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2020-10-1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定义

一.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话题和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2.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课中进行听力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 ◆课后延伸活动

——小组活动,拓展认识。 3.关键问题:

◆课前的调查表设计要简单明确,适合学生能力; ◆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借助媒体促进学生思考;

◆做好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

二.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1、不存在能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和最佳教学策略;

2、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租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

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所谓策略选择,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 所谓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那就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

所谓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教学策略的特点有:

⑴ 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⑵ 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⑶ 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

⑷ 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半无所适从。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于这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般地,教学策略有两类:

⑴ 产生式教学策略

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⑵ 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

① 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②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① 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

推荐第2篇: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示范——模范教学策略

根据中老年学习者的特征以及使用QQ聊天工具属于应用层面的特点,我们采用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1.定向。教师运用教学媒体等的示范,使中老年人逐渐掌握使用QQ的各种操作技能。

2.参与性练习。中老年人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师的示范进行分解,,并进行尝试性

练习。

3.自主练习。中老年人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求得错误动作的消失和技能

的熟练掌握。

4.迁移。通过对QQ使用技能的掌握,能够使用其他聊天工具。

二、小组协作策略

根据中老年人学习者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三到四个人。等教师对相应技能示范后,每个小组进行协作学习,一起探讨。当经过协作学习之后,仍然有不懂的地方时,再由教师统一进行辅导,直到问题解决。不但小组内部可以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协作,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情景策略 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情景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

情景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情景为主要手段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上网聊天各种技能的演示,由于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本课教学中,选取QQ聊天界面等各种图片,为学习者展示QQ的各种操作,让学习者产生“我要看,我要学”的学习欲望,为学习者探究新知创造最佳环境。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使师生、生生关系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品质,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设良好的氛围。

3.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为了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教师还要充分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在问题情境中以疑启思,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在学生协作学习的同时,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练习各种操作技能。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去和小组其他成员探讨或者去向教师请教,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掌握使用QQ的各种技能。

推荐第3篇: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

作者:唐文标

校本课程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2

更新时间:2007-1-8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求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因此,在讨论教学策略时,宜先思考有关教学的两个概念:其一,在教育心理学上讨论如何教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前文中曾多次提到的,要教学生学习必先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就是此一概念。在第三编第

五、

六、七各章内,我们分别介绍过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学习理论。究竟该等学习理论对现在教学策略取向上,发生了些什么影响?其二,在学校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法"。任何教学方法只有适用与否,没有好坏之别;而教学方法的是否适用,又关系到科目性质、学生年级、学生能力、教学目标等问题。在此一概念之下,如何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他的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概念所引出的两个问题,我们介绍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上流行的有关教学策略的两种取向:其一为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其二为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为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特别给予一个新的名称,叫指导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指导教学的理念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Rosenshine,1979)。因为指导教学实施时特别强调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所以也称为明示教学(explicit

teaching)(Rosenshine,1986)。就学习心理学的基础而言,指导教学并非采取某一学派的理论为根据,而是融合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中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与讯息处理论的要义,所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

按行为主义者对学习历程的解释,个体的学习行为是在外控的条件作用情况下学得的,而个体行为学得与否的关键因素,则必须遵循强化原则(见第五章)。按奥苏贝尔意义学习论的解释,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系于学生能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按讯息处理论对学习历程的解释,在知识学习的历程中,要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见第六章)。接下去就指导教学的实际运作看,此一教学策略如何融合运用学习理论于教室内教学。

在实际教学时,指导教学的进行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1.

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

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在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见第六章第一节)中,他用前导组织的概念来说明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过程。惟利用前导组织的概念从事新知识学习时,是由教师先把要学的新知识的主题提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从长期记忆中所贮存的相关知识检索出来与新知识核对。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做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如此做法是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

2.

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

教师对新教材的讲解,是整个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从讯息处理论的观点看,此一步骤的教学,相当于个体吸收新知识时输人到输出的整个处理历程。因此,配合讯息处理论的原理(见图6-3),在讲解新教材时,建议教师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向学生呈现知识性的刺激时,要明确肯定,以便学生感官收录。(2)所呈现的知识性刺激,宜有系统,以免学生注意力分散。(3)教师讲解时,宜分段进行,每两段落之间稍有停顿,以便学生有足够时间运用他的短期记忆。(4)遇到生字新词时,教师宜写在黑板上,并讲解说明,以便学生同时将此等字词编为形码、声码、意码,以符合多码并用原则。(5)讲解新概念时,宜随时提出几个简要问题,指定学生回答,藉以肯定学生确已理解,并且推知其已输人到长期记忆。(6)为加强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意涵,教师宜随时举例说明。惟举例说明时,必须配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水平尚属具体运思潮(见第三章第一节)。因此,对此-阶段儿童举例说明时,只能采用具体事例。

3.

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

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毕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如教师所预期地学到了新的知识?如不及时从学生的行为去进行检查,对此一问题是无法肯定回答的。凡做学生的都曾有此经验: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当时,自觉已是十分了解,但到回家自己写作业时,则对教师的讲解已不复记忆。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容易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当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期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见图6-3)要想避免学后迅速遗忘,及时练习是必要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宜于每一单元之后留一段时间,用以辅导学生及时练习。在此短暂时间内,由教师指定要点,在教师监督之下让学生作业练习。此时教师可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

学习后及时练习的最大价值,除了加强记忆之外'是练习后使学生获得回馈:了解自己工作的结果,并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得以肯定,或对自已的错误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任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到了新知识,他就可以放心结束这一节的教学。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学到他教的新知识,他就必须检讨教学的缺点,并回头再带领学生温习一遍。否则,如学生未能学到本单元的知识,接下去的新单元教学,将更为困难。

5.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中小学的教学,学生们都需要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如每个学生下课后都能独立完成他的作业,这就表示他们的学习已符合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又因为学生从事独立作业时教师不在身边,遇有困难不能随时得到帮助,所以教师指定的作业不宜超过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按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建议,学生课后的独立作业,在难度上以不低于自己完成90%为原则。亦即是学生对教师所指定的题目,其中有90%都能自己解答。如此始能符合后效强化原则,继续保持学习动机,愿意自行完成作业。

(二)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从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取向二者的关系看,教学策略的不同主张都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前文介绍的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在理论上是以行为主义、讯息处理以及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三种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同样的,我们在此所要介绍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也不是取自单一学习理论。此一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见第六章第一节),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见第七章)。由于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性质上属认知结构论,故而他的理论用于教学时,就被称为教学的结构取向(constructivist

apppoach to

teaching)。到后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者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就被称为人本教育的结构取向(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humanistic education),意思是说采用发现学习的启发性原则以达成人本教育的目的。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新近流行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在内涵上已不再是单纯的发现教学策略,也不再是单纯的人本上义教学策略,而是两者的融合。因此,在讨论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之前,宜先简单回顾一下该二理论的要义。

综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可以归纳为三点要义:(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综合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要义:(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见第七章第

二、三节)

现在流行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乃是将上述两种学习理论的精神合而为一。合而为一之后在实际教学上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来说明之。

1.

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学习

与20世纪70年代人本教育所主张的开放教室(见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策略相比,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有两点不同的特征:其一是强调教材的结构性,不再像开放教室那样,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他喜欢的事物,而是由教师按学生的能力准备其应当学习的教材。惟所准备的教材必须具有结构性,俾使学生们能够经由探索而发现其中的原理原则。其二是加重教师辅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行探索学习之前,先对问题的性质及学习目的给予清楚的说明。惟在教学时教师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留待学生去自行探索发现。此种做法是将学生置于"由不全知而求全知"的境地,从而启发学生的潜力。

2.

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

人本教育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见第七章第三节),也是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的特点之一。惟此处所指的合作学习并不只限于学生,教师也是参与者之一。合作学习是在小组讨论的方式下进行。团体讨论时,大家集思广益,所获学习结果将超过个人能力之所及。团体讨论时,学生们在语言上彼此容易沟通,如此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对问题获得较多的了解。教师参与讨论时,不宜做小组的主导,而且讨论进行中不宜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讨论时,教师提示一点思维线索做为指引之用。无论如何,最后的答案由学生们自己发现才符合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目标。

3.

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的另一特点是,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方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基于此一原则,在语文课上不主张让学生学习并背诵范文汉论语体或文言),而主张让学生阅读正式的文学作品。理由是正式文学作品多系人生体验,会使人读后感到更有意义。在作文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习像作家创作一样,自选题目,自行撰稿,自行编辑,最后将作品印发出来,让大家公开批评。在数学学习方面,除演算技术外,重视数学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教学生学习解题得到答案,而是从数学原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

介绍过上述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之后,读者呼能会提出哪一种教学策略较优的问题。这问题很不容易回答,原因是批评一个教学策略的优劣,不能凭靠单一标准。这情形就像从甲地到乙地旅行时选择交通工具-样,很难说搭飞机就优于乘火车。若肯定说飞机优于火车,显然是忽略了甲乙两地间距离远近及费用等因素。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有连带关系a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1.

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在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之下学习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L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下学习的学生,则在抽象思考、解决问【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Peterson,1979)。准此而论,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2.

