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的选择

2020-03-03 00:58: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策略的选择

作者:唐文标

校本课程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2

更新时间:2007-1-8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求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因此,在讨论教学策略时,宜先思考有关教学的两个概念:其一,在教育心理学上讨论如何教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前文中曾多次提到的,要教学生学习必先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就是此一概念。在第三编第

五、

六、七各章内,我们分别介绍过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学习理论。究竟该等学习理论对现在教学策略取向上,发生了些什么影响?其二,在学校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法"。任何教学方法只有适用与否,没有好坏之别;而教学方法的是否适用,又关系到科目性质、学生年级、学生能力、教学目标等问题。在此一概念之下,如何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他的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概念所引出的两个问题,我们介绍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上流行的有关教学策略的两种取向:其一为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其二为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为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特别给予一个新的名称,叫指导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指导教学的理念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Rosenshine,1979)。因为指导教学实施时特别强调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所以也称为明示教学(explicit

teaching)(Rosenshine,1986)。就学习心理学的基础而言,指导教学并非采取某一学派的理论为根据,而是融合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中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与讯息处理论的要义,所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

按行为主义者对学习历程的解释,个体的学习行为是在外控的条件作用情况下学得的,而个体行为学得与否的关键因素,则必须遵循强化原则(见第五章)。按奥苏贝尔意义学习论的解释,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系于学生能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按讯息处理论对学习历程的解释,在知识学习的历程中,要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见第六章)。接下去就指导教学的实际运作看,此一教学策略如何融合运用学习理论于教室内教学。

在实际教学时,指导教学的进行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1.

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

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在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见第六章第一节)中,他用前导组织的概念来说明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过程。惟利用前导组织的概念从事新知识学习时,是由教师先把要学的新知识的主题提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从长期记忆中所贮存的相关知识检索出来与新知识核对。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做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如此做法是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

2.

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

教师对新教材的讲解,是整个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从讯息处理论的观点看,此一步骤的教学,相当于个体吸收新知识时输人到输出的整个处理历程。因此,配合讯息处理论的原理(见图6-3),在讲解新教材时,建议教师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向学生呈现知识性的刺激时,要明确肯定,以便学生感官收录。(2)所呈现的知识性刺激,宜有系统,以免学生注意力分散。(3)教师讲解时,宜分段进行,每两段落之间稍有停顿,以便学生有足够时间运用他的短期记忆。(4)遇到生字新词时,教师宜写在黑板上,并讲解说明,以便学生同时将此等字词编为形码、声码、意码,以符合多码并用原则。(5)讲解新概念时,宜随时提出几个简要问题,指定学生回答,藉以肯定学生确已理解,并且推知其已输人到长期记忆。(6)为加强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意涵,教师宜随时举例说明。惟举例说明时,必须配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水平尚属具体运思潮(见第三章第一节)。因此,对此-阶段儿童举例说明时,只能采用具体事例。

3.

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

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毕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如教师所预期地学到了新的知识?如不及时从学生的行为去进行检查,对此一问题是无法肯定回答的。凡做学生的都曾有此经验: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当时,自觉已是十分了解,但到回家自己写作业时,则对教师的讲解已不复记忆。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容易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当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期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见图6-3)要想避免学后迅速遗忘,及时练习是必要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宜于每一单元之后留一段时间,用以辅导学生及时练习。在此短暂时间内,由教师指定要点,在教师监督之下让学生作业练习。此时教师可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

学习后及时练习的最大价值,除了加强记忆之外'是练习后使学生获得回馈:了解自己工作的结果,并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得以肯定,或对自已的错误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任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到了新知识,他就可以放心结束这一节的教学。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学到他教的新知识,他就必须检讨教学的缺点,并回头再带领学生温习一遍。否则,如学生未能学到本单元的知识,接下去的新单元教学,将更为困难。

