,她就固守着这份寂寞。

春帷——是窗前的幔帐,幔帐不揭,营造一种层层帘幕深垂,深闺闭锁的氛围。

窗扉——窗子和门都紧紧地关着。那么她为什么不像古典诗词中那些倚楼凭栏的女子那样,走出深闺?也许是因为失望太多,心里太苦,也许是因为她的矜持、含蓄、内敛又深情。

寂寞的城——城是封闭的,是落寞的,是凄凉的;

青石街道——古朴,清幽之境;向晚意为黄昏,黄昏时的街道又给人以宁静、落寞的感觉,营造出了有些凄清的环境;

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3、齐读本诗,通过朗读再次感知诗歌的美。

4、明确本诗意境

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小城,青石,春帷,窗扉,马蹄„„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本诗优美深婉凄伤的意境。

5、分析本诗比喻修辞手法使用效果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以上这几个比喻写尽了女子的秀美、端庄、深情、含蓄、凄伤、落寞、哀婉。从对的分析中能看出她的容颜娇美,她的感情专一,她应该是从古代走来的典雅秀美、深婉含蓄、古韵犹存的女子。

教师小结:此诗的句式、字词搭配虽多洋调,但诸如“江南”“莲花”“容颜”“东风”“飞絮”“向晚”“跫音”“春帷”“归人”“过客”之类的意象或词语,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并令人想起一系列古典名句的情调意境之美。此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有一种迷离怅惘的抒情氛围,颇似唐人温庭筠的词(显示《望江南》)。

望江南(温庭筠

宋词小令)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三、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

):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愁予”之名取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词中句,从这个笔名也能窥见其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其诗表现手法很现代,但选择的意象、运用的词藻、传达的情感却多是传统的,在现代精神感受中交织着宋词元曲的遗韵,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通本诗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其诗这一鲜明的风格。台湾誉其诗《错误》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在深入赏析了本诗之后你们是否也认同这样的评语?的确,这样的赞誉并不为过,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首优美动人的诗,再次领会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哀婉、凄美的意境。

推荐第6篇:《中外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这一课上得草草,一课时就扔了。但我认为我这节课处理还是得法的。

首先,这五首中外短诗都是经典的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明白,没有必要过细的讲解。当然《断章》《错误》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一番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细品诗作。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长”“短”并不是写作的什么障碍,“长”与“短”应该是辩正的。当“长”而不能给人以美好的东西时,这“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比如我们都很喜爱的一句诗,就很短,但短得精悍。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

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

竹笋──伟力在于冒尖。

火柴──在逆境中发光。

泉──大地母亲的乳腺,日夜喷涌着“爱”的情感。

岸礁──浪的丰碑,却刻满了大海的传奇。

钟表针──追赶时间的三剑客,信念的同心圆。

蚌──同样生活在水中,有的却孕育出珍珠。

电冰箱──冷静,才不坏事。

尺子──讥笑“寸”之短小,却忘了自己也是由“寸”组成。

雪──天上发来的信笺,通知大地又是一个丰年。

灯──光明磊落,近墨不黑。

伞──迎着暴风雨开放的花。

鞋──地上的船。

开关──掌握着别人的发言权。

纤绳──无数弯曲的脊梁,拧成了直射的力量。

墨斗──专为别人画框子。

黑板──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的耕耘,必能收获丰硕成果。

轮胎──肚里虽然有气,但我仍要负载。

筷子──低头想着别人,抬头不为自己。

玫瑰──正是因为我身上有刺,人们才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和谐。

剩茶──倒掉昨日的剩茶,泡一杯今日的晨曦。

这些例子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事物。下节课我们欣赏一下学生的作品吧!

推荐第7篇: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理解并分析五首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读《断章》、《风雨》两首诗的主旨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我们即将学习的《断章》为例,现代文学作家李健吾对《断章》的解读就不同于作者本人,并和原作者有了一番争论。

李健吾:很看重“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卞之琳对此答辩称:自己不看重“装饰”的意思,我的意思还是重于“相对”上。李健吾则回答说:“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课件展示此段资料)

二、小组交流讨论、解读这五首短诗的主旨(十五分钟)

上一节课老师已布置同学预习,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同学们的解读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解,让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智慧,以四人小组合作方式解读这五首短诗。

由于这是班上第一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因而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以提高讨论的高效率。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思考,交流学习心得、提出疑问,相互探讨、争辩、解疑。小组长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担负起组织、协调责任。如果有同学阐述时间过长,组长须提醒其控制好时间;讨论中有争议且过于激烈时,组长需及时调控好气氛;在气氛过于沉闷时,组长应适时抛出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同学一起探究。二是做好记录整理工作。将本组所有成员的意见及最终讨论结果做个记录,以便在班上汇报本组总体讨论情况,具体包括本组共持几种观点,分述论证其观点的理由,以及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及产生的困惑、疑问。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提倡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质疑,在思想交流过程中互促互助地解疑,锻炼交流、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合作。锻炼小组长组织协调、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解读《断章》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2、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解读一

李健吾:很看重“装饰”二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藏着无限的无奈与悲哀。 解读二

卞之琳:哲理说,主、客体相对关联。 解读三

爱情说之一:相思说。将对方当风景,相互欣赏、爱慕,久久不肯离去,直到月上窗头,悄然入梦时。

爱情说之二:单恋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无意的,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他(她)是有心的。甚至连你窗前的明月都要带入梦中。正如《关睢》里的淑女“求之不得”,《蒹葭》里的伊人永远“在水一方”,只能在楼上看你,在窗外梦你。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4、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连环——仿卞之琳诗意(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四、解读《风雨》一诗

1、小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2、明确本诗主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3、陶冶情操,积累名句