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McDanald,1976)。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教师主导取向,原因是此种科目内容有系统,而且答案肯定,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3.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Good,1982),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适于教师主导策略教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到了初中以上,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成熟(已达形式运思期),而且在人格发展上也较为独立,则较适于采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06年12月

推荐第4篇:选择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

选择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

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统一要求与照顾个别差异构成了一对难以处理的矛盾。

一、什么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含义:“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概言之,就是指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策略一: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

1、学生分层

2、目标分层

3、分层教学

4、分层评价

举例

三、策略二:协同教学

所谓协同教学,是指

协同教学的方法

举例

四、策略三:取长补短

利用学生的多元优势智能

举例

五、策略四:教学智慧

定义

举例

推荐第5篇:主题3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主题3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了解常见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及其适用范围。

3、形成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意识,掌握常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4、能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5、能根据给定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评价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6、能运用文字编辑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学习内容概要

学习内容要点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概念、特点

1、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黑线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2)特点

①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②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③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理论依据)、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这些要素各占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彼此联系,相互蕴涵,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2、教学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策略,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大方法。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各自的内涵、特点及组成成分虽然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对教学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抽象和归纳后得出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之间的区分界限并非绝对不变的,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应用来确定其为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策略。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分类

1、教学模式的分类

乔伊斯、韦尔等按照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分类:信息加工模式、个性模式、社会交往模式和行为模式。

张楚廷根据与不同学科的联系分类: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社会学模式、管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等。

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马塞拉斯和考克斯等人的社会调查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塔巴的归纳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布鲁纳等人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约翰逊兄弟的合作教学模式。

2、教学策略的分类

(一)美国学者瑞格卢斯分类: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1)教学组织策略: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

(2)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有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传递策略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

(3)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二)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与学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从指导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出发,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分类: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通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存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种模式包含四个教学环节:

(1)呈现先行组织者。在学习之前让学生学习有关的比新知识包摄性更广、更清晰、更稳定的引导性材料,作为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桥梁,同时使学生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

(3)知识的整合协调。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4)应用。即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但这种模式不利于对具体经验有较大依赖性的内容,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提出。它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1)问题情境。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2)假设—检验。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到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3)整合与应用。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发现学习模式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另外,它对学生要求较高,且主要适用于理科的教学。

3、探究性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提出。它的理论基础是何克抗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包含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研究性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2)启发思考。学习的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性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能否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

(3)自主(或小组)探究。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完成,这是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引导、支持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人文学科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数理化学科中则可以使用能起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4)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有成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 (5)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策略

三种常用的教学策略,主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

1、主导策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担任传统意义中的教学组织者、实施者,起到知识的传递作用外,要起到对学习的帮助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确定教学起点、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资源、控制教学实施等不同方面的合理设计,令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主导策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九段教学策略、情境—陶冶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等。

2、自主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3、合作学习策略。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常用的合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五种。实际教学中常将多种合作学习策略混合运用。

六、使用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时的注意事项

1、关注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3)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

2、教师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设计

合作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多数以属于第一种情况,但也经常遇到第二种情况(例如,语文课的作文,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图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在事先并不清楚)。 (1)第一情况的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内容: ①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②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④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对于第二情况的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的掌握,注意:

①教师在讨论过程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②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③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④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⑤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七、评价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这样做,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目标达成情况、与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的切合度来判断,其中前者尤为重要。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教学实施,学生不仅要得到广泛的认知范围、深层次的认知深度,同时还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如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等。

所还要考虑选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体。在经济性、可操作性、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成本等综合考虑。

八、Word中的项目符号、样式、目录和表格的操作

1、项目符号

多个并列等级的文本前面,可以使用编号排列;当这些内容的顺序性不是很强的时候,可心使用项目符号排列,显得简洁和美观。

2、样式和格式

样式有段落和字符两种类型。段落样式有设定字体、边框、语言、段落、制表位、图文框和编号等七类格式。字符样式有设定字体、边框和语言等三类格式。 样式有系统预设、用户自定义。

3、目录

当一个教案中有多级的标题或者在一个文档中含有多个教案时,使用目录供查询。目录不仅具有传统目录的检索功能,还具有点击目录后跳转到对应页面的超链接功能。使用Word的“索引和目录”功能来实现。

4、表格

使用表格,清楚地呈现教学步骤与思路。合并、拆分单元格,设置边框和背景,将表格和文字相互转换。

推荐第6篇: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上的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除了圆柱的侧面以外,其余的立体图形上的面都是平平的,构建了“平面”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的含义。】

(二) 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的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面从体生”、“面在体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情况: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了五类,这几个图形是同一类,这几个图形是另一类„„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也是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但它跟长方形、正方形不同的是有两条斜斜的边„„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把不同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思考方式,才能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分成一类,这样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

(四) 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1.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师:早上去上学,小区里的篱笆上有平行四边形,到店里喝早茶,糕点上有平行四边形,吃饱了来到学校,我们学校门口都能找到好多平面图形:伸缩门上有平行四边形,地上画线区域里有黄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找一找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辨认中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过渡语: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如果我遮住它们的一角,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如:为什么觉得4号图形是正方形呢?那6号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师:平面图形还可以拼出美丽的图画呢!看,这是一只„„蜻蜓(课件出示练习3)。你知道它分别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各种图形又有几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次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具体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师生活动: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上的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除了圆柱的侧面以外,其余的立体图形上的面都是平平的,构建了“平面”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的含义。】

(二) 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的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面从体生”、“面在体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情况: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了五类,这几个图形是同一类,这几个图形是另一类„„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也是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但它跟长方形、正方形不同的是有两条斜斜的边„„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把不同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思考方式,才能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分成一类,这样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

(四) 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1.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师:早上去上学,小区里的篱笆上有平行四边形,到店里喝早茶,糕点上有平行四边形,吃饱了来到学校,我们学校门口都能找到好多平面图形:伸缩门上有平行四边形,地上画线区域里有黄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找一找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辨认中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过渡语: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如果我遮住它们的一角,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如:为什么觉得4号图形是正方形呢?那6号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师:平面图形还可以拼出美丽的图画呢!看,这是一只„„蜻蜓(课件出示练习3)。你知道它分别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各种图形又有几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次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推荐第7篇:设计与教学策略的认识

设计与教学策略的认识

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实施者。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能否上好一堂课,前期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结起来,侧重于寻找恰当教学方法、做出正确教学决策。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而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它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活动中。

1.共同点: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各有各的内涵,在具体内容或编写环节上有交叉或重叠部分,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教学设计时在各个环节都必然要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而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又必须全盘考虑教学的整体设计,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当教师具有了教学策略的意识,就有可能从整体上系统地规划教学行为,由原来割裂式的点状教学转化为体现整体意识的结构教学。

2.不同点 1.表现方式不同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它的结果性表达形式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策略可以表达成有形的方案,也可以表现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体现为面对各种偶然突发事件而采取应对的方案,也就是说,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

2.应用的时空范围不同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它可以是对整个单元的设计,也可以是对整节的设计,教学实践可以依据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而展开。

教学策略不仅在教学活动开展前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还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推荐第8篇: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属于“如何教”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多因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决策工作。

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一)从学习目标出发 教学策略是完成特定学习目标的方式,所以,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应当有什么样的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

(二)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促使教学成功、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方式和方法。作为手段和方法,应当遵循教学和学习规律,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策略制定的依据。

(三)要符合学习内容 相对于学习内容,教学策略是实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将决定实现它的方式——教学策略。

(四)要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对完成学习目标的方式、喜好各不相同,因此要求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以我们前面对学生进行的特征分析的结果为依据。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在不同年级、不同课型要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1.对于新授课要先主干后枝叶。从生活,生产的现象出发引出物理问题,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尽量做得成功,现象直观、明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学校教学条件好,建议把演示实验变成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现象会更直观、明显,这样(1)学生更有兴趣,更容易形成深刻印象,得出结论。(2)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和公式的含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意识。这就是知识传授的的主干。对于那些需要推理的结论或规律尤其要耐心,(可以放慢速度,可以采用多种补充实验和形象的比喻或者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学会。讲解例题和选择练习的时候也要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量简单,不要做大题、综合题。把范围限制在本课之内,一两步就能解决。这样既可以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明白基本的概念、规律能做简单的习题,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也使那些中上等的学生熟悉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这样做使得课本上的有些内容可能没有被深入解释或强调,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有缺失不完整,但却强调了基础知识和技能,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培养。那些内容没有深入解释或强调使得课堂教学显得缺失不完整的内容在下节的习题课通过习题或现象予以加入和补充。这样使知识的主干和枝叶都得到了发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单元复习课。通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基本的实验,规律和公式理解。中等学生回答注意事项和解题的思路,板演习题,等到综合性习题或者很多人都出错的问题则有好同学来解答。习题的选择其要有基础性习题又要有展开性的大题,侧重中等难度,形成章节性知识体系并深化理解。3.对于期末复习和初四毕业复习课。除了继续巩固基础知识外,要侧重知识的联系和展开。例如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一章中的密度计。首先要知道密度计的用途,它的原理。而在讲它的原理时,要展开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比较他和温度计的刻度区别,简单密度计的制作,原理的引申活用(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浮力怎样变化,是上升还是下沉)以及浮力问题的解题思路(先找状态再得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公式展开)。再比如讲解零度的冰放入零度的水中是否会熔化或凝固时,必须讲明熔化或凝固的发生条件(吸热或放热)然后再问一盛水的烧杯放入已沸腾的水中,烧杯的水能否沸腾?烧杯倒置放入已沸腾的水中,烧杯的水能否沸腾?这个题和上面的题关键都是要分析物态变化的原因,条件,解题思路是相同的。还有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时,更要注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一道计算题:用测力计称量一块石块的重力为14.7牛,浸没水中后示数为9.8牛,求石块的质量,所受的浮力,石块的体积和密度。在做这个计算题时除了应用上面的方法对之进行展开外,更主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测力计求固体密度的实验探究方法。因此无论在平时讲课,还是在复习时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知识迁移活用的能力。计算题可以转化成探究题,填空题,反之填空题可以转化成探究题,计算题。它还可能是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或提示。因此我认为在授课时讲解习题不能把它当作一个题来解释分析,而应该把它当作知识网络中的一个或几个点,然后展开分析。重要的不是学生会做这个题而是掌握分析的方法与思路。这样做那些中上等学生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初中物理教学在不同年级、不同课型要因时制宜,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

4、儿童的说话能力建立在(听话 )能力的基础上。

5、以某种意义上讲,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教学。

6、(语文概括 )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3、阅读能力:是人运用眼睛接受文字语言信息的能力。

4、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论述题:

1、结合实践,谈谈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难点分别是什么?

