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

2020-03-03 04:19: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原理》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1. 字数:正文≥2000字;摘要≤200字 2. 字体:正文宋体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 3. 格式:见模板

4. 注释:全部采用脚注(对文中术语进行解释或作出某一特殊说明)

格式要求:宋体小五号字,行距最小值12磅,在“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中选择

1、2„„编号格式

例如:注:本文所用“教育”均特指“学校教育”。

5. 参考文献:全部采用尾注(参考文献的排列按照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在正文的末尾,必须注明页码)

格式要求:宋体五号字,行距固定值20磅,在“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中选择①、②、„„编号格式

举例:

(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68-471.

(3)期刊文章[J]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4)报纸文章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5)电子文献(电子公告[EB/OL];数据库[DB/CD])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daodoc.com/, 1998-08-16/1998-10-04.

注:英文文献作者姓前名后,只需列出名字的第一个首先字母即可

例如:① Zimmer, R & R.Buddin.Making Sense of Charter Schools: Evidence from California[R].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06: 1-2.② Tayor, S.& F.Rizvi, B.Lingard.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1-2.

对比中外,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院10级师2班

0077 张秦

摘 要:发展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研究当中较为热门的一项学科, 关键词:[单击此处,键入3-5个关键词,各词之间用全角分号隔开] [单击此处,再揿[Backspace]键以生成一空行] [单击此处,再揿[Backspace]键以生成一空行] [单击此处,并输入“前言”或“绪论”内容]

一、比较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的状况

[单击并输入正文内容]

(一)[单击并输入第二级标题]

[单击并输入正文内容] 1.[单击并输入第三级标题] [单击并输入正文内容]

二、比较国内外的教育形势

[单击并输入正文内容]

三、比较国内外发展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现状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一种研究教育本质的方法

历史文化学院x级x班

2220073130110xx

xxx 摘 要:关于如何研究教育的本质,学术界经过了长时期的探讨,目前同样是众多学说并立的状态。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教育的本质,如何研究即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即在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之上找寻科学研究的方向,得出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统一的结论是科学思维规律和实践唯物主义内在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所证实。

关键词:逻辑方法; 历史方法; 科学统一

只有全面彻底地坚持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科学统一,才能真正走出表现化或空泛化的误区,科学地综合逻辑和历史的方法才是总结了以前学者的研究,才能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及其所决定的各层面的特殊教育规律与形态的正确认识,从而构建起逻辑严谨的科学教育理论体系,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一、前期研究方法综述

揭示教育社会现象的本质,具体而扼要地讲就是给教育的科学概念下定义。即首先科学揭示教育社会现象与其他同类社会现象共有的普遍属性,确定教育的上位邻近属概念;然后科学地概括所有教育社会现象的普遍共性。找出教育本身特有的种差;最后,把邻近属概念与种差逻辑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以定义概念的形式所反映出的教育本质。因此,不妨先看看以往关于教育本质的诸多探讨及其结论中有哪些可取之处。

(一)“上位概念定质法”

这是界定教育本质概念的基本模式,其代表性结论是“教育上层建筑说”和“教育生产力说”。从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根本地决定或制约着它的特殊性和定义概念的基本要求看,上位概念定质法是必由之路。然而,教育的基本属性与上层建筑或生产力所体现的基本属性明显不同。教育概念是—种活动性概念,上层建筑和生产力概念都是一种实体性概念。教育的逻辑内涵远比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逻辑内涵要少,相应的,教育的逻辑外延就广泛得多:比如--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无论如何也概括不进上层建筑中去,或者说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本来就不具有像国家和军队这样带有阶级强制性的上层建筑,但却有永恒的教育。--教育本身的确包含着重要的永恒生产力因素和功能,但无论对于人自身的直接生产还是物质财富的间接生产来说,教育都是生产力的动态发挥与运用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生产力实体本身。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上位概念定质法”仅从逻辑的角

度片面地找出了教育本质的属概念,即教育社会现象的某些特点,而不足以形成本质的定义,也同教育的功能有所混淆。所以,此法便有它的不足之处。

(二)“成熟典型法”

强调用揭示成熟典型形态的教育根本共性来界定教育的本质,既越是在时间上居后的教育越成熟典型。与“上位概念定质法”相比,“成熟典型法”把着眼点从教育的属概念转到种差上,因而能更直接地揭示教育现象的特有共性。不过,对一事物本质共性的概括,必须依据对该事物全部历史独立形态共性的抽象。当然,如果我们揭示的仅是某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其抽象的层次和范围自然就要降低并缩小了,但更特殊形态教育的个别共性也必须且只能逻辑地决定于更一般教育形态共性之中。所以,此法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则又缺少了逻辑普遍的特征.“成熟典型法”的特殊极端模式就是“直观表象法”,即把抽象的对象范围仅局限于直观所及的现行个别教育形态,完全不考察教育形态的时空多样性。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所谓教育本质,根本就谈不上任何共性和周全性;由此而推演扩展来的教育理论,只对实际教育活动的直观描述和介绍,充其量只能做到“经验总结”式的前理论水平。不少的教育学读本被写成“教育工作手册”,给广大读者造成“教育学无学”的浮浅印象。不能不说与这种本质研究法缺乏必要的理论抽象度有着直接关系。

