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城镇居民生活调查报告

2020-03-02 22:33: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六盘水市城镇居民生活调查报告

周发荣

〔内容摘要〕“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本文从消费领域对我市城镇居民生活作了分析。〔关 键 词〕 城镇居民 生活 调查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

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体情况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城市特困家庭的生活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使城市居民的就业矛盾有所缓解,就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低保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多元化格局日益显现。据城调队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32.22元。比2004年增长11.9%,比2000年增长68.92%(调整口径后),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53.71%,年平均递增8.9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460.7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低114.91元。在全省排贵阳、遵义之后居第三位。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以工薪收入为主的多元化收入结构逐渐形成。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高度重视发展优势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了就业岗位,拓展了城镇就业渠道,为城镇居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居民收入。随着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居民财产投资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对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生活的高度重视,使城镇居民获得收入的渠道趋向多元化,工薪以外的其他收入成为城镇居民“十五”时期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1、工薪收入依然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体。2005年工薪收入人均5811.83元,占家庭总收入的71.5%,扣除物价因素后,比2000年增长28.22%,年平均递增5.10%。工薪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每年工资的正常晋升和调资;二是增加了其他劳动收入;三是就业渠道的拓宽。

2、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经济体制的转轨使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包括部份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个体经营的行列,经营收入已成为城镇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2005年我市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55.02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2000年增长4.6倍,年平均递增40.98%。

3、转移性收入。2005年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956.42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2000年增长2.5倍,年平均递增28.24%。

4、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目前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这是我市居民收入渠道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值得今后开拓的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如利息收入、股息收入、其他投资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等。

(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涨幅较大。

据测算,我市调查户中,按单位性质划分,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增长最大,涨幅在15%左右。其主要原因是除每年正常工资晋升外,按政策增发岗位工资所致。但在全部调查户中从就业人员情况看,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比例为30%。

(三)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幅不大。

由于我市属工业型城市,企业人员所占比例比机关大,我市城镇住户调查中就业人员分布在企业的比例较重。企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50%左右。企业工资除水钢和一些商业企业稍好外,水矿集

团公司、水城运输公司、堪二队、一一三地质队等工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十五”期间涨幅不大。年平均递增在5%左右。

(四)低收入家庭增长明显。

在各级政府关怀下,“十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障力度逐渐加大,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提高和扩大对低保户的救助等各项保障工作得到普及和落实,使我市的低收入户真正得到了实惠,经济收入明显增长。2005年2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00.36元,比上年增长30%,“十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7%。

二、我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体评价

“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居民消费支出也实现同步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在整体上向更加宽裕的小康迈进。

(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普遍上涨。

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29.12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2000年增长57.88%,年平均递增9.56%。另外,2005年人均转移性支出902.58元,“十五”期间平均递增6.87%,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20.17%,借贷支出平均增长54.3%。

在消费支出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其次是衣着类,分别比2000年增长(已扣物价因素,后面均已扣除物价因素)2.65倍和2倍,年平均增长29.59%和24。57%;医疗保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比2000年增长1.13倍,年均增幅为16.30%;食品和居住及文化娱乐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年均涨幅在13.31%—5.01%之间;支出下降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支出和教育支出,年均降幅分别为:

1.90%、9.71%和0.6%。

转移性支出中,主要是赡养支出和赠送支出增长幅度较大,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8.34%和6.5%。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市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享受型转变,家庭消费已从满足基本生活的普通商品向购买私人汽车、中高档住房、中高档衣着、文化旅游、保健等商品消费及服务转化、进入中低档消费向中高档消费的发展阶段。

我市消费结构有如下变化趋势:一般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支出结构2005年分别与2000年降低3.6和7.3个百分点;由于中小学学费的减免、教育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中的支出也从2000年的79.9%降低到60.8%,降低19.1个百分点;而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及居住的消费结构都有所上升,2005年分别与2000年上升1.9、2.