人生多风雨,世事多**。诗中所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年轻的舵手”还缺乏历练,处变不惊的安详气度、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都是“年轻的舵手”有待达到的人生境界。 课件板书展示有关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的诗句,陶冶情操,积累名句。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游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

“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

4、集体朗读,深化理解。

5、拓展阅读:了解“芦笛”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激发学生诗歌学习探究的兴趣。“芦笛与诗歌”专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思想家) “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阿波里内尔(法国诗人) 《芦笛》——艾青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支芦笛,

我曾在大西洋边

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

如今

我是“犯了罪”的,

在这里

芦笛也是禁物。

我想起那支芦笛啊,

它是我对于欧罗巴的最真挚的回忆,

„„

(课件展示上述补充材料)

在《芦荻诗选》自序中,诗人含混地写了这样一段:'当大地沉默的时候,我亦沉默了,大约有二十年,我这一支小小的芦笛,没有吹出清晰嘹亮的笛声„„如前人所说,'国家不幸,诗家不幸',从民族的灾劫、国家灾难中,我和许多人一样,学会思考„„' (课件展示)

五、课外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鉴赏诗歌(解读诗歌主旨)

1、搜集朦胧诗派和诗人顾城相关资料

2、解读顾城三首诗《一代人》、《远和近》、《小巷》并写鉴赏性小短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 “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顾城《小巷》

第二课时:解读《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完成上节课布置课外探究题

一、解读《回旋舞》

1、理解《回旋舞》一诗的主旨,请一个小组长介绍本组讨论情况;

明确: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

2、赏析本诗的艺术形式,请一至两个同学说说他们的分析

明确:整首诗以三个假设的排比句铺排来,诗歌的主旨在重复的吟唱中不断地得到了强化。全人类不分男女、种族、肤色、国家差别,一起跳同一种舞蹈,借用法国常见的民间舞蹈,唱出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诗人希望全人类破除一切隔阂、猜忌,共同创造“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和乐观精神。末句“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手起来”呼应首句:“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手起来”,首尾相接、回环往复、浑然天成。

二、解读《在一个地铁车站》

1、请一至两个小组长介绍本组解读情况,特别指明解读中的困惑;

2、吴彬彬同学在预习作业中较好地阐述了个人对这首诗准确的解读,请他解说一下个人解读的过程;

吴彬彬的理解:这首诗拥有高度的个性化,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具有独特视角的画面:熙熙攘攘的人流涌动的地铁车站,突然闪现出几张妩媚的面孔,作者联想到“潮湿黝黑的树枝,花瓣”。 诗人想暗示什么呢?

许是美在瞬间消逝后的失落感;

许是身在喧嚣浮躁的城市对田园和大自然的一种向往; 许是在单调拥挤的快节奏生活中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 许是„„

3、教师介绍个人解读情况 我的理解: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两个意象,一是幽灵般的面孔,神秘而阴深是其特点,它的这一特点或许主要来自于地下铁路这一特定环境;二是黑色枝条,冷峻是它的突出特点,印象中的地铁轨道都漆成了黑色,也许这让作者将它们想象成了自然界黑色的枝条,尽管这是在一个完全人工化的世界里。读这首诗时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想象着地铁站里,人们从车厢中蜂拥而出的场景。我所看到的是大都市里的人们,在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刻板的生活作息中,漠然地游走在城市的喧闹里。他们相互陌生,面无表情,随着车厢门的打开,幽灵般地涌现。尽管表情僵硬,但他们仍是这个钢筋水泥丛林里有血有肉的生物,在冷峻的地下车站里他们仍是美丽的,当他们群涌而出时,正如开放在轨道上的花朵。 我的疑问:为何黑色枝条是潮湿的?印象中的地铁使用的是人工空调,干燥而阴凉。不知同学对此作何感想?

4、介绍作者本人的解释 (课件展示资料)

解读: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明确: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在这个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上,需要每个读者运用自己的个人智慧及经验去想象、联想,丰富这首诗的画面场景,这便使得这首短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

三、了解朦胧诗派并解读顾城的三首短诗

1、请一个小组长介绍其整理的有关朦胧诗派的资料;

明确:从一九八○年开始,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由于他们写的诗不易读懂,因而被称为“朦胧派”。“*”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2、请另外的小组长介绍顾城生平及对顾城三首诗的解读情况,允许多种理解,只要能够言之成理。

明确: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十二岁即辍学。放过猪,画过画,作过木匠,唯一缺少的就是正规的文学教育。在*中开始写作,80年就失去正式工作,开始漂泊生活。85年加入作协。而后数次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学活动,传播诗歌理论和中国古典文化。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92年获得德国daad创作年金。次年10月8日,在新西兰激流岛自杀身亡。 明确:《一代人》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远和近》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小巷》中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第三课时:解读《错误》

一、解读《错误》一诗主旨

(一)请小组长介绍本组同学解读情况;

(二)对本诗主旨的不同解读(课件展示)

1、我与女子为亲人关系,但我却由于某些原因过家门而不入,让等在深闺中的女子在马蹄声中激起的喜悦之情悄然而逝。

2、结合诗人身处台湾的经历,台湾人漂泊心态,期待有一天能有个定位,期盼有一天可以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但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美好愿望却落空了。

3、我是个浪子,漂游在外,三月里无意中路过江南,我的马蹄声让等在家中的女子产生了美丽的误会,以为是思念的人回归了。

二、美文赏析

(一)《错误》中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1、齐读本诗,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明确诗中所选用意象及其特点 沙杨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那一声珍重有蜜甜的忧愁--沙杨娜拉