1、听话时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语言的辨识能力,对语义的理解能力较差,要加强记忆话语的能力,听话时的联想和想象力等。

2、在说的过程中,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普通话不标准。

3、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段、篇的能力较差,诵读能力有待加强。

4、在写的训练中,一是在内容上不能够把自己要说的事写清楚,二是书写形式不规范。

2、评价《趣游奇妙的拼音王国》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2)能按声母表的顺序正确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会正确拼读音缀及句子。(3)造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推荐第10篇: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习题课模块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习题课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课型之一,是教师主要以习题讲解为平台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通过习题课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辨析和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引申、拓展,帮助学生完成对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升华;总结提炼技巧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习题课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不足,促进教学反思和提高的一个有利时机。

一、习题课的目的和意义

习题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习题课则是教师通过对习题讲解帮助学生整理基本的知识要点,针对学生习题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1.以习题课为契机,完成课程梳理的目的

习题课的首要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对复习考试关注度比较高的心理,以习题课为契机,完成课程梳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习题课关注度比较高的心理,要让学生明白习题课有为考试服务的功能,通过对习题的练习可以了解考点,即突出习题课的“应试性”。同时不失时机地完成正课教学中未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习题课往往都是在章节内容或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的,学生会因习题课有较多的考试备选试题,能够得到很多考点信息,关系到考试的成绩,会投入比平时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有充分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学习效率较高。教师若抓住这个时机对知识进行梳理、巩固,归纳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以考点带会知识点,培养他们通过习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率会较正课教学时高。

2、强化重点、深化与活化知识

与课程正课和总结课教学相似,习题课也有对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功能,但出发点和目标侧重点不同,章节总结课对章节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主要侧重知识结构和逻辑关联,而习题课对章节内容进行梳理是要解决学生在知识理解和消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反馈于学生的课后练习,反馈后的梳理和总结,侧重学生对学科中重要概念与重要定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知识内涵把握上要比正课教学更精细(否则,学生做练习时可能会出错,或者这些内涵就来自于学生练习中错误的提炼),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归纳,“借题发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化重难点把握,以题为载体,深化与活化知识。

3、习题课具有补偿和提高的功能

任何教学活动都有着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教师也有责任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能力欠缺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习题课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补偿手段,它针对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薄弱点,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习题,集中地进行分析和讨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通过练习来巩固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外,教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正课讲解阶段注重知识传承,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为主要目标;章节总结课则是以继续获取信息和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为主要目标;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既有信息获取、信息加工的任务,更有信息应用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教学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发展相关联。纵向延伸是指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完善和拓展。在习题课上,常常可以结合基本概念和规律,讨论一些典型问题或易犯的错误,以便对概念、规律的内容和含义、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有确切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不同阶段,纵向延伸,进一步发挥出习题的潜在功能;另一方面,横向

发展则是指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归纳。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但会从纵向分析问题,而且还要会从横向分析和研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可以把问题逐步横向发展形成一个习题群。通过分析和训练,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纵向延伸、横向发展和系统扩充,充分发挥习题课的补偿与提高作用。

4、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有效手段

通过例题讲解和习题练习,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是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习题课教学不是着眼于求解几道习题,而是着眼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上。引导分析,启迪思维:在学生思考分析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知道如何利用已知条件,翻译隐含条件,领悟问题探索的方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指导纠正错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例题和习题难度的设置。习题课上例题和习题的难度并不是同一水平线的,它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难易度。这个难度的提升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基础之上的提升,它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公式变形能力,以及知识点的深化或者是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学生的参与与实践。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知识、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检测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实际动手能力都能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能力的培养中强调个人参与实践的重要性。习题课恰恰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参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习题课之前,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练习,习题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点拨,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完善,课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和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

5、习题课是对“易错题”的有效再利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习题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对学生习题练习中的易错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梳理、巩固,进而提高学生能力。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认为:“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首先,教师通过“易错题”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在习题课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知识点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补缺补差。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易错题”,设置悬念,启发学生去分析错误的根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该如何改正,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发现错误中吸取教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可以培养他们严密的思维习惯。由此可见,学生习题练习的“易错题”是有很大价值的,教师要在习题课上把握机会,充分利用“易错题”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升能力。

二、习题课的特点

1、习题课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习题课虽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但它并不是一种个别答疑和对答案的行为,它是一种课型,一种有的放矢,有教学目标的课。习题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即通过安排有侧重的习题讲解,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扩展,掌握解题方法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没有明确目标的习题课很容易变成为单纯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形成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样的例题安排就能不发挥典型指导作用,习题课也不能发挥应有的巩固、梳理作用,更不易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为了避免这种没有目标的习题课的盲目性和低效率,教师不但要自己明确这两个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明白习题课的目的,为上课做好准备。

2、习题课的教学时间跨度长,延拓到课前、课中、课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有效获得知识的

方法,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不仅要研究课堂上应该实现什么功能,而更多地研究在课堂上如何实现这些功能,为什么要实现这些功能,有些功能如果仅在课堂上实现,那么课堂的效率就比较低,为了尽可能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的功能,我们提出课堂教学的纵向延拓:从课中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在习题课教学中,课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现在课前的课下进行,一方面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地完成课后作业,教师通过收集作业并批改,提取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提前把习题课所选取的习题(分层习题:基本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布置给学生,教师在习题课之前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认真研读,研究作业情况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另一是作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信息进行收集;课中:教师收集学生之前参与教学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教师讲授习题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活动的结果以教师作为载体在课堂上呈现,这种形式既实现了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的全过程又使得课堂教学高效有序,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学生的一些好的解题思想、思路、方法,对学生是极大地鞭策和鼓舞,能极大地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后:习题课结束后,教师编制一套与习题课水平相当、题型相似习题,让相似课后练习,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并进一步熟悉和验证教师总结出的解题思想、思路和方法,帮助学习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巩固学习效果,强化解题能力。由此可见,习题课并不仅仅是一次时间很短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一个需要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并要注意与最后的课程复习总结模块有效对接。

3、习题课的教学空间跨度大,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走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光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单元小结和习题课都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梳理、巩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与单元小结课相比,习题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问题,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例题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精讲分析典型例题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如何通过剔除次要矛盾而突出主要矛盾,并把去伪存真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而给予求解,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知识与今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把它当成今后参加社会工作的一项必备的技能去倾力加以对待,把习题练习看作是一项最基本的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

4、习题课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教学质量考核,而学生的学习检测和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考试,因此学生对考试非常看重。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解题,尤其是理工科,而习题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习题讲解,可以对考试起引领作用,学生会因此对习题课比较关注。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种因为考试而对习题课关注度比较高的心理,以考点带会知识点,以习题课教学为平台贯彻教育教学的一些先进思想和理念,发挥习题课对引领功能,以习题课为契机,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巩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适合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习惯和思维特点,每一门课程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生,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习题课教学也是这样,习题练习是一样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和学生学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从问题出发,就有沿着“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升华”和“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等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联想、思考、探索解题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一个过程。例如“问题----探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

自主探索的能力,“问题解决---升华”培养学生归纳、顿悟的能力,“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由此可见,习题课教学适合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习题课教学的备课要点

习题课教学主要是通过习题讲解完成,习题的质量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在选题时要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习题课教学,鼓励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习题的选取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习题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一堂好的习题课,应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利于教师通过习题教学,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习题课之前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师教学设计有很大影响,为了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教师在习题课教学前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影响,要时刻明确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主。课前对学生的了解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了解、发放的练习完成情况和质量的了解、学生平时作业中的错误以及好思想、好方法的了解,也就是备知识掌握情况、备学生易错点、备平时学情、备学生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收集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比较薄弱,练习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哪些是重难点,根据这些情况去设计习题课的教学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有侧重。

2、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是一个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它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它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深入的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上面备学生的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材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此,在上课前,教师要深刻、全面的理解教材,只有教师先吃透教材才能对其内容有所把握,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去调整、丰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完善、富有挑战性。习题课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计划、熟悉教学大纲、驾驭课程教材。

3、备教法

教法即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而运用的教学手段,它是由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方式组成的,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教学方法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师而言的,与当时的教学情境相适应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为此,教师要想上好习题课,就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储备,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的状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但是,目前习题课的教法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讲练式”教学。不可否认,采用“讲练式”教学的习题课,只要教者组织得好,把握得好,其效果也是很好的。但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以达到示范作用时,仅以一个具体题目为依据,就题讲题,学生自己练习时,

教师无法进行具体指导,这样的习题课只能使学生“依样画葫芦”,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反,在习题课上,如果把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上,放在解题方法的发现过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去发现新情境中的基本关系,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寻找解题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从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正如前所述,习题课教学适合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生认识规律有所差异的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或问题组)构成的教学主线,促使学生出现认知的需要,即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容易产生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会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学生就进入了有意义自主学习的心理过程,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有效的学习。

(2).启发学生立疑释疑。立疑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找出疑难、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释疑是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机会进行一个深入思考和探索,自己动脑、动手,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备最新科技成果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书本上的经过实践证明、总结的知识,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许许多多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涌现出来,这就使得相对于现实生活,书本上的知识就显得有些落后,缺乏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也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或者生活中运用到这些知识点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知识的实际用途、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是什么等。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运用,对学生以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进行研究还是走向社会工作,都起到一个引领性的作用,最新科技成果将书本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指引。教师设计的习题要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与最新科技成果相联系。

5、选题科学、合理、实用

习题是习题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例题和学生易错题的讲解,完成对知识点梳理、巩固、完善的目标,并通过习题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习题对习题课教学而言是灵魂性的,它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科学合理的习题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

习题的选择首先要满足夯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功能,通过习题讲解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习题的选择要能代表大多数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吸引学生听课,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习题的选择要能揭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的选择要适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适于对问题的反思和总结;习题的选择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6、与研究课有效对接

研究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习题课不仅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课本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选取一部分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求证,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研究实际问题能力,为研究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习题课教学模块设计参考模式

在大学课程(尤其是大学理工科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习题课是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堂好的习题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同时也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探讨,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研发激情和创新能力。

