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音乐教案[全文]

2020-03-02 09:21: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课 祖国、妈妈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2、能认真听赏童声合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并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3、能了解并初步掌握“v”的发声口型。

二、课时安排: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1、听赏歌曲。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感情等。

2、朗读歌词。播放伴奏带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对他*的真挚情感。

3、学唱旋律。采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唱旋律。首先让学生听旋律,数音乐旋律34 56 | 5 1 |出现的次数,然后根据乐句特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每个乐句

1、2小节与

3、4小节的接龙视唱。

4、学唱歌词。在旋律与歌词都已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跟着琴唱歌词,个别不够准确的地方在纠正。

二、听赏童声合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

1、认真聆听歌曲。

2、说一说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让学生画一画歌曲中“绿水映青山”、“绿叶捧红花”、“小鸟睡在绿树上”、“苗苗长在大地间”的景象。

4、在次听赏并轻声跟唱歌曲。

三、音乐活动:唱一唱v

1、让学生说一说对“鱼”的种类和喜爱等。

2、引导学生掌握元音“v”的发声口型,要求声音集中、统一,逐步建立起高位置的歌唱意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白了“祖国就象妈妈一样”的道理。

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学会唱歌曲,并很自然地接受了“祖国就象妈妈一样”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唱《牧童谣》并为之伴奏。

1、学生跟碟唱谱。

2、学生跟碟唱词。

二、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记: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兴趣很高。

第二课 春来了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听赏活动,能感受到《杜鹃圆舞曲》的不同情绪,并能用不同标志区分不同乐段。

2、能学会演唱歌曲《春来了》。

3、能参加并学会演唱二部轮唱《两只老虎》。 课时安排: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赏《杜鹃圆舞曲》及学唱歌曲《春来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寻找春天、歌唱春天”的环节中,感受3/4拍子的特点。激发学生欢快、愉悦的情感,并大胆参与表现。

教学难点:

1、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2、用欢快、愉悦的情感演唱《春来了》。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挂图、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寻找春天”——听赏《杜鹃圆舞曲》

1、导入 (1)律动:学生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高兴地走进教室。 (2)师:小朋友,春天在翠绿的山林里,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春天也在我们的耳朵里,你们听、、、、、、

2、听赏《杜鹃圆舞曲》第一段音乐主题

听一听: (1)聆听第一段音乐主题。 (2)提问:小朋友,你们在音乐里听到了什么?

说一说: (1)启发学生:“大家在音乐里听到了什么情景?”

(2)说一说小杜鹃唱歌的情景。

学一学: 用不同的节奏学一学小杜鹃不同的叫声。 唱一唱: 用小杜鹃“布谷”的叫声摸唱第一段音乐主题。

3、听赏《杜鹃圆舞曲》第二段音乐主题

听一听: (1)聆听第二段音乐主题 (2)提问:小朋友,你们在音乐中听出小杜鹃在做什么? (3)听音乐想象。

说一说: (1)启发学生:“从音乐中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2)鼓励学生把想象到的情景说出来。

跳一跳: 随着音乐,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情景,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讲一讲: (1)介绍圆舞曲的特点。(3/4拍,圆舞曲)

(2)学小杜鹃跳圆舞曲。

二、小结。

第二课时

“歌唱春天”——学唱《春来了》

1、导入 师:小杜鹃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2、听:听赏《春来了》

3、说: (1)想象春天的情景。 (2)看到春天有什么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唱: (1)摸唱音名(用la\lu\ha„„模唱歌曲旋律)。 要求:用轻快、活泼的声音随旋律模唱。 (2)唱歌词 (3)演唱《春来了》

5、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后记: 学生已掌握圆舞曲的特点,在歌唱《春来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二部轮唱《两只老虎》,并做“老虎回山洞”的游戏。 教学重点:学习二部轮唱(奏)法。 教学难点:声部之间的对应与和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 学生听《动物之歌》边律动边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导入情景。

二、导学

1、情景导入 师:踏着欢快的乐曲,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小动物们都来欢迎我们。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出来欢迎我们的是谁呢?(播放多媒体课件)

(1)观看森林动物,聆听动物的叫声或脚步声,并进行模仿。 老虎的吼声:2/4 x:|| 小鸡的叫声:2/4 xx xx :|| (2)学生用击拍和声音进行模仿,组合成“森林之声”。 2/4 x| x x | x x | xx xx | xx xx | x|| (3)用上面的节奏,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节奏卡农。 师:突然,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让我们来看一看,听一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播放课件) 画面:由暗变亮,太阳慢慢升起来,各种动物从睡梦中苏醒,两只老虎从背景中慢慢推出,并播放歌曲《两只老虎》。 师:发生了什么怪事?

生:来了一只没有耳朵和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 师:会唱这首歌吗?