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传统诗词里的常见意象;为什么东风会不来?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东风送来的,更何况江南的春天来得更早,春雨迷蒙的江南,丝竹优雅的江南,怎么会东风不来?那其实是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柳絮——柳与“留”谐音,又因送别时驿道两旁常有柳树,因而在传统诗歌中飘飞的“柳絮”往往暗示折柳惜别之情;柳絮是绵绵不尽的思绪,柳絮为何不飞?这与女子的心情有关,女子的心里只有心上人,容不下任何人,既然是心上人没有音讯,心上人不归,那么这心就是寂寞的,她就固守着这份寂寞。

春帷——是窗前的幔帐,幔帐不揭,营造一种层层帘幕深垂,深闺闭锁的氛围。

窗扉——窗子和门都紧紧地关着。那么她为什么不像古典诗词中那些倚楼凭栏的女子那样,走出深闺?也许是因为失望太多,心里太苦,也许是因为她的矜持、含蓄、内敛又深情。 寂寞的城——城是封闭的,是落寞的,是凄凉的;

青石街道——古朴,清幽之境;向晚意为黄昏,黄昏时的街道又给人以宁静、落寞的感觉,营造出了有些凄清的环境; 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3、齐读本诗,通过朗读再次感知诗歌的美。

4、明确本诗意境

5、分析本诗比喻修辞手法使用效果 望江南(温庭筠 宋词小令)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三、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 ):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愁予”之名取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词中句,从这个笔名也能窥见其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其诗表现手法很现代,但选择的意象、运用的词藻、传达的情感却多是传统的,在现代精神感受中交织着宋词元曲的遗韵,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通本诗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其诗这一鲜明的风格。台湾誉其诗《错误》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在深入赏析了本诗之后你们是否也认同这样的评语?的确,这样的赞誉并不为过,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首优美动人的诗,再次领会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哀婉、凄美的意境。

推荐第8篇:高中语文《中外短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中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了解一些中国新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教学重点】

1、鉴赏诗歌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就自己的理解展开充分的讨论,感悟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开想象和联想,初步体会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

二.体味诗歌中的意象,讨论并归纳总结:

1、你对《短章》的主旨如何理解?

2、《风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错误》中的“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为什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1

4、《回旋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5、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

三.认识作者和流派

1、卞之琳☆☆☆个人简历: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2、郑愁予(1933-),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正如杨牧所说:“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于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协作,形象准确,身来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十分中肯的,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华刹那》等。

3、保尔·福尔(1872-1960),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Ballades,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他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于1896年出版。后多次重版,每次都有所增益,直到1949年还有新版问世。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4、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5、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出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滴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难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6、意象派——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的抒情性,提出在“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第二,意象派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反对卖弄辞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有跳跃性。第三,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从内容看,意象派诗歌多表现一种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

四.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汉学家们的翻译和东西方学者的互访与交流大量传入西方以后,汉诗对世界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我们从英美意象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从意象派诗人所选择的《神州集》和《松花笺》等集子中,我们随时可以读到那些意象鲜明的诗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等等。中国诗歌中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法,一度成为意象派争相效仿的美学规范。如庞德的《地铁站上》一诗,被认为是标准的意象派诗例。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这些面庞

3 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在这里,那从阴暗潮湿的地铁站走出的美丽的女人的面庞,成为诗人所捕捉而着意表现的意象。这种写法,既不同于反映客观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表现主观的浪漫主义,而是一种主客观的结合,感情和理性的结合,并将这种结合借助于瞬间的意象表现出来,在面庞、树干、花瓣等形象之间,不用过多的连接词,不用太多的叙述,而是将这些意象进行直接处理,凸现意象的审美价值,这可以说是意象派诗人从中国诗中受到的最普遍而直接的影响。

英美意象派无论是主观性还是客观性意象,在经营方法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经营略同,但在经营目的上却相反,它追求意象的坚实清新与含义的单纯,反对意象的象征和朦胧。与英美意象派以零度传达视角来呈示意象、消解自我本质不同,中国古典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来经营意象。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指向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从而造成诗旨的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效应,是英美意象派诗意象坚实清新、诗旨单纯所没有的。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给予意象派的深远影响,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意象派诗人在接受中国诗的影响时也是有局限和误读的,他们对中国诗的真谛的感悟还存在着距离。中国传统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象只是表现情绪的手段;而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意象成了意象派诗歌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点,恰恰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五.整体感知,归纳总结。

1.《断章》在这首诗发表后不久,作者卞之琳和李健吾先生有过一次讨论。李健吾在一篇评卞之琳诗集《鱼目集》的文卓中谈到了它,认为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装饰”,“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卞之琳在答复的文章中说,他对“装饰”的意思并不想着重,“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几年前,他又对诗人周良沛说过同样意思的话:“《断章》无非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你把我当风景,我也把你当风景,你我的形象互换在对方的窗口与梦中。”

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不自觉都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相对关系。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情诗来读。

2.《风雨》以丰富的意象和想象力表达了自己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既有信心又有些迷惘困惑的心理。

3、《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

4 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

4、《回旋舞》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希望全世界的人携手共建和平安宁家园的美好愿望。童话般的想象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5.一个地铁车站》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是诗人的直觉,它使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发出诗歌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诗人自己说它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六.背诵自己喜欢的两首,展开想象改写《错误》。

推荐第9篇:现代短诗二首教案

13 现代短诗二首

一、课文解读

(一)《礁石》

《礁石》全诗共2节,展示了“礁石”与“巨浪”搏击的两个场面。第1节,描写“巨浪”恶狠狠地“扑”打过来,但是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巨浪”在“礁石”脚下被打成碎沫而散开。第2节,礁石虽然每一次都击退了巨浪,但自身也伤痕累累。令人起敬的是这个胜利者是那么大度,那么从容:他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把“礁石”刻画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经受大风大浪的冲击仍始终坚持自己信念的勇士的形象。他虽然是胜利者,但不狂妄、不轻薄地炫耀自己。他心胸宽广,能透过风雨看到更远的方向。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礁石”与恶势力斗争的场面,也写出了它的外形与神态,一位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全诗语言朴实,凝炼深刻,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诗人艾青的语言风格。

