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交友之道

2020-03-02 10:23: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从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决。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的恒久。于丹心得: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

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论语中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士的朋友。

损者三友,第一种是:性情暴躁的朋友。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来讲也只有坏处没有多少益处。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样去过上一种没有危险的生活。

第二种是优柔寡断的朋友,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韩国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古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面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了。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是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个怪物,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的时候你永远也抓它不着。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 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质期的。我们这一生要做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第三种,心怀鬼胎有心计的朋友,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论语中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我们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是“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曾经问过老师,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是“智慧”呢?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对他人要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叫朋友质量的最好的底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

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虚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林清玄写过写过一副字“常想一二”,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时间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心里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快乐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未被了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交友之中要注意尊敬和尺度。其实这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

交友原则之一:不要毛毛躁躁,不要抢说话。 交友原则之二:不要有话不说。 交友原则之三:不要闭眼瞎说。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内心有些东西想要给整个世界看,要不然现在怎么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也就是说话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有隔膜。第三种,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样的人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其实朋友之间,永远是有尊敬、有顾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亲的亲人。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地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是需要你有眼色。你

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过得更有效率,我们希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样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他人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他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其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提出要求。朋友直接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人生有三大砍:少年之时戒之在色。人在少年的时候是让他血气未定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做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中年戒指在斗。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择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如果说你觉得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职位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

那么老年就是戒之在得。

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它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于丹 论语 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 论语 理想之道

于丹《朋友之道》观后感

于丹心灵之道读后感

于丹心灵之道读后感

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于丹交友之道.doc》
于丹交友之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