1、学生主体性的习题课实现

首先,教师把习题课之前选择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备讲习题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试做,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分小组讨论,习题课之前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认真研读,教师整理学生做题情况,学生做题信息是教师讲授习题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活动的结果以教师作为载体在课堂上呈现,这种形式既实现了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教学的全过程,又使得习题课教学效率高、节奏快、课堂教学有序易掌控,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学生的一些好的解题思想、思路、方法,对学生是极大地鞭策和鼓舞,能极大地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总结章节基础知识,凝练重点难点内涵 与章节小结课相比,习题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问题,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习题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习题课的开篇1般要对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定理、原理和理论进行梳理,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强化其中的重点、难点,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凝练重点难点的内涵。习题课中的小结与章节小结各自有所侧重:章节小结侧重于知识的逻辑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给学生留下本章知识系统的一张网;而习题课中的小结侧重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对知识内涵的深入剖析,否则解题时会出错,换句话说:知识内涵精细的把握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中的提炼,这种提炼一方面来自于对教学的研究,更多的可能来自于习题的求解过程,这一点青年教师往往没有这种体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引起青年教师的关注。

3、课堂分层教学,多重目标的实现

习题课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是给学生分门别类,把学生分成好、中、差,而是习题选择分成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各有其教学目标。大学教育与中学教学的目标有所差别:高中教育是选拔性教育,它的实际功能是为不同层次的高校挑选同类学生(功能的评价不是本项目的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是水平教育,通俗说就是过关考试教育,对给定的大学,学生要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他应该达到的水平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他就不能通过该门课程。高中教学与此不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定位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教师教学的难度较低,学生的目标是层次较低的高校,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师教学的难度较高,学生的目标是层次较高的高校;而在一所给定的高校中,学生毕业的门槛应由高校的水平决定,也可以说是由该学校大多数学生水平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学生的水平决定学校的门槛。

基础题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为主线,注重基础和知识点的梳理、巩固、完善,并通过习题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题以“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升华”为主线,加深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题的选取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习题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去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问题,理工科课程多强调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和应用性,选择一些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为基础的习题,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和巩固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准则的研究型实践性训练。

4、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想启迪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习题解后的评析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升华知识,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5、检测与再思考

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通过正课教学、章节小结、习题课教学三个环节,学生对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感知—理解—巩固,为了让学生把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习题课结构类似的习题留给学生习题课之后再练习,这种解题再思考习题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独自消化、揣摩、思考,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做题过程中得到落实和升华,常言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这里的辩一辩实际就是再思考习题的自我练习。 参考文献:

[1] 张银娟,王永科,李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工科课程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12,(35):246,355 [2] 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58-61 [3] 张波.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92 [4] 张志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路[J].邢台学院学报, 2010,(3):86-88 [5] 王芙蓉,何生,侯宇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课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10,(4):55-58 [6] 刘伟,朱西平,刘洪兵等.结合理论力学谈高校青年教师教案的撰写[J].力学与实践,2013,(35):85-88 [7]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4

第11篇:文言文教学策略设计

文言文教学策略设计

一、激活语感 古今贯通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来的,语义和语法系统虽有变化,但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古今打通,激活学生沉淀在大脑中的不清晰的语感,新的知识和旧的感知结合,学生就不是死记,而是明其理,知其然。这样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举例说明:

还是前边提到的“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学生都懂“各就各位”、“就近入学”、“你把身子就过来”的意思,但一般不会问自己这里的三个“就”当什么讲,我们把这三个语句和“金就砺则利”中的“就 ” 字比较,学生就能明晓其动词用法。再让学生体会工具书解释的“就”表示“靠近、走近、登上”和句中翻译为:“放上”的关系。这种教法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了,教师明白了词的解释还有语言义和言语义之别,他注意到学生对“就”做动词的用法在语感中是知晓的,所以做了个教学支架,让学生比较古今。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记得牢,再遇到有“就”做动词的古文句子就能推断了。换个角度看,古今贯通了,反过来会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汉语语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词汇。这个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及学生认知的知识三者的融合。

激活语感,古今贯通是文言教学的普遍性教学策略。它还适用古代是单音节词,现代作为多音词语中一个语素的词义推断。

“对曰” 对 -- 对答 — 答 — 回答 “遂逐齐师” 逐 — 追逐 — 追 — 追赶 “寒暑易节” 易 — 交易 — 交 — 交换 “狼亦黠矣” 黠 — 狡黠 — 狡 — 狡猾

词类活用的各类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有相对应的例子: 比如使动用法:端正态度、繁荣市场、稳定情绪、安定人心、自圆其说。再如:《陈涉世家》中“狐鸣呼曰”“狐”是名词做状语,译成“像狐狸一样”这种现象如果要给学生讲解的话,联系“笔直”“天蓝”“苹果绿”“土崩瓦解”这类词语的构词法来理解,“笔”在“笔直”里的意思就是“像笔一样”,“天”是“像天一样”。宾语前置等句法现象在成语里也有保留:“何陋之有”、“时不待我”等。

二、明察疑难 比较辨异

一个词的一个义项( A 义项)古今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在文言中识别它,而要看这个义项和另外的义项( B 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情况,当 B 义项可以做词单用,并是高频词,而 A 义项只能在多音节词中出现,那么它就会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当在和别的词组合中,张冠李戴的解释在孤立的语句中似乎也讲得通时,那一定是学生要出错的地方。“等死可乎”就是典型的例子。“等一会”“等车”“你快想办法,别等死”,“等”当等候,等待,是个高频的用法,“等”表“相同”“一样”讲反不被学生认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比较辨异(辨别异同)的办法来解决。

前边提到“月色入户”中的“户”如果教师做个这样的PPT,恐怕学生就不会再把“户”当做窗户了。 户 篆字 门当户对 门户开放 夜不入户 户口

门 篆字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生认知的错误,分析其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运用自身学科知识的优势,设计好梯子,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这种梯子一方面体现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一方面是用变化比较的方法来设计的。这样的经验多了,也就能做到《学记》里说的“防患于未然”了。

三、词义系联 明晓语理

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怎么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记住一词多义呢?

请看常用词“解”和“固”的词义关系:

①本义是指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成语有固若金汤。②词义扩大,泛指坚固,结实,成语有根深蒂固。③由实指虚,引申为坚决:“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战国策·齐策》)④坚决,不改变用于坏的情况就是固执:“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⑤事物由固到衰,固相对于衰,就是本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我们分析了以上两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多义的理据。只有理解的东西记忆才牢固。所以教师在讲解、点拨文言词语是要择机引导学生关注常用文言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这样由语感到语理,不仅有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还做了思维力的训练。常用的文言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卡片来梳理用法。学生对义项间的关系熟习了,就可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

以上是从文言的角度来讨论的,下边从文章的角度来说:

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不含诗词)主要有三大类:①写景状物类(大致是 15-20 篇,主要是游记,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得比较集中的是:《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②史传类(《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等)③诸子散文类(主要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子等,文体有语录体、故事、议论文等)。

我们把这三类选文按表达方式划分,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章是侧重记叙描写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再把它们分为写景抒情类和叙事类(议论类只有 2-3 篇)来讨论。显然从阅读理解、积累的角度及教学策略看,二者是有较明显区别的。

写景抒情类散文着重指导学生诵读体情,如《醉翁亭记》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叹句调,来抒发太守乐而忘返的复杂心绪。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三个虚词“而”,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像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是什么景,特点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抓住了景物描写,才能缘景悟情。下边我们看《记承天寺夜游》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缘所见之景 悟所寄之情 ⑴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情景交融,景色和心情相吻合,寥寥数字,妙笔生辉。 然而要添加的语句后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⑵删一删, 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

(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就不能表现苏轼淡泊、豁达的心境。

史传体的文章要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则要明了历史背景,知人论事。这种深入理解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终身发展是有作用的。杨老师的课例《陈涉世家》较好的提供了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学校要安排学生上网收集课文的背景资料。

从阅读能力测试的角度看上边提到的两类文章都要注意信息性阅读的训练。阅读测试理论把阅读能力分解为:理解、欣赏、评价三个层面。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体现在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整合几个方面。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障碍,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好材料。什么是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整合呢?下边就文言文阅读测试举例说明:

信息的确认:

把比较难的句子翻译成白话,让学生辨认对错,就是信息的确认。请看下边的例子。 下列句子不符合《孟子二章》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A.(发生这种情况)委屈地走开,是地利不如人和啊。 B.征服天下不靠强大的武力,而要靠得人心。 C.国家因有忧患而生存,因沉于安乐而衰亡。 D.人常常犯错误,犯了错误才能改正啊。 信息的提取:

按要求把文章中有关的内容找出来,就是信息的提取。比如问《核舟记》描述的桃核上有几个人,其中在看书的是谁?“若听茶声然”的人是谁?又如《陈涉世家》陈涉为起义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信息的解释:

和文章中一句话、一个问题有关联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信息的解释。比如,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又如:《岳阳楼记》中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 _________________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信息的推断:

从文章写出来的一些内容推断出文章没有直接表示出来的意思,就是信息的推断。比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在故事的结尾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其中的“安”和故事开始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一个意思吗?从两人对话的内容可以推知惠子说的“安”是指“怎么”,庄子却把它换成“哪儿”推断的根据是“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和“安”做疑问代词可以表“怎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和“哪儿”(“沛公安在?”)

