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

2020-03-02 14:46: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厉以宁评析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层问题

张绍文

【专题名称】精神文明导刊

【专 题 号】V6

【复印期号】2003年12期

一、关于公平

公平,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家对公平曾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平均分配是公平。当然,一般条件下平均分配不是公平,但在特定条件下平均分配是公平的。举两个例子:一个城市严重干旱缺水,这时必须平均分配,不管这个人有钱没钱、有势没势,每人每天都是一桶水,这就是公平。另一个例子是发生了洪灾或大地震,给灾民发面包,每人一个。在特定环境下,这关系到人的生存权的问题,人的生存权是平等的。

第二种解释是:机会均等是公平。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出发点无差别,差别是竞赛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公平的。但这种解释有局限性。比如说,两个学生考大学,都考上了。前一个学生家住在北京,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后一个学生家住云南、贵州的贫困山村,后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肯定是前一个学生的若干倍,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机会不相同。第三种解释是:收入合理差距是公平。这个问题难在什么叫“合理”?厅长工资比处长高多少算合理?处长比科长高多少算合理?教授比副教授高多少算合理?现在只有根据历史上已形成的系数做些调整,任何经济学家解释不了什么叫收入的合理差距。

上述三种解释都有道理。那么有没有第四种解释呢?有。公平来自认同感。每个人都在一个群体生活、工作,他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小至家庭,大到家族、社区、企业、社会等等,你对这个群体认同了,就会感到公平。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现举两个例子。一家有三个孩子,当初家庭困难,第一孩子只能读到初中,后来家庭情况好转了,第二个孩子可以上大学了,再后来,家庭富裕了,第三个孩子可以出国留学,得个博士学位回来。只要三个孩子对这个家庭是认同的,对父母当时的处境是谅解的。谁也不会认为自己在家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当时只能那样。再一个例子,一家有三个男孩子或三个女孩,通常是老大穿新衣服老小穿旧衣服,但谁也不会因为这个而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到歧视。他没这种感觉,就是因为对这个家庭有认同感。

由此可见,第四种解释与前三种解释并不矛盾。由认同感联想到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要创造企业形象、企业名牌和企业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的认同感。哪个企业把职工的认同感培育出来,这个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有成绩的。认同感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关于效率

对效率的解释是经济学的又一个难题。经济学中最早出现的是生产效率概念。生产效率就是投入产出之比。有多少投入就产出多少,所以生产效率又叫投入产出效率。后来出现另一种效率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假如投入是既定的,在等同的投入下,由于配置方法的不同,产生的效率就不一样。这给许多问题带来了新认识。比如人事、组织、宣传部门,都是非生产性部门,这些部门被认为是不产生生产效率的。但从资源配置角度上讲,这些部门都

是可以产生效率的,即资源配置效率。这些部门的工作搞好了,人尽其才,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会提高效率。20世纪60年代又产生一种效率概念,叫“X”效率。“X”是一个未知数。从理论上讲,有多少投入就应该有多少产出,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发现,产出大于投入,有时候小于投入。产出大于投入的叫“X”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的叫“X”负效率。负效率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负效率来自目标不一致。把企业比喻为分子单位,把职工比喻成原子单位,分子单位是由原子单位组成。假定分子单位的目标与原子单位的目标不协调,效率就下降。比如说,企业要把一个职工分到一个电工班或瓦工班,而这个人不愿意干,他的特长爱好是绘画,那怎么办?求同存异。企业不需要那么多绘画人,但在业余时间可以为你提供方便画画,可以组织职工画展,给你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就是说,目标不一致时,求同存异。

第二,负效率来自原子单位(即员工)之间不协调,怎么办?应尽量采取和解的办法,多创造机会,让员工交流沟通,多接触,各自后退一步,海阔天宽。

第三,负效率来自个人的惰性。让个人摆脱惰性,有三个层次;一是强制原则,较高的叫激励原则,最高的叫适应原则。强制原则,指采用处罚方式;激励原则是采取奖励方式;适应原则是指:要使每一个人懂得单位的利益同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于是就会自觉地行动。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仅有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超常规的效率则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举三个例子。其一,当一个民族遭遇外来侵略时,如抗日战争期间,为什么国民有那么强的凝聚力,那么高的斗志和热情?这是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其二,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灾,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洪。解放军战士抢险,在水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这就是效率的道德基础在发挥作用。其三,移民社会的效率为什么这么高?例如,今天广东、福建一带有许多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在河南,都是历次战乱中一个家族一个家族迁徙过去的,在荒山野岭上定居下来。