(二)《悬崖边的树》

《悬崖边的树》全诗共3节。第1节写一棵树被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第2节写这棵树虽然孤独寂寞,但内心依然充满希望:它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第3节写这棵树虽然被风摧残得肢体变形,但倔强的性格使它时时想要“展翅飞翔”,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敢于和不幸的命运搏斗,始终挣扎着、奋斗着、追求着的受难者的形象。

本诗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奇异的风”喻命运的不幸,以“树”来写人。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命运与人格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所有同样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礁石》

(一)教学要求

1.品味本诗凝炼深刻、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领会礁石在与风浪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乐观、自信的精神。

3.背诵全诗。

(二)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1课时。

(三)操作流程

(1)导入 板书课题、作者。 (2)感受文本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或播放随书光盘中的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

3)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礁石”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3)感悟内容 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表现了礁石虽饱受打击折磨却仍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大度、包容、自信乐观的精神。】

(1)品读第1节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豪迈的语气,读出勇往直前的感觉。 2)指名朗读,教师和学生共同作评价。 3)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1:“无休止地扑过来”———把“扑”字改成“拍”字,好吗?为什么?

问题2:这节诗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礁石”什么样的品质? 4)设问、讨论。

【明确1:不好。“扑”字更有气势,更有力度,更能表现出“浪”的凶狠。】

【明确2:这节诗写礁石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了礁石在与环境的斗争中所表现的坚强和坚定。】 (2)品读第2节 1)学生朗读第2节。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1:“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脸上和身上”改为“浑身上下”好吗?为什么?

问题2:把第3句里的“依然”改为“巍然”,表现礁石的高大和有力,好吗?为什么?

问题3:“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在搏斗中浑身负伤,但依然微笑着看着整个辽阔的海洋,为什么?显示了它怎样的精神?”

3)设问、讨论。

【明确1:原句更直观、具体地呈现了礁石受伤的严重程度。改后的句子笼统而模糊。】

【明确2:不好。“依然”紧连上句,有将受伤前后作比较的意思,更能表现礁石的坚韧。】

【明确3:它蔑视浪的扑打,坚信自己的力量。显示了它乐观、自信的精神,并说明它胸怀宽广。】 (3)指导朗读。

第1节,用沉重的语气读;第2节,用赞颂的语气读。

(1)设问:“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用句号不是更好吗?

(2)学生讨论,并分别朗读用句号结尾与用省略号结尾的句子,辨别其不同读法。

(3)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含蓄,话没有说完,能够使读者顺着“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语意展开想象,进行吟味并沉浸在对“礁石”的赞美之情里。】

背诵全诗。

《悬崖边的树》

(一)教学要求

1. 品味本诗含蓄、凝炼的语言。

2. 领悟直面磨难、坚强不屈、执着追求的勇士的形象。 3. 背诵全诗。

(二)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1课时。

(三)操作流程

(1)导入 板书课题、作者。 (2)感受文本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或播放随书光盘中的朗读录音。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诗中的语句描绘。 (3)感悟内容 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这是一个面对磨难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的受难者的形象。树的性格———“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树的形体———“它的弯曲的身体”;树的内心———“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树的追求———“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品读第1节 1)学生朗读第1节。 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你怎样理解“奇异的风”?(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3)设问、讨论。

【明确:无法弄清风的方向和源头,也无法预测它的威力。在这里具有象征性的含义。】 (1)品读第2节 1)学生朗读第2节。

2)指名朗读第2节(指导学生读好“孤独”“寂寞”“倔强”等词语,应深沉而有力)。 3)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1:“悬崖边的树”真的听到了“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2:把“显得寂寞而又倔强”里的“倔强”改为“坚强”好吗?

4)设问、讨论。

【明确1:不是的,这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悬崖边的树”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它希望有一天也能加入它们的喧哗和歌唱。】

【明确2:“坚强”是指人的性格、品质,“倔强”主要指人的脾气、个性。这里用“倔强”,便将“悬崖边的树”个性化、具体化了,更突出地表现出“悬崖边的树”面对“奇异的风”,偏不妥协、低头的个性。】 (3)品读第3节 1)学生朗读第3节。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悬崖边的树”的执着追求的情感,语气坚定,语调高亢、昂扬)。 3)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两句互相矛盾吗?“似乎”和“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设问、讨论。

【明确:不矛盾。“似乎”和“像”表明这一切都是从树的外形生发出的想象,这个想象把树的精神品格升华了。】

(1)设问:你能说说“悬崖边的树”和“礁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2)分组讨论。

(3)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两者都经受着磨难,处境都极其困难。只是悬崖边的树处境更为凶险恶劣,受到的伤害更严重,追求更显执着。】

(1)背诵全诗。 (2)抄写下列词语:

奇异

倾听

喧哗

孤独

寂寞

倔强

三、相关资料

1.艾青简介 艾青(1910 ~ 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时组织春地画会。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在《春光》杂志上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哺育过他的保姆的深情追怀。此诗因感情真挚、诗风清新,轰动了诗坛。早期作品有《那边》、《马赛》、《巴黎》、《芦笛》、《会合》等。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197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主要有:《艾青诗选》、《艾青叙事诗选》、《归来的歌》、《雪莲》、《彩色的诗》、《抒情诗一百首》、《艾青短诗选》等。 2.曾卓简介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先后任教于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

曾卓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曾卓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他的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孤苦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曾卓于2002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的临终遗言是:“我爱你们,谢谢你们”,“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我没有被打败”。

推荐第10篇:关于雨的英文短诗_《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断章》、《风雨》、《错误》

一、教学设想

1、教材解读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通过两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风雨》一诗以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这片大海的既有信心又有迷惘的复杂心情。