信息的分析、整合:

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多处找到相关内容做分析后概括回答,就是信息的分析、整合。 请看下边的一道中考题。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 学生从“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不难回答唐太宗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政事得失的皇帝。答案的另一个要点是要从他和工匠的对话后,悟出“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这个道理,分析出唐太宗还是一个善于反思,悟性高的皇帝。

这里还要谈谈人文性的问题,入选进教材的古诗文一般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缘景悟情”和“知人论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健康积极的思想感情,学习感悟审美的方法和乐趣。但古人受时代的局限,其思想观点有些是有争议的,甚至是落后的。遇到这种情况要让学生提出质疑,要用普世的价值观来审视古人的一些主张。

第12篇:“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摘 要]“对话内化”教学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行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进行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进行梳理和优化;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进行完善,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内容更贴近,课堂结构更简单,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教学策略 对话 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6

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已经开展了将近十年,从对话意识、对话精神的培养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立,其实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创新,也没有引起轰轰烈烈的效应。它只是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做一些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做一些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做一些梳理和优化选择。

从研究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关于“对话”,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阐释――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过程。关于“内化”,也是众所周知,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最终能够内化。我们只是除了关注“对话”“内化”本身,还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二者之间的联系、互相之间的影响作为研究点,并在各个细小的环节上做一些思考和实践,以寻求教学更利于儿童的发展,更加省时高效。仔细回想,我们追求和实践的不过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改进了那么一点点。

一、教学目标更加集中一点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承载太多的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繁杂,致使课堂操作贪多求全,造成“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其中包括长期的一贯目标和短期的课时目标。像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都属于长期目标,是每一堂课都得考虑的;而学会字词、积累语言、体会某种感情等就是具体的课时目标。在具体设计教学时,心中要装着长期目标,明晰课时目标,不一定每节课三维目标都要体现。 “对话内化”课堂教学要求每课的目标必须清晰表述,核心目标每课时只能有一个,绝不枝蔓,保证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比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阅读对话,能够说出这场送别是在特定时节、特殊地点,发生在特别人物身上的不一样的送别,感受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他目标都在这个核心目标的统摄之下分步渐进达成。这样,教学力量就很集中,两个课时就是通过诗文比照阅读,探究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围绕“送别” “黄鹤楼” “烟花三月” “故人”四个版块进行对话。

核心目标的确定是需要智慧的,需要我们从众多的目标中学会取舍,学会整合。而取舍、整合的依据是本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每个文本的特殊价值。因此,具体的“本班学生”研究是前提,这不同于传统所说的年龄段学生特点研究。比如说,教学《将相和》一课,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在对对联方面一直训练有素,而且有较高的水平,教学确定的核心目标就是能用对联评价廉颇、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课堂效果特别好。而同样的设计在另外的班级却差强人意。这就是具体学生情况决定的。同样,文本都有各自的“秘妙”,只有充分细读文本,才能有所察觉,才能有所发现,也才能保证核心目标的确定是合情合理的、科学的。

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一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近几年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但大家很快发现“为谁教”更加重要。是的,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谁教”不明,“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显得没有什么意义。然而,现在教学还是依据教材(按知识体系编排),依据一篇篇课文,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能够做到超越教材,教学内容往往还是教材内容。目前,想完全抛开教材,依据各自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自行整合课程,创编教材,还很难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现有教材时,能够从“为谁教”的角度去思考,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进行开掘、取舍、整合,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来教。这也就是 “对话内化”教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

教学内容选择的显性标志是对话主题的确立,即课堂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怎么确立对话主题呢?怎样保证主题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对话开展呢?

(一)对话主题必须充满情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保证“自主”

无情无趣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他们的需要,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心底一动,产生跃跃欲试之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儿童的这种需要被激发时,“自主”就有了可能,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与文本、作者、教师积极对话。

(二)对话主题要有利于学生各展所长,互动互助,促进“合作”

设计主题时,除了要有促进内化的目标导向,还得考虑给不同的学生有探究的空间,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话主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在具体对话活动中,要处理好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关系,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组织合作交流,对话互动。

(三)对话主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便于深化“探究”

如果围绕主题展开的对话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深入思考便可得出结论,而且一人说罢众人休,这就失去了对话的价值。“广度”指围绕该主题学习时,探究内容是可选的,探究方式是自由的,探究的结果是多元的;“深度”指学习需要整合知识、情感等基础经验,经过深入思考、系列探究和自主建构,甚至合作学习才能有所成果。当然,这里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有限制的,有恰当的目标控制的,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也不能晦涩繁难、不知所云。只有在合理广度和深度的主题调控下的对话活动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历过程,拥有成果,形成内化积淀。

三、课堂结构更加简单一点

新课改以来,大语文、超文本、跨学科成为热点。在没有深入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对此一度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教学内容越多越好,方法手段越新越好。这样语文课堂在“喧嚣”中无限“扩容”,带来的是文本解读越走越深,多媒体声像越用越多,课堂结构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主越来越淡,深度对话越来越少。一些所谓的对话教学也容不得学生目光停留、思绪展开,课堂对话“降格”为肤浅的应景式问答。“对话内化”教学旗帜鲜明地坚持教学简单化:课堂结构清清楚楚,教学环节明明白白。建构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二是依托文本学生与老师、同伴对话,三是学习主体互动对话,师生在对话中共同提升。

结构清楚了,环节减少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肤浅。不但不能肤浅,而且还要更深刻。怎么办?

(一)与文本对话――氛围更舒适一点,时间更充裕一点

朱熹告诫读书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文本真正对话就是要“涵咏”“省察”,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是不能产生心灵共振,产生生命对话的。而“涵咏”“省察”的前提是“虚心”“切己”;阅读姿态强调“敛身正坐”,入情入境;阅读方式是“缓视微吟”,细读慢品。也就是说“涵咏体察”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需要一种虚心悦纳的阅读品质。“对话内化”教学杜绝“匆匆忙忙”,强调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给定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以求达到朱熹所说的“虚静而明”的境界。

(二)与教师对话――交流更平等一点,思路更开阔一点

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长期以来,“平等”一直是理想追求,但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是授予者,学生是接受者,怎么能够有平等的姿态、平等的话语、平等的交流。课改以来,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教学要基于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但是,绝大多数课堂还是停留在“倡导”上,学生的活动往往还是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思想始终戴着“枷锁”,言语常常远离了童真,对话也就流于形式。“对话内化”教学强调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的培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教师对话中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开阔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用个性言语表达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明确这样一点:课堂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对话者、组织者、服务者,在对话推进过程中,可以肯定、否定、调整,但绝不可强势。

(三)与同伴对话――倾听更专心一点,表达更清晰一点

在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微博、微信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霸”。但是,人们普遍都缺少耐心的倾听、静静的欣赏、换位的体认。在课堂上也多少反映着这样的“时代特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只关注自己,很少倾听别人。“有发言无沟通,有合作无共识”成为常态,这严重影响了对话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内化的效果。“对话内化”教学重视课堂对话文化的建设,注重对话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应对、反馈和表达:别人发表见解时,要保持安静,专心听、积极想,做好应对的准备,要善于从学习同伴那里吸取“营养”,充实丰富自己;在自己发言时,要有他人意识,声音、表情、体态都要适当,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达。这样,才能形成对话互动,保证学习效果。

目标更集中一点,内容更贴近一点,结构更简单一点,保证效果更显著一点。这就是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的基本做法。没有“轰轰烈烈”的变革,没有“大刀阔斧”的推陈,没有“翻天覆地”的出新。我们做的只是在许多细节处朝着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有时就是改变全部。

(责编 韦 雄)

第13篇: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本质后,我们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阶段的学生,科学地采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 1.寻找关联,巧选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的自主权。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 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用教材教”、教师主动权缺失的弊病,但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

文章的选择应根据师生实际,从预设的教学中心目标(知识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价值观中心)、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 在执教“英雄”群文前,我将教学中心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价值中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二是方法中心,通过几篇文章不同的表现英雄的手法,使学生掌握人物类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然后,我选择了《武松》《灯光》《真正的英雄》《颁奖词三则》四篇文章。四篇文章选择体现了以下

特点:主题一致;作者和写作时间体现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特点;文章语言有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语言特点;文章表现手法上,有写人记事类、有演讲辞、有议论类;文章深度上,涵盖了

5、

6、7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全面认识英雄,了解表现英雄的多种手法,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 2.整合目标,生活阅读。 “群文阅读”阅读量的增加,决定了不能再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做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传统单篇文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 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英雄”群文一课,我将教学目标整合为3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感受英雄品质;二是通过群文阅读,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帮助写作;三是通过求同求异阅读,多角度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整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了群文阅读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必然要对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部分细化目标进行取舍,没有再对字词等目标做具体要求。内容、方法、价值观目标也进行了整合,多为“保底”性表述,目的在于通过目标的整合,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畏难情绪,主要考虑阅读教学中“师生怎么做”,重在与学生一起实践阅读过程,而弱化对目标的细化,还原“生活化阅读”的情境,营造原生态阅读氛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问题设置都较概括,学生与教

师抛开了传统课堂的目标、问题压力,沉浸在文本中,学生阅读效果反而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光点频现。 3.“求同”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等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地认识阅读教学的主题的局限。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主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在“英雄”群文的教学中,我抓住本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在学生初读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以“我们更应该崇拜谁?”为再次阅读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真正走进文本的时间,概括群文在“英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学生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的认识,使英雄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表现手法”的感悟,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4.求异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具有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才使得文学创作具有难能可贵的独创性。进行群文阅读时,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

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在教学《英雄》群文时,通过“求同阅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认识了英雄主题的基础上,去细致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英雄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合作和独立的探究、品析,发现了三组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当时面临的情况、做出英雄行为的动机、目的等都有不同,通过全班互动交流,学生很快发现“英雄不同”的核心是“英雄的动机”,即“为谁英雄”不同。发现这一关键点后,学生对英雄的认识自然就更深一层:英雄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本在于对社会、对他人有益。认识到这一层,学生自然会分辨更应该崇拜谁,也才真正形成正确的英雄观。

群文阅读如何组合选文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有何意图。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无疑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与阅读教育理念。把怎样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个关键。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的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你为什么还有“另起炉灶”呢?这真是个关键问题,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1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关联性不大,并且教材的设计本质上还是基于老师的“教”的。

所谓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议题或者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选文可是文学性的,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可能是实用性的,如,应用文等。一组选文最大的特征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

议题,围绕议题可以展开教学。(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一轮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有一个或多个话题,议题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具有可讨论性。通过议题讨论 形成自己的见解。)

1、以儿童阅读视角为线索进行组合

当教师选择的群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有往下读的强烈欲望;读完以后,他们又有与人交流的强烈需要。我认为,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选择儿童有阅读兴趣的文章应该成为群文组合最为重要的线索。

2、以议题的多元探究为线索进行组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倡导多元化的主题探究,才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单元的设置角度是多样的有的是人文专题,有的是作家转专题,更多得是从文章内部切入,例如,聊聊故事中的好笑情节,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见事,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奇幻小说和魔幻小说的特点,如:陈轰鸣老师的课以“爱的不同形式”一组,取材《关于爱》《我爱我的围棋老师 》、《朱自清的《背影》的组合,“主题”是——爱。通过这一组文章,就是要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因为这一组文章“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尤其是不同处,学生通过比较、多角度地探讨“爱的多种形式”,丰富了学生对爱的多元理解。总之,进行群文组合必须有可比性,具有可讨论性。

