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

2020-03-01 20:29: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河南大学

题目: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文作者姓名: 何珊珊

作 者 学 号: 104753120051

所 在 学 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 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姓名职称: 马进举教授

所学课程名称: 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理学家,经世思想的实践者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曾国藩家训思想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成效明显,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国藩提出“八德”、“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家庭教育理念,在其家庭教育思想熏陶下,曾氏兄弟个个封侯拜相,显赫一时.家庭教育是曾国藩思想中最有进步意义的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家训思想、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祖训的影响,曾国藩关于教育环境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中国传统儒、墨、道三大显学钻研尤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道家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勤劳节俭之学,都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精神养料。曾国藩要求子弟以儒家态度积极入世,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但在激烈的科举和官场竞争中,他又以道家避让退守之道警诫子弟“不忮不求”,力求刚柔相济、进退两宜。他提出的“旧课”四条,其中的“慎独”、“主敬”、“求仁”就是以孔孟儒家义理教育子弟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养成勤俭耐劳品德。“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将这些传统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教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祖传家训遗风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个性倔强,由于“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对子弟教督甚严,创立八条家规: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敦族睦邻)。曾国藩对祖父非常敬重,“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 并继承了祖父“自强、谨慎、威仪”的优秀品质,将其八字诀家规扩展为“八本”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科考不顺,连考17次才中秀才,但他非常勤俭、刚毅、倔强,“发愤教督诸子”,并将祖传家规撰成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愿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将其抄贴堂中,作为家规宗旨。曾国藩深受母亲江太夫人“倔强”个性影响,“ 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曾国藩经常劝诫诸弟子侄远绍祖德,牢记先辈嘉言懿行。“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修身进德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意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虚、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曾国藩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诸弟及子侄的要求。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这些的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自由,好吃懒做,坐享其成,宠惯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之所以曾氏家族子孙很有成就,从家训中对子孙要求必须进德修身,热爱劳动,养成勤奋的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立志、立业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立志坚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不断地教诲子弟,要立大志,有理想,不可甘居下流。在立业上教诲子弟:“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也正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之下,他的四个弟弟和儿子都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三)持家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弟、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他大力提倡孝弟,将孝弟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勤俭是传统美德,曾国藩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曾国藩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绸褂,于庆贺及新年时穿,穿了30年,还如同新的一般。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及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要求儿孙们要尊老爱小。在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一些子女对父母不孝敬,甚至有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年轻时积累的财产都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年老体弱时,没有生活来源,没钱看病,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老年的生活很凄凉,人都是要老的,自己也是儿女的榜样,自己如何对待老人,儿女也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在社会上来说,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养孩子很苦,一个连父母都不养,不爱的人,还能称其为合格的人吗?谁还愿意和你交往合作呢?但是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曾国藩的孝亲敬长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西安协和医院任超院长有一句话说得好“孝顺儿女天照应,孝顺的儿女为人正直、忠诚、善良,事事都有人愿意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孝敬老人。

(四)读书治学的思想教育

曾氏家族提倡半耕半读,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曾国藩提出了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的观点,勉励诸弟及子侄奋发读书,愿他们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有读书癖和很强的求知欲。1834年11月,他中举之后,到京都(北京)去考进士,第二年考进士失败,便回湖南,穷困得很,在经过睢(虽)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易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就借给他,谁知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店当,换出钱来买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癖。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事情,非经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成功。他的终生学习理念,在现实中仍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自概之道”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的自概之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盈满亏损,极盛至衰的自然法则;二是以史为鉴;三是主张自概。他认为要想使家族及个人永远持盈保泰,就要自觉地做到自概和先概,若被他人所概,一切后悔就来不及了。要做到自概,第一要廉、谦、劳,第二要求缺概盈。“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 他告诫子孙们,之所以要把自己的债还没有还完,别人帮助,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家气运太全,不能把格外小心,坚持持盈保泰的道理。旧债还清,好运就太全,就会过分满盈,产生不足;留债没有还清,好中就有不足,是处事完满的办法。二是,各家亲戚都贫困,年龄又大了,现在不在资助,以后就没有机会资助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三、曾国藩家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讲究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以儒家标准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实践。例如他常年形成了黎明即起、每日练字、阅读经史书籍、写日记反省自我的习惯。曾国藩在师从倭仁、唐鉴等人学习理学之后,两位老师为他的日课量身制订了十二条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式的修身,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理教教徒或儒教教徒。尽管曾国藩后来由于国事繁忙而不可能按照十二条规的规定那样坚持日课,但他从未放松自我严苛的要求,经常自责和反省身上存在或潜在的与封建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并将它们记录在书牍或日记中。1858 年曾国藩二度出山后,仿佛已然大彻大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厉,丝毫不允许自己背离封建统治的要求。可见修养法乃是曾国藩的主要德育方法之一。