2、熟悉歌曲

三、掌握

1、学习二部轮唱(奏) (1)两个声部先后结束的二部轮唱(奏)。

师:两只老虎在森林里玩起了赛跑的游戏,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俩是怎样跑得?

生:一前一后追着跑(先后出发,先后到达)

师:两只老虎一前一后赛跑,有点像我们节奏练习中的哪种形式? 生:“森林之声”的节奏练习(卡农)。

学生分成两组,按节奏念《两只老虎》歌词做卡农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用歌声把两只老虎一前一后追着跑的情景模仿出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由组长组织讨论,分别用演唱吹奏口琴的形式把老虎追着跑的情景模仿出来。)

(2)两个声部同时结束的二部轮唱(奏)

师:第一次跑完了,没尾巴的老虎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请你们仔细观察第二次比赛与第一次比赛有什么不同?(播放课件) 师:为什么没耳朵的老虎要返回去陪没尾巴的老虎?

生:没耳朵的老虎看到比自己小的没尾巴的老虎落在后面,返回去安慰、鼓励它。

2、模仿与活动

由一位学生选择演唱或吹口琴模仿没耳朵的老虎是怎样跑得。(最后两小节进行反复)

学生把老虎第一次赛跑和第二次赛跑的情形连起来,模仿一至两次。

四、创作与表现

1、创编歌词

师:两只老虎跑累了,想歇一会儿。森林里有跑来了几只小动物,你们瞧瞧谁来了?

五、尾声 (播放课件)

画面:由亮变暗,小老虎和其它动物渐渐远去,消失在夜幕中,并播放歌曲《两只老虎》

师:小老虎要回家了,让我们用歌声送它们回家吧。 学生边唱《两只老虎》边走出教室。

第三课 愉快的劳动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剪羊毛》,并能用各种身势参与歌曲表现。

2、聆听《铁匠波尔卡》时,能与同学配合,模仿“打铁”的声音、动作,共同参与听赏活动。

3、能积极参与综合表演,从中感受劳动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听、唱、拍、跳、、、、、、”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各种劳动的场面,体验劳动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解决两声部协调配合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劳动的人们”——附点节奏学习

1、律动 导入 《劳动最光荣》。

师: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一切。为了生活,人们辛勤地劳动着。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劳动的人们,你看他们在干什么?

3、附点节奏学习

引导学生看图片、讲内容、读儿歌。

工人叔叔敲铁锤,叮 叮.叮 咚 ,农民伯伯割稻子,嚓嚓.嚓 嚓;司机叔叔开汽车,嘀嘀.嘀哒;环卫工人在扫地,刷 刷.刷 刷。

二、“参与劳动的过程”——学唱《剪羊毛》、听赏《铁匠波尔卡》

1、导入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劳动的人们,他们都在辛勤地劳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房子里的人在干什么。美妙的音乐从房子传出,音乐声中有一种劳动时发出的声音,请你仔细听一听,猜一猜。

2、初听《铁匠波尔卡》

3、介绍《铁匠波尔卡》

师:你觉得劳动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有同学见过打铁吗?大家看,年轻的彼特拿着大铁锤和师傅一起打铁。大铁锤“咚”的往下敲是在用力把铁打平,师傅用小铁锤“叮叮”的敲两下是在告诉彼特该打这里了。他们“咚叮叮、咚叮叮”的配合打铁多么有意思啊!

4、参与表现

(1)用“叮”“咚”摸唱主旋律。

(2)打铁的节奏:2/4 x xx | x xx | xx xx | x x || 师:同学们,其实,大小铁锤在劳动的时候必须相互配合。看,这就是他们打铁时的节奏。 A.集体读。

B.分组配合读。一组读大铁锤,一组读小铁锤。 C.按节奏自由练习

D.请你先读一读,再敲一敲。

(3)和着《铁匠波尔卡》音乐,按节奏参与伴奏。

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让我们都来做做小铁匠。随着《铁匠波尔卡》的音乐开始愉快的劳动。

5、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这就是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

第二课时

学唱《剪羊毛》

1、导入

师:下面我们一块儿听一首歌,看看这首歌中的人们在干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初听歌曲

3、练习剪羊毛节奏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剪羊毛吗?让我们也一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吧! 剪羊毛节奏:2/4 x 0 | x 0 | x x | x 0 ||

4、创编活动 (1)用“嘿”声。

师:瞧!那儿有一个老爷爷,他也在笑嘻嘻地剪羊毛呢!他的年纪大了,你们想想老爷爷歌声的速度是怎样的?会发出什么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老爷爷剪羊毛。 (2)跺脚。

师:这边有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过来了。想想会发出什么声音?(跺脚)我们来学学。

5、学唱歌曲

(1)用“lu”哼唱。

师:这真是一派欢乐的景象。不管是男女老少,你说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用“lu”中速地唱一遍。 (2)分组找附点节奏,唱乐谱。

师:这首歌中有一个刚才我们练习了的节奏“x.x”出现了很多次,你注意到了吗?请各组分别找一找,并唱一唱。 (3) 引导质疑。

师:剪羊毛可真有意思,但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没见过,你们呢?对这项劳动还有什么问题吗?