3、5.9和3个百分点;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2.4个百分点。

(三)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随着我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幅攀升,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居民对生活的需求,由量变上升到质变,消费的重心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移,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居民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1、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飞跃。“十五”期间,食品市场的繁荣和大型购物超市的大量涌现,以及餐饮业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居民食品消费模式的改变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促进了人们食品消费质量的提升。其主要特征是:

一是追求营养、健康型,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讲求新鲜、保健、营养于一体,讲求食品结构的科学性、均衡性和多样性,绿色食品更加倍受人们的青睐。据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人均食品消费2723.52元,比2000年增长49.10%,年均增长8.32%。其中:干鲜瓜果年均增长14.08%,奶及奶制品递增13.76%,蔬菜递增4.50%,肉禽蛋水产品递增7.15%,粮油递增6.42%,其他食品递增51.47%。二是讲究吃得轻松、方便。居民家庭的成品、半成品食品、快餐食品、在外就餐支出增长迅猛,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迁,节假日,亲朋好友相聚上餐馆或高档宾馆用餐成为人们就餐消费的时尚。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419.36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1%。三

是恩格尔系数间接下降,2005年我市恩格尔系数为48,与2000年略有下降,但是2000年的食品消费可以说是基本需求型的消费,而2005年的食品消费是科学营养、健康型的食品消费。比如,2000年居民购买大米,只是一般的籼米,购买一般的菜子油,而现在大部份居民包括收入较低的居民,购买大米不购买每斤1.40元的籼米,而购1.80元至3元左右一斤的精米,不买3.2元斤的菜子油,而购40元-80元一桶(十斤装)的高级植物油;购水果、肉类等等食品也是如此。所以恩格尔系数实际是下降的,据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如以2000年的食品质量为标准,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在42左右,比2000年降低8个点。

2、衣着消费追求品牌化、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十五”期间我市居民的衣着消费品牌意识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装化和个性化的特征。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22.20元,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4.57%。其中,服装和鞋类人均支出618.41元,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

3、交通和通讯消费成为“十五”期间居民消费的时尚。“十五”期间我市铁路和城市道路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给市民出行提供了快捷、方便、舒适的条件,人们利用节假日外出休闲旅游、享受生活,构成消费支出的一个亮点。2005年交通人均支出164.39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80%。“十五”期间,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现代通讯方式快捷多样,信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极大地刺激了居民信息消费需求,通讯工具已普及城市和农村,高档手机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2005年人均通信支出404.68元,比2000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83%。从产品构成上看,2000年通讯支出主要是坐机电话和BP机费用比重大,手机数量很少,而2005年通讯工具主要以手机和普通电话为主。2005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74部、普通电话78部。

4、医疗保健意识增强、支出增势强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保健倍加重视,医疗保健器材和滋补保健品迅速进入百姓家中,使医疗保健消费大幅增长。2005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64.89元,比2000年增长1倍多,年均递增16.3%。

5、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生存理念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除物质上拥有之外,更为突出的是体现在对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对旅游、休闲等活动热衷参与。目前旅游、休闲、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此外,在酒吧、茶楼、歌厅、健身中心等进行娱乐休闲也成为人们平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05年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34.58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13%。

6、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居住质量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一方面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的建设投入,另一方面规范和发展房地产业,使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面积、房屋装修质量等焕然一新,居民住房宽敞、装修亮丽、环境优雅,复式楼、花园楼住宅成为时尚住房之追求。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33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22%;2005年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46.65元,比2000年增长86.76%,年均递增13.31%。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缩小难。2005年我市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中占2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36元,20%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3.44元,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额为8383.08元,二者之比为2.75:1。我市低收入家庭主要是国有企业职工家庭和家庭就业人口偏少的家庭。

(二)我市居民恩格尔系数较高。2005年我市食品消费比重48%,比全国平均水平36高出12个点,比贵州省平均水平40高出8个点。恩格尔系数较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受低收入职工家庭的影响。

(三)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虽排贵阳遵义之后为第三位,但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作为贵州省第二辖市,又是全省重点工业城市,这样的现状应该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四)作为人亲往来的“捐赠支出”过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捐赠支出592.17元,比2000年增长

1.3倍,占转移性支出的66%,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4%。

四、几点建议

(一)低收入家庭特别是部份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较低,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要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不同阶层居民的收入差距。建议政府:一要健全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并通过有效的经济政策调整、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差距不合理的问题。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收入。三要有针对性地加大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比例和再就业稳定性。四要适度控制物价上涨。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低收入户收入预警监测机制,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三)除陋习,树新风、讲科学,多提倡“精神文明”之礼。

关于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物价上涨对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普查表

关于阿荣旗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调查报告

城镇居民生活调研报告论文

城镇居民生活调查工作总结[版]

农村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居民生活的调查报告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报告

《六盘水市城镇居民生活调查报告.doc》
六盘水市城镇居民生活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