《错误》一诗中,诗人主要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春帏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从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般说来,诗中的“你”往往被理解为闺中怨妇的形象。

2、教学目标

(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2)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诗歌的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3、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体会小诗的意味和情趣。

(2)抓住诗歌所营造的瞬间画面和气氛,体会诗人的感情。

(3)理解“风雨”“美丽的错误”等意象的含义。

二、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幻灯片显示两首当代短诗)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2、齐读交流感悟

导入话题

教师点拨: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一代人》中的“黑夜”在这里指十年浩劫给中国大地笼罩一片乌云,是社会现实的折射,“黑色的眼睛”就有了双重寓意,一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和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了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我”寻找光明,加大了“光明”与“黑夜”的差异,体现了那个时代在恶势力的挤压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的精神。“黑夜”、“黑色的眼睛”等意象成为了解读该诗的关键。

《一棵开花的树》则通过“求”“盼望”“颤”“等待”等表现抒情主人公心理的关键词语,让我们浮想联翩,“树”这个意象所代表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纤弱、柔美的她羞怯地守侯在路旁,祈祷着,激动着,渴望着,她所钟情的人会注意到她。诗人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祈求的心情、被动的等待。

3、师生互动

(1)交流字词积累卡片(幻灯片打出)

卞氏(biàn)

跫音(qióng)

芦狄(dí)

春帷(wéi)

舵手(duò)

窗扉(fēi)

(2)学生出示在课前熟读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发言解答,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再“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5、品读《风雨》,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能读出作者在诗中传达出了什么感觉吗?这种感觉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风、雨、郊原、房舍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既有信心又有迷惘的复杂心情。

想像和比喻用得好。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雄浑奇谲。将大地卷来,如波涛汹涌,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冲击力,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风雨”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磨难、甚至挫折。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的“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人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形象的表现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波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小结:深刻的诗意往往是通过生动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加上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6、品读《错误》,讨论: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情境?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等意象,思妇形象。

这首诗意境优美,教师可请同学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中情境进行描绘。

(示例: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春帏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从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讨论:品味“美丽的错误”。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提供几首思妇诗加深理解,幻灯片显示)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

——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会,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小结: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等待。

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没有。

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这美丽中蕴涵着多么深沉的悲哀呀!

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会,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7、总结:诗是诗人从心灵绿洲流淌出的甘泉,世事纷繁,尘世喧嚣,踏进泉水,心灵一片晶莹。无论古诗还是新诗,情感和意象都是鉴赏的重点,只要我们细心品读,总会获益。

三、布置作业

选取几个意象入诗,试写一首简短而富含意味的小诗。

(松柏中学)

中外短诗五首(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想

1、

教材解读:《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这两首短诗采用了欧美近代以来诗歌创作的一些代表性的表现手法,法国象征主义和美国的意象派。

2、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不同风格的自由体诗的特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懂得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掌握借助意象来把握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4、

教学方式:比较阅读、拓展阅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大洋那一边的欧美近代诗歌,让我们在中外不同风格的诗歌海洋中“荡起双桨”吧„„

(二)解读诗歌——《回旋舞》

1、

作者简介: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32卷之多,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福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

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2、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3、

《回旋舞》中少男少女拉起手来围着大海跳舞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

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这首诗是诗人在20世纪前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的向往和平安宁的愿望。

(三)解读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

1、作者简介:美国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创始人之一,被文学史家称为“美英现代主义文学的助产士”。他主要的著作是他花了50年心血写成的长诗〈〈诗章〉〉。长诗中有许多章节以中国为题材,他特别喜欢中国诗。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2、《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小诗被公认为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读后,脑海中产生了怎样的印象?请与大家交流。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体现了意象派诗歌一贯的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

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3、深入探究:巧妙的构思可以给读者启发和暗示,让人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沉、更微妙的东西。诗中几个单一的镜头、几段简单的描写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创造。你能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出意象组合的诗句吗?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4、《断章》与《在一个地铁车站》比较。

《断章》一诗,据作者自己说,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句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就由此而来。《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据诗人自己说是这样创作的:一天,他从巴黎协和大街附近的一个地铁站走出时,看到一张张美丽动人的女人面庞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苦苦思索,想用诗的语言把这一美好的印象表达出来,当晚写成一首30行的诗,但不满意;半年之后把它压缩成15行的诗,仍不满意;又过了半年之后,他再次把它凝炼成现在的日本俳句似的两行诗。有趣的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一些经历却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课后作业

1、《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有多种译本,它的原文是“The apparition of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你们认为哪一个译本最好,也可以自己译一译,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2、运用意象分析以下几首古诗: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11篇:励志短诗

《是否》

是否你已把我遗忘 不然为何杳无音信 天各一方。

是否你已把我珍藏

不然为何微笑总在装饰我的梦 留下绮丽的幻想 是否我们有缘 只是源头水尾 难以相见 是否我们无缘

岁月留给我们的将是 愁绪萦怀寸断肝肠

《自爱》

你没有理由沮丧 为了你是秋日 彷徨

你也没有理由骄矜 为了你是春天 把头仰

秋色不如春光美 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我想我能行》

如果你认为你败了,那你就一败涂地; 如果你认为你不敢,那你就会退缩畏惧; 如果你想赢但是认为你不能, 那么毫无疑问你就会失利; 如果你认为输了,你就输了。

因为我们发现人世间,成功从一个人的意志开始, 成功是一种心态。 生活之战中,

胜利并非属于更强和更快的人 胜利者终究是认为自己能行的人。

第12篇:军训短诗

英雄梦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

或鹰击长空,大漠孤烟;或鱼翔浅底,浩瀚无边 但是,哪怕这英雄的光芒只停留一瞬 人生已未有遗憾

小小的我,心中的英雄梦是那一抹蓝 以战机为翅,与鹰同翔,嬉戏云间 沐浴金色朝阳,融进蔚蓝 划过如血夕阳,翩翩似燕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冥冥间改变 触摸不了白云,却可以感知到蓝天 只因——