(5)再听歌曲,引导学生听词。

(6)学生轻声读歌词,解决质疑的问题。 (7)教师简介澳大利亚。 (8)学生轻声跟唱歌词。 (9)分组互相纠错。

第一组唱第一句,第二组唱第二句、、、、、、提出难点,互相帮助。

6、演唱歌曲

分组用剪羊毛的动作和声音(嚓)为歌曲伴奏。

第三课时

“欢庆劳动的丰收”——综合表演

1、导入

学生听音乐《劳动最光荣》看画面。

师:同学们,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勤劳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农民伯伯在田间耕耘,工人叔叔在工厂里挥洒汗水。

2、听《铁匠波尔卡》,参与表演

师:听,铁匠铺中“叮叮咚咚”的声音敲响了,我们也与他们一起打铁吧!

3、演唱《剪羊毛》与参与表演

师:澳大利亚的人们开始剪羊毛了。让我们用愉快的声音来表现他们劳动的情景,各组同学准备好,剪羊毛开始了。

4、听《丰收之歌》,看劳动丰收图。

四、小结

师:劳动可以创造生活,可以创造财富!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再见!

第四课 两只小山羊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两只小山羊》。

2、能积极参与表演《两只小山羊》的活动,并领悟到互相礼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表演唱《两只小山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声音和动作来表演歌曲。 教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小精灵剧场,我是这个剧场的导演。现在我们正在招聘音乐童话剧《两只小山羊》的演员,你们有兴趣吗?好的,大家先来看看我的招聘启事。(课件展示文字)

2、讲读招聘启事

3、简单介绍剧情

师:这个音乐童话剧共有三幕戏,两只小山羊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二、学唱歌曲第一段

师:同学们,请你们边听边想,第一幕戏发生在野外的什么地方?主人公是谁?(播放动画和第一段歌曲) 生:(小桥上,白山羊和黑山羊相遇。) 师:对,这第一幕戏呀,主要表现两只小山羊在桥上相遇了!

其实,刚才你们说的就是我们第一幕戏的台词。作为一个演员,台词可是基本功,我们一起来念念吧!

师:我刚才说了,我们这是音乐童话剧,会念还不行,最主要的是你要会唱,我们一起来听听应该怎么唱?(播放第一段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学唱第一段吧!首先请大家学羊的叫声,用咩来哼唱旋律。(学生随乐哼唱)

师:下面我们把歌词加上,谁先学会谁就有希望当演员了!

师:会唱还不够,还要能表演。我首先来友情客串扮演小白羊,谁来扮演小黑羊呀?你们要是觉得我们演得好就给我们掌声好吗?(启发学生表演要神气,还要有动作和造型。)

师:下面我请全体同学和我一起表演一次。(全班参与表演)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唱第二段

师:第一幕戏是最简单的!两只小山羊在桥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进入第二幕的表演,现在卖个关子,我请两为主角先躲起来,你们听听有什么声音,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片段录音) 师:是什么的叫声?你们能拍出小羊叫的节奏吗? 师:请大家模仿一下。

师:请你们想想这两只小羊它们这时可能在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来模仿它们争吵的声音好吗?看我的手势请第一组的同学扮演小白羊,第二组的同学扮演小黑羊,我点到哪边就请哪边的同学发出声音。(老师带领学生模仿)

师:刚才这两只小山羊在争吵,那你在模仿时就要将争吵的动作和表情也表现出来。(学生表演)

二、学唱第三段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戏,两只小羊这样僵持下去不是办法呀,你们看它们会怎么办?(课件出示带括号的文字)

师:你们看,两只小羊的什么顶在了一起呀?(羊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念这段台词。 师:接下来我们玩游戏。老师的两只手分别代表两只小羊,你们看到白羊就说顶呀顶,看到黑羊就说撞呀撞。(老师演示两种节奏)

师: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启发学生说出用力顶和用力撞,解决附点节奏,引导学生表演。)

师:两只小羊见这样仍不能分胜负,它们就凑到一起,顶呀撞呀,现在你们来试试。(学生将歌词念一次。)

师:这只小白羊很狡猾,它在顶的时候偷偷用力了,你们看。(手势表演。)

三、整段表演

师:好,我们三段戏都排练完了,下面我们要开始正式演出了。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角色,既可以两人一组来扮演小山羊,也可以几个人为一组来扮演群众演员。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们会怎么办?通过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启发学生回答:在生活中要懂得互相谦让,团结协作。) 师:再请你们想想,两只小羊落入水中后会怎么样?谁来为这个音乐童话剧加个结尾。

师:我这儿只有一个皇冠,给谁呢?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两只小山羊》这首歌,还懂得了在生活中要互相谦让、团结协作才能成功,是吗?今天大家表演得都很精彩,我决定全部聘用你们为小演员,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相逢在下次的小精灵剧场吧!