5.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中小学的教学,学生们都需要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如每个学生下课后都能独立完成他的作业,这就表示他们的学习已符合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又因为学生从事独立作业时教师不在身边,遇有困难不能随时得到帮助,所以教师指定的作业不宜超过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按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建议,学生课后的独立作业,在难度上以不低于自己完成90%为原则。亦即是学生对教师所指定的题目,其中有90%都能自己解答。如此始能符合后效强化原则,继续保持学习动机,愿意自行完成作业。

(二)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从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取向二者的关系看,教学策略的不同主张都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前文介绍的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在理论上是以行为主义、讯息处理以及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三种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同样的,我们在此所要介绍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也不是取自单一学习理论。此一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见第六章第一节),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见第七章)。由于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性质上属认知结构论,故而他的理论用于教学时,就被称为教学的结构取向(constructivist

apppoach to

teaching)。到后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者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就被称为人本教育的结构取向(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humanistic education),意思是说采用发现学习的启发性原则以达成人本教育的目的。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新近流行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在内涵上已不再是单纯的发现教学策略,也不再是单纯的人本上义教学策略,而是两者的融合。因此,在讨论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之前,宜先简单回顾一下该二理论的要义。

综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可以归纳为三点要义:(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综合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要义:(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见第七章第

二、三节)

现在流行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乃是将上述两种学习理论的精神合而为一。合而为一之后在实际教学上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来说明之。

1.

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学习

与20世纪70年代人本教育所主张的开放教室(见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策略相比,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有两点不同的特征:其一是强调教材的结构性,不再像开放教室那样,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他喜欢的事物,而是由教师按学生的能力准备其应当学习的教材。惟所准备的教材必须具有结构性,俾使学生们能够经由探索而发现其中的原理原则。其二是加重教师辅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行探索学习之前,先对问题的性质及学习目的给予清楚的说明。惟在教学时教师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留待学生去自行探索发现。此种做法是将学生置于"由不全知而求全知"的境地,从而启发学生的潜力。

2.

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

人本教育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见第七章第三节),也是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的特点之一。惟此处所指的合作学习并不只限于学生,教师也是参与者之一。合作学习是在小组讨论的方式下进行。团体讨论时,大家集思广益,所获学习结果将超过个人能力之所及。团体讨论时,学生们在语言上彼此容易沟通,如此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对问题获得较多的了解。教师参与讨论时,不宜做小组的主导,而且讨论进行中不宜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讨论时,教师提示一点思维线索做为指引之用。无论如何,最后的答案由学生们自己发现才符合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目标。

3.

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的另一特点是,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方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基于此一原则,在语文课上不主张让学生学习并背诵范文汉论语体或文言),而主张让学生阅读正式的文学作品。理由是正式文学作品多系人生体验,会使人读后感到更有意义。在作文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习像作家创作一样,自选题目,自行撰稿,自行编辑,最后将作品印发出来,让大家公开批评。在数学学习方面,除演算技术外,重视数学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教学生学习解题得到答案,而是从数学原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

介绍过上述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之后,读者呼能会提出哪一种教学策略较优的问题。这问题很不容易回答,原因是批评一个教学策略的优劣,不能凭靠单一标准。这情形就像从甲地到乙地旅行时选择交通工具-样,很难说搭飞机就优于乘火车。若肯定说飞机优于火车,显然是忽略了甲乙两地间距离远近及费用等因素。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有连带关系a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1.

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在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之下学习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L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下学习的学生,则在抽象思考、解决问【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Peterson,1979)。准此而论,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2.

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McDanald,1976)。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教师主导取向,原因是此种科目内容有系统,而且答案肯定,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3.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Good,1982),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适于教师主导策略教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到了初中以上,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成熟(已达形式运思期),而且在人格发展上也较为独立,则较适于采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06年12月

教学策略的选择

选择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

“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农村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

恰当选择,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定义

主题3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从同课异构看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doc》
教学策略的选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