军训,教官是天空中的另一种蓝,空军

离自己的英雄梦最近的21天 是高温暴晒、严格残酷的21天 烈日下,军姿、正步、打靶 身体已经脱离了意识

但是,每每看到那梦寐以求的蓝色 心中就又涌现勇气,

似乎,连不断淌下的汗水也散发出香甜 是接近梦想的幸福吧

军训结束了,一切恢复

但我心中还是留下了些许不同,原来—— 英雄的背后永远都是不懈的努力 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你就是英雄

也许我永远无法驾驶战机翱翔天空 但是,军训时,我已经成为自己的英雄 或许没有想象中潇洒豪迈 但是,依然是我人生中的闪光, 是的,英雄梦,我心中已经无憾

第13篇:徐志摩短诗

■徐志摩短诗: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 徐志摩短句:

1、曾经牵手的手指, 夜里独自合十。

2、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 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

3、如果你忘了苏醒, 那我宁愿闭上眼睛。

4、思念不需结果, 它只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5、似乎习惯了等待, 单纯地以为等待就会到来。

6、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 徐志摩短诗: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徐志摩经典语录第二季:

徐志摩经典语录: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经典语录: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经典语录:你早已成我灵魂的一部,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 我不能没有你的爱。

徐志摩经典语录: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徐志摩经典语录:爱的出发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

徐志摩经典语录: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

徐志摩经典语录: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徐志摩经典语录:我将于茫茫人海寻访我唯一灵魂的伴侣得之,我幸不得

■ 徐志摩短诗: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 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 徐志摩短诗: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 徐志摩短诗: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 徐志摩短诗: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 ,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

你说你醉的时候 ,我疼 ,疼的不能自制 ,思绪混乱 。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

太多不能 ,不如愿 ,想离开 ,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

转而 ,移情别恋 ,却太难 ,只顾心疼 ,我忘记了离开 ,

一次一次 ,已经习惯 ,习惯有你 ,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 徐志摩短诗: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

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笑我们这麼傻, 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 再期待,再失望...徐志摩短诗:

习惯 ,失眠 ,习惯寂静的夜 ,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 ,想你淡蓝的衣衫 。习惯 ,睡伴 ,习惯一个人在一个房间 ,抱着绒绒熊 ,独眠 。习惯 ,吃咸 ,习惯伤口的那把盐 ,在我心里一点点蔓延 。

习惯 ,观天 ,习惯一个人坐在爱情的井里 ,念着关于你的诗篇 。

■ 徐志摩短诗:

谁的情感 无法张扬 ,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 , 谁在夜晚 害怕腐烂 ,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 ,

先爱吧 把这一副肩膀 挡掉一点遗憾 ,先爱吧 看似一双翅膀 躲啊躲已经黑暗 , 先爱吧 人们不懂这样 一旦欲求不满 ,先爱吧 之后感伤 之后再算 ,之后再算··· ■ 徐志摩短诗:

我习惯了等待, 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 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也许,思念不需结果, 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 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

■ 徐志摩短诗:

一个人的世界 ,很安静 ,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 冷了 ,给自己加件外套 ; 饿了 ,给自己买个面包 ; 病了 ,给自己一份坚强 ; 失败了 ,给自己一个目标 ;

跌倒了 ,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是啊 ,我总是一个人 ,你从来不曾来过 , 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第14篇: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能力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情感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 独倚江楼 → 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失望 情

肠断 → 绝望

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先流

闻说 也拟 只恐 载不动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四、思考

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五、学习《渔家傲》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塞sài 嶂zhàng 浊zhuó 燕yān 羌qiāng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衡阳雁去

写景: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异) 千嶂里 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思乡、爱国、

5、思考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任务:《江城子》《破阵子》,比较三首词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猎liâ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狂 左 右 帽裘 千骑

为报┄随太守 射 看

酒酣胸(宽)胆(壮)

抒情:鬓(白) 何妨!

会挽雕弓 西北望 射天狼

★渴望被重用、爱国

5、思考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学习《破阵子》、

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â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着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①、醉里挑灯看剑

②、梦回吹角

③④、八百里 五十弦

⑤、沙场点兵

⑥⑦、马 弓

⑧⑨、了却 赢得

⑩、可怜白发生!

★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5、思考

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四、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渔家傲》:思乡、爱国★《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五、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

第15篇:古诗五首教案

《古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方法步骤大致同前。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读进行理解。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课后记

《天鹅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学生共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三问题探究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2体会天鹅们的第一次叫声。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课文的

1、2节并且思考:因为什么,天鹅会啼叫?抓重点词语理解:

寒潮突然降临中的“突然”,说明天鹅们都没有做好准备。

上冻这个词语意味着天鹅将失去食物,面临生存的危机。(出示贝加尔湖面图片) (2)师:那此时,它们的心情——(生:着急、悲伤、惊慌),指导朗读。师:谁能带着着急惊慌的心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过渡:正在众天鹅惊慌失措的时候,冰面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让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的,默读课文第3节,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1)师:你被哪些词语感动了? 生:我被“腾空而起”这个词语感动了。

师:那你能用动作演示一下吗?对啊,老天鹅是拼命往上飞,那它飞那么高,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生:老天鹅飞那么高,目的是为了使下落的力量更大一些,能快点把冰破开。 师:这里为什们把老天鹅的身体比作石头呢?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形容老天鹅下落速度快,力量大。

师:请你们试试重重扑打冰面的感受。(生用自己的拳头打在桌面上。) 师:你们现在有怎样的感受呢?生:痛、很疼„„师:是啊,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打冰面,这里可以说明老天鹅有哪些精神呢?生:奋不顾生、勇敢、坚强 板书:奋不顾身、坚强勇敢

