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案例

2020-03-02 01:42: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次亲密接触

——如何让小班幼儿恋上玩陶泥

案例背景:

幼儿园全面深入的开展着幼儿陶艺教学,孩子们沉浸在玩泥巴游戏中,但对于小班孩子,刚接触陶泥时,是否如老师所想,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呢?孩子们在初次玩泥的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带着疑惑,我走进孩子们中间,真实的记录了孩子们第一次玩泥时的所思所想,同时就如何让小班孩子恋上玩泥,记下自己的实践所得,与大家一起探讨。 情景描述一

看到陶艺室里摆放着很多哥哥姐姐完成的作品,孩子们也跃跃欲试。孩子们看着黑黑的土有些发愣。

“咱们用手摸一摸、搓一搓感觉土什么样子的?”在老师积极的语言召唤下,孩子们开始玩泥,。

“是硬的”、“弄得手疼”„„

“闻一闻土是什么味的?”“臭味”„„“为什么?”„„“很黑” „„“对,我见过的黑水就很臭”„„

玩泥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兴趣似乎被激发了起来,孩子们边玩边叫喊:“呀,好脏啊!”听到一个小朋友的叫喊,孩子们都很小心起来,我见状,边说边揉泥,“老师最喜欢玩泥巴了,看老师用手来和泥,又快又好玩。”

老师的适时介入,使大部分孩子把手伸进了在他们看来很脏的泥巴,一会儿传来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泥巴真好玩”、“泥巴好滑呀”、“泥巴凉凉的”„„孩子们纷纷表达着他们玩泥巴的感觉。趁着兴致,我请孩子们“试试看谁能用泥捏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

球球比较胆小,她用手指轻轻压在一块泥板上,发现有小手指纹,就又压了一下,又有一个小手纹,于是,她接连不断地压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把一个手掌压上去,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手掌印。

斐斐用泥捏了一条长长的东西,上面排满了一粒粒圆泥团,然后高兴地告诉我:“看!老师,我做的小蛇!”

阳阳搓了一个个圆形泥球,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做了许多汤圆!”然后大声吆喝:“谁来买汤圆!”

纬纬拿着一把小切刀,认真地切了一块又一块的泥,放在一起,对我说:“老师,我在切菜呢!” 随感: 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要制作自己的作品”,作为教师,就应该重视孩子的愿望,组织这次活动的动机就是满足孩子“第一次”制作陶艺作品的愿望,让孩子们在对活动动机的满足基础上刺激他们的想象、创造和思维,并去尝试他们新的领域,去完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景描述二:

我带孩子们又一次来到陶艺室,今天,我们的目的是搓一根长长的泥条,我出示搓好了的一根长泥条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有的说是“面条”,有的说是“线”,有的说是“蚯蚓”„„老师就请孩子自己用陶泥也来“变”一条长长的东西,他们开始忙开了,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淼淼把一小块泥放在手心里捏,试图捏长它,捏了两下打开一看,泥变长了点,可不圆,又捏两下,泥变成扁扁的一条了,淼淼皱皱眉。

昊颖用两只小手把一小块泥放在手心里,使劲地搓,泥慢慢地变长,她开心地越搓越快,一不小心,泥条断了。

昊昊选择了一大块泥,使劲在桌上搓着大泥块,泥块在昊昊手心里滑来滑去,成了一根粗粗大大的东西,“咦?怎么不是长的?”昊昊自言自语说。

枫枫的小手指在泥块上来回搓:“咦!怎么泥块一动也不动?”他感到很惊讶,“让我换只手再试试,还是不行的!”枫枫转过头来说:

“老师,我不会!”这时,孩子们都向我求助:“老师,帮帮我,好吗?”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搓成一条长长的泥条。

于是,我把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把小块泥放在桌子中央,让孩子和老师一起用小手把泥块捏捏长,然后用小手掌在桌面上来回搓泥。这一次,泥在孩子的手掌中慢慢变长、变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既兴奋又紧张,幼儿对“搓泥条”的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 随感:

