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

2020-03-02 21:42: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蜀相》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郭沫若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生:杜甫)

这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有着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伟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时局动荡,官场腐败,他的政治理想最终破灭。饱经风霜的他对于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潦倒之时,他内心忧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歌真实的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因此,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成就卓越,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杜甫,赏析其诗歌《蜀相》。(板书:标题、作者)

二、文题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题目蜀相。释义:蜀国的丞相。杜甫写的这位人物是?(诸葛亮) 问:作者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要以官职相称呢?

(1)表示尊敬(2)对其功绩的肯定(联系到师生关系)

三、怀古咏史诗

作者是唐代诗人,所写的对象却是三国时期的名人,所以说明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 怀古咏史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类诗歌的相关知识点。

含义:诗人借所咏的古人,所怀的古迹,所忆的古事来表达自己感受,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1.诗歌的内容是:怀古人、忆古事,咏古迹。

2.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借古讽今、今昔对比、运用典故 3.表达的主题:(1)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2)感叹物是人非,国家兴亡,昔盛今衰

(3)讴歌历史人物,寄托哀思,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四、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想要借诸葛亮抒发什么感慨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歌。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朗诵,明确基调——伤感 3.自由诵读,体会情感 4.全班齐读,诵读展示。

五、赏析文本 读完诗歌,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诗歌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些句子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所以,你一定想要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你的想法大声呼喊。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五分钟实践相互交流,然后大胆地展示你们的感受。

(一)首联

1.寻:有主动寻找的意思。作者主动寻找丞相的祠堂,目的是为了缅怀和追思丞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2.柏森森:柏树茂盛的样子,说明树木繁盛,年代久远,无人砍伐,爱惜树木,即爱戴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爱戴敬仰之情。

(二)颔联 3.自、空:“自”:有独自的意思,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这两句说的是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春色,黄鹂隔着树叶空唱动听的歌声;如此优美的景色,但是与之相称的丞相诸葛亮却已经不再,有一种凄凉的色彩;作者借景抒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称哀情,展示了内心的寂寞和悲凉。

(三)颈联

师:如果颔联两句是写景,那么颈联两句是写人、写事,歌颂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诚的楷模。大家可以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吗? 生:白帝城托孤,《出师表》都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 生:七擒孟获、草船借剑等,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作者又是用哪两句概括诸葛亮伟大功绩的? 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师:这两句中概括其功绩的关键词是哪些? 生:三顾、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明确:三顾指的是三顾茅庐;天下计指的是三分天下,也指的是隆中对,两朝指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指的是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的是帮刘禅匡济国家,老臣心指的是报国的中心,展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崇敬仰慕和忠心为主的称颂。

(四)尾联

师: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显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指的是他为了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后来,率领大军占领了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最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所以诗人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作者对此的感慨是“泪满襟”。这句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献身精神的敬仰,功业未成的惋惜。 师:所以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应该怎样诵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应该重读。颈联应该读出对诸葛亮的赞赏,尾联应该读出伤感和惋惜,尤其是“泪满襟”三个字。

师: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生:失败的英雄,是那些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英雄。 师:这里“泪满襟”的“英雄”包括作者吗? 生:包括。

师:我们经常说“知人论世”,文以载道,作者由人及己,感同身受才能抒发出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杜甫感同身受呢?

六、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作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但是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一事无成。 师:所以作者借助蜀相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师总结:是的,除了对蜀相雄才大略的敬仰,对其忠心为主的称颂,还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七、再读诗歌,背诵诗歌 师:如果不是感情深厚,写不出如此文质兼备的文字。让我们怀着对蜀相和杜甫深沉的敬意,再读全诗。 (学生齐读)

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试着背诵全诗。

八、迁移拓展

其实,杜甫多次写到过诸葛亮。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PPT)

作者在诗歌中盛赞了诸葛亮的伟大成就,也点明了他最大的遗憾。鉴赏诗歌《八阵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优秀]

《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制作

蜀相

蜀相

《《蜀相》教学设计.doc》
《蜀相》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