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

2020-03-03 16:31: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养成

-----读《红楼梦》有感

谷少华

贾宝玉是清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历来是红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对象,有关他的现实原型更是吵闹不休,有关贾宝玉的性格特点研究也数不胜数。然而从有关贾宝玉性格特点研究的大量文章来看,无非为贾宝玉扣上了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更有甚者将民主与他联系了起来。其实不论是《红楼梦》中虚构的贾宝玉,还是红学研究者们所研究贾宝玉的生活原型,不管他是生活在曹寅的江南织造府的曹雪芹,还是土默热红学中研究的生活在杭州西溪的文学大家洪昇,还是„„,都不需对贾宝玉的性格作一个明确的界限,他都是一个现实中的人,既然是一个人,必然有一个复杂的性格,而这复杂的性格养成背后必有一个培植其发育的土壤。本文便试图从贾宝玉的性格中养成试探其形成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实际教育中所形成的利弊。

一、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养成与贾政的关系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的养成与其个人因素有关,但也势必离不了其社会背景与相应的家庭氛围。自古周岁抓阄,探其为人。贾宝玉因幼小无知,无视万物,随意抓来脂粉钗环,就被父亲定性为“将来酒色之徒耳”。他出身富贵,身上非但没有恃强凌弱习性,反而善良多情;非但没有公卿贵族的士族等级,反而潇洒不拘。而同样出身贵族的薛蟠,却是恰恰相反,再看宁府珍爷,“那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已”。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什么呢?

从其家庭因素来看,薛蟠无父,无人管束,因此其无拘无束,任意妄为;“贾敬只爱炼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贾珍又身为宁府之首,自然只图“高乐”;而贾宝玉却受其父严厉管教,因而胆弱怕事,自然不敢在外张狂放肆。在《红楼梦》中,贾政被塑造成一个严父的形象。每外出回来,便要对贾宝玉考问,看其学业,稍有差池,便会询问盘查,甚至出手板笞。尽管贾政的方法不当,然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贾宝玉,避免其与薛蟠、贾珍同类。但也毕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贾宝玉不喜读书,但凡与仕途有关的话语,一概不听,究竟是其秉性所然,还是后天形成?纵观一下贾府中奉劝贾宝玉读书的人,除了唯一被贾宝玉视为红颜知己的林黛玉,其他人全是。而妄图把贾宝玉推向仕途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恰恰正是有望子成龙思想的贾政夫妇,更具典型的便是父亲贾政。父亲的严厉与板笞,对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时期的孩童来说,是噩梦,更何况秉性“淘气异常”的贾宝玉。因此,贾宝玉一听说贾政喊他,便似丢掉了魂一般。俗话说“爱屋及乌”,自然,也“恶屋及乌”。因此,贾政的“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在贾宝玉的身上恰恰适得其反,表面上顺顺从从、唯唯诺诺,背地里却是野猴一般,恨不得撒手人寰。

从贾政管教的方式来看,非对即错,威严并施,这对一个少年的心理的成长极为不利。在那样的封建纲常伦理下(即使现在也是),父亲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子女的成长,父亲应以身作则,严厉固然是好,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吗;但过于严厉可能会适得其反,正是物极必反。自打周岁,便以一种难成大器的观念定性无知的宝玉,更在其成长的关键阶段,非但没有爱心呵护,赞扬鼓励,反而动不动嗤之以鼻,动手板笞。在这样的情况下,贾宝玉俨然会有喜读书的心理。因此,教育不是抛硬币,非正即反;更不是画草书,一蹴而就,他需要得到认可,更不能或缺的是父母的鼓励。

二、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养成与贾母的关系

父母外出务工,从小就跟随家中祖父、祖母、外祖父母的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成了许多人考量的重中之重。仗有祖母的溺爱,贾府上下无不对贾宝玉敬爱三分,从而养成其有恃无恐的性格。父亲的“板笞”,贾母的怀抱,父亲的“板笞”再厉害,也不敢打到贾母的身上。

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的教育特色,其中贾代儒对贾瑞的教育方式更是接近

无情。为使子孙玉琢成器,不得已痛下心来,冷面待之。而贾府的公子贾宝玉,除了孤掌难鸣的父亲,他人几乎全是阿谀奉承,全无一个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环境。这样的人又怎能堪当大任,又怎能有补苍天之才。无奈作者从所有补天之石中,单单将他抛除。