公平来自认同,效率产生于两个基础,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要在培育认同感的同时,要使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发挥效率的物质技术和道德两个基础的作用。

三、道德力量调节

调节通常说有两种,一是市场调节,一是政府调节。有没有第三调节?有!就是道德力量调节。

市场、政府出现以后有了前两种调节。那么几万年以前,有市场,没有政府,人类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即使后来有了市场和政府,那么居住在荒山野岭上的人,市场调节不到,政府管理鞭长莫及,人生存下来,靠的是道德力量调节。政府出现以后,历史上出现过多少大*:农民起义、外族入侵、诸侯割据、军阀混战,过去老百姓有两句话“小乱居城,大乱

居乡”。小*时乡下人往城里跑,有城墙,有兵把守,比较安全:大*时,城里人往乡下跑,城里资源有限、断粮断水,加上水攻、火攻,攻城之后还要屠城三天,谁不怕呀,所以大*时,城里人都跑光了,跑得越偏僻越好,那时候,市场失灵了,政府瘫痪了,但人类还是延续下来了。再者,人类活动除了交易关系外,还有许多活动和关系,比如说家庭、家族、同学和同乡关系,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等,这些都属于非交易关系。这些关系怎么调节?市场不管,政府不管,这就靠道德力量调节。假如没有道德调节,人们都不讲信用,尔虞我诈,相互欺骗,市场、政府都调节不了,那社会怎么进步?经济怎么发展?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对第三种调节给予充分重视。自律是第三种调节的表现。国家公务员、企业职工、老师、学生都要自律。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对企业文化建设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宽容增效,和解增效

宽容、和解都会增加效率。中国古代是个洪水经常泛滥的国家。黄河、淮河、长江,洪水不断。为了治水,我们花费了很大力量。有的外国学者不了解中国国情,说中国古代治水只留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形成的原因很多,这里不细讲,单从治水来说,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宽容,宽才能容,堵不如疏。

疏导是一种宽容,缓流总比急流宽。由此联想到,要搞好企业,就要在认同的基础上,宽容待人。宽容的关键在疏导。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介绍经验说,企业出现困难要精简10%员工。有两个方案:一是精简10%,裁掉完事。一是从领导者做起,每人减工资10%,员工不减,共渡难关。采纳第二个方案后,凝聚了职工,调动了积极性,努力工作,结果企业第二年好转,第三年盈利,盈利后把减少的工资补发了。这说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一定要把企业内部环境搞好,这一点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宽容、和解可以增加效率,如果把力量都内耗了,单靠精简员工不能解决问题。职工之间,你怀疑他说你的坏话,他怀疑你给领导送礼,这样的企业怎么能搞好?

五、养山养水

在经济发展中,有时过于强调发展而忽略环境资源的保护。环境资源是我们与后代共同享有的,破坏了、用光了,留给后代什么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引导大家树立环境资源意识。有人说,上一代、上几代,把环境破坏了,我们怎么保护呀!我们说,上一代破坏了环境,是他们不懂环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延续他们的错误。我们把环境破坏了,后代想富也富不起来。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要转变观念。过去一直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光“靠”怎么能行,要改一个字,改靠为养,叫做“养山吃山,养水吃水”。不“养”怎么吃?现在把树都砍了,将来吃什么呀!水也是一样,由于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现在关于水的状况有三句话,叫做“北方水少了,南方水多了,全国水脏了”。因此,我们必须养山养水。怎么养?要迁徙。人住在山上,就要破坏山林。举个例子,北京最北边有个乡叫喇叭沟门乡,全乡人住山越吃越穷,环境还给破坏了。政府下决心,使他们搬迁到平原上来,盖了较大的房子,一部分自己住,一部分办家庭旅馆,结果生活变好了,环境也保护了。当地流行一句话:“愚公不要移山,应该移民”。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异地开发,保护环境资源。老住在山上,很穷,儿子讨不到老婆,就没有孙子,还怎么“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呢?广西田阳也有一个山乡,很穷,人均年收入一百多元。搬家时,全部家当就是丈夫一根扁担两个箩筐,一头是破被,一头是铁锅,后面的老婆抱个孩子。下山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种植芒果,很快就富裕起来。这说明贫困山区农民,只有异地开发,才能致富,才能保护环境资源。