(3)那这里的省略号又说明什么?和老师一起来读读第3小节,大家就明白了师: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它并没有飞走„„

生: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

师: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老天鹅又一次„„

生:腾空而起„„师: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得更厉害了。老天鹅再一次„„

生:腾空而起„„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所以这个省略号又写出了老天鹅有着怎样的精神呢?生:顽强和坚韧、勇于牺牲、坚持不懈 板书:坚持不懈 师:看到老天鹅这样,你担心吗?感动吗?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担心和感动,再读读第三小节。 四作业自读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课后记

贝多芬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与“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问题探究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2)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3)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师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还重造了那些已经死亡的世界,重造了音响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了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量可以相比。

师生共同为本文提炼中心思想,以此将全文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高度概括。

作业

A;听贝多芬的其它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B: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 C:课外阅读 于此相似的名人传记

课后记

第16篇:《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本课的范读视频。

2.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3.教师为学生解读关于“词”的知识。

三、解读课文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补充词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文章大意:

《渔家傲》

第17篇:词五首教案

24.《词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词的不同艺术和两大流派。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与背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五首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5.赏析: (1)梳洗罢 “女为悦己者容” 。倚楼眺望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喜悦、激动心情。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

倚楼凝望,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盼望夫归的妇女形象。一个“独”字写出了孤独落寞之情.(3)过尽千帆皆不是

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

用斜阳的含情脉脉,江水的悠悠不断,烘托离愁别恨的深长。 (5)肠断白蘋洲

表明思妇忧伤痛苦之深,充分表达了思妇愁肠寸断的强烈的相思之情。 主旨句。 6.填空

这首小词,只有二十七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

写到

;就景物而言,从

写到

,又写到

;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

以至最后

的。 7.主题

本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赏析:

(1)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点明是暮春时节。

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象征词人青春已逝。

(2)日晚倦梳头。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心灰意懒 ,表达浓重的哀愁。

(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总结上片:写眼前衰败之景。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运用比喻、夸张,化虚为实,使无形的哀愁有了重量和质感,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内心哀愁的沉重。 总结下片:写内心的愁绪。 5.主题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自己无限惆怅与感伤之情。

四、课后思考

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渔家傲》、《江城子》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渔家傲》、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塞sài 嶂zhàng 浊zhuó 燕yān 羌qiāng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5、赏析

(1)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衡阳雁去无留意——寒冷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战事吃紧; 长烟落日孤城闭——戒备森严。

(2)“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在崇山峻岭中,当烟雾升起,夕阳西下时,一座孤城紧紧关闭了城门。描绘出边塞苍茫壮阔的景象。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们什么思想感情? 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起什么作用? 描绘了边塞夜景,烘托思乡的凄凉之情。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将军征夫因有家难回,功业难成而哀伤地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主旨句。 6.主题

表现边塞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感慨.

三、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猎liè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5、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阙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

(3)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么特点? “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上片:叙事,描绘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场面。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明自己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下片:抒情,抒发了词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第三课时

教学任务:《破阵子》、比较三首词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内容导入

二、学习《破阵子》、

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è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5.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营造了什么气氛?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3)沙场秋点兵,秋有何作用? 交代季节。渲染肃杀气氛。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运用比喻,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战争的激烈。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体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 愿望。

(6)“可怜白发生”的作用

这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 6.为什么作者说这是“赋壮词”?

从所叙事之看,是写军营生活:看剑,听角声,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都极豪壮、雄健;

从所抒之情看,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上看,风格雄壮,末句变雄壮为悲壮,照应题目“赋壮词”。 7.主题

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抒发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三、比较阅读

四、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第18篇:《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

语文备课组 主备:白改敏 授课:

董丽萍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自学要求:

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分配:3课时 25《词五首》

第一课时《望江南》《武陵春》

一、自主学习自学目标:

(一)自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二)自学要求:

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三)交流感知:

1、《望江南》,选自《 》,《望江南》是 。作者 ,是 (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 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 ,济南(今属山东)人。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3、给加点线注音

倚( ) 脉脉( ) 白蘋洲( ) 舴艋( )

2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二、研读共品:学生展示(10分钟)

三、互助质疑(5分钟)

四、巩固拓展(15分钟) 理解、赏析:

(一)《望江南》

1、本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事件

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态?

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

5、由上

主时间

地点

人物

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化。是: 。

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7、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

(二)《武陵春》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2、上片中“ , ”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3、“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3、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总结提高:诗词的鉴赏方法和规律

⑴、从题目认识对象⑵、从字面读出感觉⑶、从注释破解难点 ⑷、从作者了解背景 ⑸、从原作找到根据⑹、从题干得到启示 ⑺、从首联找到特点

⑻、从尾句渗透主旨 ⑼、从景物把握情感 ⑽、从意境洞察心胸。

规律:诗、词的内容特点一般以前(景)事后情,或前事后理居多,鉴赏时要把握住作者具体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情达意。

六、检测反馈(10分钟)

(一)根据提示,写出以下写愁的诗、词句。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却

。 ——李清照《一剪梅》

(二)【中考链接,当堂测试】

1、(2007广州市中考题)《武陵春》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

2、(2007广州市中考题)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第二课时《渔家傲》《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一、自主学习

1、积累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二)自学要求:

重点: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难点:准确默写,

(三)交流感知:

1、范仲淹: (朝代) 家、家,他有“

”的旷达胸襟和

5

(一)自学目标:

理解运用。 “ ”的政治抱负。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2、《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 。

3、给加点字注音

千嶂里( ) 燕然未勒( ) 羌管( ) 擎....苍( )貂( )裘( ) 鬓微霜( ) 千骑....( ) 酒酣( )何妨( ) 谴冯唐( ) ...