第14篇:农村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

农村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

吴耀仁

(开发区德才中学 广东湛江 524072)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生物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绘图兴趣、概念图制作联系起来,以达到优化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概念教学 生活经验 绘图 概念图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概念繁多、抽象且零散,如何理解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并使之系统化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虽然农村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形同虚设,故学生的生物概念基本等于零,进入初中就要面对较多抽象概念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且生物学长期都非中考科目,乡镇中学的生物教学一直边缘化,生物教学资源缺乏,生物实验仪器、教具为零,多媒体教学、实验法、教具直观法等无用武之地,更增加了生物学习的难度。但农村孩子自幼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抓小动物、采野果、自制玩具、自创游戏,动手能力较强,他们这些经历恰好是学习生物的优良资源,是等待教师挖掘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若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活润起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概念教学的技巧,梳理出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利用生活经验构建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初中学生十几年的生活经验中,演绎着许多生物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构建成概念,便能做到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如应激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手被烫到、刺到或动物咬到,手都会本能的缩回来,教师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几种情况下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他们会得出一个“疼——缩手”比较粗糙的表面应激性概念,再经过引导加工润滑可呈现出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经过这一点拔,学生会豁然开朗,有一种意外发现的惊喜,原来生物概念就存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只要教师用心挖掘、精心设计,这样的经验式概念有许多,如遗传、变异、食物链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点滴滴分散在记忆深处,而生物概念之间存在较强的系统性,两者相互矛盾。因此在采取概念教学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时,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相关的零散经历从记忆中呈现出来并将之系统化,整合成科学的知识系统。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学习了应激性,在七年级下册学习反射、反射弧概念时,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中有一幅膝跳反射的示意图后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们常玩的游戏,居然课本也出现。这是一个契机,他们知道好玩,更好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抓住这点,老师可请两学生起来示范,先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中什么是应激性(学生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手掌拍膝盖是什么(学生回答:手掌拍膝盖是刺激),小腿向前抬起是什么(学生回答:小腿向前抬起是反应),受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是否相同,两者是否存在联系(学生回答:不相同,存在联系,受刺激的是感受器,产生反应的是效应器,两者是反射弧结构的两个部分),应激性是否受大脑控制(从学生的示范可以看到,被刺激的同学很难控制该反应,因此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不受控制)。通过一连串问题,学生可以轻易理顺这些答案之间的层次联系,即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的不同体现了反射弧结构的存在,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膝跳反射由相应的反射弧结构完成,膝跳反射就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应激性是生物的一种特征。膝跳反射是这一特征的一种体现,不受大脑控制,受脊髓控制,是低级反射,这为接下来学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打下基础,而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与八年级上册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又有联系。这样系统的概括,可巩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妙用卡片巧学生物概念

北师大教材为概念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特别是图文结合的形式,用文字精确表述概念,再配以图片说明生物概念形成的过程,图片为生物概念形成提供形象的证据,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推进的作用。

在七年级下册与八年级上册,人体生理活动内容涉及了解剖生理学知识,较抽象。没模具,无法进行实验,学生若只结合课本的图片进行观察,很难理解或很容易忘记这些结构在生理功能顺序上的联系,造成结构与功能搭配上的混乱。农村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可以用涂鸦形式替代实际的解剖,指导学生动手用绘图的方法尝试把系统各种结构按功能顺序绘出来,制成卡片,在旁边标明结构 2

名称与功能,找出各系统发生联系的部位,并以自己身体为模具,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接具体的功能与结构结合图,使各种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明朗化,系统之间的联系部位细化。例如《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课中,课本虽然给出了人体神经系统组成的简单示意图,但由于神经在人体分布与功能的复杂性,导致许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各部分的功能联系。我引导学生先绘出中枢神经系统之一——脑,分析其在人体的部位,大脑、小脑、脑干之间的结构关系,再画出脊髓,分析脑与脊髓的联系。脑与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别叫什么?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两者发出来的叫周围神经系统,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画出神经在某个器官的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某个位置放大,画一个神经元模式图,分析其结构与功能,再接着画一个神经元,理解神经元间的联接方式与传导方向。在第一个神经元周围再画几个神经元,胞体聚集与突起聚集的结构分别叫什么?同样的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胞体、突起聚集的结构叫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一目了然神经节、神经、灰质、白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既生成了新的概念,也深深体会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奥妙,对解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

三、应用概念图理顺生物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懂得学习,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传授概念图制作方法达到该目的。概念图教学方式建立的前提是学生通过前期学习或预习已经获得了概念,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概念用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建成一张图的形式来表现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适合农村学生的构建概念图教学方式是卡片法,农村学生天性好动,静下心来构建一张概念图是件不易的事。卡片可制成一幅小型扑克的样式,每人一定数量,两面都可以使用,鼓励学生间的卡片所写概念尽量不同,以便促进他们在制作概念图时进行交换、交流、合作,这样的互动形式可避免一人操作的枯燥,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制作出有质量的概念图卡片。概念图可作为评价工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层度,对概念系统性的概括水平;也可在评价时引入比赛机制,可以是个人,也可分小组,制成的成果大家一起评。农村学生的好斗、不服输是“野性”十足的体现,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促进他们的良性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比赛竞争在章节复习中效果喜人,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自 3

荐、自评、总结,再经教师引导,基本能够把本章节的知识点理顺,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构建系统体系,为接纳新知识打下基础。

第15篇:恰当选择,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

恰当选择,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开启了一扇广泛而多样的教学策略之门,并且易于在课堂上实施。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创造崭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了机会,无疑可以为目前的教学现状带来崭新的理念。

一、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

1.语言智能的教学方法

语言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拥有较高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词汇量较大、喜欢阅读、写作、玩文字游戏等。语言智能的教学方法一般要求运用听、说、读、写等手段学习各学科知识,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知识一般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

2.数学逻辑智能的教学策略

数学逻辑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拥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计算、推理、因果判断等能力,要求思维具有逻辑性。数学逻辑智能学习法正是此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方法,如定量与计算等,在非数学科目中使用数字,将更好地吸引逻辑性强的学生,并且令其他学生也知道数学不仅仅存在于数学课堂上,利用这些方法可以使信息更易记忆、谈论和思考。

3.空间智能的教学策略

空间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拥有较强的方向感,擅长建筑、构图、位置判断等。空间智能学习法通过不同的方法展示事物丰富具体的形状,有利于对事物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如将颜色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进课堂,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记号笔、幻灯片或图片隐喻,呼应一种视觉上的想象,在学生已知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间建立联系。

4.身体运动智能的教学策略

身体运动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身体动作的精细协调、动手能力较强、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等。身体运动智能学习法就是要针对以上特点让教学“动”起来、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性,如用肢体语言回答问题,把身体作为表达媒介,用肢体语言对指令做出反应;做肢体地图,人类身体提供了一个很方便的教学工具,可把一个具体知识领域转变为一个参照点或一张地图。

5.音乐智能的教学策略

音乐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有音乐欣赏和音乐表达能力,对节奏、音域变化敏感,有特殊音乐才能。音乐智能学习法倡导在教学中适当添加音乐元素,在愉悦的环境里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培养。比如添加韵律、歌曲、打拍子、赞美诗,找出所教内容的核心,把它变成一种能唱、能敲或能说的有节奏的形式;使用心境音乐,找到记录的音乐,为某一节特定的课或教学单元创造一个合适的心境或情感氛围。

6.人际智能的教学策略

人际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善解人意,有同情心,有号召力,交友广泛,喜欢去社交场所。人际智能学习法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融合,而非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人物塑造,当学生们聚在一起集体扮演某个人物以形成一种观念或观点或某种其他学习目标时,人物塑造就诞生了;合作小组,工作小组的运用是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内容。

7.内省智能的教学策略

自我认知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对自己的内心变化比较敏感,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认知智能学习法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内心塑造,比如一分钟自省,自省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们应该有足够的用于自我反省和深入思考的“时间输出”;确立目标,自我认知智能发达的学习者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能力为自己确立可以实现的目标。

8.自然观察智能的教学策略

自然认知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对自然现象敏感,喜欢探索大自然,善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种植、饲养。自然认知智能学习法用大自然作为良好载体,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体会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比如增加作为道具的植物,用室内植物装饰窗台和架子,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自然漫步,漫步过程中学习各种大自然提供的知识,它的益处可作为课堂上补充学习材料的一种方法。

二、多元智能与情境教学

(一)“辩论式”情景设置

把学生分成两方就某话题进行辩论,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辩论过程饱满丰富。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锋,真理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二)“表演式”情景设置

“表演”不是单一的肢体表达,它是语言表达、肢体表达和团队合作的结合体,需要以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等多种智能为基础,能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访谈式”情景设置

它同样也是多种智能的集中体现,这种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利于学生模仿,可以将课本知识“现实化”。

(四)“欣赏式”情景设置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本着不轻易放弃任何一种想法的原则,教师权衡可行性之后,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不同情境引导。

三、多元智能与反思性教学

(一)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科书。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作为教师,要经常去了解学生的不同智能,像对待“优等生”一样呵护每个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因为时间精力等等的限制,无法对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平等对待,而在多元智能提倡的教学策略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智能,每个学生都值得被好好挖掘。

(二)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智能和结构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智能结构有什么特

点?自己的智能强项是什么?哪几项智能等待开发?打算如何用自己的智能强项去促进学生的智能强项,开发学生的智能弱项?在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教师一定要吐故纳新,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而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实用化对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能也是相当重要。

四、多元智能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一)利用电脑设备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演示文稿(ppt),几何画板(gsp),影视片断或录像等。这种手段有形、声、文字结合,使学生能够发挥两个大脑半球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利用实物、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直接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直观印象,为深化理解打下基础。

(三)利用自己的动作、手势等身体语言进行表演教学。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同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多元智能与作业设计

作业的安排

定期指定的作业。按周或按月固定的作业。

随机指定的作业。时间和课程允许时,给全班学生安排的作业。

加分作业。在评定成绩结束时或零散时间,给学生指定可使他们取得加分的作业。

单元后作业。个别作业可以是一种巧妙的方式,用来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

自由流动作业。不同的作业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完成,每个作业完成的时间应当事先确定下来。