六、关于精神动力

精神的动力问题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专著谈起。韦伯的观点是:资本主义为什么不在南欧、不在亚洲产生而产生于西欧呢?他认为,南欧国家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的教义中说,人都是有罪的,赎罪有两种方式:一是进修道院修行,男为修士、女为修女;二是把财产捐给教会。这两种方式均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而在中国,中国人信佛、道、儒。佛让人做好事,讲轮回报应,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来世”。道教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皇帝贵族,他们相信炼丹,讲究长生不老、享乐主义,下层信奉平均主义,享乐主义和平均主义都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至于儒家学说,核心是要人们追求读书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帮助皇帝治理天下,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这也不可能推动经济发展。韦伯接下来研究西欧,他认为那时西欧信仰新教。新教伦理是:人是上帝的仆人,是有罪的。怎么赎罪呢?人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勤俭生活,积累财富,创造事业越大,积累财富越多,说明你完成了天职,才能赎罪。韦伯认为,正是这种思想推动了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也由此产生,荷兰、英国由此发展起来。

韦伯的论述是属于单独一派,即“文化史观”,这里不去评论。韦伯提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精神动力。这个观点对人们有启发。同样的道理,企业发展需要有一种企业精神动力,没有企业精神动力就没有企业形象,没有支柱,任何事情都搞不好!

七、人力资本

资本分为两类,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指机器、厂房、生产资料;人力资本是指人的聪明才智,这种能量释放出来很难估量。古希腊时有一些奴隶身份的人赎出了自身后来成为学者、作家、商人,为什么?这些人有聪明才智,有胆量,并善于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他们的人力资本。1979年以来,中国第一批出来的企业家多数是插队下乡回城找不到工作的、农村里出来的、城里辞职下海的,甚至还有劳改释放人员,当时他们没有物质资本,他们就靠发挥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而起家的。所以我们要充分注意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中每个职工都有人力资本,就看怎样发挥作用。加入WTO的最大冲击之一,就是人力资本被外企吸引走了。怎样留住人力资本?关键是体制、机制。要对管理者、领导者、发明者实行期权奖励、知识产权入股等。不要怕这些人拿得多了,关键是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最大受益者是社会,是企业,是全体企业职工。

《读书》杂志1996年7月号上登了一篇文章,谈了两个故事。一是,春秋时代的鲁国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外出时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的,可以先垫钱赎回,再到政府报账领钱。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了奴隶,却不去报账。有人说这个人是品格高尚。孔子却批评说,这个学生错了,错在阻碍了更多奴隶恢复自由。因为你不去领钱,别人再到国外,看到有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想“我垫不垫钱赎买他呢?我垫了之后回国报不报账呢?”垫了钱不报账,就白白丢了一笔钱。去报账,就会引起别人的比较,说“某某人的品格高尚,这个人就不如他”,于是这个人就会绕道而行。另一是,有个人掉到河里快淹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奋不顾身将他救上来,被救者的家属用一头牛酬谢。有人议论说,救人虽对,但领取这样贵重的报酬就不对了,因为当时一头牛很贵。孔子说这个学生做得对,他的行为告诉别人,只要你救人,家属给的再多的奖赏也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于是就会鼓励更多的人来做这样的好事,而最大受益者却是快被淹死的人。由此可见,我们给企业管理者、发明者、专门人才股权奖励,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是社会是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发展起来了,在外留学的人回国创业了。要对企业家说,给你股权你就要,你不领,别人也不愿领,这个政策不就失效了吗?你认为给多了,你先领回去再说,明年发洪水你再捐出去嘛!只有体制、机制改了,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八、制衡和效率

有一次在下面听到这样的经验介绍,说某个企业之所以搞得好,是因为几个领导职位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什么都一个人说了算,决策快,效率高。这不是好经验。几个领导职位集于一体,没有好处,不利于企业发展。为什么?因为缺少制衡。这里有个效率和制衡的关系问题。有了制衡,虽然会使效率有所降低,但有了制衡,则可以避免最大的损失和最坏的情况的出现。因此,我们宁肯牺牲些效率也要实行制衡。所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完善,上市公司要设立独立董事,为了起制衡作用,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也不能形同虚设。这些能起到制衡作用。

一定要认识到企业领导人的功过是不对称的。当企业走向兴旺的时候,功劳归于领导层集体,因为没有领导层的同心同德,企业不可能搞好;但当企业走向衰败时,第一把手要负主要责任,因为一定是他听不进不同意见,决策失误,或排斥异己,任用亲信,刚愎自用,又没有制衡、约束,最后一定失败。^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doc》
企业文化建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