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

2020-03-03 19:32: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招胜败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有感

落叶堆了一层又一层,故事编了一次又一次,骗得了时间,骗不了结局。历史没有选择的余地,告诉你,败的是自己。

——题记今日无事,管窥王立群《品项羽》而为感。

项羽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有的人恨他,有的人爱他,恨他的优柔寡断不成大器,爱他的风度翩翩潇洒从容。也有人喜欢拿他和刘邦那个痞子比,来比较二者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成大事者的种种特征。今天我们不谈这个,仅仅把项羽这个人剖析出来,读读他的人生,看看他的经历,结合王老先生的观点,来单纯的看这段历史故事,来祭奠千年之前的战魂……

Part1:感性•败亦为王

我看见他,西楚霸王项羽。

我看见他,乌骓长戟,红缨素衣。

我看见他,星目剑眉,英勇无敌。

只是,我看见他的时候,亦看见了结局。

我看到他勇冠三军,怎样在巨鹿破釜沉舟,大灭秦军,怎样的光明磊落霸气十足……但是,我还是清楚的看见,历史,不会因他改写。这一战过后,明天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江山,已不再是他的。任他是一代霸王也好,任他是自古豪杰也罢,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今天,我清楚的看到,这个平日里刚毅坚强的男人,扑在虞姬的怀里,像一个孩童般,泪流满面,他忘不了垓下一战,他是如此的狼狈,蒙受怎样的耻辱,风尘之后,他早已无力回天,他无奈地看清,王室里的帝王宝座上,刻的分明不是“项”,而是“刘”,他的心,很痛很痛。他可曾想过,有这样一天,他堂堂西楚霸王,也会有如此四面楚歌的境地?笑话,笑话……天亮了,项羽走出军帐。军士们衣衫褴褛,早已没了生气。夜晚的篝火还未熄灭,枯木树枝也很配合的无力耸搭着。硝烟四起的远处,那,是刘邦的军队吧……项羽笑了,笑得凄凉。他解下佩剑,发出最后一次的命令——“凡有妻儿老母者,弃甲还乡,皆可降刘,都走吧!”士卒们怔怔地看着他,他仿佛一夜间苍老了许多,虽然他仅仅31岁,该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今天,他却如生了一场大病一般,没了英姿。

虞姬在帘后垂泪,他爱的男人,她知道,他不会投降,那么,只有一死。项羽转身,对着身后的虞姬唱出那更古不变的心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心碎,“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自刎以谢,血流于地,长出美人花,凄凄如血。泪水溢出我的双眼,我知道,这个神一样的男人,心,也在抽搐……不久,他只率28铁骑,只身破敌,最后一战里,他一人力斩百将,立于乌江边,依稀见到昨日的飒爽容颜。士兵们苦苦哀求,他只闭着双眼,固执的不肯回

头。丢下一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拔剑,自刎。剑出手,人首分离,血溅三尺,涛声依旧,日暮如血……一代天骄,以这样悲壮而从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辉煌壮烈的一生。戎马岁月里,他的光明磊落,不过是一剂毒药。古往今来凡欲成大事者,无一不心机重重,各有手段,然,他太正直了,以至于死前还这般潇洒。

一切的一切,过了,散了,没法重来……王立群言:“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坐在了用人之人上。”是啊,要怪那也只能怪上天安排错了位置,从一开始,这,便是一出悲剧……今天的我们,再怎么想象,再怎么希望他卷土重来,都只是梦罢了后悔,只因一念之差。败一笑,成一笑,自逍遥。

我们只能说,历史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的卷轴里,只会铭记强者。但是,项羽是个例外。他,败亦为王!

Part2:理性•败亦应当

流氓什么都没有,却有胆量。而且,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只有胆量。你想吧,他们没有家财,不怕破产;没有职务,不怕罢官;没有地位,不怕丢人;没有知识,不怕说错话。那他们还怕什么?怕死?笑话!谁不会死?不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吗?我本来就买不起棺材。不就是身败名裂吗?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名。不就是不得好死,要千刀万剐吗?对不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只要能把皇帝拉下马,咱就赚了。就算拉不下,能吓他一跳,咱们也算没有白活。反正,“我是流氓,我怕谁”?当年的刘小,后来的刘邦,大约就是这种心态。但,如果你以为刘邦只是个“傻大胆”,那就大错特错了。

刘邦虽然是在并无太多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场的,但他一上场,就有了明确的现场感,也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过,这里说的成功,是指“最终的”。因此,也允许暂时的失败,却一定要反败为胜。像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以维护自己的英雄体面,这样的傻事,刘邦是不会干的。

所以,为了那最终的胜利,刘邦做了许多项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这使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谋臣将士之心。事实上,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能不失败吗?

这是实话。项羽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刘邦却能运用集体的智慧。所以刘邦虽然一无所能,却又无所不能。可以说,项羽遇上这样“No face\"的对手,也是天意了。

这是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项羽的失败的,我们再来看看项羽自身有没有什么毛病。

第一个是性格方面。项羽的性格可以用韩信的一句话来形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而在史记里面,项羽的性格是多疑,嗜杀,任人唯亲。项羽打仗是很能打,“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但是他却过分地迷信自己的武力。打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主将,却亲自去冲锋陷阵,而不是从战略或者战术上指挥军队;士兵受了伤,他亲自拎着饭菜去慰劳士兵,但是一到了封赏下属的时候,他却吝啬起来,

不能封赏。每每攻破一座城池,都喜欢屠城,可以讲是“城无遗类”,遇到对他说话有点过分的人,烹之,对待俘虏无不坑杀,从不手软!分封天下诸侯,和自己关系好的就多封一点,和自己关系不好的要么少封,要么凉拌。对自己的手下诸多猜忌,逼走范增,打压英布,自己砍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第二个方面则是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秦朝灭亡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和部下达成了共识,想要夺得天下,就必须要灭掉项羽集团。所以,刘邦集团在后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都是瞄准了项羽集团;而项羽此时在做什么呢?攻入咸阳,烧杀抢掠,一把火烧掉阿房宫,抢够了,分好地盘了,衣锦还乡。以至在鸿门宴上,放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刘邦,养虎为患,最终兵败自刎。

第三个方面是军事战略上的表现。项羽是过分相信自己的武力,喜欢和刘邦直接的干,甚至愚蠢到在两军对阵,提出要和刘邦单挑的要求!他不从战略和战术上入手,就死死地盯着刘邦的人头,刘邦的人头去到哪就追到哪,所以项羽的地盘是得来艰难,失去容易,兵力和粮食被刘邦一天天地消耗完,最终因“少助,食尽”,被逼和刘邦“鸿沟议和”。

所以,在作为一个军事和政治集团的领导者身份上,平心而论,刘邦比项羽表现得非常出色。因为他们争夺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成败,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整个天下!无需要去考虑过多的儿女私情,只需要想着如何去消灭对手就够了。项羽,远远比不上刘邦。而政治,本来就是如此。因而项羽虽称一世英雄,败亦应当了。

不管怎么说,从楚汉之争开始的一瞬,项羽便决定了他要走下去的路,哪怕是一条凶险无比的不归路,他还是坚定无比的走了下去。这一点也确实令人佩服。无论于公于私,项羽都是一代霸王,这无可厚非。但是从一个史学家的角度看来, 项羽的兵败也是必然,历史的冰凉与无情也成就了这个铁铮铮的汉子……

读史记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doc》
读史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