(三)“规范命定法”

即是研究者从—定的主观期望和要求出发,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甚至个人好恶去命定教育本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研究者把某种教育形态的某些符合个人或群体利益价值选择的特征加以理想化、放大化和普遍化,进而武断地指定为教育的本质,甚至不惜把个人设想、想象和推断出来的教条指定为教育本质。这是单纯使用历史方法的研究者的主观价值意愿直接干涉扭曲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典型表现。它完全违反了现代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基本逻辑实证方法和原则,不仅以偏盖全,把本来仅属于教育本质的某些特殊历史表现形式夸大为教育本质,而且在其揭示的所谓教育本质的论述材料中直接掺入个人的主观价值成分,高倍地放大了单纯历史法固有的主观随意性弊病,导致对教育本质的随意命定。

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

经过我们分析了以前学者们提供的研究方法,不难看出他们都割裂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从而得出的学说不是片面,就是将本质与功能,作用,特征,属性等混淆。这正是我们需要避免的错误。所以,我们所要坚持的正是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统一。那我们就看一下究竟什么是逻辑方法。

(一)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就是研究者运用含义确切的标志符号,按照定义逻辑的模式程序和规则,通过辨证思维过程,观念地反映、揭示教育社会现象普遍共有的特定内在规定性,形成正

确的概念、命题的基本科学方法。逻辑方法的基本功能和目标,就是要找出全部教育社会现象的不同层面的普遍共性,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定性。在逻辑方法的正确运用过程中,必须坚持研究对象全面性基本原则,即任何一种层面的逻辑思维都必须面对相应教育形态的全部个体及其结构要素。因为,任何层面的教育现象的实质规定性都是所有教育类型或形态共有的、不以其个体的多种存在形式为转移的最普遍、最经常、最稳定的属性和关系。教育的本质必须是对全部教育个体类型的抽象、归纳和概括。

(二)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是对教育的“个别现象而不是一般现象”的“准现象主义描述”和“发生学解释”,其特征可“最确切地规定为归约的、非归纳的科学。①它运用较形象生动的叙述或描述性语言勾勒或白描特定教育现象中的具体个人、群体或事件的直观结构、表象特征、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与轨迹,并在对众多的教育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文献资料的鉴别、选择与剪裁中表现出较多的有时是很强烈的主观价值色彩。因此,历史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历史演进中的多态多相的选择剪裁性整体描述来间接地暗示和衬托出其背后的内在规定性。

三、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统一

(一)二者相统一的必要性

在对教育现象的本质研究中,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正确运用必然要求二者的科学统一。这不仅因为无论单独使用哪一种方法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只有二者的科学结合才能使其得以弥补和校正。没有逻辑方法对教育的普遍性、共性和历史既定性的抽象认识及其帮助和校正,单纯的历史方法不仅会因其直观描述性和主观剪裁性而掩埋甚至扭曲它对教育现象共性与规律的正确反映,反之,离开了对教育现实个例的特殊性、个性和境遇性的历史具体把握,单纯运用逻辑方法所获得的共性规定性就会变成一些抽象的教条,由此来表征的教育概念、命题和理论就会成为纯理论的机械规定和组合,根本就无法实现对现存教育现象的实际认识。

(二)如何做到相统一

在揭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科学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必须科学地确定教育的最基本属性,明确教育概念的基本类型及特性;二,坚持教形态的周全性,保证对全部时空中的各种教育形态进行本质共性的抽象概括;三,排除狭隘的个人、群体的主观价值的干扰和渗入,不以个人或群体的主观愿望好恶来规定教育本质。对教育主体,目的,对象,条件和方式的具体揭示和限定,现实地认识和把握各种现实教育形态。

如此,便找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基于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便有了一种新的观点:教育的本质就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自觉地建构和优化知能——人格结构,培养合格的社会生产生活成员并享有现实教育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现实生活人把一般社会生活成员人格的理性、需要和能力特化成教育理性、需要和能力,

在教育社会生产活动中,以教育理性作导引和调控,运用教育能力创造机会、境遇和财富,满足教育需要,创造和享受教育生活并进一步推动教育社会生产活动和自身不断发展。这就是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形态或类型共有的最稳定的实质规定性。以此为据,就可以对任何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具体教育形态进行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具体化分析,通过对教育主体、目的、对象、条件和方式的具体揭示和限定,现实地认识和把握各种现实教育形态。 ①(美)鲍亨斯,J.当代思维方法[M].童世俊,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35.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doc》
论文写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