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逆反心理 访谈(推荐)

2020-03-04 01:42: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生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及影响。教育实践中, 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表扬了一个优秀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同学,反而引起一些同学“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对立情绪,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换句话说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这是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那麽,教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就一点也不起作用了;“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就不被谅解。教师的辛勤劳动,难免会事半功倍,甚至于劳而无功。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黑暗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有些甚至是带有嘻皮色彩的哗众取宠也就是老师们反映的喜欢在课上跟老师抬杠的“杠头”。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雷锋被说成是处于低层次文化素质群体中突出的“傻子”,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据我个人调查中学生对家长提到的周围同事、邻居家的同龄人学习上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反感相当的强烈,即使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也不例外,而偏偏家长最喜欢主动和孩子谈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周围同龄人的情况。而教师比较喜欢谈及的话题则是前几届学生的学习如何如何好。久而久之,激化了学生和家长老师的矛盾,有一些学生会变得固执偏激,对某些事情,比如某个老师的话简单否定,这样的学生往往心胸不够宽广,固执己见,一旦认定的事实很难自我纠正,教育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中学里,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在同学中拉帮结派被称为讲义气等种种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赞,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另外,他们对于纪律、行之有效的校规、守则等,也认为是妨碍自由发展的桎梏。那些无视纪律、我行我素的人,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五)不屑一顾。这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含蓄的表达反叛情绪的方式。表现为对同伴间流传的某些新鲜事物不报太大的好奇心,显得比较矜持自重,一副“没什么大不了,我早就知道了”的架势。因为这样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和周围同伴的惊讶好奇形成反差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且在表达新观点的同伴面前不显得无知,从内心深处抚平心理上的落差。对于家长和老师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显得比较不耐烦,特别是对有的老师空洞的形式化的教育和母亲重复的唠叨尤其反感,对这种教育往往应付,甚至消极抵抗。

(六)叛逆挑衅。中学生追求叛逆往往不是对所作的事情本身感到向往,更多的是希望事情带来的后果能让成年人吃惊。(心理访谈:母女关系紧张,孩子穿着另类,妈妈受不了,孩子却直言不讳的说是喜欢看妈妈生气的样子,故意气妈妈,看到妈妈生气自己很解气,有一种报复成功后的快感)以流行文化为例,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回忆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那个时代风行的服装发型偶像,甚至休闲、娱乐方式。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有的老师把学生的逆反心理归因为“学生脾气倔强”或是“学生思维方式有问题”,再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这个学生有毛病”,这是有偏颇的。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不能说完全是由学生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客观和主观因素,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我们不能简单的甚或是不负责任的都归因于学生认知方面和性格方面的原因,而应该全面分析,而应从多方面考虑,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方式、情境以及学生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疏导逆反心理。

