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攀比

2020-03-04 01:17: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尤女士的孩子4岁多一点,以前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才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也送进了幼儿园。也许爷爷奶奶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面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好吃的,现在孩子变得爱攀比了。有一天她气喘吁吁地从幼儿园跑回来,一进门就问:“妈妈,莉莉说她妈妈赚的钱比你多,妈妈,你告诉我,你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是吗?”看着孩子期待的表情,尤女士只能对她说是的,妈妈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可是尤女士家的经济条件比不上当地的家庭,平时买给孩子的玩具教具没有本地小朋友的好。孩子经常从幼儿园回来闹别扭,嫌自己的没有别的小朋友的好。尤女士也不好怎么批评她,毕竟这么小把她带到这里孩子也委屈。可是,怎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诊断】

人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孩子也是。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比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成长过程,而这就是最初级的竞争意识。尤女士没有批评孩子是对的,但需要调整的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委屈了孩子这种心态。要知道,当大人有这种心态时,孩子更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的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比给予他丰富的物质要重要得多。

【支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消除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呢?我有三项建议。

一、家长以身作则。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二、教孩子用钱,学会“理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1

三、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

攀比不完全是错,关键攀比的是哪方面,如果攀比的是成绩、做好事、受人尊重的程度等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没有虚荣心也难有上进心,没有攀比心哪有拼搏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比、学、赶、帮、超”也有攀比的意思。这主要是要看怎样对学生正面引导的!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的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小学生是有害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攀比心理,是一种想超越的心情。小学生,对事物认识有限,对很多现象有时也会盲从。比如:谁的铅笔多、谁的自动笔好、谁的衣服好看等等。但那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那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说是暂时性的。有些现象却需要长久而且也能长久。比如:你通过一些小奖品,勾起来其他同学的攀比欲,“他能得到,我也能得到”。我就是利用小学生的的这种攀比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觉得效果很好。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攀比,我们通过正面引导,他们能够自动放弃。所以我说,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可塑性很大。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好好利用。

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化解”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茅玲燕

2 [内容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攀比心理、成因、化解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攀比心理的成因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过高的心理。对于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1、学生的个性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尤其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某些方面出色时, 3 就会不切实际地跟人家比较。

2、社会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就让攀比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况且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跟家长要求买这买那,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逐渐形成攀比心理。

3、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但同时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管教方式不当,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的言行不一等,反而使之成为攀比心理滋生的温床。

4、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地方,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学生群体的不良风气也会致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有些教师对于处理学生问题偏颇造成学生盲目跟从。如有的时候教师会发动学生献爱心,对于捐款多的,这时教师会表扬,以希望大家都能积极踊跃。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他们往往会对部分学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干净,就好了,如果有他一半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有的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而有的只会让学生看不清自

4 我,只会不切实际地以别人为依据。

由此可见,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视而不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攀比心理的化解

学生攀比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善待学生、化解学生的攀比心理呢?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经常和人家攀比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转变教育方式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别人的闪光面,优点,特别是吃洋餐,穿名牌时,会摆不正心态,一味追求比较。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3、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应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

5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攀比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5、家长配合教育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6、正确“利用”攀比心理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攀比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向上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是一轮明月,就让皎洁的月光洒满校园,洒满学生的心田。

攀比

“攀比”演讲词

闲话攀比

学生攀比

学生攀比

攀比消费

攀比心理

大学生攀比心理

大学生攀比消费

是谁在攀比

《如何看待攀比.doc》
如何看待攀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