第五课 小骑手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能主动参与歌曲表现。

2、在聆听二胡独奏器曲时,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和乐曲所表现的热烈欢快的赛马情景,能主动参与表现乐曲情景。 教学重点: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主动参与歌曲表现。

2、感受《赛马》的基本情绪,并能参与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中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验

在《赛马》的旋律中,老师带领学生做骑马的动作走进教室。

1、说一说

师:刚才小朋友们和老师“骑着马儿”,非常神气地走进了教室,小朋友们知道哪个少数民族的人最喜欢骑马吗? 生:蒙古族。

师:对,他们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你对蒙古族的生活还了解哪些?(生答)

2、看一看

师: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为新朋友,让她带领大家到草原上去游览一番。(课件:出现小精灵:“大家好!我是草原小精灵。草原上的景色非常迷人,今天由我当小导游,带大家到草原上好好玩一玩。”)

(1)课件呈现草原迷人的风光,并以内蒙古音乐作品《长调》为音乐背景,在音乐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2)课件再播放一遍草原风光。提示学生注意聆听其中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音乐背景。

师:你对这个旋律有什么感受? 生:(略)

3、学一学

师:刚才在屏幕上你们看到草原上的人在进行哪些活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生答)

师:你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吗?(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并称赞他们是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等。

二、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听一听

草原小精灵:蒙古族的小朋友看到我们来了,高兴地唱起歌来,你们听: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学生聆听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听,蒙古族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歌词。

2、念一念、敲一敲

师:下面让我们也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交手。请随老师的鼓声有节奏地念一念这写歌词。

(1)生在老师的鼓声的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地念词。 (2)生一边有节奏地念,一边跟着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内容。

3、唱一唱

草原小精灵:大家想成为真正的小骑手吗?那就先和蒙古族的小朋友一起来学学这首歌吧。 (1)听歌曲 (2)唱旋律

难点教学“6.i 2 , 6.i 1”七度、八度音程主要通过摸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3)自学歌曲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唱准,并引导学生在歌唱速度以及七度、八度音程和下滑音处体会感情。

三、合作、表现

1、敲一敲、跳一跳

2、师: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曲?(生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全班分成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用筷子伴奏等小组。 (1)讨论、创编:各小组根据各自的任务进行讨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更好地表现歌曲。

(2)分组展示: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表现的最佳方案,并整组展示。

(3)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并得出最佳方案。

(4)集体展示:播放《我是草原小骑手》的音乐,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四、扩展、延伸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样,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彩,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在这堂课结束前,让我们再听赏一首由草原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

五、小结

师:今天,咱们在草原小精灵的带领下一起感受了草原上迷人的风光,并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下节课老师再带领大家继续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各种有趣的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课件播放《我是草原小骑手》的MTV,学生律动进教室。

师:草原的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继续让小精灵带着我们感受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二、整体听赏——想象画面 学生聆听全曲。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老师要先保密,让我们接下来听它的第一乐段。

三、分段欣赏

1、第一乐段:听——配图、敲击

师:这里有两幅图,大家边听边思考,如果要你给这样的音乐配上画面,你会选择哪一幅?为什么? (1)聆听第一乐段。

(2)给音乐配上相应的画面。

(3)总结出相通之处,即二者所营造的氛围都是热烈奔放的。 (4)揭示主题——二胡独奏《赛马》。 (5)敲一敲

a.出示第一音乐主题,启发学生观察节奏特点。 b.老师敲鼓带领学生用筷子模击节奏。 c.随音乐即兴伴奏。

d.让学生说一说敲起这样的节奏有什么感觉,说一说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场面。

2、第二乐段 (1)聆听第二乐段(课件出示第二部分音乐主题)

(2)检查课前布置的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声源的情况。学生展示自己所带的物品和各种不同敲击方式。 (3)说一说

a.比较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何变化。 b.听到活泼轻快的旋律,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3、第三乐段——跳

四、完整听赏——创作、表现

1、讨论(以《赛马》为背景音乐)

学生针对不同乐段用何种相应的方式表现进行讨论,如:打击乐器伴奏、视奏、舞蹈、情景表演等。

2、评价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评价,归纳出最合适每个乐段的方式。

3、创编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自的任务进行创编。

4、参与、表现

完整地伯父播放音乐,学生根据不同乐段的情景用相应的方式进行表现。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大草原是美丽的,大草原上的音乐又是如此动听,以后有机会,希望大家到大草原上去,亲身体验一下那充满情趣的生活,亲耳听听那里人们演奏的动听的旋律。