(一)由老师和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逆反心理

首先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比如,在进行“勤劳简朴”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高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学生却说,“这些都是过去的陈年旧事,适当的消费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这样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压力很大,成长历程被压变了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童趣。当压力超过青少年学生的承受能力时,矛盾必然产生,就会产生出逆反行为,甚至敌视父母、教师。其次是老师和家长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三是由于 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当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会给对方加以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如:老师在教室里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家长在朋友家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老师和家长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老师和家长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二)由教育的内容和情境而引发的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出于一种生理——心理自卫本能。同样的刺激物在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对象反映性质的变化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个体对一首乐曲本来很喜欢,但是因播放的音量过大,或播放的时间无间隔的过长,也会转而不喜欢甚至反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圣诞节期间,美国到处都充斥着“铃儿响叮当”这首乐曲,几乎是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这种声音。很多美国人尤其是服务业职员,比如超市、商场、餐饮业的职员,由于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被动的听这首乐曲,所以表现为一听到这首乐曲时就烦躁,易怒,想冲出重围等。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即“好菜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演三遍另人烦”。一般的说,反复是增强引导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机械的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却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特别是在班级教育时,如果教育时间长,教育方式单一,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不做到又如何如何等,都易引起学生的超限逆反。比如 “上课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搞小动作等”等常规问题,所有的老师对会强调这个常规,同样的内容在经过语文老师的“煮”,数学老师的“蒸”,英语老师的“煎”,物理老师的“炒”,化学老师的“烹”,历史老师的“炸”,这种“天天讲,人人讲,不绝于耳”的内容,到了学生那里会是什么样呢?所以我们应该换个频率,换个方式,换个语气来说。情境逆反:对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不适宜,使对象产生的抵触心理。如课间操音乐响起,体育委员要清点人数,如果教师还有“很重要”一点内容须讲解,在这种情境下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禁果逆反:禁果逆反来源于“禁果分外甜”的观念,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传说相似,古希腊神话中的大神宙斯的侍女潘多拉由于宙斯的禁止,反而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欲望,终于不顾一切的打开了魔盒。禁果逆反也称为“潘多拉效应”。由简单而又没有说明理由的禁止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如:学生必须穿校服,必须理学生头,不准进网吧等而又不说明理由,极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主要诱因是引导的特征——简单而又无充足理由的禁止。越是禁止的,往往越容易使人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如果这件东西并不犯禁的话,也许并不会引起注意。要知道,禁止不仅必定会引起注意,而且还会使注意固定在“禁果”上,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各种假设、推测„„禁止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提示,它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未说明人们可以接受的充足理由时,人们反而会因为好奇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苹果树上挂着一个牌子“苹果不能吃,因为喷有农药”,有谁还会产生吃苹果的欲望呢? 例如,章回小说中每章结尾: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主动运用潘朵拉效应,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如,电视连续剧每集的结尾都落在最引人注意的节骨眼上,将悬念留给观众,调动起观众的好奇

心。

(三)由学生自身的原因诱发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四)错误的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中学生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五) 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三、克服与疏导逆反心理: 从老师和家长方面来讲:

(一)建立信任感。 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给青年一种信任感。同时,要充分信任青少年,聆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和青少年进行沟通,给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相应的重视,不轻视他们的观点,不嘲笑、不怀疑他们的参与精神,在相互充分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1、了解和理解学生。有些教师光顾教书 ,只盯住学生的成绩 ,眼中不见学生。有些教师和家长不但不了解、更不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某些心理和言行 ,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否定的多、肯定的少 ,缺乏对学生的宽容与赞赏 ,缺乏共同语言。这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隔膜状况 ,必然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 ,研究他们的心理,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只有理解学生 ,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关爱学生。对逆反心理 ,要找准原因 ,对症下药 ,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同时也能从学生逆反心理中找出自己在教育和管理中的不当之处 ,加以改善。

2、尊重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平等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者中有的固守师道尊严、家长威严这些落后的东西 ,高高在上 ,无视学生的情感 ,低估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时时处处以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管理学生、约束学生、塑造学生。结果是,你越居高临下 ,学生越不买账。所以 ,教育者应转变观念 ,重视人性 ,弘扬个性 ,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教师要以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学问 ,互相学习,质疑论辩 ,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 ,做学生的朋友 ,减轻学生压力 ,增强学生自信与自尊,变怕老师为爱老师 ,逆反心理自然会减轻或消除。

3、关爱学生。现在确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 ,对学生冷漠鄙视 ,动辄批评、挖苦和惩罚 ,这必然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产生。许多家长不是不关爱孩子 ,而是溺爱 ,这本身就是孩子产生不良心理的根源 ,比起教师来 ,家长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是无能为力。教师职业道德和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建立起信任、友好、亲近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逆反心理就会大减轻 ,并且便于疏导了。

