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

2020-03-03 01:35: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药

1.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的药物。

2.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重要书籍:

A:《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B:《本草纲目》:成书于清,作者李时珍,明朝蕲春人。该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老师没怎么说,自己对书看看) 4.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另外还有平性。

5.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药味。另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A: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

B: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C: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6.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简称“七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7.解表药:

注意事项:1>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以免“亡阳”、“伤阴”

2>体虚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入汤剂不宜就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药效。

代表药物:

A:麻黄(发散风寒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B:桑叶(发散风热药):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C:菊花(发散风热药):

功效:疏风散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D:柴胡(发散风热药):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清热药 代表药物:

A:石膏(清热泻火药)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

是清泄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B:知母(清热泻火药):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善入肺、胃二经以清气分实热

石膏和知母的鉴别:

相同点:都清热泻火,都归肺、胃经,散肺胃气分之热

不同点;1>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甘、寒。

2>石膏可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知母滋阴润燥

3>石膏可外用

C:黄芩(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D:黄连(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E:黄柏(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三黄辨别:三者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但1>黄芩具有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的功效;黄柏有退热除蒸的功效。

2>黄芩善清上焦湿热,归肺、胃、胆、大肠经;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归心、肝、胃、大肠经;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归肾、膀胱、大肠经。

F:金银花(清热解毒药)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G:连翘(清热解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有“疮家圣药”之称。 H: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血热出血。 I:青蒿(清虚热药)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用于阴虚内热。 9.泻下药

大黄(攻下药)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 10.祛风湿药

A:独活(祛风湿散寒药)

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之痹症为宜。

与羌活区别:1>独活主治腰肾以下痹症;而羌活主治腰肾以上痹症。

2>独活用于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羌活用于风寒表证,

风寒头痛。

11.化湿药

A:藿香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和中

12.利水渗湿药:

A:茯苓(利水消肿药)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B:车前子(利水通淋药)

功效: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C:茵陈(利湿退黄药)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是治疗黄疸要药。

13.温里药

附子:是温里散寒的代表药。

14.理气药:凡能疏理气机,以治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A:陈皮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归脾、肺经,用于脾胃气滞证。 B:香附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是“气病之总师,女科之总帅。”

15.消食药:

A:山楂:用于肉食积滞证,味酸甘,是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16.驱虫药

使君子,用于蛔虫症 16.止血药

A:小蓟(凉血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可利尿通淋,是治疗尿血的要药。 B:三七(化瘀止血药)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是伤科要药 17.活血化瘀药

A:川芎(活血止痛药)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是“血中气药”,亦是治头痛之要药。

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脉络。” B:益母草(活血调经药)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性偏寒

C:牛膝(活血调经药)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

川牛膝

怀牛膝 18.化痰止咳平喘药 A:半夏(化痰药)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吐,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B:苦杏仁(止咳平喘)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9.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症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A:朱砂(重镇安神药)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

用法用量: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1-0.5g

内服不可过量或长期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

B:酸枣仁(养心安神药)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20.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药)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21.开窍药 A:麝香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2.补虚药:补虚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四类。 A:人参(补气药)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B:鹿茸(补阳药)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C:当归(补血药)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D:熟地黄(补血药)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当归与熟地黄对比:

相同点:都可以补血,都可用于血虚诸症,都是补虚养血之要药

不同点:1>当归可活血、调经、止痛,是妇科调经之要药;熟地黄养阴,填经,益髓,补肝肾之阴

2>当归还可润肠通便

E:北沙参(补阴药)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F:南沙参(补阴药)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益气,化痰→南、北沙参的区别 23.收涩药 A:五味子

功效:敛肺滋阴,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24.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 重要书籍:

1>《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著作。

2>《伤寒杂病论》东汉,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被后世医家奉为制方之圭皋,誉为“方书之祖”。

25.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26.组方原则:一般方剂的结构多由“君、臣、佐、使”组成。 君药:是指针对主症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或主病的药物; ②针对主要兼症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②佐制药;③反佐药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组成变化:①药味增减变化;②药量增减变化;③剂型更换变化。 27.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

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注意事项:①宜于轻煎,不可过煮;②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增加衣被:③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代表方剂: A: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芍药用量1:1)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28.泻下剂

大承气汤:

主治:阳明腑实证

29.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的“和法”

A: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 B: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30.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八法”中的“清法”。

A:白虎汤:

主治:气分热盛证。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以身大热、汗大

出、口大渴、脉洪大,即“四大证”为辨证要点。

B:清营汤

主治:热入营分证。 30.温里剂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证。 31.补益剂: A: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克

主治:脾胃气虚证。

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药方,也是补气的基础方。 B:四物汤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主治:营血虚滞证。 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

C: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

三补

三泻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主治:肾阴虚证

32.固涩汤

注意事项:①应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 ②外邪未尽者不宜过早使用固涩剂,以免“关门留寇”; ③有实邪者禁用。

四神丸:主治肾泄,五更泄泻。

33.安神剂 A:朱砂安神丸

主治:心血偏亢,阴血不足证。 B:天王补心丹

主治:阴虚血少

34.开窍剂:开窍剂通常相应地分为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和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

本方是温开剂的代表方。

35.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36.理血剂

A: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气滞血瘀) B: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气虚血瘀) 37.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38.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和中。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39.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二陈汤:主治湿痰咳嗽。

是治痰之通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 40.消食剂:

保和丸:主治食积。

11级英语2班

糖尿病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速记歌诀

急诊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药方剂】中药方,中医药方,中药方,药方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的中药方剂

中药配伍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

常用抗癫痫中药及方剂有哪些

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及方剂

针灸方剂

《中药,方剂.doc》
中药,方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