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简案参考格式

2020-03-03 23:11: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格式及案例

每一篇教学设计需含:授课课题;教学目标;我的教学主张(对于学生、教学、课堂、有效课堂、课堂文化、学习思维等的认识);设计理念(这节课为何要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简案)等几个部分。

每个简案尽量控制在2P。

案例一:

课题:文言文翻译

执教:

学科:语文

班级:高三(5)班

教材:高三复习

【教学主张】

高三教学更多应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我所理解的有效教学应当是合理利用学习时间,但又不是单纯追求“短期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应当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因此,有效教学应当是基于探究精神的教学,应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感受和积极的审美体验。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针对本次高三期中调研考试文言文翻译部分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失分原因,探索得分方法,寻找分数的增长点,并且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注意点,且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简案】

一、教学目标:

灵活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的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语境的意识,并能通过分析语境推断句子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语境的意识,并能通过分析语境推断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下发讲义,课前预习。

(二)明确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三)

1、通过对典型句子错误翻译原因的分析,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学生将平时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灵活迁移到练习中的意识。

2、即时演练,巩固翻译方法。

(四)

1、结合具体语段,培养学生关注语境的意识,并能通过分析语境推断句子的含义。

2、即时演练,增强语境意识。

①注意断头句补出主语。

②注意句子中间的主语更换。

③注意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和省略部分。

(五)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

(六)板书

文言文翻译

基本方法:对 留 删 调 补 换

增长点:平时积累

语境推断

案例二:

课题: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执教: 夏晓静

学科:数学

班级: 高二(2)

教材: 苏教版必修二

【教学主张】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加深对转化和降维思想的理解。本节重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难点是性质定理的证明。例题的教学,可类比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垂直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猜出结论,引导学生证明。根据证明过程总结出判断两个平面平行课转化为证明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这说明两平面平行转化为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转化为直线与直线平行。

【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两平面相交的定义。

2、会画平行或相交平面的空间图形,并用字母或符号表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重点:

1、了解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2、两个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情境引入】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请同学们借助长方体举例说明;平面与平面呢?

【知识导引】1.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以下两种关系:

位置关系

公共点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

该定理可简单概括为:。

定理的符号表述为: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若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平面β,则α与β平行

若平面α有无数条直线分别与平面β平行,则α与β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分别经过两条平行直线,这两个平面平行

过已知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问题探究:(1)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平面具有什么位置关系?

(2)如图,设,, ,我们研究两条交线、的位置关系?

分析: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性质定理:

该定理可简单概括为:。

定理的符号表述为:

给出问题:性质定理如何证明?

【典型例题】

例1: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平面C1BD∥平面AB1D

1例2: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案例三:

课题:牛顿第二定律

执教: 陈晓冬

学科: 物理

班级: 高一(10)班

教材: 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主张】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的有趣、有用,从而对物理产生兴趣。

【设计理念】

讨论测定生活中汽车的加速度,回顾用运动学求加速度的方法,在探究a与F、m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测定汽车加速度的思路,在规定了力的单位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简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数学公式及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们在选车的时候,会考虑汽车的加速性能(加速度), 假定汽车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测定汽车加速度?

学生会用运动学方法测算出汽车的加速度,开拓学生的思路,一些对汽车了解的人可以从汽车技术手册中的数据推算出汽车的最大牵引力,从而大致计算出加速度,判断加速性能。为什么呢?

回顾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其原因是什么?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实质是产生了加速度,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力、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我们可以用数学公式把这种关系表述为: 或,把比例式写成等式,其中k为比例常数,

是否还存在什么困难?k是多少呢?理解1牛顿的力是怎么定义的?进一步的到牛顿第

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F=ma。

通过一定的计算,发现两种算法有较大误差,请分析原因所在,引导学生知道F应该指合力。从而理解根据汽车的受力推算出汽车的加速度的方法。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受的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力而求出

例2.质量为1k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现用6N的向上拉力拉它,加速度为多少?若用15N向上拉力,加速度为多少?

例3.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阻力不变。求

1.汽车受到的阻力多大?

2.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

(结合例题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特性)

阅读科学漫步:在遥远的太空中牛顿第二定律还能使用吗?1966年曾在地球上完成了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的测定质量的实验。

公开课教学简案

倒叙公开课教案(简案)

2年级公开课《自我介绍》简案

公开课教案外 简案

音乐公开课《动物说话》简案

简案

5、《再塑生命》公开课简案

传承与创新作文教学简案公开课

9加几公开课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简案

《公开课简案参考格式.doc》
公开课简案参考格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