4、公平与公正。“偏爱”是教育的大敌。有些教师为追求统考的好成绩和高升学率 ,把功夫都下在所谓“尖子生”身上 ,给他们以种种照顾 ,教育教学的种种措施、各种教育资源 ,多是为“尖子生”服务的。而中下等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班里如同“陪读” ,备受冷落,自尊心大受伤害。须知他 (她 )们往往是很敏感的 ,他 (她 )们看到了某些为人师者的自私和狭隘 ,无法改变老师 ,只有采取“逆反”态度。公平和公正是教师应有的基本道德 ,“身正为范” ,不公平不公正 ,如何做学生的师表 ?师生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是成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自主权、自由度,给他以人的尊重,给他以选择的机会、畅所欲言的机会、平等参与的机会。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感染力是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的以身作则所构成,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起到“以情感人”的作用。教师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衡量自己,并以教师的行为去印证,对照老师所教导的真理,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信念。同时,良好的师生交往,亦具有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心理效能。那么对老师的教育和批评就会虚心地接受,从而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5、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娇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认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可教师并未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教师"顶牛"时,教师要冷静,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一下,拖一拖,这样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焉,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另外,教师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且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二)采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般说来,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水平;二是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高原阶段”。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学习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奖惩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态度,避免学生对以后进行的类似学习活动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老师不过领路人,学问全靠自用心。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导航员。不仅要给学生以生活的自主权、自由度,也应当给他们以学习上的自主权、自由度,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如果学生整天被淹没在题海之中、压在分数之下,是极易产生逆反心理的。 此外,巧妙的运用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时也能收到比正面引导更好的效果。在班级工作中,巧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机会很多。曾记得有一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它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这是什么酒?哪个酒厂酿造”的思路上来。这比“请闻我们厂的酒”的广告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原来,这个班级在初1和初2的运动会上都没有取得好成绩,总是名列学年最后一名,所以再有这样的活动大多学生都不参加,他们说,我们根本不行,3班最厉害了,他们每项都是拿第一,我们根本比不过,就没人参加了……教师越是让学生报名,学生就越是不报,逆反心理很强。 基于这种情况,我在班会上没有动员,也没有号召,只是说为了搞好中考的体育考试,体育委员要组织分组训练,搞好训练。同学们一看不是动员报名,而是进行分组定向训练,我要求秘密的练,悄悄的进行。这一活动在不声不响中被全班同学所接受了而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每天放学后,同学们都到西大球场悄悄练习,劲头很足。根据同学们的练习情况,报名工作很快就落实了。项项报满,不缺项不漏项,我表扬了他们重在参与的精神,并多次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并将学生的成绩和去年相比,说明三 (2)班的学生会创造出奇迹来,我们要悄悄的练习,到运动会上会放一个人造卫星,.振奋3.2班同学的士气。一个差生较多的班级,一个没有自信心, 什麽活动也不想参加的集体,在这次运动会上,由于巧用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培养了每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

(三)学会移情

移情就是师生感情角色的互换。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方面。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首先,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感情,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上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因此具有移情能力的教师,应当使自己在情绪上或理智上都处于学生的地位。第二,教师又要能保持自己的身份,在感觉上意识到自己并非就是学生。在移情中建立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两个人(教师与学生)的目的、看法、情感连接起来,便于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的沟通和相融。教师在移情中要敏感而灵活地自我调度,以适应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可能面对的学生的个别性差异。

(四)及早疏导心理障碍

一个人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有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与学生密切的情感交流,敏感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密切关注学生校内外生活学习的环境及其变化,发现问题及早及时地解决,防患于未然。做学生的朋友,使师生的情感始终处在和谐的氛围之中。

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生发展和化解也无定规定法。一方面教师要善做“有情人”,与学生以诚相待,积极防范逆反心理的产生;另一方面教师面对它要一定的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遇“反”不乱,沉着应对,积极化解,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学生方面来讲:学会自我调节。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1、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地升华自我。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和不足,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既要看到自己不断成熟,又要看到自己尚且幼稚,老师和父母毕竟在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要比我们丰富,他们的教导总体来讲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是有利于我们成长的,尽管可能有时在某些方面不很准确,但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应该认真地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从他们身上获取充分的营养,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2、作为学生、子女应理解父母。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 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中学生应当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作法,不逆反。

3、要把自尊心引向积极的方向。逆反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但有的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把握不当可能会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个极端是形成自我中心,偏执自负;另一个极端是自抛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两个极端都是逆反负效应的表现,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应该表现为自立自强,自重自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青少年学生应该把自尊心向着这一积极的方向发展,把逆反的负效

应转化为正效应.

结语:八十年代,有一句名言曾经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这就是“理解万岁”。的确,人与人之间只要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什么矛盾、隔阂都会迎刃而解。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矫正

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生访谈提纲)

学生访谈记录

学生访谈记录

学生访谈提纲

学生访谈感受

学生访谈记录

访谈学生提纲

《学生逆反心理 访谈(推荐).doc》
学生逆反心理 访谈(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