二、研读共品:成果展示(10分钟)

三、互助释疑(5分钟)

四、巩固提高(15分钟)理解、赏析

(一)《渔家傲》

1、词中“ ”字直接点明了季节,“ ”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 。

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⑴ ;⑵ ;⑶ ;(4) 写出了边塞萧瑟、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

3、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的 , 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 句。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4、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 。 “ , ”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

6、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江城子》

1、上阕叙事,记叙了 的壮观场面。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3、下阕抒情,抒发 的爱国之情。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

6、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提高(10分钟)

(一)【中考链接,当堂测试】 读《渔家傲.秋思》做题

1、(09湖南衡阳市)诗歌欣赏:

⑴、对《渔家傲·秋思》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7 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⑵、根据词意,请回答下面问题(2分) 下阕

情是: 。

2、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宁夏中考题)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1—2题。(2007 四川资阳市)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自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2、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8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3、(2008四川眉山)面对失意,李白吟出“ , ”来表达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面对强敌,苏轼直抒“ ,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决心;面对生死,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表达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积累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二)自学要求:

重点: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难点:准确默写,

(三)交流感知:

1、《破阵子》选自《 》,作者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2、给加点字注音

麾下( ) 炙( ) 了却( ) 的....卢( )

3、解释

(一)自学目标:

理解运用。

9 吹角: 八百里: 麾下: 炙: 五十弦: 翻塞外声:

沙场: 霹雳: 了却:

二、研读共品:成果展示(10分钟)

三、互助释疑:纠错(5分钟)

四、巩固提高(15分钟)理解、赏析

1、上片写 生活,战前准备。首句是 写,后几句是 写。

2、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和“ ”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军队生活。“沙场秋点兵” 暗示战斗即将开始。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 的气氛,暗示战斗即将开始。

3、赏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下片写战斗场面,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 , 。” 用 修辞手法,从 觉和 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阕“ , ”遥相呼应,又回到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 的悲愤。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10 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意境开阔,豪迈和 也属于“壮词”。

五、总结提高(10分钟)

(一)【知识迁移】 请根据提示,写出你学过的爱国诗词。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

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 激越。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在这五首词中, ④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中考链接,当堂测试

1、《破阵子》词中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2、下边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用简洁的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三)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 望江南 渔家傲

秋思

温庭筠 范仲淹 江城子 武陵春 破阵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李清照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共性意见:加强朗读训练。

个性意见:夯实基础。

教学反思:体会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这些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2016年10月22日

第19篇: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张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了解律诗的文学常识

三、导入新课《野望》

(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知作者:王绩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问二: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动静结合) 提问三:作者在尾联运用了一段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提问四:试着分析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问五: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四)巩固背诵

黄鹤楼

一、导入

谈谈你了解黄鹤楼和黄鹤楼有关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

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学生自由朗读 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一: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这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二:我也喜欢这一句,因为“历历”和 “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很宁静。) (3)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5)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6)

七、八两句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小结

全诗写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巩固

第20篇:词五首教案

“美丽的错误”,一个女子一直在等待一个声音响起,那就是“达达的马蹄声”,因为这个声音也许就意味着自己心爱的人从远方回来了,每一次的“达达声”都会拽出一颗悸动的心,然而那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马背上的人只是过客,不是归人,所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就如“莲花的开落”,很凄美的故事。齐读一遍,接下来老师还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同样凄美的故事。

1、你从哪里读出了“盼望”? (独倚望江楼)

师:这个“独”字表明什么? (女子孤独寂寞)

师:这个女子一早起来就梳洗打扮,凭栏眺望,体现女子怎样的心情?(激动、满怀希望,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女子在“盼望”? (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一个“皆”字体现了什么?表现女子怎样的心理?

(没有等到自己想等的人。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 师: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一天) 哪里看出来?(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

师:从清晨到黄昏,等到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同学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呢?(失落)指名读这句,(读后请学生评价)

师: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多么凄美的画面啊,假如你是电视导演,要把这句词所表达的意境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你会怎样来表现?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注意远景、近精和特写镜头的搭配)

2、师:同学们的画面描述得很美,斜晖脉脉,江水悠悠,然而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失望之余,怨恨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

A: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白蘋洲”原是长着白蘋的水边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蘋洲作为送别地点的代词。这里的白蘋洲,也暗指过去与心上人离别的地方,)

B:理解“肠断” 《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后世用肠断比喻心中极度悲伤。

4、你还能说出用“肠断”表现悲伤诗句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师:(现在白蘋花又开了,丈夫却仍远在天涯?怎能不伤心欲绝呢?)齐读这句,注意读出这种悲怨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朝诗人、词人。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3)[了解背景]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诗中言志]表现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话题拓展] 女性主题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拟人写景 温庭筠 斜晖脉脉水悠悠 李白 人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动作描写写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神态描写些愁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欲抑先扬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喻夸张写出愁苦的沉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诗中言情]《武陵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内心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第二课时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 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肃杀之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爱国、壮志难酬

[认识诗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诗精释]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一带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而无半点留恋之意。周围边疆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充满肃杀之气。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了浓重的万里乡愁。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扬,夜深寒重,寒霜满地,引发思乡之情。将军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名句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一般耸立。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话题拓展].报国立功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风光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异曲同工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乐器 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上阙写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 抒发由打猎激发的豪情壮志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老当益壮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故希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委以重任,戍边抗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金戈铁马、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认识诗人]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豪放派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苏轼人密州知州时写的一首出猎词。

[全诗精释]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我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诗中言志]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亲射虎,看孙郎”的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持节云中,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话题拓展] 老当益壮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苏轼 鬓微霜,又何妨? 金戈铁马爱国 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辛弃疾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短诗五首教案.doc》
短诗五首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