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2020-03-02 21:46: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诗歌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课文诵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四、整体感知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

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可见,这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3、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

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的哪一方面?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七、八两句紧接

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5、此诗写诗人在诸葛亮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有何深意?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6、内容小结: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7、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五、延伸拓展

1、比较阅读: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阉诗话》所引《武侯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不同意。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

2、推荐阅读: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课后习题 背诵、默写《蜀相》

蜀相/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蜀相(杜甫)》教学反思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 教案

蜀相教案

《 蜀相/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doc》
 蜀相/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