第六课 母子情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能积极参与活动《献给他*的爱》,并从中体验和表达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

1、导入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大家在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都对,从这段影片可以看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2、读

师:(听老师朗读古诗《游子吟》)你们也想试试吗?(全班读)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3、唱

师:看来大家都背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为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2)学生用“lu”音轻声跟唱旋律。 (3)前倚音的教学。

师:这个音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老师和一位同学牵着手)大家看,它的形状就好象妈妈紧紧地拉着小朋友的手,害怕他离开自己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前倚音。那么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注意将这两个音符连起来唱,就像妈妈和她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教师范唱) (4)学唱歌曲

师:刚才大家在唱前倚音的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母子情,其实歌曲的旋律同样也表现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你们看。 (5)轻声地演唱全曲。

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

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演唱歌曲。

三、小结:前面的演唱,我们体会的是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自己他*的爱,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第二课时

表现母子情(活动《献给他*的爱》)

1、导入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母亲的爱,相信你们的妈妈听了一定会很高兴。诗人孟郊写下了千古绝句来回报妈妈。你想怎样报答妈妈呢? 生:、、、、、、

2、爱

师:你们知道他*的节日除了“三八”妇女节,还有一个什么节?(引导学会上说出母亲节)

师:那么过节的时候,你想怎么想妈妈表达你的心意呢?现在虽然不是母亲节,但是我们今天感受到了深深的母子情,我想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妈妈说。老师这给大家准备了明信片,你们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老师帮你们转给你们的妈妈,好吗? (2)学生各自写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四、小结

师:今天,大家不仅学会了一首感人的歌,还为妈妈献上了一份爱心。我相信妈妈们一定会很高兴。等你们将来长大出门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了真正的游子时,一定别忘了你的妈妈,要记得为妈妈献上自己的爱心;别忘了还有关心你的祖**亲,要记得为祖**亲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边献卡片边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第七课 友爱之花

教学目标:

1、能在音乐游戏中认识八分、十六分音符及其组合,并知道其时值。

2、能与同学配合,学会演唱二部练习曲《王老先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演唱和听赏活动中,体验和表现歌曲的情感,知道“友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态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今天,农庄里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究竟是什么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CAI播放动画短片)

师:原来是粗心的小鼹鼠吓跑了刚刚下完蛋的母鸡,现在它正要把鸡蛋送还给母鸡的主人——王老先生,让我们也来帮帮它吧!

二、导学铺垫

情境一:拜访王老先生

1、读读拍拍(课件展示王老先生的家)

师:我们来到了王老先生的家,让我们跟他打个招呼吧! 生:王老先生你好,我们来看您了!

(CAI画外音:“喔,是你们呀,欢迎欢迎欢迎!)

师:看来王老先生挺喜欢我们的,一连说了两个欢迎。让我们学着王老先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欢迎 欢迎欢迎)

师:我们是不是应该表示感谢呢?(边拍手边读谢谢 谢谢谢谢)

2、情景表演 分角色读读拍拍。

3、节奏创编

师:来到了这么美丽的地方,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心情吗?

三、引导掌握

第二课时

情景二:帮助王老先生

1、音乐游戏一“读儿歌“——复习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师:刚才的节奏是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它们都是音符之家的成员。这两种音符我们现在还不认识,可是我们认识其他音符之家的成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

(CAI出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师:还记得那首音符儿歌吗?(全班读儿歌)

音符之家兄弟多,听我跟你说一说,老大名叫全音符,三条尾巴跟着它,记住它要唱四拍,就像有人高声喊,哎———;二分音符是老二,一条尾巴拖出来,记住它要唱两拍,就像猫儿喵喵叫,喵—喵—;四分音符要认得,光溜溜的没尾巴,记住它只唱一拍,让我们开心地唱出来,嘿嘿嘿嘿。

2、音乐游戏二“称天平“——认识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1)让课件中音符自我介绍。

(2)利用课件中的天平演示八分、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 (3)师生唱一唱。

3、音乐游戏三“找朋友“——音符时值组合

(1)通过讨论,学生手拿带音符的手卡在小组内找到与四分音符时值相等的音符组合。 (2)师生唱一唱。 (3)评价、讨论。

4、音乐游戏四:修补鸡窝——二声部视唱 (1)情境

师:王老先生的鸡舍坏了,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鸡舍)

师:鸡舍砖块上有音符,买来的砖块上也有音符,只要你能将音符“对号入座“就修好了!