“教与学”是一对最根本的矛盾,“教孩子学会搓泥条的方法”和“孩子掌握搓泥条的方法”是教师教学目的与幼儿发展之间的一对根本矛盾。在“搓泥条”技能的教授上,教师改变了以往手把手传授孩子的传统方法,而是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让幼儿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尝试,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教师适时地加入,给予幼儿方法技能的传授,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这样就追求到了“教与学”的内在统一,也谋求了教师教学目的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平衡。

小班幼儿对陶艺活动的兴趣,是通过这么多个“第一次”后逐渐产生的,从孩子对陶艺活动兴趣的迁移,老师看到了陶艺已经真正走入孩子的心中,这些“第一次”带给孩子的除了兴趣以外,还有更多让我们欣喜的东西,是幼儿在经历了这些“第一次”后更快地成长起来。如何让小班幼儿经历第一次后恋上玩泥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注情感投入

让孩子感受泥性的柔软,在手中的滑润,成型的随意:切、割、捏、搓、盘、印、拍、压、撕、戳、刻、划„„各种方法,再加上工具的运用,手中的泥会变得千姿百态。这多变的过程,留给孩子内心深处的美妙感受,是非常惬意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幼儿在陶艺活动中自发的运用造型语言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往往不受时空关系束缚,也不受客观情理的限制,他们可以在陶艺活动自由自在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幼儿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进行着创造。

二、关注兴趣投入

孩子的需要是以兴趣趣味为前提的,同样,我们的陶艺活动并非单以满足孩子的兴趣需要为最终目标的。现在的中小学陶艺课程,被归为劳技课程之列。很显然,它让小学生的技能培养从动手开始,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幼儿陶艺教学中,我们用泥来制做,便须用泥来教,用泥来做。这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施教原则,这也是我们幼儿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一切都要以孩子动手操作为核心。

三、关注材料投入

陶艺材质的独特性,天生的亲和我们每一个人,特别对孩子更有吸引力。孩子们天生好动、好捉摸、好破坏,正是这股顽皮劲儿,使许多孩子第一次接触到泥,既好奇又冲动,已是依依不舍了。相对于绘画来讲,似乎他们对泥的表现力、空间感更加投入。正因如此,老师要大胆放手,从泥土固有的质感来吸引孩子们,让他们在玩泥的过程中寻找乐趣,来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和手脑并用的协调性。

四、关注技能的投入

对于小班的小朋友来说,要让他们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是高难度的,因此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的多少好、多少漂亮,只要让他们在玩的时候感受到做陶泥的乐趣就可以了,主要在于玩中学习,不过小班的孩子对于搓、揉、压等做陶泥的基本方法还是挺感兴趣的,所以教师可以先从这些方面来引导,让孩子自由的在泥上柔柔、搓搓、压压中,再利用孩子感兴趣的工具,对玩泥更感兴趣,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技能,慢慢提高幼儿的能力。例如:小班陶艺活动《好吃的饼干》,孩子们运用了搓、压、印等方法,饼干上面的花纹是利用玩具拓印的,把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与陶泥结合起来,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注意力也比较分散,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景吸引幼儿的兴趣,饼干做好后,教师可以用陶泥做几个漂亮的盘子,画上花纹,把孩子做好的饼干放在盘子里,这样能让幼儿的作品看上去更漂亮。

在每次陶艺活动中,我的心灵总会受到一次次撞击:孩子的心灵如待烧制的素瓷,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和积极引导,激发孩子在这素瓷上描绘出更美的画面。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谈到:“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我想就让我们的教师象孩子一样带着稚气和兴奋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没有心理压力下,自由自在地、情绪饱满地运用所学所悟的技巧和信息,塑造出神态各异、童趣盎然的陶艺作品,在玩泥巴的过程中,共同获得获成功的喜悦。

陶艺教学案例

陶艺

美术教学案例陶艺人物造型(推荐)

陶艺课程设计

陶艺作业

陶艺教学大纲

陶艺计划

陶艺课件

陶艺发展史

陶艺馆

《陶艺案例.doc》
陶艺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