作业的评价

字母打分加评语。字母表明成绩,评价是给学生反馈,解释优点是哪里,哪些地方仍需改进。

学生创造评价方式。可帮助学生们明了评价要包括哪些因素。

教师主持的口试。学生完成作业并把它交给你或向全班做了展示之后,要就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问题,给他们一个简短的口试。

六、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的启发意义

首先,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在教学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于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更佳的教学策略是一个新趋势。其次,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再次,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提高教学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第16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以我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的一个小片段为例: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我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策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17篇:《英语(新目标)》八年级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正确合理使用教材

无论使用哪套教材,我们都牢牢把握这样一个理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教材为样本,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教师在读懂、读透教材的基础上,做到挖掘、深化、跳出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真正体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一理念。 1.1 合理安排课时

从课时来讲,我们每个单元基本是安排六课时左右。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小学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安排七课时(见课件)。语言输出的基础是在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后才能发生。七上所有的话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词汇量大,目标语没有重复性,学生需要有个知识积累的渐进性和心理的适应过程。所以七年级时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通常需要大半节甚至整节课的时间来解决Section A部分单词,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语的顺利介入和后续的语言活动的顺利开展。到了八年级,我们在课时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见课件)。八年级二十二个话题中有八个话题是复现的,并且从起始阶段我们就介入单词音标教学,并贯穿始终,到八年级时学生的单词拼读能力已经慢慢形成,所以我们把词汇融入目标语和篇章教学中。同时我们加强了Section B的语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对于Self-check的内容,我们不做单独处理,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把它融合在Section A 或Section B中。

1.2 灵活处理教材

无论是哪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根据每个单元的难易程度、话题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上课需要的不同,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重组,做到Section A 和Section B 的协调统一。如八年级上(见课件):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个单元的话题是讲述制作食物的步骤。根据教学安排,我们把三种食物的制作过程集中放在第一节课进行展示,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英语(新目标)书面文字量少,所以我们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教学的具体需求尽量丰富教学步骤与内容。八年级时,我们经常给学生补充跟话题有关、有利于学生表达的单词和句子结构。 我们相信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书上有的不一定都要教,老师教的不一定都要会,学会的不一定都要考。

二、话题教学活动设计

在《英语(新目标)》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贯彻话题结构和语言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任务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合作学习为模式,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把学习生活相结合作为指导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告诉我们,语言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七年级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巩固词汇,操练目标语,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我们更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能力体验,让他们在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里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2.1 游戏

语言游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永远乐此不疲。如七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为了复习有关职业的词汇,我们开展了这样一个游戏(见课件)。同样一个游戏,在八年级时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八上: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见课件)。在这个游戏中,七年级的学生输出的是词汇,八年级的学生输出的是符合场景的句子,而且想象的余地更大,要求更高。 2.2信息调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查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见课件) 七年级下: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这份调查表的目的是通过与同伴之间信息差的交流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见课件)八年级上: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先分别了解其他组内某个同学的信息,然后把信息在小组内综合,最后评选出符合条件的the English star / sports star / the Chinese star in the cla。所以这项任务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交流活动,而是以调查为载体,学会将信息归纳综合,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2.3 创造性活动

进行创造性任务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充满刺激和挑战性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输出机会。在整个八年级教学,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点。 (见课件)

八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

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Cla Chairman Wanted”(P35) 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Design an idol clothing shop / restaurant / ...? 在八年级, 我们还开始尝试一种高层次的语言活动—辩论。它能激活学生所有的语言细胞和思辩能力,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语言知识自主地结合起来。如八年级上: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虽然在辩论中学生所表达的观点还是比较幼稚,论据不够充分,但是他们快速的英语思维的反映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2.4

如八年级上Unit 7: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个话题对于欧美国家的孩子来说,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经历,但是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讲,他们却缺乏类似的生活体验(见课件)。怎么上好这节课呢?我们决定尝试现场展示,将三种食物的过程直接制作给学生看。每完成一道食物,就邀请学生进行品尝,课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直到现在学生对那堂课仍然记忆深刻。有趣的是我们在制作 banana milk shake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见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要求学生课外为父母做一道菜,并拍成照片,制作成小报,父母给予评价,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展示。我想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享受到是创造的快乐,是语言活动为生活服务的快乐。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很多教学活动的设计,如竞赛,表演,用关键词编故事等,在这不一一列举。从前面讲述的可以看出,我们初二年段教学活动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英语的能力。

三、阅读策略的培养

在七年级英语新目标教材的使用中,我们发现教材本身语言结构简单,阅读量小,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尤其体现在查找信息,归纳信息和推断主旨大义等方面。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的五级标准做了如下规定(见课件)。根据这个标准,中学英语阅读理解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见课件):理解短文的主旨要义;理解短文的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含义;做出简单的推理判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或态度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从应对考试,还是从语言能力培养的角度讲,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八年级开始增加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以及阅读信息量的增加。

3.1抓住课堂阅读教学的时机,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立足课堂.“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拓展一个无限的学习空间。正确的学习策略的养成将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事。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仅供大家参考。 八上: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B 3a

1) 阅读文章第一句,猜测文章的主旨, 为阅读行为的具体展开做好铺垫。 2) 快速阅读短文,归纳文中提到的健康生活的方式, 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能力。 3) 再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4) 根据表格提供信息,判断自己是否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写作做铺垫。 八下:

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Self-check 2 1) 快速阅读短文,归纳文章的主旨

2) 再次阅读语篇,划出新单词并与释义配对。 3) 给语篇设计一个题目

4) Discuion: Is it good to send gifts for your friends’ birthday?

4.2 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事实上,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也一直在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 ,但是毕竟教材的阅读材料太过于简单,认识到这一点,八年级时我们加强了课外阅读量。

1、Daily report.从八年级开始,我们在每节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free talk.(见课件)。由于我们是小班制授课,每班20人左右。这样每个学生每学期可轮到2~3次。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信息的加工。

2、课堂补充阅读材料。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 我们在课堂上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既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也训练了阅读能力。如八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见课件)。现在,A层的学生每二周一次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目的也是扩大阅读视野。

3、进行自主阅读。从八年级开始,我们对部分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要求他们每周阅读一篇英语短文。

4、阅读能力测试。我们每周在课后进行一次阅读能力自测。内容是一篇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学生要求记录下完成的时间,再看正确率。

八年级下每个单元后都有reading部分,词汇量大,语篇长,所以我们要尽早起步,早点让学生学会阅读。当然,如果有其他更为理想的途径,希望大家能赐教。 读、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读的技能的恰当培养与训练中,学生写的能力,尤其是对语篇的谋篇布局能力也会获得提升。接下来我要讲的是对八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写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新目标)》特别强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八年级的教材同样在每一单元的Section B都安排了写作活动。虽然每单元的写作都是紧紧围绕着本单元的话题展开,专题性很强,但是句式相对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尝试自主表达的时候句式结构不够丰富多变,文章的深度与广度达不到一档作文的要求。所以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地方式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见课件) 第一步是正确写句。强调学生写对目标语,用对目标词汇。第二步是根据所给例文正确仿写,保证篇章内容完整、正确。第三步指导性写作。第四步自主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我们把每单元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些教学任务最终落实到写。比如前面提到的像调查等最后都落实到笔头。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上写作课,提供学生多种开放性的写作材料,教会学生写作基本思路的酝酿过程,了解作文的评价标准。(见课件)。第一步:看图片,给每幅图写出两到三个关键词。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学会把握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归纳。词是语篇的基石,所以我们写作的第一步是找出关键词。。第二步:根据关键词写出一到两句主题句。从关键词拓展为主题句是一个质的变化,将主题句拓展为篇章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正确的主题句的确立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第三步:小组讨论设想所有可能的结局。这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第四步:语篇输出。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积累和沉淀,学生能将零散的言语信息转化为完整的篇章形式,使英语思维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最后完成文章时做到一气呵成。第五步:教师点评学生习作。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第六步:学生小组活动。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习作集体互评。这时学生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并结合教师提供的作文评价标准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推敲、分析、整理和归纳,这样使学生再一次从与同伴的合作中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文章的点评过程中熟悉了评价的依据,这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是受益无穷的事。最后,选择几个学生朗读他们修改好的作文,并选择其中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谴词造句、谋局布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后,七八年级单元测试中写作要求也有很大不同。(见课件:七年级与八年级单元测试卷作文的比较。)七年级: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写作的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写作的快乐。八年级:试题更接近中考要求,开放性强,自主性大,能力要求高。

六、知识体系的落实

《英语(新目标)》提倡淡化语法,强调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去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进而运用规律举一反三。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课堂的容量和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还是坚持适时对知识点和语法点进行归纳。

1、每个单元后期,会让学生对重要的短语或句子结构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Section A 和Section B中的语篇我们也是在完成对文章的整体处理后,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列举出来。2) 对某些单元的知识进行补充。如:八上 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我们把将来时的概念引入,并比较will 和be going to的用法。但是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坚持适时地进行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总结,毕竟话题为纲的教材特点使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比如谈论过去的经历就是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在七年级下出现以一般过去时为功能的话题时,我们把一般过去时(规则与不规则用法动词的过去式)的用法进行归纳与小结,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发给学生,课后还做了相应的练习,但是由于此后的话题没有涉及这个内容,学生很快遗忘了。所以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比较多。我们也一直想如何去弥补这一点。也正因为本套教材的这些特点,我们一直主张教师出卷时以学生学什么、教材要求什么、老师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为原则,也就是说出卷的老师对于教材应该有相当的认识。我们一直是坚持自己命题,主张测试卷的原创性。

第18篇: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2006-1-28 18:04:00 BY 李家清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教学设计是围绕新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学”进行的规划。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构建了完整的中学地理课程新体系,现已逐步进入地理课程的实施阶段。地理课程实施就是地理教学过程,也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为无论地理课程体系多么完美,离开了地理课程实施,一切课程目标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先进的教育思想,只有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力口以渗透、贯彻、体现,才能落实。