(2)方法: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3)做一做。 (4)唱一唱。

5、学唱《王老先生》 (1)歌词教学

师:鸡舍修好了,让我们去告诉王老先生吧!咦?他在干什么? (CAI出示到节奏的第一声部歌词。) 学生自己试着读词,检查纠正。 (2)曲谱教学

师:你能试着唱一唱曲谱吗?学生跟琴视唱。 (3)歌曲教学

师:请你自己唱一唱吧!(CAI播放伴奏带,学生试唱歌词) (4)二声部教学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首《王老先生》的歌曲,你们听一听,看和你们刚才唱的有什么不同?(CAI播放二声部活动曲《王老先生》)全班演唱二声部。 (5)完整演唱歌曲《王老先生》。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用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帮助了王老先生,你们觉得开心吗?(开心)老师也非常开心,希望早将来的谢谢中你们能不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下课!

第八课 快乐的节日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我们大家跳起来》。

2、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小步舞曲的风格,能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进行身势动作的创编。

教学重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会《我们大家跳起来》这首歌。 教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定向

1、导入

(课件展示:生日快乐的音乐与画面。)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请大家参加我的生日舞会,你们愿意吗?让我们大家跳起来吧。

2、随乐集体律动。(3/4拍子)

二、导学铺垫

师:刚才大家跳得很高兴,那你们想知道18世纪欧洲的皇室贵族们开宫廷舞会的情景吗?

1、听赏《小步舞曲》 初听:简单介绍音乐家巴赫。

第一遍:安静地听(出现欧洲风景画面)。 第二遍:边听边介绍巴赫(出现巴赫头像)。 复听:体会小步舞曲风格(CAI宫廷舞会片段)。 师:你们从参加舞会的人的表情和服饰上能看出什么? (端庄、彬彬有礼、华丽)

师:小步舞是当时流行于贵族中的宫廷舞蹈,跳舞时人的姿态要高雅、端庄。(学生模仿舞蹈姿态。)

随乐模仿: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小步舞的舞步。 第一遍:看舞步模仿(CAI出现舞步模拟动画)。 第二遍:随乐模仿(播放〈小步舞曲〉) 师:谁能说出“小步舞”的舞步特点? 小结:小步舞曲一般是三拍子。 3/4 X X X | X X X | 强弱 弱 强 弱 弱

2、体会并掌握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

师:既然是舞会,就离不开乐队,同学们请拿起乐器,一起来演奏吧!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唱歌曲

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小乐手。听,舞会上传来了美妙的歌声。

1、范读与范唱

2、学唱歌词

师:大家学唱了《我们大家跳起来》这首歌,你们觉得哪里最不好唱?

3、指导学习难点:第

二、四乐句

4、分组演唱。

二、创造与表现

师:舞会马上要开始了,参加舞蹈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1、创编

学生分组随乐自编动作。

2、展示

每组派两名代表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

3、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老师作指导性评价。

4、集体表演

师生自由选择角色,全班集体表演。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说说)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谢谢大家与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第九课 小骆驼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八分音符,感受八分音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2、能学会唱歌曲《小骆驼》。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小骆驼》伴奏。 教学重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骆驼》。 教学难点:感受八分音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的准备

1、听一听,动一动

师:请大家听着音乐和我一起动一动!

2、比一比,说一说

师: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去搜集有关骆驼的资料,你们都准备好了吗?下面就请每一个大组派一位代表来给大家说一说。

师:大家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骆驼生活的环境——沙漠。(课件展示沙漠)

师:沙漠虽然充满艰险,但也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沙漠探险呢?那就让我们加入“沙漠之旅”的队伍吧!

二、沙漠中的脚印

1、听一听、走一走

师:让我们学着小骆驼走路的摸样出发吧!

(随《小骆驼》旋律集体模仿小骆驼在沙漠中行走。)

2、听一听,认一认

师: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沙漠。快听,这是什么声音? (课件:播放由远而近的驼铃声。)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是一只小骆驼正在向前走。它每走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课件:一串骆驼的脚印,每个脚印上都有音符) 师:看到这一串脚印,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自由提问)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脚印上的音符吧!(课件:根据脚印的顺序播放旋律,播到一个音符,这一个音符的脚印就变颜色,写有八分休止符的脚印变成红色。)

师:小骆驼先迈出哪只脚?(左脚)那是不是每走一脚都有音乐声?(红色脚印没有声音)

师:你们知道这些红色脚印上的符号是谁吗?它可有话要对我们说。(课件:摸样圆又胖,坐着小横杠。歌中遇到我,小嘴快闭上。)

师:它的名字叫八分休止符,就像路上的红灯,遇到了歌声要停下来,不出声。

师:这一串有音符的脚印到底是不是通往沙漠的路呢?让我来为大家探探路吧!

3、走一走,唱一唱

(1)教师用手指代替骆驼的左右脚在脚印谱上边走边唱。 (2)学生自由练习。 (3)跟琴齐唱脚印谱。 (4)出示歌曲第一乐句曲谱。 (5)学生边划拍边唱第一乐句曲谱。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沙漠中的风沙

1、听一听,说一说

师:小骆驼一直不停地往前走。这时沙漠中发生了变化,你们听!(课件:播放沙漠风暴的音响效果。)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师:想一想,小骆驼遇到了风沙,是继续向前走还是退缩呢?(不怕困难,向前走。)

师:它的脚印会变得怎么样?(艰难、沉重)

2、学一学,走一走

师:谁来学一学骆驼艰难的步伐!(请学生模仿) 师:看看小骆驼是怎么走的?