(二)树立榜样 曾国藩经常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德育,他本人就堪称是封建道德遵守的楷模,为他人树立榜样、率先垂范,起着非常明显的教化作用。例如他为了倡导官员们树立廉洁自律之风,大力赞扬、宣传和褒奖廉政官员。仅咸丰八年一年,他就向皇帝数十次上书了以褒赞那些廉政官员为主要内容的奏折,借此树立榜样、教育朝廷上下其他官员。再例如说,为引导广大文人潜心进行作文之道的研究,曾国藩向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代表极力推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的《读书录·韩昌黎集》中有言写道:韩愈的作文之道被后世视为金科玉律,但只研究韩愈的文章体例算不上得其精髓,唯有深入研究韩愈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体悟到其体例的深意。在此,曾国藩建议天下文人以韩愈为榜样,学习他在作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探究文章体例的问题。

(三)注重说服

曾国藩的一生除了以“君子”之身严于律己、垂范他人之外,还时常以做“君子”为目标说服他人。在他一生所写过的大量家书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为了教育家人、后人做“君子”。曾氏家书内容杂、数量多、影响大,也是曾国藩采用说服法进行德育的一个主要形式。例如《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我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应时刻牢记勤敬二字;若曾家既勤又敬,即便在乱世之中也会有兴运旺家之气象;若曾家每个人都既勤又敬,即便天资愚钝也会不时透射出贤智之气质;我本人悔于平日里在此二字上没有下太多功夫,因而今日便想谆谆告诫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务必要时时谨记、刻刻遵守;家中若回信给我,望子侄们写出对此二字的领会,也好让我安心。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还专门寄语二弟说道:但凡是个读书人最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志存高远,二是要博学多才,三是要持之以恒;志存高远就不会甘为下流之人,博学多才就不会学问枯竭、如井底之蛙,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要做到这三点并非一蹴而就,二弟可以先从博学多才做起,至于志存高远和持之以恒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你我大家共勉之。再例如《谕纪泽》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俭朴乃是长久居家之道,尤其在乱世之中一定要坚守戒侈的要义,不要添置过多的衣物、装饰过多的家具。可见曾国藩以家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服法告诫家人要勤敬、要勤俭持家。

总而言之,中国自古就有将思想道德作为教育重点内容的传统,历来受到君臣百姓的普遍关注。始终把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谨记于心的曾国藩将德育视为做人、兴家、成业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身作则,不仅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而且时刻不忘从各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自己的家人进行道德教育,告诫他们要勤俭、要戒骄戒躁、要有优良的言行举止。所以,尽管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在教育思想上不可避免具有封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真心实意为国、为君解忧解困的贤臣,其家人也大多是与人为善、人见人夸的劳谦君子。

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曾国藩孝悌为本、进德修业、和睦第一的为人之道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人际处理良方

在家孝敬父母, 敬重长辈, 以孝为本; 出门刻苦学习,提升修养,与人为善。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深受儒家“仁”、“礼”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改善同学间的和睦关系,转换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一主体地位问题等,增加更多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

(二)曾国藩立志、虚心、慎独的为学之道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尽早立下远大志向,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培养虚心、慎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主动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自教育,在虚心中接受,在慎独中提高,保持良好作风。

(三)曾国藩治家之道和为官之道为大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组建家庭提供良好的为事之道

家齐而后国治,只有家庭治理得当,事业才能如日中天。在治家过程中,要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反对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睦、温馨才是治家之上策。对待事业,要“劳、谦、廉”,勤劳地工作,谦逊的态度,廉洁的行为,用实际行动获得薪酬的提高、官位的升迁,切不可心术不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授学生,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佩良.曾国藩家教思想探源[J].文史博览,2007

[3] 朱明勋.论曾国藩的家训思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6) [4] 孙翔.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 戴素芳.论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3,(7) [6] 孙理兴.曾国藩治家伦理思想探析[J].齐鲁学刊.2000(2)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智慧

曾国藩家训语录

曾国藩家训舞台剧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doc》
曾国藩家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