一、选择与设计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地理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地理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发展而教”。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在过程与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地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地理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地理知识学习的接受者。接受性学习对于学习以地理事实、地理材料、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为内容的地理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有效学习。

传统的地理教学也多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不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弊端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要求完完全全地“记下来”,学习的有效性差。新课程要求将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例如,初中地理在学习“地区发展差异”内容时,可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搜集能反映世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在学习“乡土地理”,认识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时,可运用合作式学习,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又如高中地理在学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可扮演“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角色,开展对话,交流看法;学习“城乡规划”时,提供有关资料,进行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交流、评价。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新课程高中地理中,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可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时,可联系本地实际,探究某一工业企业布局及该企业原料供应与市场特点;在有关天文观察、土地利用、流域治理、灾害监测、地质考察、地貌形成与演化、“导游”体验、“购房选房”、乡土调查等内容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选择与设计“交往”的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把这种交往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往变革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往,既包括地理需要、地理兴趣、地理知识、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还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地理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生活的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地理教育资源。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过程中,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两者相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饮食、服饰、住房、出行、商业、城市、民族等知识,既是书本地理知识,又是生活的地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地理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协奏曲。只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地理教学策略,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从时间进程看,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一般应有序幕、情境进入、展开、高潮和尾声等环节。情境的“预演”和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是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情境的“预演”就是创设进入学习“课题”的环境氛围。例如,有的教师在讲“黄河”时,先播放有配乐的“黄河颂”,激起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和关爱,就是很好的“预演”策略;展示黄河泛滥、洪水肆虐的图片,结合“98洪水”危害,就是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策略。

许多教师有一种相同的感受,观摩一节优秀的地理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好的地理课,韵律和谐,环环紧扣,水乳交融,激情跌宕,师生共鸣。教学过程中,亲和度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感明显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大:学生活动积极,发言踊跃;整合度高:学生地理能力培养、地理技能的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合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四、选择与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也是地理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学会,也要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地理策略性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还包括一些辅助性策略,即学生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

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实践表明,当要求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自由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类(编码)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而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则往往继续机械重复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编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习的策略。编码是学习中信息流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过程,其策略是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方式。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比喻法、联想法、韵律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都是很好的编码策略。记忆是有效地识记、保持的过程。浓缩法、谐音法、图式法、联想法、口诀法等方法是记忆地理知识的有效方法。

辅助性学习策略的使用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有关。元认知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一方面使个体了解自己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能力,另一方面又使个体懂得如何采取措施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反思性学习,是帮助学生掌握辅助性学习策略的基本途径。

原载《地理教学》2003年第12期

第19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 魏谨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系统的政治课学科体系,科学的教学思想,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加以渗透、贯彻、体现才能落实。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爱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要引导学生爱学、学会、更要会学。爱学,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不断地学习甚至是发现新知识、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持续性、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一旦形成往往会受益终身。高中政治课学习方法就是政治课的策略性问题,政治课的策略性问题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包括学生为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督与控制等策略。

经历学习过程与记起重要指示、理论同样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会运用知识分类、构建体系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而有学习问题的困难学生

1 则往往只会机械地重复学习内容,找不到内在的联系,导致所学的东西杂乱无章,难以掌握。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联想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这些都是很好的构建知识间联系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浓缩法、图式法、图表法、联想法等方法,这些是记忆重要知识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对话法、辩证法等方法,这些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反思性学习,这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督和控制的策略,它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知水平。

二、选择与设计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过程。传统的教学观是把这种交流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流变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地“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既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兴趣,又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还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生活现实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政治课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课教育资源。在学习与学生的思维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意义

2 的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政治课教材知识两者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更加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政治课本中许多内容既是书本的知识,又是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理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择与设计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政治课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思考、灵感参与政治课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发展而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治课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高二哲学“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把事先准备好的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教学材料展示出来,各组分别讨论,以组为单位发表意见、看法和认识,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鼓励,增强合作意识。

四、选择与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策略 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特点,采用社会调查、考察、参观、访问等形式,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活动和操作,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形式”时,我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我县的民营企业,要求学生首先拟好调查提纲,指导学生调查十几年来,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过程;企业自建立到现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生产到多种生产和经营的艰苦创业的历程;企业向国家上缴税收逐年变化的情况;企业吸收就业人数的情况;企业对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收入分配方式等。通过实践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第20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 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 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 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 以学生为中心

■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 教学目标分析

■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 情境创设

■ 信息资源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 教材的使用

■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 网络资源的准备。

■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的组织策略:

■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 田丽燕)

■ 游戏教学策略

■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 讨论法

■ 训练和实践法

■ 合作学习法

■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 强化法

■ 教学方法

■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不要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演示。“课件的讲解”实际是“电灌”的一种表现,媒体本身缺乏交流的特性,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语言。媒体的演示可以来创设情境,呈现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演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也易砸自己的脚”多媒体是双刃剑,师生交流不畅,教师的亲和力下降,滋长了教师的依赖性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从教学设计上看多数没有考虑时间的设计。我们国家学校的条件、人数、资源的缺乏客观地限制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北京京东学校)

■ 要保证70%以上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不能创设情境及评价占用总课时30%。

■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品德的教育。

■ 课程整合不能是整景,而应是有效率的整合。

学习的方法策略设计

■ 自主、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尝试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前要做好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 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能力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可以创造最邻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 独立探索—最初可以由教师引导,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 抛锚式教学策略(基于真实事件的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 确定问题,将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 自主学习(案例:《旅游计划我来做》)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1) 确定主题

(2) 创设情境

(3) 独立探索,从一个主题的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自主学习。(案例:《保护动物》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 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泛式,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就不会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往往牵强的合作学习无意义、浪费时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 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具有不良知识结构的知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越是需要合作学习,对不良结构知识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要注意合作中的分工,还要避免学生的包办代替;良性知识结构的知识更适合教师的演示、讲解,

二、三人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

■ 二人或三人间的知识性的交流学习(学生间语言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 多人间的合作研究性的学习

分组最好要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小组内的合作要有效率,合作要有深度。

■ 角色的分配:

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能进入角色,深度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和解决问题。(保护动物:科学小组、社区小组、环境保护研究小组、政策法规小组)

■ 交流: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但绝不意味着要淡化交流。

■ 师生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师的指导、帮助、参与无不有语言的交流。

■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上研究氛围和生生的交流。由于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间的演示、互助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

■ 课业(作品)的评价更充斥着语言的交流,不仅有口头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有书面的交流(EMAIL、BBS)。

■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有语言的交流(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过程、总结评价都需要语言的交流。)

■ 但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必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讨论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无效的分组、讨论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 小任务的事件驱动模式:是一种以典型作品设计

(适合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性还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 预备能力的分析(可以诊断性评价)

■ 目标技能的分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观察、会谈等)

■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沉思型—冲动型

■ 这是为什么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有所区别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适合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学能力、合作的意识较强,更有主见,这时教师应布置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任务设置的合理、高效而实用,高效而实用的任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 任务驱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 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设计好学习的任务支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新知的传授、提示点拨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 学习的任务要有层次

■ 基本任务

■ 提高任务

■ 开放性的任务

(画风筝„„ 鸡西碱场学校? 刘丽莉)

■ 任务一,在画图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图片中的颜色,如何选取呢?(相比较:在颜色盒中选取„„颜色)

■ 任务二,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在自定义颜色中寻找找不到的色彩)

■ 任务三,探究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喷枪画草地)

■ 任务四,创作一幅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创作的最棒!

可以看出每个小任务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且有层次,有内容,有学习的方向。每个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

■ 任务不太笼统,“怎样把我们的文章变得更漂亮”“为亲人画一幅画”,“做一张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不如做一个例如“元旦贺年卡”等更具体的任务,随意的任务让学生很难去把握,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维。

■ 任务又不能太简单化,如“设置字词的红颜色、大小12”作为任务,它是一种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要有一定的情境,任务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发展。(不如为古诗配字,加音乐更好)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或者学生容易工作的问题(科学的饮食\天气\日常学习活动)。

■ 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问题(历史\环境)。不要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

■ 主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

■ 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资源的分析和约束条件、学习者能力的分析)

主题化的教学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主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任务驱动是借助事件驱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主题教学一般只有一个主题,而任务驱动可以有多个相关的小任务完成

■ 主题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对问题思考的更深;而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行为主义的成分要更高,学生相对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设置的任务来学习。

教师的作用

■ 指导者

■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

■ 情境创设合理、生动而实用

■ 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扩展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的思维

■ 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 帮助者

■ 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用的素材

■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而有兴趣的探索

■ 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出谋划策

■ 引领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参与者

■平等地研究

■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活动

■平等地评价

■ 组织者

■ 组织如何学习

■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一定要有效,无效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

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评价

■ 知识与技能目标:信息技术是以操作技能使用为主的学科,重视学生的技能目标培养。

■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鉴别和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利用主题性的具体研究性的问题,开展爱国主义、爱环境、爱家人、爱护动物、爱人类等。

■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作品评价为主,作品的创作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的手段。表现性评价目标不能笼统处理,而是应该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目标明确。关注学生成就评价时,应尽量体现课程的综合化。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按要求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用多媒体作一个演示方稿

■ 下达任务之前教师应出示任务评价表,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评价的内容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 前置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运用(教师更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诊断性的评价,教师更应借此判断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及手段)

■ 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

■ 作品(电子文稿、电子图画、电子小报、图表、电子文章等形式)

■ BBS(使用熟练了自然就产生的效率)

■ E-MAIL

■ 谈论

■ 电子调查表

■ 电子档案袋

■ 量规表格

■ 综合任务的报告

■ 教材的最后一课可以与期末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注意事项

■ 如何形成作品:信息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作品不能简单化,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加提炼地、没有深度思索而随意地堆砌信息的作品,不能深刻地解释和阐释所要研究的主题。质量较高的作品一定透视着学生的思想的作品。

■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的体验与表现”,这一点可能是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难点。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 不能用教师问学生的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我们更提倡导一种有意义的记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理论),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认识、记忆知识的过程。

■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作品的展示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成就感。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doc》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