(课件播放:2.1 | 2 — | 1.6 | 6 — )

走 啊走, 走啊走

师:大家一起来走一走。(集体模仿小骆驼一边走一边唱。) 师:是什么使得小骆驼遇到了风暴还往前走呢?(学生回答) 师:因为前面有绿洲,有草儿有花儿,还有清清的水。 师:让我们来听听小骆驼的想法吧!

(课件播放:2 0 2 0 | 1 2 2 0 | 3 6 1 6 | 6 —)

前 面 有青草, 前面有水 喝。

前 面 有歌声, 前面有花 朵。

师:想一想这时候小骆驼的脚步会变成怎样呢?(学生模仿,并说出原因,然后集体边走边唱。)

3、走一走,唱一唱

师:我们也应该学习小骆驼。让我们沿着它的脚印去迎接风沙吧!(集体演唱第

二、三乐句,并配上不同的脚步。

二、沙漠中的绿洲

1、看一看,听一听 师: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看,我们这是到了哪儿呀? (课件:播放沙漠的绿洲的图片。)

师:原来我们和小骆驼一起,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终于走出了大沙漠,来到了一片绿洲。

师:小骆驼高兴得边走边晃动着脑袋,脖子上的驼铃摇得叮当直响,你们听!(课件播放最后一个乐句。)

2、走一走,唱一唱

师:我们也来学着小骆驼高兴的神情摇一摇头吧。

3、试一试,唱一唱

师:大家想一想,骆驼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处理方法,并以小组的形式范唱。) (根据歌曲内容选择一种强弱处理,大家唱一唱。)

师:绿洲中不但有清澈的水,美丽的花,还有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呢!我们听听吧!(播放歌曲《小骆驼》)

4、听一听,唱一唱

(1)学生用“叮”模唱旋律。 (2)分小组自主学唱歌谱。 (3)依谱唱词。

(4)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演唱《小骆驼》。

三、沙漠中的演出

1、选一选,试一试

师:小骆驼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绿洲,慝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们来听听吧!(课件:你们能把这一次难忘的沙漠之旅用歌声和乐器声表现出来吗?)

师:正好我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你们选一选,看哪些乐器适合模仿沙漠中的三个场面。选好后,试一试,敲一敲。

2、唱一唱,演一演

师:小骆驼非常满意你的表现,它盛情地邀请你们加入它的骆驼队。(学生以自愿的形式充当小歌手、小乐手,和骆驼队合着音乐边唱边演。)

四、沙漠中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的沙漠之旅圆满结束,通过这次沙漠之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你们的成长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希望你们能像小骆驼一样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做个坚强的孩子。

第十课 船之梦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船之梦》,体验歌曲美好的意境,;能与同学合作,学会简单的二部合唱。

2、在听赏大提琴独奏《梦幻曲》中,能积极参与想象活动,体验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合唱歌曲《船之梦》,并体会其意境。 教学难点:《船之梦》最后一句合唱的教学。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随着《划船歌》律动“划船”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

师:刚才,同学们划得很开心,你们看(指课件)这里也有两位小朋友在划船,他们在海上划呀划,随着风浪飘呀飘,他们划到哪儿去呢? (展示《船之梦》的情景画面,同时播放《船之梦》的音乐,画面上出现歌词。)

二、引导掌握

1、熟悉歌词

(1)师:这只小船往哪儿去呢?小朋友看见了什么? 生甲:小船去了神秘的椰子岛。

生乙:小朋友看见了可爱的小矮人、、、、、、(2)老师有感情地轻诵歌词:“摇呀摇我的船之梦,在那遥远的天边轻轻飘荡、、、、、、”随后根据歌词进行扩展,描述歌曲的意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中展开联想。 (3)再次聆听歌曲《船之梦》。

2、熟悉旋律

(1)用梦幻般的声音随旋律用“u”哼唱两遍。

师:小船在海上摇呀摇,激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这些浪花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将括号中的音写在浪花状的音乐卡片上,通过课件播放出来。)

师:让我们来唱一唱吧!