非但没有“增益其能”的环境,还天天与姊妹丫鬟们厮混在“闺阁”之中,这不无拜贾母所赐。尤其在贾政痛打宝玉之后,贾母更是明令禁止,无事不得贾宝玉外出,由此更加限制了贾宝玉的自由,贾宝玉也便在贾母的臂膀下,安安稳稳地享受着,远离世故,踏踏实实做着笼中鸟。都说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可是当祖母已经不“为之计深远”的时候,依旧万分顺从,真是性格“乖觉”,这岂不有违其叛逆的性格。在贾母百般宠爱的面前,贾宝玉没有一丝反抗,真所谓绝对的顺从。

贾母,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对贾宝玉宠爱有加,然而,就是这样的宠爱,我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自古,我国有“严师出高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棍棒下出孝子”„„之类的名言与俗语,这无不强调了了“严厉”、“忧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贾母事事为贾宝玉考虑,生怕他受丁点委屈,终日为其安排一个安逸的环境,过着富贵公子哥的生活,使其不劳而获,享受安乐,这于我国的传统的教育几乎完全相悖,何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贾宝玉的不喜读书,安于现状、性格异常的另类性格的养成离不了了贾母的溺爱。

三、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养成与丫鬟姐妹的关系

贾宝玉的形象历来被红学家们称之封建叛逆,但《红楼梦》原著中却说其“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个”,但又说他时不时“暴虐浮躁,性格异常”。当然,每当提起读书,或与他有不甚相同者,他便甩玉,暴躁之时,无人能及。由此发现,贾宝玉的性格暴虐浮躁不与其不喜读书有关。但一放了学,回到家中,在众姊妹面前,却又“温厚和平,聪明文雅”。这是为何呢?

这离不开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或者说是一种成就感,在学堂时,贾宝玉本不喜读书,虽喜欢浓诗艳赋,但先哲圣人之语在其父的严厉管问之下无疑会成为他难以跨越的高山和走出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难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换句话说,即没有成就感。然而放了学,闺阁中的那些懂诗词歌赋的丫鬟姐妹们,恰恰为贾宝玉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与丫鬟姐妹们,贾宝玉可以为所欲为,长谈阔论,不受先哲圣人言词的拘束。而在学堂,与那些男人相处,既要受到先贤诗经的禁锢,还要受到管理上的约束,几乎很少或者就没有贾宝玉施展的机会,而与那些姐妹们相互切磋诗艺正好使他不再拘束于古人哲语,可以适当发挥。在诗社中,他可以杜撰自己的东西。因此,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比人,气死人。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在不经意中说出 “你看谁怎么怎么的”话,总是拿自己的子女和别人进行比较,不但没有帮助子女发现身上的优点与长处,为之择取一片可以展翅的空间,还总是企图子女能够全面发展,处处压制他人,以致闹得处处不精,事事反感,不知自己所爱,一切似乎都是“父母之命”。处处都“矮人一等”的孩子们,困惑于心灵上所难以企及的满足以及成就,他们十足地渴望这样的一片空间,却不知在何处。而网络游戏中的种种,恰恰可以给予孩子们一种成功感,因此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便成了他们得以解脱的最好的方式。

现实之中不乏贾宝玉的原型,生于安乐窝之中,天天一副公子哥儿的气派,俨然一个富二代形象,完全不知长辈们创业的艰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生活,拿着父母用血汗的挣的钱随意的挥霍。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老人的爱护下成长,享受着新时代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又在父母亲的高期望中接受教育,经历着千年一变的教育巨革,小小的年级便承受不堪承受之重。他们被迫要求全面发展,却又处处受到发展的限制。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臂膀,却又离不了父母的爱护。他们急于冲向社会的大流,企望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却又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辜负亲人们的殷切期望。他们充满着幻想,迷恋着现代传媒中的一切,

他们急切的渴望朋友,却又总是期冀有朝一日能从朋友中脱颖而出。他们狂烈的挣扎着,不知所从,这无不缘于他们缺乏一颗强大的内心,无不缘于幼时的家庭教育不当的教育形式。因此,给孩子一片自己的空间,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优点,相信他们总有一天能在自己的领域卓有建树。

安阳师范学院谷少华18790866745

读《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 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doc》
读《红楼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