(2)学生用“lu”自由唱一唱括号中的音。

(3)全体分声部合唱:一组用“u”轻声唱曲谱;另一组用“lu”轻声唱括号中的音。

三、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船之梦》伴奏

1、拍一拍,找一找

请学生自由拍一拍下列节奏,找出难点。

X—— 0 X X X 0 0 X 0 0 XX X X X X X

2、分组合击

分组合击上例节奏,看哪一组拍得最整齐、最准确。

3、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表现歌曲的意境。 碰铃 X—— 手铃 0 X X 响板X 0 0 三角铁X 0 0 沙锤 XX X X 铃鼓X X X (学生选择乐器时,CAI课件播放《梦之船》音乐。)

4、分组表现

各小组用本组选择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分组展示,互相评价。

四、创设情境,表现歌曲《梦之船》

集体表演。全体同学围坐成一艘大船(“梦之船”)的形状,老师请几位同学坐在船的中央划船,其他同学跟着一起摇。到目的地后,请几位同学下船和“小矮人”一起跳舞,同学们一边表演一边演唱。

师:刚才,我们坐着“梦之船”去了神秘的椰子岛,看到了可爱的小矮人,和他们一起唱了歌,跳了舞。现在这只美丽的“梦之船”又要起航了,它要上哪儿去呢?你们倾听音乐,尽情想象吧!(播放音乐《梦幻曲》)

五、小结。

第二课时

听赏表现

1、聆听大提琴独奏《梦幻曲》

(1)师:谁听出《梦幻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介绍大提琴。

2、设问引导

师:乐曲《梦幻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境?用了什么速度?

3、随乐自由表演

(1)师:小朋友从小就有许多美好的梦想,也做过许多美丽的梦,你们都梦见过什么? 生:、、、、、、

师:现在,同学们边听《梦幻曲》,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的梦随《梦幻曲》表演一下。

(2)随乐自由表演。(课件播放公鸡鸣叫声;喔喔喔—)

师:今天,同学们坐着“梦之船”,随着美妙的“梦幻曲”,甜甜地做了一个梦。听,公鸡叫了,东方亮了,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实现美丽的梦想,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第十一课 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音乐家冼星海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并从听赏、演唱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影响力。

2、能学会演唱《只怕不抵抗》、《酸枣刺》两首歌曲,感受抗战时期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冼星海作品的风格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歌曲《只怕不抵抗》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变化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段表现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音乐,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音乐家的经典之作,大家想了解这位音乐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二、学习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欣赏

1、冼星海和《风》

(1)让学生默读连环画部分的文字。 (2)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a.冼星海曾在哪个国家留学? b.留学时的生活情况怎样?

c.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作《风》这首作品的? d.这首作品得到了怎样的评价? (3)听赏《下山虎》

a.结合课本图片讲解“下山虎”的寓意。 b.聆听乐曲《下山虎》。

c.学生说说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唱歌曲

1、学唱《只怕不抵抗》。 (1)简介歌曲的背景

这首歌写于1937年,反映了当时抗日根据地儿童高昂的抗日情绪和勇敢、活泼的性格。

(2)采用听唱法学唱。重点是将第一二段进行对比,不要把这两段混淆了。 (3)参与表现。唱熟后,让学生随歌曲踏步行进,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抗日小英雄的形象。

2、学唱《酸枣刺》。

(1)聆听歌曲,体验歌曲的风格以及所表达的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唱歌曲。

二、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音乐家冼星海了解了多少?请大家一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脑海里收藏的有关冼星海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听着歌曲《只怕不抵抗》出教室。

第十二课 喜洋洋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2、初步体会合唱的效果,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2、《音乐万花筒》的综合活动。

教学难点: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中的二部合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1、进行“打哈哈”发声练习。如:

6 6 6 6 | 6 6 6 0 || 5 5 5 5 | 5 5 5 0 || 哈哈 哈哈 哈哈 哈 哈哈哈哈 哈哈 哈

2、练习歌曲合唱部分的旋律片段。

3、全班分成两组,分别唱两个声部的旋律片段。注意演唱时音量不能过大,同时注意聆听对方声部的演唱。

4、分声部演唱合唱部分。

5、师问:演唱这首歌曲时,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活泼、欢快。

师:对,那就请大家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整首歌曲。

二、小结。

第二课时

一、听赏民乐合奏《喜洋洋》

1、导入听赏

歌曲的情绪既可以通过旋律来表现,又可以借助歌词来传递,那么乐曲有是怎样来表现某种音乐情绪呢?

2、整体听赏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并初步认识笛子、二胡、木鱼。

3、分段赏析

分别听赏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然后让学生说说两个乐段音乐情绪的表现特点。第一段旋律欢快,热情洋溢;第二乐段旋律舒展流畅,非常抒情。

4、参与表现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二、综合活动《音乐万花筒》 第一阶段:复习

1、唱一唱

将学生分成四组,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歌曲复习,每首歌只唱第一段。

2、听一听

还是以组为单位,播放乐曲的主题音乐,学生进行抢答。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下音乐教案

三下音乐计划

三下音乐教学计划

三下心理健康教案

三下卫生教案

三下信息教案

三下荷花教案

作文教案三下

信息技术(三下)教案

三下语文教案

《三下音乐教案[全文].doc》
三下音乐教案[全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